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合集下载

淮安

淮安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刘少奇、陈毅、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
建国后
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江苏省新型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城市文化
淮安市楚州区是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新长铁路纵贯全境,已经开工建设的宿淮铁路连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该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出海战略通道,对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已建好的新长铁路,将加强淮安、盐城、连云港三个长三角北部城市之间的区域联系,使淮安融入到沿海大开发中,淮安历史上就是”运河之都“,河道纵横交错,
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南北,辅以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运网络通江达海,淮安经济早由传统的“运河经济”转为“海河经济”。
淮安市楚州区是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家乡.历史上诞生过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
关天培等杰出人物。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罗炳辉、李一氓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土地资源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摘要:淮安境域,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域,继为方国之地。

春秋时,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此后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古籍历有所载。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关键词:末口;淮阴;山阳;清河;淮安;地名源流淮安境域,上古时期发现下革湾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左右,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距今5000-4000年左右,有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地,继为淮夷、徐戎方国之地。

周初,徐偃王曾率九夷方国攻周,败。

后遭周征讨而不灭。

西周时期,为邳、郯、徐、钟吾等方国之地,当以徐国为强。

春秋时,在南方楚、吴,北方齐、鲁的夹击下,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1]]淮安,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历有末口、淮阴、北兖州、淮州、楚州、山阳、清河、清江、淮安之称。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末口。

末瑞水口。

末,字出金文《蔡矦钟》,本义为树梢,示意一棵树,下有树根,上有树梢。

后引申为末端、终了、末尾、最后之义。

《书立政》:“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爱民。

”孔颖达疏:“末训为终。

”《战国策·齐策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皆释为此义。

末口得名,当与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运兵通粮道密切相关。

《淮安市志·文物胜迹》载:左末口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

春秋末期即周政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南起杨州,北至淮安末口,以沟通江、淮。

后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于末口设堰,称“北辰堰。

”末口始成南北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之一。

元末,筑淮安新城时,末口改称“北水关。

”清代,淮河更道,古末口湮灭。

现仅剩遗址,[[2]]淮安县政府于此建有石碑坊。

吴王夫差开通邗沟至山阳池北末口后,末口当成为交通要津,立有城邑。

其一,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统兵北上伐齐,从扬州古邗城遗址处,开邗沟,引长江水。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淮安市辖8县(市、区)
赵少麟……刘学东张文国刘松玉朱玉振皇甫贯虹黄天汉陈从亮
2001.1
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原县
级淮安市和淮阴县,改设为淮安
市楚州区、淮阴区。
淮安市
辖8县(区)
……陈从亮李继尧王庆元朱慈尧丁大卫刘璟奚铁男王向明刘广忠蒋洪喜孙献荣
丁解民李继平王庆元刘广忠王向明孙献荣陈洪玉陈美行刘希平王友富蒋同亮
2005.1
至今
丁解民樊金龙王维凯刘广忠李萌王向明
陈洪玉刘希平王友富蒋洪亮李荣荣朱小帆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高心泰
1952.12
清江市成立。(从淮阴县划出)
淮阴地区
辖10县(市)
黄以干高心泰
1954.4
邳睢、新沂、睢宁县
划归徐州专署。
淮阴地区
辖7县(市)
黄以干孙振华李铁民李坚
1954.8
淮安从盐城专署划入。
淮阴地区
辖8县(市)
孙振华罗运来
1954.11
清江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淮阴
专署督导。
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时间
调整及所辖县(市、区)情况
时任领导
1949.10
灌南沭阳泗阳宿迁新安
邳睢涟水淮阴睢宁淮宝
淮阴地区
辖10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0.5
撤销淮宝县。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0.6
涟东县从盐城划入,涟东、涟水合并为涟水县。
淮阴地区
辖9县
李广仁黄以干
1952.9
新安县改为新沂县。
1983.2
淮阴市成立清河、清浦区。
淮阴市
辖13县(朱晓华侍伊本侍云诗沈西荣

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淮安区历史沿革秦属淮阴县,汉置谢阳县。

晋置山阳县。

南宋初,金兵南侵,韩世忠屯兵八万于山阳县,如老熊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遂于绍定元年(1228年)升楚州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

元复名山阳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

民国元年(1912年)裁淮安府。

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

无锡中运物流无锡至淮安市楚州区物流专线改成无锡至淮安市淮安区物流专线了。

抗日战争时期,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运西地区属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第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并入淮安县。

1948年12月,淮城第二次解放,与清江市组成立两淮市。

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1954年8月属淮阴专区(后改地区)。

1983年3月属省辖淮阴市。

无锡中运物流无锡至淮安市楚州区物流专线改成无锡至淮安市淮安区物流专线了。

1987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以原淮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淮安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2月正式实施)。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2001年2月正式实施),以原县级淮安市的行政区域为楚州区行政区域,区政府驻淮城镇。

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关于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的通知》(苏政发[2012]16号):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

淮安历史沿革

淮安历史沿革

幻灯片1幻灯片2幻灯片3幻灯片4秦末汉初,淮安境内曾设置淮阴侯、射阳侯、东阳侯、盱眙侯等侯国,并出现韩信、陈婴、枚乘等一批杰出人物,这是淮安在中华文明史上初次登台亮相。

然这段时间过于短暂,此后直至东汉末年,淮安长时间的默默无闻。

幻灯片5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南北分裂,淮河成为群雄和南北政权之间天然的分界线,位于淮河、运河交汇处的山阳,位于淮河、泗水交汇处的淮阴,位于淮河和汝颍诸河交汇处的盱眙,其军事地位凸显,先后升格为郡、镇。

广陵郡治亦曾迁至淮安。

幻灯片6南方政权视淮安为都城的北门,往往派都督将军亲自镇守,淮安境内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事,淮安之战往往决定一代王朝的兴起或消亡。

