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式(有彩图)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EA0001万氏痘疹奇书清咸丰5年EA0002不药良方王站柱编EA0003伤寒论三注周扬俊注EA0004伤寒论旁训赵雄驹辑注EA0005便元集刘兼汇梓EA0006便用良方罗本立编辑EA0007保赤汇编朱之榛辑清光緖戊寅EA0008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傅仁宇纂辑EA0009元汇医镜敲诈道人EA0010刘河间伤寒三书刘守真撰集;吴继宗校刊EA0011医学心镜录唐见编辑;唐孙华校EA0012医家心法高鼓峯说;胡珏评EA0013医药集览杨世照清康熙38年EA0014医述程文囿辑EA0015医镜蒋仪较EA0016外科心法薛己撰EA0017外科真诠邹岳说EA0018外科记者张景颜编辑EA0019天花精言袁句着EA0020妇婴至宝拜松居士增订EA0021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岳甫嘉着EA0022异授眼科清咸丰5年EA0023意解山房瘟疫析疑唐毓厚着EA0024慈航集王于圣纂着EA0025抱乙子幼科指掌遗稿叶其蓁编辑;叶大本述EA0026推拿秘书骆子庵说EA0027新刊明医秘传济世奇方万疴必愈沈应阳编辑何爌参订EA0028新刻伤寒六书纂要辩疑新刻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辩疑童养学纂辑周亮节较阅EA0029新刻医衡洪正立编纂上官铉鉴定EA0030新锲云林神龙龚廷贤编着EA0031新镌云林神龙龚廷贤编号EA0032新镌药性会元梅得春编集EA0033本草万方针线;本草药品总目蔡烈先辑EA0034洪芳洲先生摘稿邹梦桂校正;华复诚编次EA0035活动新书曾世荣EA0036济世全书汪启贤汪启圣选注EA0037温热暑疫全书周扬俊辑EA0038申斗垣校正外科启选申斗垣撰EA0039痘疹传心录朱惠明着EA0040痘疹经验集韩文博辑;韩云绮校字EA0041痧证汇要孙EA0042纂修医学入门系屯子着;卢拱辰编辑EA0043经络汇编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4聂氏痘门方旨聂尚恒着;邱生华重校;酆承迨重刊EA0045肺病问答石神亨撰;沙僧杂译EA0046脉度运行考EA0047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龙柏着;龙炳龙焕较;吴兆初参军EA0048脉诀汇编说统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9脉语吴崐述EA0050脚气类方源养德辑EA0051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孙伟较辑;吴化善梓钉EA0052袖珍小儿方徐用宣编辑EA0053订补明医指掌滑寿编纂;邵从皐校订EA0054辨证冰监陈士铎着HFN0862(鸿文堂详校)医宗必读十卷李中梓鸿文堂校刊清乾隆44 HFN0887伤寒论后条辩十五卷王式钰校刊清康熙10年HFN0902六醴斋医书另一本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03六醴斋医书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27医学六要十九卷张三锡明万历HFN0928医学纲目楼英1565HFN0929医门法律六卷喻昌蔡锦堂,1658HFN0954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朱希忠明隆庆HFN0955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6卷吴勉学明万历291601 HFN0963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64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71图像本草蒙筌12卷首一卷总论一卷陈嘉谟金陵书林万卷楼周如泉明崇祯元年1628HFN1022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24卷金陵书林唐氏富春堂明HFN1023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男科二卷女科三卷岳甫嘉绣谷三乐斋明崇祯9年HFN1075御纂医宗金监90卷内府清乾隆42个文件HFN1103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五卷医脉真经二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杨士瀛新安歙西虬川黄镀明嘉靖HFN1107新刋方脉主意二卷吴球明嘉靖4HFN1113新刻京陵原板参补针医牛经大全二卷书林宝善堂明HFN1131新刻针医参补马经大全4卷书林宝善堂明末HFN1165本校正大字医学正传八卷虞抟金陵三山书社吴江书林安正堂刘元初明万历丁丑HFN1166本草原始12卷李中立永怀堂明崇祯HFN1167本草纲目52卷卷首二卷张朝璘淸顺治15年HFN1219神农本草经疏30卷缪希雍海虞毛氏绿君亭明天啓5年HFN1254脉经十卷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二卷金阊龚绍山明天啓6 HFN1283订补明医指掌十卷金阊传万堂明天啓HFN1285证治准绳3个文件HFN1292赤水选珠30卷医案五卷医旨緖余二卷孙一奎明万历24年HFN130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30卷目录唐慎微金陵唐氏富春堂明万历9年HFN1315镌郑先生痘经会成保婴慈录九卷首一卷郑大忠榕城郑氏明万历27年HFN1338食物本草22卷首一卷李杲南城翁少麓明崇祯-清HFN1339食物本草七卷日用本草三卷世庆堂万历48HFN1340食物本草三卷夷白堂明HFN1350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增补青囊医方捷径二卷闽书林余庆堂黄灿宇明BOOKTW00031本草纲目52卷,图3卷,(明)李时珍撰,清顺治12年(1655)钱塘吴毓昌刻本,48册BOOKTW00032本草纲目汇言20卷,(明)倪朱谟撰,清顺治间重刻巾箱本,16册BOOKTW00033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正误一卷,钞本,20册BOOKTW00034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图二卷,明程国祥序明王世贞序明程陞序程嘉祥序,明崇祯间印本,20册BOOKTW00035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脉学一卷奇经八脉孜一卷,清吴太冲序清吴毓昌序明钱蔚起小引明李建元疏,清顺治乙未刊本,52册BOOKTW00036本草汇言二十卷存五卷,明倪朱谟,钞本,3册BOOKTW00125丹溪先生心法,元朱震亨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新安吴氏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零本。
