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介绍

也称亚洲鸡瘟也称亚洲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传染病类的传染病,,被OIE OIE列为列为列为A A 类病类病。。

我国民间所说的鸡瘟就是新城疫

真性鸡瘟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禽流感

新城疫

本病对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在历史上远超过AI AI,,目前仍广泛存在于亚洲目前仍广泛存在于亚洲、、非洲非洲、、美州美州、、欧洲等国家国家。。历史与现状

1926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newcastle city)city)------------故名新城疫

故名新城疫

我国最早见于我国最早见于193519351935年年,发病仍然比较普遍发病仍然比较普遍,,是影响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及禽产品出口的重要疫病

历史上新城疫的历史上新城疫的44次大流行

1、第一次第一次::开始于开始于202020世纪世纪世纪202020年代年代年代,,最初可能起源于东南亚源于东南亚,,历经历经303030年左右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年左右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

2、第二次第二次::于6060年代中年代中

期起源于中东期起源于中东((伊拉

克),),并于并于并于707070年代初年传年代初年传

播到欧洲

也怀疑起源于南

美,通过南美的笼

养鸟养鸟((如鹦鹉如鹦鹉))将

其传播到欧洲和美

3、第三次大流行第三次大流行::开始于开始于707070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赛鸽赛鸽(racing (racing pigeon) pigeon) 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到19811981年年,流行传播到欧洲并很快波及世界各地播到欧洲并很快波及世界各地。。

4、第四次大流行第四次大流行::开始于开始于909090年代年代年代,,波及的国家及家禽种类更多禽种类更多,,其起源还没有找到

一、病原学

2、血清型血清型::1个,属于禽副粘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ⅠⅠ型,在禽副粘病毒副粘病毒ⅠⅠ~Ⅸ型的病毒中型的病毒中,,Ⅰ型就是型就是NDV NDV

1、分类分类::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 Avulavirus))的成员

鸡新城疫病毒鸡新城疫病毒((NDV )

3、基因组基因组::为单股为单股、、不分节段的负链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RNA RNA,,长度为15186bp 15186bp或或15192bp, 15192bp, 编码编码编码66种蛋白质

4、基因型基因型::1010个个(Ⅰ-Ⅹ),),历史上每次历史上每次历史上每次ND ND ND的大流行的大流行都有其主要的基因型都有其主要的基因型,,现在的第现在的第44次大流行的基因型以基因以基因ⅦⅦ型为主

Ⅴ、Ⅵa 、Ⅵc 第二次大流行

主要基因型流行代次

Ⅱ、Ⅲ、Ⅳ第一次大流行

第四次大流行Ⅵb 第三次大流行

不同基因型之间能不同基因型之间能100%100%100%交叉保护交叉保护

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型的概念::以F 基因基因474747--420nt 420nt间间374bp 374bp长的核酸长的核酸序列进行遗传分析,并绘制遗传发生树,确定分析毒株的分类地位

NDV F NDV F基因基因基因47nt 47nt ~420nt 420nt片段遗传发生树片段遗传发生树

5、理化特性:

5.2 2 有有囊膜,病毒抵抗力不强

5.1 NDV 1 NDV能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一般用鸡的红细胞做H A 和H I

6、培养特性:NDV

能在鸡胚和多种动物细胞上生

NDV能在鸡

长。疫苗生产以鸡胚为主

7、NDV NDV毒毒力的鉴定:不同不同NDV NDV NDV毒毒株之间毒力存在差异,根据OIE OIE 的的判定标准,可以将可以将NDV NDV NDV分为分为分为33类

5

515-120病毒血凝素对热的稳定性(56℃,

min)快快慢病毒凝集红细胞后解脱速率

0.00.0 >0.8>16周龄鸡静脉的致病指数(IVPI)

0.0-0.50.6-1.51.6-2.51 日龄雏鸡脑内注射的致病指数

(ICPI)

>90 一般4-5天61 -9040-60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

时间(MDT)(h)

强毒力株

中等毒力株低毒或弱毒株生物学特性指标实验方法

8、NDV NDV毒毒力的分子机制:主要是主要是F F 蛋白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基酸序列::

R :精K :赖Q :谷氨酰氨G :甘f :笨丙L :亮E :谷

强毒株氨基酸序列含多个碱性氨基酸强毒株氨基酸序列含多个碱性氨基酸::

F2F2------------112 R/K 112 R/K 112 R/K--R -Q -K/R K/R--R F 117 F 117 ---------F1F1

弱毒株氨基酸序列主要为中性或酸性氨基酸弱毒株氨基酸序列主要为中性或酸性氨基酸::

