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起源及释义

合集下载

意象释义

意象释义

意象释义作者:孙慧霞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意象”一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一个术语。

“意象”本名曰“象”,最初的涵义是指大象,后泛指各类物象。

将“象”与表意的功能互相联系起来,当始于《周易》的卦象。

伏羲氏造八卦之说虽未能考证,但商代和周朝人借用卦象来占卜吉凶,则无可置疑,于是卦象也就成为表意的一种工具,这“意”自然是指天意。

天意为什么要通过卦象来表述呢?《易传》中有这样的解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又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P639,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这就是说,天意幽深精微,难以用普通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只有凭借虚拟的“象”,采用比拟、象征的手法,才能加以领会和传达。

这样“象”便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立象尽意”也就成了“意象”说的导源。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思想开始萌芽的阶段,哲学观、美学观也开始了一体化的演进。

其中“象”杂糅在哲学家们的哲思论著之中。

《老子》则将“象”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如其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自身不能等同于任何一种实物,它必然是无形无质、无可名状的。

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孙以楷:《老子通论》P355,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道”虽无形无质,但它能化生出天地万物,其中定然蕴含着化育万物的功能与信息,也就是这段话里所说的“有象”、“有物”、“有情”、“有信”,不过这些功能与信息并不以实物的形态展现,而只能通过人的意念和想象来加以把握的,所以见得“惚恍”、“窈冥”,似有若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同上P432)。

庄子在意象说上颇具影响的是《外物》篇中的一段论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意象分析课件

意象分析课件

物象+
(诗人)
·
物象 基础
意象(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诗歌意象分析
物象 意象 意境 意趣
物象:物体的形象
意象:即 意境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趣:意味和兴趣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 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 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 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 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 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 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 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 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分类
• • • • • 自然:天文、地理、植物 等 社会生活:战争、游宦、渔猎、婚丧 等 人类自身:四肢、五官、脏腑、心理 等 人的创造物: 建筑、器物、服饰、城市 等 人的虚构物:神仙、鬼怪、灵异、冥界 等
物象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象
物象
象,即是 “物象” (客观的) 意象
(诗人)
审美经验(淘洗、筛选)
意象 思想感情(化合、点染)

意象的名词解释

意象的名词解释

意象的名词解释意象的名词解释概述:意象是指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形象化表达,以及通过语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有力。

定义:意象是指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形象化表达,以及通过语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可以通过描述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方面来创造出强烈而生动的印象,使读者或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分类:1. 视觉意象:指通过描述事物的外貌和形状来创造图像化效果。

“红日如血”中的“红日”就是一个视觉意象,让人们能够直接想象到太阳呈现出血红色的景象。

2. 听觉意象:指通过描述事物发出的声音或声响来创造听觉效果。

“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中的“沙沙声”就是一个听觉意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风吹动树叶时的声音。

3. 嗅觉意象:指通过描述事物散发出的气味来创造嗅觉效果。

“花香扑鼻”中的“花香”就是一个嗅觉意象,让人们能够想象到花朵散发出的香气。

4. 味觉意象:指通过描述事物的味道来创造味觉效果。

“甜蜜如蜂蜜”中的“蜂蜜”就是一个味觉意象,让人们能够联想到甜美的味道。

5. 触觉意象:指通过描述事物的质地和触感来创造触觉效果。

“柔软如丝绸”中的“丝绸”就是一个触觉意象,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柔软而光滑的质感。

作用:1. 增强形象感知: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或情景。

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读者或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想象和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 强化情感共鸣:意象可以通过创造强烈的感官印象来引发读者或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和感受,作品能够更深入地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和情感反应。

3. 丰富艺术表现:意象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有力。

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意象,艺术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听效果,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例子:1. “雪花飘落在窗前”中的“雪花”是一个视觉意象,让人们能够直接想象到雪花悄悄飘落的景象。

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定义:客观解释意象是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

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

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文学艺术上的意象解释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论意象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文概文学形象——意象

文概文学形象——意象

意象开放分类:文化文学文艺艺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编辑摘要意象 - 概念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

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法想。

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刘海涛教授语)”。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 - 起源意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

“一个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

意象来自己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

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别外一些)屡屡重现,充满着感情,情况不就是这样吗?一只鸟的啁啾、一尾鱼的跳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朵花的芳香,德国一条上山路的一位老妇人,从窗口里看到的正赌自牌的六个恶棍——在黑夜中,在法国一落千丈条小铁路的交叉站上,那里还有一辆水车。

意象起源

意象起源

意象起源诗词之妙在于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这些文化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这样说,理解诗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

什么是意象呢?本文试图对中西方意象理论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以期让读者对文化意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一、中国意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在孔子时代,中国一些理论家就对“意象”一词极为重视。

在中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中,“意象”是分开使用的,“意”即表明意义,为动词;“象”即外观、形状、表象。