[实用参考]古籍样式排版模板
![[实用参考]古籍样式排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c1b08db5ef7ba0d4a733bb8.png)
优质参考文档古籍(线装书)样式模板,可用于翻印古籍及族谱等。
欲使用此模版,只要将此处的文字清空即可。
(如果觉得这个模板不满意,想自制一个,可以看第三页,有制作过程。
)小字注释:格式—中文版式—双行合一。
中缝文字:双击页眉或页脚,即可编辑。
如果要分成几章,每章中缝内容不同(页码除外),先在每两章之间插入分节符,再取消页眉页脚与前一节链接,这样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可以单独编辑。
注意:文字、段落要设置与网格对齐。
排版示例: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神灵:神异。
弱而能言,能言: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
幼而徇齐,徇齐:指敏慧。
长而敦敏,敦敏:笃实敏捷。
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干戈:指战争。
以征不享,不享:指不来朝者。
诸侯咸来宾从。
宾从:服从,归顺。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修德:修养德行。
振兵:整顿部队。
治五气,五气:五行之气,五方之气。
蓺五种,五种:五种谷物。
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披山:开山。
通道:开辟道路。
未尝宁居。
宁居:安居。
模板制作过程:(以WPSOFFICE20RR 为例)一、格式—页面设置,在“文档网格”选项卡中设置文字排列方向为“垂直”,“网格”为指定“行与字符网格”(或“只指定行网格”,设置字符每行36个,行每页25行。
(也可按照自己需要设置,但行数一定要是奇数。
)优质参考文档二、先随便打或复制一些文字进去,看一下效果。
三、选择页眉和页脚,插入文本框,使文本框恰好覆盖整个版心,并将文本框的填充和线框颜色设置为无,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四、在文本框中插入一个25列(之前设置的行数)1行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调整文本框的位置和表格的大小,使文字恰好放进格子中间。
(完整word版)古籍样式排版模板

史记五帝本纪二模板制作过程:(以WPS OFFICE 2013为例) 一、格式—页面设置,在“文档网格”选项卡中设置文字排列方向为“垂直”,“网格”为指定“行与字符网格”(或“只指定行网格”,设置字符每行36个,行每页25行。
(也可按照自己需要设置,但行数一定要是奇数。
)二、先随便打或复制一些文字进去,看一下效果。
三、选择页眉和页脚,插入文本框,使文本框恰好覆盖整个版心,并将文本框的填充和线框颜色设置为无,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四、在文本框中插入一个25列(之前设置的行数)1行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调整文本框的位置和表格的大小,使文字恰好放进格子中间。
五、预留中缝:中缝是不能有正文文字的,需预留出来做填写章节信息。
所以要在中缝处画一个矩形框,文字环绕为四周型,再调整其大小,使两边文字恰好对正为止,再将填充和线框颜色设置为无。
史记五帝本纪三史记五帝本纪四六、制作鱼尾:画一条水平直线和一个矩形,填充为黑色,无线条颜色。
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填充为白色,无线条颜色,用其把矩形盖住一部分。
组合,再调整其大小和位置至合适,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复制一个,再将其垂直翻转,就完成另外一个鱼尾。
七、插入页码并将其移到适合位置,文本框文字方向设置为竖排,页码样式为中文数字“一、二、三”。
八、填写中缝章节信息,选择中间的单元格,设置文字方向为竖排,如果要分成几章,每章中缝内容不同(除页码),先在每两章之间插入分节符,再设置页眉页脚不与前一节链接,这样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可以单独编辑。
(完整word版)古籍样式排版模板

史记五帝本纪二模板制作过程:(以WPS OFFICE 2013为例) 一、格式—页面设置,在“文档网格”选项卡中设置文字排列方向为“垂直”,“网格”为指定“行与字符网格”(或“只指定行网格”,设置字符每行36个,行每页25行。
(也可按照自己需要设置,但行数一定要是奇数。
)二、先随便打或复制一些文字进去,看一下效果。
三、选择页眉和页脚,插入文本框,使文本框恰好覆盖整个版心,并将文本框的填充和线框颜色设置为无,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四、在文本框中插入一个25列(之前设置的行数)1行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调整文本框的位置和表格的大小,使文字恰好放进格子中间。
五、预留中缝:中缝是不能有正文文字的,需预留出来做填写章节信息。
所以要在中缝处画一个矩形框,文字环绕为四周型,再调整其大小,使两边文字恰好对正为止,再将填充和线框颜色设置为无。
史记五帝本纪三史记五帝本纪四六、制作鱼尾:画一条水平直线和一个矩形,填充为黑色,无线条颜色。
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填充为白色,无线条颜色,用其把矩形盖住一部分。
