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四大家鱼的影响

合集下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与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固、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计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计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连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的论证报告》。

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具体案例二
案例名称
某水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案例描述
某水电站的建设对当地河流的鱼类种群数量和分布产生了负面影响, 导致鱼类数量减少和种群结构的变化。
影响分析
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生存环境 ,导致鱼类种群数量的减少。
补偿措施
水电站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如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生态修复 等,以恢复和保护鱼类资源。
02
大坝建设对鱼类影响的补偿措 施
建立鱼类通道
鱼类通道
在大坝建设时,应考虑建立鱼类通道,如鱼梯、鱼闸等设施,以便鱼类能够顺 利通过大坝,保持种群交流和生态平衡。
生态流量保障
确保大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满足鱼类繁殖、生长和栖息的需求,防止因大坝 建设导致的生态退化。
鱼类人工繁殖和放流
人工繁殖
通过科研机构和鱼类保护组织,开展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提高繁殖效率和种 群数量。
三峡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案例描述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数 量和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鱼类栖息 地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影响分析
补偿措施
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的自然迁徙通道, 导致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影响了生态平衡 。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Biblioteka 施,如建设鱼类通道 、实施生态补偿等,以减轻大坝对鱼类的 影响。
04
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
总结词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机制,以及更加科学合理的补偿措施。
详细描述
目前对于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同时,现有的补偿 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响,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如过鱼设施的效率不高、生态补偿的效果不显 著等,未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补偿措施,以提 高其效果和可持续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进大坝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下游洄游鱼类的影响摘要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建成10年后,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营,注重工程保护与自然养护的协调统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保护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三峡大坝,水生生态,鱼类1.水生生态1.1水质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

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1.2鱼类的影响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两个环境单元,造成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洄游通道。

这对生活史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丧失。

据统计,三峡库区原有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影响分析》文献综述1.三峡工程概况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

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2.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有:1、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0亿吨,沿江城镇的局部将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

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水体污染。

3、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三峡水库运行后,因泥沙淤积将对回水影响地区的防洪不利;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

5、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难受到影响。

6、三峡工程运行后,将导致重庆市将段泥沙淤积,水质下降,现有排水设施受到影响。

7、三峡工程对局地地质灾害和人群健康等也有一定影响。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诱因和影响区【主要诱因】1、库区和坝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了库区及坝下游的天然的水文情势,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

“四大家鱼”:江水不给力,没心思谈情说爱

“四大家鱼”:江水不给力,没心思谈情说爱

“四大家鱼”:江水不给力,没心思谈情说爱长江三峡连续数日增加泄洪量,模拟洪峰,以刺激长江“四大家鱼”产卵。

这个报道无意中向我们透露了“家鱼”的爱情秘史。

长江“四大家鱼”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四种淡水鱼类: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这几种家鱼的“恋爱观”和长江里的其他鱼类有一些不同,它们对生娃的环境条件十分的挑剔。

如报道所述,这几种家鱼产卵需要有特定的水文条件,如适宜的水温、一定的水位涨幅和一定的流速。

【“四大家鱼”:青、草、鲢、鳙,是我国传统水产,既有丰富的野生资源,也有悠久的人工养殖史。

】一般来说,“四大家鱼”只在水温超过18摄氏度时才可能产卵,因此它们往往在4到7月间发情、产卵[1]。

此外,它们对江水的增量也相当挑剔,需要一定的涨水和流速的刺激才可以进行产卵。

调查发现家鱼在水位开始上涨半日到数日之后[1],流速上升一定水平后,才开始产卵。

比如,草鱼就需要超过0.8米/秒的流速和400立方米/秒的水通量的刺激才能够产卵[2]。

“四大家鱼”这种挑剔的“恋爱观”,事实上与它们的生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科研人员一般把鱼类的性腺发育分为六期。

而产卵行为发生在第V期的结束时。

在第V期时,雌鱼的卵巢发育完备,生殖细胞由初级卵母细胞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并最终形成成熟的卵子。

然而,在静水中的“四大家鱼”性腺发育的第IV期,初级卵母细胞会停止发育,不能进入第V期。

因此,无法形成成熟的卵子,也就无法产卵。

这是因为“四大家鱼”的性腺发育晚期要经历一系列激素调剂,而这一过程需要外界刺激才可以进行。

在大江大河中,伴随着汛期的来临,水流量增加、流速也会变快。

家鱼发达的侧线系统以及皮肤、口鼻等器官都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变化。

这成为了刺激脑下垂体和下丘脑等内分泌器官改变激素水平的信号。

这一信号会导致促性腺激素等一系列激素水平上升,导致初级卵母细胞持续发育,使得性腺成功发育为第V期,并最终产卵[3]。

【“四大家鱼”性腺发育过程中,需要激素的刺激,才能让第IV期末停止发育的初级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从而在第V期顺利变成卵子。

