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

确保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遵循科学、合理、严谨的原则,不仅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也关系到其疗效的可靠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

这包括对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同时,应采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以确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是所有药物临床研究的基础。

这包括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确保患者知情同意,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患者的身心安全。

在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伦理性原则同样需要得到严格遵守,所有的实验步骤和操作都应该符合医学伦理。

第三,规范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应遵守国家和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这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GLP(良好实验室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

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第四,安全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以安全为首要考虑。

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药物的使用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接受的伤害。

同时,应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第五,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新药的临床研究应着眼于验证药物的疗效。

这需要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性、伦理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进行严谨、公正、负责任的临床研究,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并说明起草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药理知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临床研究不同于西药,其研究方法和指导原则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和特点。

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现状目前,我国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正逐步提升。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药企开始重视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致力于将传统中药转化为现代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

然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临床试验设计、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的不足。

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重要性1. 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制定可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通过明确的研究设计和评价指标,可以有效避免研究结果的偏倚和错误,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促进中药新药的临床转化规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助于促进中药新药的临床转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估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引导中药新药研究的方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可以为中药新药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规范和指导原则,可以引导研究人员更加精准地开展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

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内容1. 研究设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类型、研究方案、受试者招募和纳入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2. 评价指标选择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考虑中药特性和临床需求,确保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4. 有效性评价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还需对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包括临床疗效观察、药效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与分析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与分析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与分析随着人们对保健和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已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许多中药新药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药物组成和制造过程相对复杂。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中药新药通常由多种天然草药组成,药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过程较为繁琐。

这导致了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难度较高,每批药物的成分和含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临床试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中药新药的药理机制相对复杂。

中药通常通过多个靶点发挥疗效,涉及到多种药理作用和信号传导通路。

这使得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结果解读更加困难。

传统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中药新药的评价,需要根据中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此外,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药作为天然草药,其成分复杂,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具有潜在毒性的成分。

在临床试验中,需要对中药新药的毒副作用进行充分评估,并且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措施。

同时,对于中药新药的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和观察。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加强对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确保每批药物的成分和含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其次,加强对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结起来,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在药物组成、药理机制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深入药理研究和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体系,可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可靠性。

进一步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发和应用,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效益。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和难点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通讯作者:王海南,Tel :010-********,E 2mail :md -wanghainan @·临床试验方法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和难点王海南摘要中药新药的疗效是其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临床试验则为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本文通过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差异比较明晰了中成药的特点,并结合中药新药研发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难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特点;难点Characteristics and Diff iculties in Clinical T rials of N ew T 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WAN G Hai 2nan Center f orD rug Eval uation ,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 nist ration ,Beiji ng (100038)Abstract Therapeutic efficacy is the point of starting and end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of new tradi 2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clinical trials could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its efficacy evaluation.The characteris 2tic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s clarified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its difference from Chinese herbal decoc 2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in clinical trials for developing Chinese new drugs were also probed in referrence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concerning topics.K ey w ordsnew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clinical trial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中药新药的疗效是其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临床试验则为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上述严重不良事件一旦被判定与药物具有肯定的因果关系,便可认为是药品严重不良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是指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诊断标准应该明确、客观、可重复,并且与试验目的相适应。

诊断标准一般参考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指南或共识,并结合试验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二、纳入标准纳入标准是指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受试者纳入临床试验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纳入标准应该与试验目的相适应,并且明确、具体、可操作。

纳入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医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并且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等因素。

三、排除标准排除标准是指将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受试者排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排除标准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与试验目的相适应。

排除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因素,以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指对受试者进行干预治疗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治疗方法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并且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和伦理审查。

治疗方法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五、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新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标准应该与试验目的相适应,并且客观、科学、可操作。

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且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

六、随访随访是指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定期跟踪和观察的过程。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随访应该定期进行,并且对受试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

随访过程中还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七、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在临床试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统计分析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可操作,并且能够客观地反映中药新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统计分析方法应该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且要充分考虑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