组合,再调整其大小和位置至合适,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复制一个,再将其垂直翻转,就完成另外一个鱼尾。
七、插入页码并将其移到适合位置,文本框文字方向设置为竖排,页码样式为中文数字“一、二、三”。
八、填写中缝章节信息,选择中间的单元格,设置文字方向为竖排,如果要分成几章,每章中缝内容不同(除页码),先在每两章之间插入分节符,再设置页眉页脚不与前一节链接,这样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可以单独编辑。
古籍版式

边栏
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边线一般都印得比较粗黑,显得框内文 字安稳。如果四周仅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如果四周粗黑边线内侧 再刻印一道细黑线,称为四周双边。如果只在左右竖边线内侧再刻印一道细黑线, 上下横向粗黑线内侧不刻印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这种边栏固然有规范版面、 整齐划一的作用,但就雕版印刷来说,有没有这个边栏,都能做到版面整齐,行 字周正。那为什么还要长期保留这种边栏呢?这原因就要到卷轴装式的刻印纸质 书籍中去找。卷轴装式的版印纸书,虽也要一版一版地刻印,但每版印纸都要彼 此首尾衔接,因此就无镌印左右边栏的必要了。所以我们见到的卷轴装式的版印 纸书,如武则天时刻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玠 刻印的《金刚经》等,便都只有上下横向的两道边栏。这显然直接来自对帛书边 栏的模仿。而帛书的边栏织画,绝对是对简策编绳的模仿。因此,版印书籍的边 栏界行,绝不仅因书籍生产方法改为版印所创新,而是带着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上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 段书口上,于中缝左右各镌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 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另一种说法是指白口书上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 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整体看起来确像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 这两种说法好像后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主页
界格
两道隔线之间形成的条格就称为界格 。主页
6象鼻
7界格
1书耳
2边栏
3界行
4书口
5鱼尾
书耳
书耳是指指版框或边栏外边左上角镌出一个一厘米宽、三四厘 米长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书长了耳朵,故称书耳。书耳并不是画 蛇添足,而是要在这个方寸之地镌刻简化了的篇题,如《春秋左氏 传》中的“僖公”、“隐公”、“哀公”,《诗经》中的“关雎”、 “豳风”、“鹿鸣”等。这种镌印了题名的书耳,又称为耳题、耳 记。主页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第一节古籍结构一、古籍版式●古籍的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等等。
●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也叫边栏。
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内侧再加一条细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著录时有“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三种形式。
很少有上下双边和左右单边的。
注意:“左右双边”不得称“上下单边”。
若正文卷内边栏有几种情况,以“间”字连接说明,如著录为:“四周单边间四周双边”。
栏线除直线之外,还有“卍字栏”、“竹节栏”、“博古栏”和“花栏”等。
版框的量法:填写书叶右半叶版框尺寸,量是以版框外沿为起讫,先量框高,后量框宽,以厘米为单位,精确道毫米。
量框宽时,不包括版心。
●界行:也称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的行叫界行。
●行款:有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和字书。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行款为鉴别版本的依据之一。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叶×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释),叫做“小字双行×行×字”。
著录每行字数时,著录正文卷端右半叶的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著录双行小字字数时,著录卷内正文下双行小字每行实际字数(不足行者按足行计数)。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版心:指古籍书页两半页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即每版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字数等文字。
版心也称页心,或简称心。
版心中有时刊有刻工所刻字数,以便计算工钱之用。
版心有字数的古籍较少。
著录时:有字数的填“有”,无字数填“无”。
古籍的版式之美

古籍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故称之书脊。
书首
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也称书头。
书根
书脊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为便于检阅,常在书根题写书名、卷次、册数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首都图书馆”
