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
简述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

简述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
血液循环途径指的是血液在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和组织中的循环路径。
血液从心脏开始,经过动脉、细小的毛细血管,被送至每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收集二氧化碳和细胞废弃物,再经过静脉返回心脏,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通过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保证它们正常运作。
2.运输代谢产物:血液将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并运回肝脏和肾脏进行处理和排出。
3.维持温度和酸碱平衡:血液循环可以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以控制热量的散发和保留,以及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4.运输免疫细胞:血液循环还能将免疫细胞和其它免疫分子输送至身体部位,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病原体的伤害。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之一,它能保证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工作,维持人体的健康。
血液循环途径和输血详解

血液循环途径和输血详解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通过血管网络运输氧气与养分至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泄。
而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给予患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以纠正血液缺乏或改善血液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输血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途径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两个主要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从左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再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房的过程。
在体循环中,血液通过心脏的左心室被推入主动脉,并从主动脉分支进入到供应全身组织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
在毛细血管中,氧和营养物质从血液中弥散到组织细胞中,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逆向弥散到血液中。
随后,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进入静脉系统,并最终回到右心房进行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导向肺部,完成换气过程的循环。
具体过程如下:右心房收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并将其推入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液推入肺动脉,血液通过肺的毛细血管,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气体交换;氧合血液从肺泡毛细血管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和左心室进入体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全身的组织和器官都能获取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有效地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
输血详解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恢复或增加患者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或某些特定成分。
它可以用于治疗大量出血、手术、贫血以及某些疾病等。
输血主要分为全血输血、红细胞悬液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等。
全血输血是将供血者的全部血液成分输给受血者,用于恢复受血者失血后的循环容量。
全血输血适用于急需补充大体积失血或全身循环不足的患者。
红细胞悬液输血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成分悬浮液输给受血者,以提高患者的氧输送能力。
红细胞悬液输血适用于贫血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一些手术患者。
血小板输血是将供血者的血小板输给受血者,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止血功能障碍等。
血小板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友病患者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自主构建
1. 左心室 氧 3. 5. 右心室 7. 肺泡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一、知识回顾 心脏具有四个腔并连接着血管:左心房→ 肺静脉 , 左心室 →主动脉,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 心房和心室间有 房室瓣 ,心室与动脉间有 动脉瓣 ,保证血液在心 脏内的流动方向是:静脉→ 心房 →心室→动脉。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D ) A.动脉内的血是动脉血 B.静脉内的血是静脉血 C.动脉瓣在动脉内 D.静脉瓣在静脉内 4.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发生在( B ) A.心脏 B.肺部毛细血管 C.肺泡内 D.全身毛细血管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5.关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 B.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C.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D.体循环与肺循环交替进行 * *6.下列血管中,血液含氧量最高的是( B )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上、下腔静脉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答案:(1)体 左心室 (2)动脉 静 (3)营养 (4)组织细胞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拓展练习 8.(东营中考)柱状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 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 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A )
A.甲
B.乙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途径ppt课件

血液
血液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每种成分在维持 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功能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如运输氧气和 营养物质、携带并清除代谢废物、抵御病原体等。
血型与输血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人类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输血时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调节血浆和
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淋巴循环的特点是流量小、无脉搏、无血压。
淋巴循环是指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的过程,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
淋巴循环的路径包括: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 右心房。
详细描述
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动脉或静脉中,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组织缺血、 缺氧和坏死。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表现为动脉血管内壁积聚脂肪和钙质,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详细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可引起心脑血 管事件、肾功能不全和下肢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 脂、吸烟、糖尿病等。
血液还承担着运输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任 务,这些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 作用。
温度调节
维持体温稳定
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从身体 内部带到皮肤表面,并通过出汗 、辐射和对流等方式散热,以维 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调节体温反应
血液中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感知体 温变化,并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 舒缩、汗腺分泌等生理反应来维 持体温稳定。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 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 脏?在回到心脏前, 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 它 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答案: 这个红细胞流会心脏的路径将是:指端的毛细血管 小 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因此,这个红细胞在回到心脏前 不可能到达脚趾。当这个红细胞再度从心脏出发,它的流动路径将 是: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 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如果这时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才 有可能通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到达脚趾。
(体循环开始)
右心房
(体循环终 止)
右心室
(肺循环开始)
(肺循环终止)
下腔静脉
各级静脉 径 示 意 图 :
1、血液循环
动脉血
变成
静脉血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 体循环:心 室 左 肺循环:心 房 主 动 脉 肺 静 脉 各级 动脉 肺毛 细血 管 全身 毛细 血管 肺 动 脉 各级 静脉 右 心 室 上下 腔静 脉 右 心 房
4 上腔静脉 3 肺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5 下腔静脉
1 主动脉 2 肺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静脉血:含氧 少,颜色暗红 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 多,颜色鲜红 的血液
动脉血和静脉血与养料和废物的多少无关
血液循环途径
上腔静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4.氧气在血液中主要是与 的 结合后运输。
细胞中
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要!
• 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 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 4000毫升。数一数自己的心率,计算一下 :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要多长时间 ?一天(24小时)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 内由你的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质交换情况在模式图上表现出来。
小结。
演示血液循环动画中物质交换、动静脉血转变等细节以及完整过程。
回答问题。
通过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由图形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不同图形所包含的信息,并在模式图与实体间建立思维通道。
6.练习。
教师课件展示练习题部分。
学生当堂练习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课的教学
东乡实验中学李国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内容。
本节课前面分别讲述了“血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而且后面要学习的《呼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等章,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所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出血的基本护理知识。
三、分析学情及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
学讨论及教师讲解为辅的主体教学法。
五、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媒体选择:
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用血液循环模型直观演示血液在心脏、血管中流动,引入新课。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动态的心脏、血管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微观的物质交换过程。
反
馈
说明:
教师或师生共同活动
学生活动
判断、归纳、结论
媒体辅助、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分析:
八、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什么叫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