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处理

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处理

中药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判定随着临床试验规范性的增强,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属未知,加之试验规模大、涉及病例多、方案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参予研究人员层次不同等等,诸多复杂因素掺杂,更增加了此类问题在判定、记录时的难度。

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此类问题,不应仅着眼于临床试验的安全层面,其中,临床研究者通过多方位考虑,为试验提供更多信息,提高了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度,同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了II、III期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区别联系、对记录和判定进行了分析。

强调研究者在此类问题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临床试验不良事件不良反应II、III期临床试验中强调多中心、多地域、大样本量,以期得出药物的最佳用量、估计出不良反应,确定适应症(二三期临床试验意义)。

合理准确推动下的临床试验为目的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为此类试验终极目标,如何在试验操作过程中有效记录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除对试验结果科学性准确性提供依据外,对受试者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研究者对发现处理此类事件的反应能力更是关键点。

一、二者概念及联系。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第7卷第4期-2010-4-234-237)药品不良事件(英文Adverse Drug Event,缩写为ADE)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

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

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国际上给药品不良事件下的定义为: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SFDA2001-05-01)有研究者将不良事件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种:重要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及非期望不良事件。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中药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的与原则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新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适应症范围等关键指标,并提供依据用于临床实践。

在进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时,需要严格遵守人类伦理与法律法规,确保病人的权益不受损害。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1. 试验设计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应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研究目标进行合理选择。

可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等不同的设计方式。

2. 参试对象参试对象应符合研究目标和疾病特征的要求。

在选择参试对象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

3. 治疗方案中药新药的治疗方案需要科学合理,包括给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严谨的药物研究和基础理论。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1. 数据采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应该严格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等关键指标。

2. 数据分析采集完数据后,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

应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评估中药新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四、安全性评价与监测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测。

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的报告与处理制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临床研究报告与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报告应根据国际文献以及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撰写,并遵守中华医学会等相关机构发布的规范。

六、伦理与法律问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伦理与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权益与安全。

研究人员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必须科学、规范、系统,并严格遵循伦理与法律法规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向来被认为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尤其是中药复方药物因其配伍用药而使其不良反应低于化学药品。

因此,在国内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中,常常存在重疗效观察、轻安全性观察的误区。

但在中药新药临床试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蒋萌,熊宁宁,刘沈林,符为民,刘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南京210029)摘要:由于制备工艺改变,人体对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动物存在差异等因素,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必须重视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

作者报道了近年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的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了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提出应加强新药临床前毒理研究,对含有毒性成分的复方制剂进行单成分毒性研究或进行耐受性试验,应充分评估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的风险/受益,对新药安全性的评估应高于对疗效性的评估,尤其应重视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真实、完整、准确地提供新药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数据。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783(2005)05-0388-03当然,区间相似度的计算也不排斥权重的影响,石菖蒲中β-细辛醚的含量突出,如果设计其权重为2,则表2中981208、011008两批次样品区间相似度由0.974、0.964分别变化为0.92、0.896,明显不合格了,有利于挥发油的勾兑判断。

其次,理论上应该采用(μ±1.96σ)的95%置信区间,但由于天然产物本身的波动比较明显,实际操作起来可能难以进行。

不同药材品种的特征成分具体波动范围有待大量样品的分析积累,针对具体的品种具体分析。

文中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应用的范围可以不同。

①仅采用特征成分可用于复方制剂的检测,初步判断制剂中的原料是否合格。

笔者尝试对5种含石菖蒲挥发油的复方制剂与标准样本进行比较,结果4批次相似度达到0.995以上,1种制剂的石菖蒲相似度仅0.941,其原药材肯定不合格。

②石菖蒲单味药材可用特征成分加合计首先判断是否合格,其次计算区间相似度判断质量优劣。

另外若在复方检测中,其他成分的合计,笔者初步考虑可以拟合计算,其他成分合计=β-细辛醚相对含量×(18.57/68.35)。

③文献验证初步提示区间相似度可以区别水菖蒲、石菖蒲、金边菖蒲等品种的不同,但由于样本数太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GC-MS与GC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可以对大部分成分明确定性。

