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幽默文化对比和相互接受 上外德国概况课论文

合集下载

在德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在德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在德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德国留学。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些留学生面临着许多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因此,研究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跨文化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跨文化适应性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适应和融入的能力。

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必须面对语言、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跨文化适应的第一个挑战。

德语是德国的主要语言,对于不熟悉德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此外,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可能导致留学生在德国的适应困难。

中国和德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例如,对时间的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

因此,留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并接受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适应德国的文化环境。

其次,研究跨文化适应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学生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德国的经历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来说,了解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可以帮助他们改进教育和支持政策,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和适应性。

最后,研究跨文化适应性还可以促进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了解中国学生在德国的跨文化适应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这对于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推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在德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通过对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德国的文化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同时,这项研究也有助于加强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浅析

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浅析

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浅析作者:方玲玲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3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德国的沟通往来日益密切,但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也就导致了中德两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是影响两国顺利交际往来的原因。

分析研究中德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差异,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德;跨文化交际;差异引言: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推进,中国对外的往来逐渐频繁,也就大大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很多方面上是存着差异的,人们对人、对物的印象总是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评价,所以在交际中也就造成不少的摩擦。

中德两国在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也就为两国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

一、语言交际在言语行为中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德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比较灵活,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礼貌尊重,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德国人的语言表达更为言简意赅,在沟通中不会有很多的客套话,更注重事件的真实性,评价时一般都对事不对人。

例如,德国人邀请中国朋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是要客套一下的“怎么能让你破费呢,我来请客。

”,这句话在中国显然是客套话,但是在德国人看来这就是诚挚的邀请,所以德国人会很开心的表示同意,中国人这时候会觉得德国人小气吝啬,不是真心实意的邀请自己,而德国人在事后得知事情真相的时候,也会觉得中国人虚伪不诚实。

再例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一般都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而德国人喜欢直来直去,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如果一个德国人邀请中国朋友去游泳,而中国朋友不想去的话,会说自己不太会游泳,但是在德国人看来这并不是拒绝,还会表示自己可以教朋友游泳,也就导致了中国朋友会感到很尴尬,而德国人知道实情后也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中国人是很善变的。

这也就是人们都会觉得德国人行事作风严谨,不苟言笑,而中国人委婉保守,卑己尊人。

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 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

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  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

祖晓梅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丰富多样。她曾在美国留学多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她通过举办讲座、撰写文章、翻译作品等方 式,向国内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 梁。
祖晓梅的跨文化交际理念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学习祖晓梅的跨文化交际 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理解,我们需要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在面对 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时,我们应保持谦逊和尊重的态度,积极学习并借鉴 对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以丰富和完善自身文化。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 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德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在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的跨文化交际中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增进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培养开放、包容的心 态,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共同发 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带来沟通障碍。由于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思维 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能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产生误解,甚至 产生冲突。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需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尊重并理解他人的 文化背景。此外,掌握一些跨文化沟通技巧,如正确地提问、积极倾听和恰当 表达,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与文化认知紧密相连的是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 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在面对中德跨文化 交际中的挑战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 交流与合作。例如,德国人在商务谈判中非常重视合同的细节,而中国人在商 务交流中更注重人情和关系。如果不能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就可能为商务合 作带来困扰。

中德跨文化交际问题浅析

中德跨文化交际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德国的交流越来越多,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分析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增加对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问题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大多数人都免不了会沿用自己的文化交际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来解析对方的行为,因此往往会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流失败。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语言层面的,也有非语言层面的。

本文拟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出发,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①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不同。

而由于人们缺乏对这种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往往会无意识地用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来解释描述另一种文化,许多跨文化交际问题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词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基本概念相同,但社会涵义不一定相同。

因此,这些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

如Schwein-pig-/猪,在概念上都指同一种动物。

pig在英语中用于指人时具有“肮脏”、“贪婪”、“令人讨厌”等意思。

“猪”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含义。

而在德语中,Schwein虽然也有“无赖”、“下流胚”、“猪猡”等贬义,但它还有“幸运”、“好运”等褒义,Schwein haben即表示某人运气好、走运了。

Dragen-dragon-“龙”的涵义则是完全不一样。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汉语中,“龙”总是好的象征,这从一系列的成语:龙凤呈祥、藏龙卧虎、攀龙附凤中可以得到体现。