四周单边 明万历二十八年凌毓柟刻朱墨套印本《楚辞》
四周双边 明隆庆二年林润刻本《江南经略》
左右双边 宋刻本《晦庵先生文集》
花栏 清乾隆刻本《御制拟白居易新乐府》
花栏 清光绪石印本《八贤手札》
花栏 民国四年印本《二树紫藤花馆印选》
界行
指在版框内分割行字的一条条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通常认为它是竹木简的流风余韵。有的版式还会有眉栏。图图在著录善本古籍时,都会记下“半叶×行×字”,若一行中有两排字,就会记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这种说明方式,称为行款。
方寸之间是不是花样还挺多的?掩卷而观,线装古籍外面的名堂也不少呢!
古籍外观示意图
签条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面或者函套的左上角,上面经常题写有书名、册次、题签人姓名等。
书衣
也称封皮,一般选用纸、绢作为书衣材料,其作用在于保护书页内容。
书衣 明嘉靖六年司礼监刻本《大学衍义》
书脑
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小字双行 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刻本《六子书》
眉栏 明嘉靖吉澄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无界行 清康熙五十二年内府刻朱墨套印本《御选唐诗》
天头、地脚
版框上方的空白叫做天头,下方的空白叫做地脚。天头面积一般较大,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方便做批注。
版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因为这一行居于版面的中心,故称版心。版心常刻有鱼尾、口线、书名、卷数、页码、刻工姓名等文字。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2011-01-02 21:38ZT古籍版本知识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z h{,.c(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式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图1)。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
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
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
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
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
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
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
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
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
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
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图2)。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
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
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
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图3)。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
墨钉又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一个墨块(图4、5)⑿版记刻书的人常在一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图6)。
⒀书衣即封面。
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作用。
又称书皮、封皮(图7)。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图8)。
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
亦有找名家书写书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
⒂书根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刻本常在此印书名、卷册数,也常被收藏者题写书名、卷册数、卷册顺序,以供检索。
装帧⑴简策《礼记·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写东西超过100字者,由于在方板上写不下,就要写在编连好的竹木简策上了。
东汉郑玄称:“策,简也。
”唐代孔颖达称:“策是众简相连之称。
”把这两个人的解释综合起来,那就是一根一根写了字的竹木片就称为“简”,将若干根简依文字内容的顺序编连起来就成“策”(册)了(图9)。
⑵卷轴装北宋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称:“唐人藏书,皆做卷轴。
”元朝吾衍在其《闲居录》中称:“古书皆卷轴。
”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遗书,其中主要是写本佛经,除国内所藏外,现在主要分藏在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总计大约4万多件。
这些敦煌遗籍产生的时代,大约上起南北朝,下迄五代,即公元420至960年这500多年的历史跨度内。
此时正是手写纸书的高峰期。