尤其是利用一些特征性的成分及其组合,可以比较明确的区分药材品种的不同。

在GC中由于没有这一功能,只能象HPLC一样进行图形的比较,那么可能需求基本一样的仪器、色谱柱、色谱条件,特定的软件进行重复,当然更无法判断选出的共有峰是否具备特征性(或者说专有性)。

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在不同的GC-MS仪器上,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色谱条件,只要达到基线分离,就可以利用本文石菖蒲的共有模式结合通用统计软件进行相似度比较,而无需专门的“色图谱分析和相似度计算软件”,实验者自己就可以对药材质量作出评价。

笔者对文献数据的分析初步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笔者的研究只是提供一种初步的模式,证实这条路走得通,它的应用面更广,更符合中药的特点。

至于石菖蒲的“标准样本”应该说还有待完善,一种中药的“标准样本”是建立指纹图谱的基石,不管是道地药材,还是主流商品均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分析、积累。

参考文献:[1]魏刚,方永奇,吴启端,等.GC-MS建立醒神滴鼻液中间产物质量控制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1,23(9):638-641.[2]魏刚,方永奇,刘东辉,等.GC-MS建立石菖蒲挥发油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64-767.[3]魏刚,林双峰,方永奇,等.GC-MS建立石菖蒲挥发油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94-796.[4]南京药学院中药麻醉研究组.石菖蒲挥发油的初步研究(第1报)[J].中草药通讯,1978,9(7):1-4.[5]黄远征,何宗英,曹延怀,等.中国菖蒲属植物根茎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J].色谱,1993,11(5):267-270.[6]魏刚.中药GC-MS指纹图谱的方法学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1(1):73-76.(编辑:梁进权)收稿日期:2005-04-12作者简介:蒋萌(1957-),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课题资助(编号2002AA2Z341i)。

验中,中药不良反应并不少见。

作者将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的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如下,提示在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中对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考察应放在首位。

1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病例1.1含猪胆汁、龙胆、花椒成分的复方制剂致肝功能损害处方由猪胆汁、龙胆、砂仁、陈皮、花椒、槐花等组成。

受试者于2002年11月26日来我院肛肠科就诊,诊断为“炎性外痔”。

经知情同意参加该复方制剂的临床试验。

试验前肝肾功能均正常,其中ALT11U/L(正常值为0~46U/L)。

服药4d,患者感腰部酸胀加重,呈持续性,全身乏力,故自行停药。

复诊肝功能,ALT116U/L,次日再次复查肝功能,ALT710U/L,ALP800U/L,余正常。

患者于12月7日以“ALT升高待查”免费入住我院肝胆内科。

拟以保肝降酶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复查肝功能,ALT28U/L、AST34U/L,均在正常范围。

停服所有药物1周后复查肝功能,ALT12U/L,病人情况良好,出院,一个月后第4次复查肝功能正常。

1.2含有黄药子的复方制剂致肝功能损害该试验药物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前毒理实验结果显示,日累积最大耐受量为临床人日服量的533倍。

25g/kg剂量给药6个月对大鼠肝脏有一定的毒性,毒性是可逆的,对其他脏器无明显毒性。

我院于2002年11月11日开始Ⅱ期临床观察。

2003年1月16日,发现第1例肝功能ALT异常,试验前患者肝功能ALT为28U/L,服药后45d,复查肝功能,ALT109U/L。

遂终止该病例临床试验。

住院保肝治疗1周后,ALT恢复为25U/L出院。

考虑到该病例ALT异常程度尚轻,恢复快,未破盲。

2003年5月8日,发现第2例严重肝损害病例,受试者服药前ALT22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服药45d,复查肝功能,ALT50U/L,继续服药至3个月疗程结束。

复查肝功能,ALT411U/L,第2次复查肝功能为ALT960U/L,紧急破盲,为试验组,明确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害,遂收住入院(住院后检查ALT最高值为1010U/L)。