而在西方文化中,不管是英语的dragon,还是德语的Dragen,都是邪恶的化身,令人感到恐怖。

在童话中总是正义的王子,杀死邪恶的龙,拯救出美丽的公主。

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德“笑”的差别

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德“笑”的差别

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德“笑”的差别作者:薄丽媛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摘要:“笑”是人情感的流露,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在日常交流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不同的文化中,“笑”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本文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笑”在中德文化中的差异,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正确运用“笑”的语用功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笑;跨文化交际;德语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人类交际分言语交际(verbaleKommunik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e Kommunikation)两种。

非言语交际是说者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听者接收的交际行为。

在非言语交际系统的划分中,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所传达的信息是副语言,“笑”就属于其中功能性发声的一类。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的教授阿斯特莉特·埃尔(Astrid Erll)在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文化间成功的交际》一书中,将非语言交际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手势(Gestik)、面部表情(Mimik)、眼神表现(Blickverhalten)、触觉(Haptik)和辅助语言学语符(paralinguistische Codes),而“笑”就属于面部表情的一种。

笑在世界很多国家的交际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双方非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笑民族,另一类是非微笑民族。

人们把法国人、美国人、中国人等列为第一类,是喜于表达“笑”的民族,笑成了日常非言语交际中重要的方式。

中国人与人交往中,即使是对待陌生人,也会给对方充满善意的“笑”,在公共的场合“笑容可掬”似乎成了举止高雅、礼貌文明、和蔼可亲的表现,比如在机场、宾馆、饭店及其它公共场合,“微笑”更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中国人已经把“笑”视为一种表达礼貌的方式。

在新华字典中笑有两种词义,第一种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

浅谈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教育广角浅谈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黑龙江大学 王海骄摘 要:通过以中德文化的差异作为切入点,并对中德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做到注意这些问题,并能够得体地去交流,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德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6-0115一、什么是典型的德国的文化用于列举最能代表德国的特点,一只手的手指就足够了:德国人勤奋,守纪律、可靠、严肃和准确。

这些听起来完全是按照普鲁士的美德。

这并不奇怪,因为毕竟普鲁士的德国为中国人的德国印象打上了几十年之久的烙印。

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正式关系始于1860年左右。

从那个时代开始在中国就出现了德国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给人们留下了好的印象。

当时克虏伯准则鼓舞了中国人的心。

人们希望通过德国的武器技术和德国式的操练能够抵御入侵的英国人和法国人。

今天的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和一些其他的“德国制造”的品牌同样代表着德国的名望。

对于中国人来说,干净整洁与守秩序也属于德国人的美德。

守纪律和仔细认真是德国人好的一面,那什么是德国人的缺点。

孙女士多次去过德国并且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德国的男人一到一定的年龄就开始脱发,由拥有一头漂亮卷发的头变成了秃顶。

”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教授认为:“德国人是坚持原则并且遵守法律的。

证件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你有什么证书,你就可以在德国做什么事情,即使你没有那个能力。

你没有证书,即使你有能力,不管你怎么样,你都不会得到承认。

”中国人认为傲慢和固执也属于德国人的典型特点。

很多中国人都抱怨说,德国人是高傲而且自以为是的。

总的来说这样一种评价的结果出人意料的,中国人是喜欢德国人的。

在一些方面中国人佩服德国人。

根据很多采访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国人,一群让人有好感的人。

二、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区别首先,德国人是非常重视法律的,而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德。

基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德语跨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

