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意境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4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 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 范围大而抽象。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5
前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 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主题)。
21
巩固训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 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沙洲上静睡不动。(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境) 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 境。(情)
浮云: 1.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 势利小人。 月亮:思乡怀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水: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7
经典回顾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 感?(2分)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意象、意境赏析【考点解读】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题型分析】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技巧】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意蕴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意蕴
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精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全国卷三---广西省等)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 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 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精品
(五)要知道一些常见意象的 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浮云 落日 杜鹃 流水 秋 月 落花 酒 雁
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禾黍秋风,浮云飞蓬; 羌笛悠悠,芳草萋萋; 雁阵惊寒,冷月无声; 徘徊小径,送别长亭; 风飘万点,浊酒飞红; 枫叶飞霜,细雨梧桐;
精品
•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 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 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 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精品
五、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蕴?
(一)关注意象,也 要关注非意象词语。
二、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意 象、创设意境呢?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创境以尽意
精品
三、读懂意象,悟 透意境,是读 懂诗的关键。
精品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精品
人鸡 迹声 板茅 桥店 霜月 。,
四、意象的组合
精品
(一)意象之间可能 有主次之分
精品
旅夜书怀 杜甫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宁静旷远的意境
【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 渊明《归园田居》)
• 意象:
• •
鸟、林、鱼、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 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 潭。表达了诗人渴望解脱束缚,回归自 然的心情。
• 意境: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 日暮① 杜甫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 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 ,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3、诗歌中一些固定内涵的意象例举:
•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 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 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杨柳:惜别怀远,送别,离愁别绪。 竹:有节或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坚贞品行。 花: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 鸿雁、鱼、青鸟:信使,借以表达思念、 思归之情。
资料一: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丌同。 丌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意象的作用
• (1)对诗人而言,他必须通过意象来表达 主观情思。 • (2)对我们读者而言,必须通过意象去审 视诗人的主观情思。
二、意境
• 1.什么是意境? •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 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里面凝 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 • 意境=图景 + 情思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和意境一.花草植物1.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赞它坚强,有人赞它清高。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也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高洁人格的象征。

因为它总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香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以浓艳的桃李和攀附他人的藤萝反衬松的孤直耐寒与卓尔不群。

4.莲------或赞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或以莲表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诗歌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之“意象”与“意境”

【内容提要】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二、诗歌意境的创造示例三、诗歌意象举例解读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评论诗歌时,经常会运用“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文学理论词汇。

然而有些读者或作者,对这两个词汇的概念并不是太清楚,有时甚至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如果分开来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在这里,童先生把意象与典型又联系起来,认为意象就是艺术典型,这好像有点牵强,其实,意象离艺术典型还有一段距离,不能划等号。

但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到底是什么。

意象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

意象如果细分,还可分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

2、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

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

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

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

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

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明确诗歌题材的重要性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由于古诗的取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古诗浩如烟海,因此对诗歌进行归类加以分析,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题材是正确理解诗歌一把钥匙。

我们既能根据题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的普遍性,又能触类旁通辨析诗歌的个性化色彩。

高考在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中,不外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三方面的切入点则是要明确形式与内容的联系:鉴赏形象就是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鉴赏语言就是把握语言特点、风格及
内涵;鉴赏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的技巧类型、作用、效果;不难看出,鉴赏诗歌要明确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个“外在”与它们蕴涵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在拿到一首诗时,第一个疑问会是“这是一首什么样(题材)的诗?”不错,题材正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二、近年高考涉及的题材命题分析
2006年全国高考20首诗、词、曲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主要涉及题画(全国I 《题竹石牧牛(并引)》),悯农(全国卷II《南柯子》),田园(北京卷《移居》其二)》),隐逸(浙江卷《[正宫]叨叨令》),咏史(上海卷《[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边塞(天津卷《凉州词(其一)》),送别(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记游(江西卷《三江小渡》),抒怀(重庆卷《新雷》《己亥杂诗(其五)》),辽宁卷《东坡》,山东卷《晓上空泠峡》,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思归(江苏卷〈〈鹧鸪天〉〉,四川卷〈〈夜归〉〉)等多方面。