2003年5月13日,紧急召开了伦理委员会议,决定立即对所有参加临床试验的受试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检查结果又发现3例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破盲均为试验组。

其中1例肝功能ALT为201U/L,立即进行住院治疗。

随后,研究者又报告了2例肝功能损害的病例。

在2002年11月11日至2003年5月,该试验药物的Ⅱ期临床试验期间,试验组共37例,发生7例肝功能损害的病例,该药导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18.91%,其中3例住院治疗。

第2次伦理委员会会议决定立即终止该试验药物在我院的Ⅱ期临床试验,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申办单位和临床研究负责单位。

SFDA已发文暂停该试验药物的临床试验。

1.3含穿心莲内酯成分的复方制剂致肝功能损害处方由穿心莲内酯、络石藤组成。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除湿,凉血消肿,通络止痛。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阻络证。

服药方法:口服,每次2粒,3次/d。

疗程5d。

急性、长期毒理实验结果显示,灌胃给药的小鼠LD50为13.9g/kg。

大鼠灌胃给药连续2个月对心、肝、脾、肾、肺等各类脏器无组织学影响。

一受试者服药前ALT34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试验期间患者未服用其他药物。

试验5d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ALT159U/L。

再次复查ALT208U/L,明确为肝功能损害,遂收住入院。

破盲结果为服用试验药。

入院后检查HEV-Ab弱阳性(±),其余各项血清肝炎病毒指标阴性,予以保肝降酶治疗,2周复查肝功能,ALT28U/L,恢复正常。

1.4含有山慈菇等成分的复方制剂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试验中服用对照药癃闭舒胶囊出现多例肝功能损害。

该药由补骨脂、山慈菇、琥珀、益母草、海金沙、金钱草组成。

功能温肾化气、清热通淋、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主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疗程为42d。

218例对照组受试者中17例ALT升高,发生率7.80%。

其中治疗后ALT>200U/L的严重肝功能损害3例,入组前肝功能均正常,服用对照药后复查肝功能,ALT分别为370,948,443U/L。

其中2例可以排除病毒性肝炎,经停药住院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

1.5含蛇床子成分的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在该试验药物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参加试验的5家医院均报告发现不良反应。

入组病例共41例,揭盲后试验组20例,11例(均为试验组)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8例,其中严重者站立不稳1例,头重脚轻1例),心悸(6例),出汗(7例,大汗淋漓1例),胸闷(3例),口舌发麻(1例),恶心(6例),呕吐或干呕(4例),食欲减退(2例),胃部不适(2例),面部潮红(3例),喉中干涩(1例)。

其中停药6例,减量4例,改饭后服药1例。

发生率为55%。

2讨论2.1不良反应与试验药物的关系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不良反应与试验药关联性评价标准[4],我们对上述出现的病例均组织专家进行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根据服药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关系、不良反应类型和药物成分的关系、停药后不良反应的消失时间等因素进行判断。

2.1.1含猪胆汁、龙胆、花椒成分的复方制剂经检索,猪胆汁、龙胆、花椒等成分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报道很少。

患者服药后5d出现ALT、AST的明显升高,经两家医院检查的血清病毒指标已排除病毒性肝炎,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与试验药物的关系为可能有关。

2.1.2含黄药子复方制剂黄药子有明确的肝毒性[5,6],我院曾收治长期服用黄药子复方后导致肝功能严重损害死亡的病例。

不良反应均在服药后4~6周开始出现,均为试验组,发生率较高,因此,认为和试验药物的关系为很可能有关。

2.1.3含穿心莲内酯成分的复方制剂穿心莲内酯成分造成肝功能损害也曾见报道。

本例受试者经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与试验药物的关系判断为可能有关。

2.1.4含有山慈菇等成分的复方制剂癃闭舒胶囊未见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报告,药品说明书也无肝功能损害的说明。

文献记载山慈菇有小毒[9]。

我国药典规定山慈菇的基原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干燥的假鳞茎[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