基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德语跨文化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
德 语 课 堂 教学 中有 意 识 地加 入观 察
训 练 。 比 如 让 学 生 对 图 画 展 开 自 由地 联 想 , 或 是 让 他 们 对 图 画 或 电 影 片 段 进 行 详 细 的 描 述 。 由 于 文 化 的 差 异 , 在 某 些 情 境 下 , 如 果 没 有 一 定 的 文 化 了 解 , 外 国学 习 者 对 他 国 作 者 的 绘 图 所 表 达 的 思 想 是 很 难 理 解 的 。 所 以 通 过 对 图 画 的观 察 来 进 行 训 练 是 本 人 比较 推 崇 的 一 种 训 练 方 法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 学 生 可
异对 中德 文化 交际的影 响 。最后 ,基 于这种 文化的差异性提 出几点建议 。 关键词:跨 文化 ;德语 ;教学 引 言 语 言 既是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也 是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 它 源 自各 民族 的 文 化 及 生 活 中 。 文
化 具 有 鲜 明 的 个 性 , 语 言 作 为 文 化 的 一 种 载 体 , 不 同 的 文 化 自然 导 致 各 自语 言 的 差 异 。 语 言 代 表 文 化 ,它 反 映 一 个 民 族 里 人 们 的 思
学 生 可 以提 出 以下 的 问题 : 土 文化 和 德 国 文 本 化 的 差 异 是 什 么 ? 加 强 学 生 对 文 化 差 异 的 关 注 程 度 ,提 高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增 加 学 生 对 更 多 文 化 差 异 的 比 较 分 析 。 比较 本 土 文 化 和
外 国 文 化 对 于 时 间 和 空 间 认 识 的 不 同 以及 日
言 的 影 响涉 及 到 语言 的各 个方 面 ,包 括 词 散步 时 ,迎 面走 来 一 个他 的 中国 同事 ,同 汇 、语法和 语境等等 。因此 ,德语 的教学 要 事 按 中 国 人 的 传 统 习 惯 问候 教 授 “ a n i H 1 S e ge SS e/ 注 重文化背 景,在文 化背 景下规范 、提高 德 ge 1 HerrPrOfeSSOr? ” “Nein n c n c t , 可 正 当 教授 按 德 国 习 俗 等 待 对 oh ih ” 语教学。

中德交流文化对比英语作文

中德交流文化对比英语作文

中德交流文化对比英语作文Titl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o-German 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language, values, traditions, and societal norms,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cultural exchange dynamics between these two nations.Firstly, languag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 English serves as a lingua franca in both China and Germany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Mandarin Chinese and German remain the primary languages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Mandarin, with its complex characters and tonal system, reflects Chin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depth. On the other hand, German, known for its compound words and grammatical precision, mirrors Germany's emphasis on efficiency and clarity. Despit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oth nations value languageas a carrier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a medium fo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Secondly, cultural values shape the behavior and attitudes of individuals within a society. In China, Confucian principles such as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harmony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In contrast, Germany prioritizes individualism, punctuality, and direct communication,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Protestant ethics and Enlightenment ideals. This variance in cultural value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or conflict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but also enriches intercultural dialogue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diverse perspectives.Thirdly, traditions and custom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unique cultural identities of China and Germany. Chinese traditions, deeply rooted in millennia of history, encompass rituals such as th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tea ceremonies, and the practice of feng shui. These tradition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unity, spiritual harmony, and balance with nature. In contrast,German customs, influenced by Christian holidays like Christmas and Easter, Oktoberfest festivities, and regional traditions like the Rhineland Carnival, reflect a blend of religiou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s. Cultural exchange facilitates the sharing of these traditions, fostering mutual appreciation and cross-cultural learning.Lastly, societal norms dictate acceptable behavior and etiquette within a cultural context. In China, concepts of 'face' (mianzi) and 'guanxi' (social connections) influ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usiness dealings. Maintaining harmonious social dynamics and saving face are paramount in Chinese society. Conversely, Germansprioritize efficiency, professionalism, and adherence to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 Cultural exchange allows individuals to navigate and adapt to these societal norms, fostering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I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encompasses language, values, traditions, and societal norms. While each nation possesses unique culturalcharacteristics shaped by its history, geography, andsocio-political contex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m the foundation for fruitful cross-cultural exchange.By embracing diversity and celebra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Sino-German cultural exchange enriches both nations and contributes to global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只羽毛与两只羽毛之辩——————试探中德幽默文化相互接受的瓶颈所在刘梦扬摘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迥异,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幽默感的形成,也同时影响着其表现幽默的具体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所有这些形成幽默的诸多因素,相反相成,也成为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接受对方幽默的关键因素与障碍所在。

囊括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史上票房冠军以及观影人次第一名头衔的《泰囧》,在北美及欧洲遭遇滑铁卢,外国人纷纷抱怨“看不懂”。

【1】同时,实际上善于搞笑,富具幽默细胞的德意志民族却往往被中国人和他国人认为是这个民族上最不懂幽默的民族。

本文试图针对这些现象,研究中德幽默文化的相互接受的难题所在。

关键词:中德,幽默文化,相互接受,难题。

有个表现德国人冷幽默的经典笑话:一次,记者问一个德国人:“你认为浪漫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回答说,“当一个男人体贴地用羽毛轻抚一个女人时,就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记者接下来问“那怎么样才算是变态呢?”他回答道:“当这只羽毛还附在一只鸡的身上时。