三峡工程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

对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影响 对于源自类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三峡工程引起的水域环境改变,对长江物种 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影响在工程完 成后便显示出来,有的则要经过较长时期才 (一)对鱼类洄游产生了阻 能觉察。 生物的适应性是有限度的 当环境因素改变 超出了他的适应范围时, 将很难逃脱灭绝的厄运。
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建库 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 ,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 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三峡库区因淹没土地、移民开发和工程施工对库区植物 种及珍惜特有种类造成一定影响。库区陆生动物极为丰 富,在三峡水库建库后,淹没了大片生境,水面扩大, 导致某些不易迁徙的种类个体减少,与水有关的种群数 量增加,直接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移民 搬迁、土地开垦也造成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库区鱼类的生态现状 据统计,三峡库区有鱼类鱼类108 种, 分属9 目 20 科71属, 其中珍惜鱼类47种,经济鱼类30种, 铜 鱼、圆口铜鱼、鲤鱼、草鱼、黄颖鱼(黄腊丁、 嘎鱼、嘎牙子)、鲢鱼、南方大口鳃鱼、青鱼、 鳙鱼等9种鱼类为主要捕捞对象,2种铜鱼的捕捞量 最大, 占渔获物总量的36.4%。
生态措施
3.设立渔业增殖站 三峡水库蓄水后, 水生物的增加对鱼类产量有良 好作用, 但也破坏了一些鱼类的繁殖场所从发展库区 渔业资源和作为补偿措施, 设立鱼类增殖站是十分重 要的对于经济鱼类主要建立人工产卵场, 设置孵化育 苗车间, 养殖水面和经济鱼类鱼苗产区, 定期定点向 水库投放鱼苗。
生态措施
库区鱼类变化 大坝对于鱼类的影响
大坝截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栖息地破碎化,原有的水 文规律和江湖关系均发生改变,影响了长江的鱼类资源, 有些鱼类种群数量受到威胁,有些甚至从此消失。 大坝的隔离使产卵场规模萎缩,江湖关系的改变使江湖 洄游鱼类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鲤鱼等定居性鱼类明显增 长。

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伦理问题讨论

大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伦理问题讨论

鱼类自然保护区
针对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建设工程的影响,在向家坝—三峡水库 回水末端长约380km干流江段,一级支流赤水河约450km干流江段, 一级一些临近支流的河口或者下游段初步安排建立了: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来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并取得显著效果。
过鱼设施
过鱼设施是指让鱼通过障碍物的人工通 道和设施,按其功能分为: 上行过鱼:鱼道、升鱼机、鱼闸等 下行过鱼:物理栅栏、行为栅栏、表面 通道 辅助设施:闸门、拦污栅、防护栏、辅 助供水系统
工程实例
广西长州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寻江干流,此工程鱼道上下水头为15.5m,是国内第一 座大型鱼道,也是我国第一座以拦导中华鲟为主的过鱼系统。
下游河道水温低
*导致鱼类繁殖季节推迟, 当年幼鱼的生长期缩短、生 长速度减缓、个体小等问题 发生。
鱼泡病
*高水头水利水电工程挑流 消能造成水体气体过饱和,
导致部分鱼类死亡。

坝 工
水利工程建设对洄游鱼类最直接 的影响体现在阻断其洄游通道上, 一些逆流而上的鱼类甚至会撞坝

而亡。其次,水轮机和水坝下泄
环境生态流域的影响,做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鱼类资源的补偿保护措施
鱼类增殖放流站
雅砻江锦屏鱼类增值站位于锦 屏一级水电站大沱营地内 *为减轻锦屏一、二级水电站、 官地水电站工程对鱼类资源的 影响保护雅砻江下游特有鱼类 的种群和资源而联合建设的。 *增值站全年放流苗种150200万尾,工程概算投资1.5亿。 *是目前全国水电行业中规模 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鱼类增值 站之一。
1.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1981年葛洲坝建坝前,中华鲟的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绵延 约800km *建坝后,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被压缩至庙嘴约4km的江段内 *产卵厂分布江段长度不足原有1%,自然繁殖规模急剧缩小,导 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与调控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与调控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与调控摘要: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重要水生生物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多个流域的生物资源都面临着更换与衰退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实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