这部哲学典籍用不同的图像来表明自然现象,反映了早期人们思维模式。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作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的《系辞》中也有一些表述常作为文学观点加以引用。

如: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段话中揭示了思维概念“意”、“象”与“言”之间的三角关系。

从文学角度来说,“象”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或者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被人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事物;“意”是思维内容;“言”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思维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内部感受是可以通过外部表象显现出来的。

三国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明晰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言”为“象”而生,“象”为“意”而存。

客观世界的物体在诗人的思维中构成意象。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465一约532)是把“意象”用之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在《文心雕龙》中他把“意象”作为一个正式的文学术语提了出来。

其中是这样说的:“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作者把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比作是屠户或者木匠的工作一样,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其一是思维意象;其二是乐理。

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的象征意义
文化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间的交 流日益频繁,意象作为文化共通的语 言,将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 的作用。
跨文化研究
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意象的象征 意义,将有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 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 传承。
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艺术表现形式
意象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艺术家们 将不断探索意象的多样表现手法。
月亮
代表温柔、浪漫和梦想,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思 乡之情。
海洋
代表广阔、深邃和神秘,有时也象征着自由和冒 险。
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01
02
03
04
狮子
代表力量、勇气和独立,有时 也象征着自信和自豪。
鸽子
代表和平、友谊和爱情,有时 也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狐狸
代表聪明、机智和狡猾,有时 也象征着欺骗和不诚实。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01
02
03
04
山水
象征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
梅兰竹菊
代表高洁、坚韧、淡泊名利的 人生态度。
龙凤
象征皇权、尊贵和吉祥。
神话传说
如《山海经》中的奇禽异兽, 常被用来象征神秘、奇幻的元
素。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十字架
代表基督教信仰和救赎。
乌鸦
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乌鸦 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或死亡的预 兆。
蝴蝶
代表美丽、变化和自由,有时 也象征着短暂和无常。
植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玫瑰
松树
竹子
向日葵
代表爱情、浪漫和美丽, 有时也象征着痛苦和刺。
代表坚韧、不屈和长寿, 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

意象及其解读

意象及其解读

意象及其解读“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

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饶孤村。

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

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

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

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一个意象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着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

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

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起源及释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文学作为人类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为更多人所关注。

与之密切相关的意象也被普遍使用,派生出审美意象、直觉意象等新名词,意象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审美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逐渐成为目前我国美学、文艺学探讨的一个聚焦点。

意象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古今中外文艺家、学者对意象的理解和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西方,意象论的盛行则可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

第一节中外“意象”综述我国关于意象最早的理论可以在《周易》和《庄子》中觅得。

《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1,认为“象”比“言”、“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庄子》则对《周易》中提出的言、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庄子》持舍“象”求“意”的观点,重“意”的思想,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

无论是重“象”,还是求“意”,这些古代典籍都只是对单纯词“意”与“象”的关系进行论述,此时“意象”并未被视作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

尽管如此,这些论述对后世意象论发展的影响和启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迪意义不可磨灭。

最早将“意象”连成一个词提出的是东汉的王充,“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2《论衡·乱龙篇》)这里的“意象”指富含深意的画像。

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赋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如是云:“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求,谋篇之大端。

”3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规律的感知和把握之基础上形成的意象。

此处的“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神思”的结果,是审美主体将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理解、构思、想象等加工后所形成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象。

这是“意象”一词第一次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其意义非同一般。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理论的真正开端。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自刘勰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和评论并被限于古典诗论的范围。

如:《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莲”、诗仙李白钟爱的“酒”“剑”“月”、苏东坡笔下的“明月”……都显示了意象是诗学的基本范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人直接将意象与物象等同,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妥当的。

物象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它有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兰花、月亮、垂柳等。

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2柴华主编.中华文化典籍精华:论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3.3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96.它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物象,要在写物,注重外观;意象,重在达意,强调内心。

还有一部分人将意象等同于意境,这种理解也是不准确的。

意境是由“意象”这个概念衍生、发展出来的,两者概念的内涵很接近,但不能完全等同。

尽管意象和意境都讲求意于象外,意于言外,但它们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意象更注重“意”与“象”的关系,意境则更强调一种境界。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烟、水、月、沙四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凄清、感伤的意境。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的明月、松、泉水、石头为读者开辟了一块明净、桃源般的境界。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关联: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无“象”则“意”无法呈现;意象构成意境,意象在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

三者互为表里,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意象的实质内涵。

在中国诗词的泛化下,意象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

学者们对意象探索、研究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古代,现代文艺家、美学家对意象有着自己的论述和见解。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4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谈到:意象是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的表意之象。

”5还有学者指出:“‘意’指主体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6张少康则认为,意象是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改造,被艺术地反映到了文艺作品中的物象。