”我们可以把这个笑话假借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中。

用一只羽毛来代表中国式幽默,另一根羽毛来代表德国式幽默,记者和读者的反应就代表对两种幽默文化之间的相互接受。

如果我们能在表达自己的同时理解对方,那么其中的一只羽毛就可以去掉,两只羽毛不就可以换做只一只羽毛了吗?中德幽默的交流,乃至于文化的交流,或许最终希望能够达到的就是这种程度与境界。

一、接受美学与幽默的接受“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1】/n/2013/0305/c172318-20675058.html人民网《泰囧,海外票房有点囧》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2】举两个例子。

关于接受理论,”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就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鲁迅先生说:“有奴才的笑,也有奴隶的笑。

”同理,幽默效果的实现也与幽默的接受者也密切相连。

正如谭达人所言:“幽默是审美主体(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和审美客体(或表现为‘笑料’、‘素材’,或表现为幽默作品)互相感受互相渗透的结果。

‘笑者’在幽默实现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二、中德幽默互相接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幽默的产生,一方面有赖于巧妙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夸张而荒唐的肢体动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特点,社会和民族文化和历史。

同时,它又深受本国幽默传统和风格的影响。

因此,接受者在上述四点上的差异无疑也将导致其对幽默产生不同的感受。

(一)语言体系的差异言语幽默的一种主要的创造手段便是“利用语言各要素(语音、文字、词汇、句式)的变异”【4】。

这种幽默,主要依赖于语言自身的特性,所以其理解和欣赏自然也取决于受众对该种语言的认知和了解。

然而,有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大量同音字词以及多种方言的中文和语法复杂,光是名词就有阴性、中性与阳性3种性质,系词与动词的组合更是严谨精密的德语,在发音、书写和句法规则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一些纯粹语言技巧类的幽默在中德之间的传播中遇到了障碍。

德国人善用字面上的幽默。

经常通过无论是拆字、还是取谐音字、还是在语义上已经完善的句子里通过添加语素来强调突出笑点。

在此用看笑话各举一例:【2】百度百科,接受美学/link?url=eWa2EOy7j1wv3gceWguKpAKwRTXVix0E8WZtAzum0elJMd9 J0-VYFtOERkuBipqR【3】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34.【4】胡范畴.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62.1.问:Kartoffelpü姓什么?答:Ree.—— Kartoffelpüree 的意思是土豆泥,而德语里有「Ree」这个姓2.问:中国的交通部部长叫什么?答:Um-lei-tung.—— Umleitung 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绕行,这个词在德国的交通广播以及高速公路上经常能听到看到,比如中国的「前方施工,请绕行」。

因为这个词跟交通沾边,按照发音规则将元音拆分断读后感觉上又接近德国人眼中的中国话(谐音 ong lai tong)3.问:为什么女同事某某今天光着身子来上班了?答:因为今天是周五。

——德语的周五是「Freitag」,而 frei 作为形容词与副词除了空、自由以外,还有「裸身」的意思。

比如去诊所检查身体,一般医生们多会说「Machen Sie sich frei!」,而鲜有「Ziehen Sie Ihre Klammoten aus!」(请您裸身,和请您脱去衣服)的说法。

而相较于德语,中国异彩纷呈的方言常常被用作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现今的喜剧电影中,大量采用方言对白,以增加喜剧表达效果。

比如在宁浩黑色幽默系列影片《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中男主角黄渤所使用的青岛方言,给整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加上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春晚中不可替代的赵本山带领众弟子在舞台上也往往是以其金字招牌——东北话来博得笑点。

同时,众多的同音字词也往往具有“一语双关”,或者意义截然不同的的效果,从而引发笑点。

如下面这2个例子:1.乾隆皇帝70大寿时,当时纪晓岚是侍郎,和坤是尚书,两人同为寿宴上的头面人物。

在迎接乾隆的队列中,和坤与纪晓岚走在一起,列于众臣之前。

突然,队伍行进中有一侍卫牵一狗从旁而过。

和坤一见,笑逐颜开,对着纪晓岚,指着那条狗问:“是狼?是狗?”(侍郎是狗)众臣一听。

初不解其意。

后见和坤狞笑,立刻顿悟此言之意,遂对着纪晓岚哄笑起来。

纪晓岚机敏过人,自然比众人更明白和坤话中之意,因此很谦恭地说道:“回和大人。

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2.从前有户潘姓人家死了人,请一老人当司仪,上面是这么写的:孝子:潘银科,孝媳:池氏,孝孙女:潘良姿,孝孙:潘道时。

