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含义

合集下载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词中的意象的定义

诗词中的意象的定义

诗词中的意象的定义
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可以组合在韵脚之间,以产生特殊的意境,暗示内在的寓意或给读者提供体验式的体验。

意象是一种象征性或抽象的表达,它可以将自然形象或概念再现成诗歌,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意象是有意思的描述,它的作用是给诗歌增加新的活力,让读者能够感受诗歌,不仅可以指向什么,而且还可以形成一种关于情感的联系。

诗词的意象表达不仅表达情感的程度,还能以精致的艺术性,将一种特定的情景、味道、行为等连接起来,从而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获得共鸣,从而增加文章的凝聚力。

典型的意象表达形式可以从改写抑扬顿挫、暗示微妙的画面中获得,如离别的愁苦、恋情的欢喜、辉煌的竞技场和暴风雨之中的空洞,这两种形式都非常有效,使用它们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理,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印象。

意象也可以被用来表达作者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如空林里的篝火、太阳下的尘沙或是一棵老树枝草丛丛,这些意象表现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热情到淋漓尽致,或者对某一问题的逃避。

总之,意象是诗歌中有史以来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暗示深刻的含义,带给读者引人入胜的体验,让读者获得共鸣,感受出作者情感的深刻和敏感。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意象是诗词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利用象征或抽象的表达技巧,将自然形象或概念以情感传达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所关注的情感,也就是能够带给读者一种体验式的体验。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诗文里的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诗人们经常借物抒情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意象,每一种意象都代表不同的情绪和情思了解了它们,对赏析古诗很有帮助。

1.杜鹃,是一种鸟,又名子规、杜宇等,在杜鹃叫声很像“不如归去”,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为抒发凄凉、哀伤情感的意象。

例如: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②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蝉,.蝉的寿命很短,基本上只活在夏天,到了秋天就会死去,死前的叫声听上去非常凄惨,所以诗人会用秋蝉或寒蝉来象征悲伤和凄惨的情绪例如:①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3.乌鸦,乌鸦出没的时间,多是秋冬季节的黄昏,再加上自身的外貌与习性,因而成为体现凄凉的意象,古人除了将乌鸦与破败景象相联系之外,还会用来象征“小人”,总之乌鸦在古诗中往往象征着不好的人或事例如: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范成大《欲雪》4.落花,暮春时节花朵纷纷凋落,缤纷的落花是,古诗词伤春主题里最常见的意象,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例如:残月晓窗迥,落花幽院深。

元稹《春病》5.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用来烘托思乡之情,鸿雁还是书信的象征,古代就有雁足传书的典故。

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6.红豆又叫相思子,相爱的人会用红豆来寄托相思,王维有著名诗作《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一直以来都被当做爱情的象征。

7.帆船,帆、船、舟,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诗人往往将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帆船中,比如漂泊他乡或者“逆水行舟”的积极进取等等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8.松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柏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

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 详细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 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 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 诗奉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 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 质。


•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 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 青如水。〞
• ④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 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 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 所称道。“咏物诗〞就是典型。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 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 质,同时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 怀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常见意象拾零 ——菊花
•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纯洁。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 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人元稹菊花
• “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 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中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高中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含义(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殊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殊意象

商女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 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遗曲。”
更多资源
其它常见意象的一般内涵:
• • • • • 空山:淡泊、宁静 木叶:萧瑟、飘零 孤舟:漂泊、无依 落花:伤感 竹:高节
梅花
•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 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 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 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 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 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 春不知。”“肌肤姑谢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 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故。”他们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 洁的情怀。
谏等。
(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 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 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 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 雅寂的石湖风景。
• 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楚 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 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 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 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 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寓意

▪ 10.菊:隐逸、高洁、脱俗 11.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1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 以表达爱情。
▪ 13.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 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动物类

1.猿猴:哀伤、凄厉、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鸿鸽::理想、追求 3.鱼:自由、惬意 4.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 击、事业的成功
▪ 8.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9.东风:春天、美好 10.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 归 11.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2.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3.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 势力的猖狂 1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 15.云:游子、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 白《送友人》)。 16.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17.天晴:欢愉、光明 18.金风:秋风
▪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 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 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 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 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 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 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 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 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 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 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 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 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 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 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 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 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 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三.动物类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eho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此外——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莼[chu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四.水月雨类水①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②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的希冀和渴盼。

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①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

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

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②苦雨——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