7现时关于意象比较通行的解释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在西方,最早而深刻地论述审美意象的是康德。

在康德看来,审美意象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表象,审美意象的实质是“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

”8庞德在《回顾》中对文学审美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

”9表现主义美学的倡导者克罗齐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关于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观点,提出:缺乏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忽略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

荣格则从客体、集体心理经验的角度来研究意象的生成与发展,建立了“原型意象”说。

综上可见,中西美学关于意象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中国古典美学家对“意象”的感悟和描述是直观式的,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来源于道、佛、儒等哲学思想,强调的是虚与实的统一,注重审美意象空间的开拓。

而西方美学的意象理论则以康德关于“审美主体性”的阐发为起点,在审美经验细微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意象进行研5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9.6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0.7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6.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3.9[美]庞德.回顾[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8.究,侧重审美意象的主体性和超越性。

本文所讨论的意象是以我国古典美学的意象理论为基础的审美意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意义的形象和具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体。

它带有超越性和自由性,既能表现具体语言形式所不能展现的“言外之意”,又能赋予审美形象以朦胧感,还能包容巨大的思想意蕴。

第二节意象之于小说承载如此丰富审美功能的意象在时间的推移变幻、人类频繁的交往、汉语的发展和情感表达的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向戏曲、小说等门类延伸。

“当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都在‘神与物游’、‘物以情观’这样的美学意识制约下追求意象的创作,并共同形成中国艺术的意象体系的时候,小说是不可能脱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

”10李陀指出,意象应该适用于中国所有门类艺术的创作,而不仅仅囿于诗歌。

杨义也注意到了意象带来的抒情境界是中国叙事文学这种高文化浓度文学有别于西方叙事文学的一大特色。

他在《中国叙事学》中将“意象”单独划为一章,从意象的内涵、意象的组合、意象的类型、意象的意义指涉及意象的功能等五大方面对其加以详细论述。

杨先生认为,中国叙事文学的文化浓度不仅存在于它的结构、时间意识和视角形态之中,“这种文化浓度更具体地容纳在它的意象之中……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10李陀.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J].文学自由谈,1986(1).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

”11意象这个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诗学的闪光点可以强化文本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丰富小说的叙事机理,达到诗意化叙事的艺术效果。

古代早有作家意识到了“意象”的审美功用,并将其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其典型代表当属《红楼梦》。

在小说中花、鸟、水、雪等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被大规模的运用,强化了文本的诗化意境。

“石头”这个饱含历史积淀且与宝玉形象有着某种暗合的特殊意象,作为文中的一个中心意象和独特的叙事视角,辐射着整部小说,对于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毋庸置疑,小说中的诗化色彩如画龙点睛般赋予这部巨著无穷的文学魅力和审美内涵,这种独创价值更多地得力于小说意象的使用和建构。

在现代小说中善用意象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废名、张爱玲等。

鲁迅在小说中多次使用“墙”意象,“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墙”在《故乡》中超越了“以砖石筑成的屏障”的实物概念,成为一种束缚、壁障、隔膜的精神意象。

沈从文《三三》、《边城》中反复出现“水”意象,“水”是生命和人性的集结体,三三、翠翠就生长在湘西的山村水边,大自然养育了她们,使得她们宛然与山水同体,和谐自然、温静如水,成为水边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展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美的追求,为我们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湘西世界。

“桥”是联通此地1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7-270.与彼地的工具,是人类克服自然障碍的一种创造。

“桥”意象在废名作品中频繁出现,它连接着男与女、少年与成年、隔膜与和谐、生与死等等不同的两极,它带着我们穿梭于过去和现在,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对生命的深刻关怀。

可见,意象不仅是“诗”的主心骨,还可以进入到叙事性的文本中,发挥其特有功效。

意象的复沓不仅能让文本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旋律美,它的流动还能为小说疏通叙事脉络,顺畅情节发展,弥补空间、思维跳转中的逻辑缺陷。

意象化叙事指创作主体将意象作为载体介入叙事,承担叙事功能,发挥诗化功用的创作方法。

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多个意象复合组成的意象群。

在具有意象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中,意象除了提供视听等效果外,还潜藏着某些意义功能和深层次的历史内蕴,它直接影响着故事的建构与作者情感的流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深层动力。

意象化手法体现出作者对客观世界及生活表象的一种穿透力,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模糊而隽永,多义而诗化的美学特征。

所谓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则将叙事的文本范围缩小至家族小说,是一种展现家族兴衰变迁历史的小说叙事类型。

本文研究的正是莫言和苏童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即在两人家族小说范围内对意象化叙事进行多层次的对比研究,探析意象化叙事在家族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两人的家族小说都以意象为主导,然则他们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就莫言而论,其家族小说在意象的作用下呈现出色彩瑰丽、新鲜陌生、含蕴丰厚的审美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