本文主要描述大型水电工程影响下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现状与变化趋势,揭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通过结合生态调控的方法与技术,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生生物;影响调控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综合性的效益,对水资源的使用和调配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改变鱼群生存的环境,改变水文的形势,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存和繁殖,目前很多重大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都会出现周围生物衰退甚至灭绝的迹象,必须要进行改进。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重要水生生物的影响机理1、物理阻隔作用河流是生态系统间的纽带,在生物迁徙、物质传输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流在流淌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的阻碍,比如说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实施,上下游的物质交换就会发生变化,河流在流淌的过程中会被迫发生方向的改变,整体的连通性会大大的降低,很多水生生物在此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可能因此遭到破坏或者改变,造成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是灭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很多水生生物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周期性的迁移,在一段时间之后会自己进行迁移活动,然而,一旦这种行为被物理破坏,那么水生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美国康涅狄格河、梅里马克河的水电开发就造成了鲑鱼、西鲱灭绝的后果,该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后中阻碍了群体之间的生存繁殖,遗传基因无法进行交流,降低了基因的多样性,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最终出现灭绝的现象。

在我国也有这样的案例,我过的稀有物种中华鲟就是在筑坝的过程中对其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中华鲟是典型的河海洄游型大型鱼类,性腺成熟后从近海游回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等活动,葛洲坝在进行截流的时候,大量的中华鲟呗阻隔,无法游回上游进行产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m3/s 3.1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站年内流量变化
3.1.2
含沙量沿程变化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a),坝下游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大: 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 较天然值(宜昌1950出库年平均含沙量为0.348kg/m3,较天然值(宜昌19502006年平均值1.126 2006年平均值1.126 kg/m3)减小69%左右,宜昌以下含沙 减小69%左右,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量沿程增加,监利站含沙量为0. 553kg/ m3,说明宜昌至 监利段河床发生大量冲刷 。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 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河床冲刷发展相应,强烈冲刷基本 完成的河段, 完成的河段,含沙量沿程变化较小。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 含沙量沿程变化小,反映了该河段河床组成较粗,或者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 是卵石、粗砂覆盖,限制河床冲刷,或者床沙中细沙补 给很少, 给很少,冲刷下移。
产卵场的分布图
1.2 长江水利工程的分布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 按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56万座,其 2004年统计数据,大约有4 56万座,其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中大型水库147座,中型水库1 066座,其余 皆为小型水库。
长江水利工程分布图
1.3 三峡工程概况
产卵场分布如下: 产卵场分布如下: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 占全江的29.6% 占全江的29.6%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产卵量约占 42.7%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 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处,产卵量约占 27.7% 27.7%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 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处也分布有小规模 的产卵场
图3.1 含沙量沿程恢复过程
3.1.3 大于0.05 mm粒径组输沙量变化 大于0.05 mm粒径组输沙量变化