17套试卷,除上海卷、湖南卷、重庆卷外,其他14套试卷都添加了注释,注解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高考古代诗歌涉及的题材命题屡见不鲜。

①2004年江苏卷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就是直接命题。

②2006年全国卷Ⅰ问题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题目暗示这是一首“题画诗”,问题2间接题材命题。

2006年天津卷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问题1则直接点明了它是一首边塞诗,在此基础上理解它的景物描写。

三、诗歌按题材的分类
⑴咏物抒怀诗
常见意象:较宽泛,但就言志抒怀而言,古人喜用竹、松、梅、荷、树、水等意象。

常用表达技巧:融情于景,即景生情,托物言志。

⑵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山水景象如山、石、泉、溪,田园风光如阡陌、村舍、草稼、炊烟、鸡狗等,人文景观如西湖、岳阳楼等。

常用表达技巧:融情于景,即景生情,虚实,动静,烘托。

⑶咏史抒怀诗
常见意象:诗人凭吊的古迹如京口北固亭、赤壁、乌衣巷、武侯祠、寺庙等。

常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用典,对比。

⑷忧国伤时诗
常见意象:写故国故土如金陵、零丁洋,写农夫行人等。

常用表达技巧:含蓄,象征,直抒胸臆。

⑸惜别送别诗
常见意象:写离别之地的如长亭、灞陵、楼阁、客舍、舟船等,绘离别之景的如风雨、杨柳、酒等。

常用表达技巧:常见意象:直抒胸臆,铺叙,烘托,渲染。

⑹思乡怀远诗
常见意象:明月、阑干、杜鹃、浮云、鸿雁、游子等。

常用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白描。

⑺边塞征戍诗
常见意象:边塞、横笛、羌管、大漠、鹧鸪、征夫、秋风等。

常用表达技巧:直抒胸臆,用典,烘托,渲染。

⑻爱情怨女诗
常见意象:闺楼、宫阁、残月、梧桐、莲、思妇等。

常用表达技巧:直抒胸臆,想象,联想,虚实。

四、辨析题材的切入点
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学生,他们对诗歌鉴赏觉得无从下手。

在理解意象时,常进入误区。

如遇到有“月”的意象时,就直接认为是“思乡怀远”,实则月的意象就有“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等多种情形。

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当然也有所不同。

那么怎样辨析诗歌的题材呢?
⒈看题目
有不少诗歌,题目就点明了题材,如:《征人怨》(柳中庸)属边塞征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属惜别送别诗,《春日登楼怀归》(寇准)属思乡怀远诗。

有些题目暗示了题材,如《山居秋暝》(王维)。

暗示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再从诗句看能确定属山水田园诗
⒉看诗人的创作风格
风格是文学创作中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

它受作者创作时代、生活遭际、民族、地域、阶级条件的影响。

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

我们可以根据诗人的风格判定题材。

如杜甫沉郁顿挫,善写咏史抒怀诗、忧国伤时诗;陶渊明淡远娴静,
善写山水田园诗。

不同题材的诗风格也有差别。

山水田园诗清新优美,爱情怨女诗缠绵宛转,边塞征戍诗悲凉慷慨,咏史抒怀诗雄浑壮阔。

⒊看主要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景物意象,鉴赏意象实际是把握诗歌物象的特征,分析物象中蕴涵着的思想情感,理解物象的典型意义。

(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由“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流露了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看出是咏物抒怀诗
(2006年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士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由诗中“归客”“笻”“村店”“补衣灯”可看出表现思家归乡的情怀,再由题目“夜归”明确是多思乡怀远诗。

总之,在鉴赏诗歌时,首先从多方面明确题材,就能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生活态度,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