这些遗籍,有的就是简单的一卷,有的木轴犹存,证明唐五代及唐五代以前,纸书的确普遍流行卷轴装(图10)。
⑶经折装卷轴装在观书时多有不便,如需查阅文中任何一段,都需从头展开,读毕再卷回,很是麻烦。
吾衍在《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久而折断,复为簿帙。
”清人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
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久而折断,乃分为簿帙,以便检阅。
”这是从长期查阅易折断角度来解释的,亦有道理。
到五代时,经折装就出现了,现能见到的最早经折装出自敦煌。
上世纪初盗窃大量敦煌文物的英国学者斯坦因在其《敦煌取书录》中称:“又有一小册佛经,印刷简陋……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折叠本书籍,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他一端悉行粘稳。
于是展开以后甚似近世书籍。
是书时为乾g二年,即纪元后949年也。
”从北宋开始,经折装成了佛教经典的专用装帧方式,直到明万历年间,《嘉兴藏》改用方册装,是一特例,不过到清代刻《龙藏》时,又改回了经折装(图11)。
⑷梵装梵装是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佛教经典所采用的夹板式以绳穿订的装帧形式。
隋朝杜宝《大业杂记》中说东都洛阳的“承福门即东城南门。
门南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
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
叶形似枇杷,叶面厚大,横作行书。
约经多少,缀其一边,牒牒然今呼为梵”。
梵装在敦煌遗书中出现多件,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唐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麻纸书写,长条形似仿贝多树叶,其装帧是典型的纸书梵装(图12)。
⑸旋风装又称龙鳞装。
对于旋风装,流行两种说法:一说用一张整纸对折,一端粘于书的最前页的左边,另一端向右包到书背,粘在书的末页,这样不仅不会散落,而且阅读时可以从头翻到底,从最后一页翻到前面第一页,回环往复,有如旋风,故名。
一说将一长纸裱成手卷,将截断的页子都粘在底纸上,每张右端留有余尾,即将余尾自右向左逐页依次后缩,状如鳞次,故称龙鳞装。
故宫博物院藏唐吴彩鸾《王仁(xv)刊谬补缺切韵》系宋代原装,全书共5卷24页,除首页是单面书字外,其余23页均为双面书字,共47面。
其装帧方式是以一比书页略宽的长条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
除首页因只单面书字而全幅粘裱于底纸右端之外,其余23页因均是双面书字,故每页都只能以右边无字空条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于首页末尾的底纸上。
北宋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卷二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
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如吴彩鸾《唐韵》、李(hs)《彩选》之类是也。
”清初藏书家钱曾称:“吴彩鸾所书《唐韵》,余在泰兴季因是家见之,作旋风叶卷子,其装潢皆非今人所晓。
”可见古书称此书之装帧为“旋风叶卷子”(图13)。
⑹蝴蝶装简称蝶装。
将每张书页反折,使版口朝内,单口向外,并将各页中缝背口以糊粘结成书脊,以硬纸包裹作为书面,阅读时若蝴蝶展翅飞舞,故称蝴蝶装。
其特点是除书背不易损坏外,其他三面如有损伤或霉湿,可以随时裁切,原书不会受损。
这种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
蝴蝶装早在宋元时代即已出现,明代内府接收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典籍,这些书都是宋元时代原装帧,《明史·艺文志》序言中称这些书“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所描绘的装帧形式即是蝴蝶装(图14)。
⑺包背装包背装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
将书页有字的正面正折,书口向外,后背用书衣包裹,不露书脑,称包背装。
此装法与线装相近,唯一不同之处在不打孔穿线而已。
包背装的出现是为了克服蝴蝶装的缺点而产生的。
蝴蝶装的缺点,一是翻阅不便:这种装帧形式的书页都是单页,每看一版使人首先看到的都是无字的反面,而且很容易造成上下两个半页有文字的正面彼此相吸连的情况;二是若经常翻阅,则极其容易脱页散乱(图15)。
⑻线装线装与包背装折法相同,书背不再糊纸,而是打孔穿线,便于翻阅而不易分散。
线装在敦煌遗书中即已出现,不过古人称早期的线装为缝缋(hul)装,日本书界至今仍有此称法。
南宋初年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卷4中称:“王洙原叔内翰尝云:‘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
屡得逸书,以此获全。
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
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伏读岁余,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
’”可见在宋代乃称线装为缝缋装,早期缝缋装流传至今者极稀见,十几年来仅在嘉德拍场出现过一次。
在整个古书装帧史上,线装书是最流行的一种装帧形式,至今,人们仍习惯称古书为线装书(图16)。
⑼金镶玉也称袍套装。
其法是在每页折叠之夹层内镶衬以长出原书上下寸余的白纸,再将长出部分与原书页裱平,然后重新裁切装订。
因其衬纸洁白如玉,亮丽鲜明,故又有“金镶玉”之美称。
严格意义上讲,金镶玉不是一种原始装帧形式,而是后人为保持原书而进行的一种修书形式,采用这种方式修书是为了不再磨损原书。
古人采取这种方式所修之书,往往是有价值者,而今日有些人将并不重要之书做金镶玉,只是为了增加册数提高卖价,其目的已判然有别矣(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