表3.2 三峡水库运用后中下游主要站大于0.05mm悬移质变化 三峡水库运用后中下游主要站大于0.05mm悬移质变化
显示:水库运用100 a,沿程宜昌、监利、螺山各站大于0.05 mm粒径组 显示:水库运用100 a,沿程宜昌、监利、螺山各站大于0.05 mm粒径组 输沙量已达到建库前的63%-74%,而武汉、大通站大于0.05 mm粒径组 输沙量已达到建库前的63%-74%,而武汉、大通站大于0.05 mm粒径组 输沙量已恢复到建库前的水平。
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 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 正常蓄水位初期156米,后期175米 正常蓄水位初期156米,后期175米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2 三峡工程引起四大家鱼产卵场的水文变化
表2.1 江口产卵场断面2003年前后生态水文特性变 化 江口产卵场断面2003年前后生态水文特性变
注: L1—涨水过程数;L2—涨水持续时间;L3—断面初始流量;L4—流量的日增长 L1—涨水过程数;L2—涨水持续时间;L3—断面初始流量;L4— 率;L5—洪峰的初始水位;L6—水位的日上涨率;L7—前后两个洪峰过程的间隔 ;L5—洪峰的初始水位;L6—水位的日上涨率;L7— 时间;L8—洪峰水位上涨持续时间;L9—前后两个洪峰过程的水位差异. 时间;L8—洪峰水位上涨持续时间;L9—前后两个洪峰过程的水位差异.
三峡工程对四大家鱼产卵的影响
1、长江流域四大家鱼产卵场及水利工程的分 布 2、三峡工程引起四大家鱼产卵的水文变化 3、三峡工程建成后四大家鱼产卵条件变化 4、结论
1
长江流域四大家鱼产卵场及水利工程的分布
1.1 产卵场的分布介绍 草、青、鲢、鳙是著名的经济鱼类,优良的养殖 品种 长江是四大家鱼主要的栖息繁殖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重庆至江西彭泽江段内,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重庆至江西彭泽江段内, 共分布家鱼产卵场36处 共分布家鱼产卵场36处 据1986年调查,从重庆至四家镇,共分布具有一 1986年调查,从重庆至四家镇,共分布具有一 定规模的家鱼产卵场30处: 定规模的家鱼产卵场30处:
3.2.2 河床冲淤对四大家鱼产卵期的水位影响
表3.3 三线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产卵场断面水位变化
3.3
产卵场平均流速变化
3.3.1 三峡水库运用后主要产卵场平均流速
表3.4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产卵场断面平均流速变化
3.3.2 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对产卵场平均流速变化
4
结论
三峡工程建成前后水文特征变化不明显 三峡工程不是导致产卵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3、三峡工程建成后四大家鱼产卵条件变化
3.1 长江中下游产卵期水沙变化 3.1.1 来水量年内变化
每年蓄水期 (10月)月平均流量为10 600 m3/s时,比蓄水前多 (10月 月平均流量为10 /s时 年平均值减少7 年平均值减少7 900 m3/s 每年的消落期(5- ),正是四大家鱼的产卵期, 每年的消落期(5-6月),正是四大家鱼的产卵期,宜昌流量可 大到15 100大到15 100-18 200 m3/s,其中5月份的平均流量比蓄水前多 /s,其中5 年平均值增加3 年平均值增加3 500 m3/s 四大家鱼产卵期的水流条件有较大的改变, 四大家鱼产卵期的水流条件有较大的改变,产卵场流速增加 了,有利于四大家鱼产卵;汛期6-9月除枝城流量大于 有利于四大家鱼产卵;汛期6 56 700 m3/s时,按枝城流量56 700 m3/s控制下泄外,其他来量 /s时 按枝城流量56 /s控制下泄外,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对成熟亲鱼产卵影响很小 。
3.2
产卵场水位变化
3.2.1 四大家鱼产卵期水库调度方式对产卵场水位影响 三峡蓄水前每年5 三峡蓄水前每年5月份月平均流量宜昌、沙市、监利、螺 山、武汉分别为11600、11700、9900、23000、 山、武汉分别为11600、11700、9900、23000、24400 m3/s, 相应月平均水位 (2002年或2003年) 分别为42.61、35.07、 (2002年或2003年 分别为42.61、35.07、 28.71、26.07、 28.71、26.07、21.62 m。 m。 三峡水库运用后,由于5月份下泄流量增加3 三峡水库运用后,由于5月份下泄流量增加3 500 m3/s,宜昌、 /s,宜昌、 沙市、监利、螺山、武汉站月平均流量分别为15100、 沙市、监利、螺山、武汉站月平均流量分别为15100、 14200、13400、26500、 14200、13400、26500、27900 m3/s,则对应的水位分别为 /s,则对应的水位分别为 44.16、36.63、30.12、27.03、 44.16、36.63、30.12、27.03、22.57 m。 m。 与蓄水前比分别抬高1. 55、 56、1.41、0.96、 与蓄水前比分别抬高1. 55、1. 56、1.41、0.96、0.95 m,其中 m,其中 荆江水域的水位抬高较多。
2.1 四大家鱼产卵的水温条件 家鱼产卵所需要的最低水温为18℃ 家鱼产卵所需要的最低水温为18℃ 2.2 四大家鱼产卵的水文条件 家鱼产卵绝大多数是在涨水期间进行的。 在繁殖季节中,产卵场的水温条件适合时,当流量增加, 在繁殖季节中,产卵场的水温条件适合时,当流量增加,水 位上升,流速相应加大时家鱼即开始产卵;当水位下降, 位上升,流速相应加大时家鱼即开始产卵;当水位下降,流速 减小, 减小,产卵即行停止。 2.3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江口典型产卵场生态水文特征的变化 如以下图表统计:
图2.1 江口产卵场断面涨水过程数
图2.2 江口产卵产断面洪峰水位持续上涨持续时间
图2.3 江口产卵场断面流量日增长率
图2.4 江口产卵场断面水位日上涨率
2.4 结论
上述数据显示:所选取的生态水文指标在产卵场断面和非 产卵场断面没有显著差异。 表明:所选取的生态水文指标只是家鱼产卵的必要条件, 表明:所选取的生态水文指标只是家鱼产卵的必要条件,而 非充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