但这老头没什么文化且常漏偏旁。

于是就念成了这样:“孝子:翻跟斗。

”这儿子心中奇怪但也照做了。

“孝媳:也是。

”这媳妇一听急了,但无奈之下也翻了。

“孝孙女:翻两次。

”这孙女心想爸妈都翻了,于是也翻了。

这孙子心想爸妈各翻一次,姐翻两次,我该翻几次呢?这时只听老头大声道:“孝孙:翻-到-死。

”(二)社会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探讨幽默的传播和接受,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该往更深的层次挖掘,上升到民族心理和文化认知的的高度。

正如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a 第八卷中指出的那样“幽默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文艺作品等,因此幽默的成功接收需要受众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也就是说某一特定文化中产生的幽默往往只有共享同一文化的群体成员才能心领神会,而其他的文化群体则未必能理解并获得同样的感受。

中国现在笑话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和题材如“交党费”“又红又专”“信春哥,得永生”“阿迪王”“张艺谋——七个葫芦娃的爹”以及当下正热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都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德国人不熟悉中国的社会特点和现状,不知道中国是一个共产党一党专政和有着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的国家,中国国产动画片《葫芦娃》的情节,芒果台举办的“超女”选秀曾经的火热与冠军李宇春的号召力,以及中国社会贫富严重不平衡,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的话,是不可能理解和接受这些笑话的,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同样,当ZDF德国电视二台Heute Show的主持人和嘉宾频频拿SPD,德国总统,默克尔开涮时,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德国总统近年来经常更换以其下台的缘故,SPD这个政党的历史和立场,德国有着言论自由拿总统总理消遣乃是家常便饭……这些背景知识,也是只能对着电视机傻干瞪眼了。

(三)历史轨迹的差异“又红又专”的中国在七八十年底历经了文革浩劫,人们对文革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末代皇帝》,《活着》,《三楂树之恋》中,文革时期”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口号似乎已成为如今的笑料,一句“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凤霞同志接走了!”和曾经的红色音乐在带给人听觉感受的同时也传达出一丝戏谑与些许心酸和沉重。

“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的德国在近代史上也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曾经的美丽国家沦为废墟一片,蒙上严重的阴影。

君拉斯的小说和根据它改编而成的电影《铁皮鼓》,也充满了黑色幽默的韵味。

科比埃拉在波兰邮局保卫战中身受重伤却继续与牌瘾甚重的扬·布朗斯基打牌,直至死亡;马特拉策在苏联人到来之时吞下纳粹党徽却被噎住;纳粹集中营里,“天国来的煤气抄表员拧开煤气开关,让圣灵喷出来,好让人用它来煮鸽子”......看似轻松滑稽的背后是深重的悲哀。

小说中还有多处对《圣经》语句的滑稽模仿,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宗教的尴尬地位。

这样的调侃和讽刺,让疯狂与荒诞包围着读者和观众,使人不能呼吸,只得沉重着.……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君拉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就认为他“以嬉戏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四)幽默传统的差异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幽默的主题和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基于幽默传统的差异也会间接制约幽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接受的程度。

(一)综论比如,德语幽默和汉语幽默在取材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和偏好。

德语幽默更加偏爱性笑话、政治笑话以及职业笑话;而汉语幽默则更倾向取材于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无伤大雅的“小毛病”。

此外,由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还存在大量取材于古代奇闻异事的笑话。

尽管德汉幽默在取材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其中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对性笑话的取舍上。

A·济夫曾经说过西方幽默最常见的话题便是性【5】。

性笑话是德语幽默的一大特色。

德国作为世界强国,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越,思想较解放,性观念也比较前卫。

例如德国电影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全裸镜头,对儿童普及性教育的漫画也大胆地“展现真实”,娱乐节目更是频繁谈及此话题旁若无人,甚至把很多关于性暗示的元素直接表露在观众眼前,例如ZDF的Heute Show每年要评选一个“金二逼奖”,奖杯的样子就酷似,或者说,根本就是男子的阳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