淮安于此时在中国历史上崭露头角,确立自己的地位。

幻灯片7隋唐时期,淮安开始走向辉煌。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即设总管镇楚州。

唐开元中,定天下州府为“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四辅”为京城四面之州郡,其余的雄州、望州、紧州的遴选都以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作依据,楚州被列入十大紧州之一[1]。

幻灯片8盛唐以后,紧州名录虽经数次调整,但楚州始终包括在内。

紧、望、雄、辅及京城总计31名(不包括大都督府及边境都护府)。

如果我们要给当时的楚州排个名次,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列全国30名之前[2]。

其时,山阳县亦升为望县,全国计1573个县,列望县的仅85个。

幻灯片9到了北宋,淮安的经济进一步繁荣,首先是得益于漕运。

因宋王朝经济更加依赖南方支撑,漕运量比唐代大幅度增加,大中祥符初,经楚州的漕米运输高达700万石,另有菽100万石[3],约是唐代的6~7倍(后额定岁漕600万石),宋建都开封,即为迁就江淮漕运。

幻灯片10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金以淮河为界,楚州成了南宋的边关重镇。

绍兴五年,韩世宗以京东、淮东路宣抚制置使兼河北诸路招讨使置司镇楚州。

后淮南东路镇抚、都统、制置、安抚及转运五司长期开府山阳,并设楚州团练使、兵马钤辖、兵马都监等武官,楚州成了南宋王朝抗金前哨。

淮安

淮安

淮安淮安城区俯瞰江苏省淮安市,于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

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 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 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

淮安市属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市区东距黄海海岸 线仅100多公里,通达亿吨大港--连云港港港和盐城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均仅需1.5小 时。

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别名: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淮安 Huai'an 淮阴、山阳、楚州 地级市 中国华东 清河区等4区4县 淮安市清河区健康西路140号 0517 223000 江苏省中部偏北,洪泽湖东岸 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口: 方言: 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 机场: 机场: 火车站: 火车站: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市花: 市花: 市树: 市树: 1007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799889人(2010年) 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 关帝庙等 淮安涟水机场 淮安站等 苏H 月季 雪松目录 城市区位 现任领导 行政区划 1 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隋唐五代时期 1 宋元时期 1 明清时期 1 民国时期 1 建国后 1 美食文化淮扬菜 1 淮安菜 1 自然地理简介 1 土地资源1 水资源 1 矿产资源 1 森林资源 1 野生动物资源 风土人情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中国南北过渡地带 经济发展 淮安名人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城市发展 对外交往 淮安方言 淮安方言声母特点 韵母特点 入声与调值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城市文化 旅游景点展开城市区位 城市 区位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 34度06分。

淮安区建置沿革

淮安区建置沿革

淮安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里,地处京杭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是一座名人辈出、名景如珠、名著流芳、名菜飘香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区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诗词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周恩来故里景区获批苏北首批国家5A级景区。

淮安区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

明清时期,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全国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漕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具有广泛的商机和极大的市场空间。

建置沿革境内地域,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建射阳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设山阳县,南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设淮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辖淮阴、山阳等郡县。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

楚州废,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

元朝设置淮安路,县复称山阳。

明初,设淮安府,治山阳,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县名复称淮安。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分属两个抗日民主政府,运西地区属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7年2月,淮安县政府治所淮城划出为苏皖第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复并入淮安县。

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

1963年,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

1983年3月,撤销淮阴专区,成立地级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

1983年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

至此,运西地区仅有南闸、三堡、范集、林集4乡属淮安。

淮安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

淮安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

淮安历史中考知识点归纳
淮安,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以下是淮安历史中考知识点的归纳:
地理概况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淮安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历史
春秋时期,淮安地区属于吴国,后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逐渐成为楚国的领土。

秦朝时期,淮安地区设立了淮阴县,标志着淮安地区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行政区划。

历史人物
淮安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时期的名将韩信,他的故事“韩信点兵”广为流传。

另外,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曾在淮安地区活动,留下了许多抗金的遗迹。

文化发展
淮安是淮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淮扬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此。

淮安的戏曲文化也非常丰富,尤其是淮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重要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淮安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淮安地区也是重要的战场,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遗迹
淮安地区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如清晏园、淮安府学等,这些遗迹不
仅见证了淮安的历史变迁,也是研究淮安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现代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淮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淮安的
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
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结束语: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通过了解淮安的历史,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

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

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淮阴作为郡名。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

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

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

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

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市名。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

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

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

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 郡。

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宋绍定元年(1223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

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

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

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

3、清江浦与清江市、清浦的由来与变迁
清江浦地名得于清江浦河。

清江浦河的前身是沙河,是北宋雍熙年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所开的复线运河。

到了元朝末年,沙河逐渐淤塞。

明朝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彩采纳当地“故老”建议,寻乔维岳所开沙河,加以疏浚,这条漕河就是清江浦河。

清江浦的地名来源于清江浦河。

清江浦在行政上原来属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1729年由于清河县县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毁于洪水,于是将清江浦一带由山阳县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的新县治。

清江浦在明永乐年间兴起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超越了淮安府城山阳,“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地位极其显赫,成为支撑淮安府空前地位的重要和最主要标志之一。

清江取名于清江浦。

1951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于此。

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

1958年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

1964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市与淮阴县。

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

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

清浦之名也得于清江浦。

1983年1月,清江市更名淮阴市,同时升为地级市,此时市区以里运河为界,分设两区,南为清浦区(北为清河区)。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浦区属之,辖区不变。

4、清河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

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于大清口,同时,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

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

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

元泰定元年(132 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

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

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

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隶属淮安府。

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

仍设治于清江浦。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析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河区属之,辖区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