【优质文档】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word版本 (3页)

合集下载

苏轼《中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中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10 阅读苏轼的《中秋月》,回答下列问题。

(4 分)
中秋月①
②③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注】①熙宁十年 (1077 年 )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
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
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②银汉:银河。

③玉盘:
明月。

⑴你感觉一、二两句中哪个动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分)
⑵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感情?( 2 分)
10.
⑴ .“溢”字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向美,冰清玉洁的光明美。

或“转” 字再现了明月的运转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表达了诗人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对亲人聚会的渴乞降忧愁。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诗二首阳关曲中秋月元日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诗二首阳关曲中秋月元日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认识“屠、符、溢”3个生字。

2.阅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古人是如何过这两种节日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中领会诗中的意思。

2.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各种传统节日的图片)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节日,你知道是哪个节日站起来直接抢答,看看谁最机灵!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是如何过春节和中秋两大节日的。

3.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古时候人们管春节叫《元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玩一回穿越,到古代去过节!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我书空(板书元日),生书空齐读《元日》。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回忆学法:我们过去学习古诗,有什么基本的方法吗?生答(筛选要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理解意思、展开想象想画面等等)(课件出示学古诗的方法)大家看这是老师总结的学诗的方法,请一名同学读。

初读诗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诗,读出节奏。

再读诗文:借助注释、插图和字典,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读诗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感。

背诵诗文:根据诗情,背诵全诗。

2.我们把这种方法简称“三读一背”,下面请你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感觉初读《元日》,读三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注释或字典。

3.谁想试试读给大家听听?(生读,随机评价指导学生从节奏、声音、感情方面进行评价)找出读诗的节奏和韵律。

(流畅清晰)(预设:抓住评价点再让他读一次)师范读听老师读一读,找出老师读的特点。

同学们齐读试一试。

(学生齐读,找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文,请同桌互读,并解决文前提示的问题。

(同桌互读)谁来说说,王安石的这首古诗中介绍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生回答,师板书: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2.读了古诗你感受到古人过新年时怎样的气氛?(板书:热闹、喜庆)老师也想感受这种热闹,这种喜庆。

你们要一起加入吗?①小组赛读,看看哪一组的感情最饱满。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秋夜李峤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中秋之夜,月色明亮,但也有些地方可能正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利用同一时间的不同天气,表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

作品鉴赏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

类文阅读-3 古诗三首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答案:1.银河月亮 2. A 3.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彻:
闻:闲: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1.不要整,通看悠闲 2. C 3. 且莫催 4.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5.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苏轼《中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中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10阅读苏轼的《中秋月》,回答问题。

(4分)
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②银汉:银河。

③玉盘:明月。

⑴你觉得一、二两句中哪个动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
分)
⑵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0.
⑴.“溢”字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

或“转”字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表达了诗人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题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唐)白居易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中秋月夜云尽月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感叹,下面是这首诗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题目: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
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
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
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
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
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
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
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
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
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
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1. 人影的阅读答案
2. 破例的阅读答案
3. 《论马》阅读答案
4. 《马》阅读答案
5. 海燕阅读及答案
6. 《寻梦》阅读答案
7. 鸟_阅读答案
8. 山雨阅读答案
9. 《绝唱》阅读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