F2F2------------112 G/E 112 G/E 112 G/E--K/R K/R--Q -G/E G/E--R L 117R L 117---------F1F1

NDV NDV的的F 蛋白首先以无活性的前体F0F0的的形式生

成,F0必须在裂解区(112(112--117位氨基酸基酸))被裂解为F2F2和和F1两条多肽,才能使病毒粒子具有感染性有感染性。。

对NDV 强毒株而言,F0F0可以被很多组可以被很多组织器官的多种蛋白酶裂解,因此可以导致全身感染;对弱毒株而言,F0仅能被有限的组织或器官分泌的胰酶样酶裂解,所以只能引起呼吸道或肠道等局部感染

1、传染源传染源::发病的禽或带毒的禽类毒的禽类,,近年来发现水禽在ND ND的发的发生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是可能是NDV NDV 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储存库(reservoir)(reservoir)和和强毒演化场

所二、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近年来也有通过鸡胚传播的报道

3、易感动物:

经过经过44次大流行次大流行,,宿主范围已明显扩大。迄今已知能自然或人工感染的鸟类超过感染的鸟类超过250250余种,而且可能有更多的易感宿主还没有被发现

NDV NDV对不同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差别很大很大, , , 有的有的宿主表现无任何临诊症状的隐性感染性感染,,有的却表现很高的死亡率

有鸡有鸡,,鹅,企鹅,鹦鹉鹦鹉,,鸽子,鸬鹚,驼鸟,野鸡,孔雀,秃鹫,鹧鸪,朱鹮等发病的报道。NDV NDV的的宿主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内容 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须知 一、注意个人预防、避免病原传播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动物传染病在不同地区和动物群间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助动力。在此过程中,人畜共患性的疾病如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鼻疽等还能造成人类感染、发病,甚至在人群中引起广泛流行。除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大家公认的人畜共患病外,目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达1415种,其中868种(61%)可在人和动物间交互感染和传播,皆为人畜共患病原体。在兽医传染病学实验中,由于实验的对象和材料大多与患病动物及其病原微生物有关,操作者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甚至感染自身、危及生命。因此,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具体措施如下: 1.接近患病动物或实验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衣帽,必要时(接触或操作危险材料时),要佩戴口罩、穿戴胶靴、围裙、袖套、手套及眼镜。上述衣物在实验结束后需要立即就地消毒清洗;必须携回处理时,要包扎严密,保证安全,防止病原菌污染。 2.实验操作期间,不得进食、饮水和吸烟,勿以手指或其他器物等接触口唇、眼、鼻及面部。操作时(尤其是危险的操作),务须严肃认真、聚精会神。手及面部有伤口时,应避免操作危险材料,必须操作时应涂碘酒,用胶布包扎,或戴橡皮手套。 3.危险材料及其污染的器物处理: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防止引起疾病流行或危及他人: (1)使用病理性材料,尤其是危险材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盛放器皿应轻拿轻放,确保液体不能流出。 (2)实验用过的动物尸体,内脏、血液等废弃病料,以及废弃的病原培养物、生物制品等须深埋或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焚烧、煮沸、高压灭菌等)后丢弃到公共垃圾处理场,严禁将未经消毒的危险性材料直接丢弃。 (3)用过的棉球、纱布、吸水纸等污物须置于固定容器内统一消毒处理,不得任意抛弃。 (4)使用后被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定点存放,统一清洗、消毒,不得随处乱放。 4.意外事故的处理:万一危险性材料滴出或打翻,或出现其他意外,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 (1)手指及皮肤被扎伤、污染,应立即用2%来苏儿(或其他适当的消毒药)洗涤,或2%碘酊棉球擦拭,然后75%酒精棉球再次涂擦。 (2)危险性材料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5%硼酸溶液冲洗,必要时立即就医。 (3)危险性物品吸入口时,应用清水或10%硼酸溶液漱口,必要时立即就医。 (4)衣帽被污染,可用5%石炭酸、10%福尔马林等浸湿消毒,必要时须用碱水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隔离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3.免疫程序:就是依据多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途径、接种量、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等。 4.免疫监测:利用血清学方法,对疫苗接种动物在接种前后的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进行监测跟踪以确定免疫时间和效果。 5.药物预防; 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 6.微生态养猪 7.街毒(p85):在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狂犬病流行毒株。 8.固定毒: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变短,但对源宿主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狂犬病病毒称为固定毒。 9.28 虎斑心:患口蹄疫的动物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0.SEW 1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属于这一类。12.内源性感染: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收到不良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过程称之为内源性感染。13.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14.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15.禁用药物:指绝对禁止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氯霉素、呋喃唑酮、林丹等。 16.限用药物:限制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 17.紧急接种: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8.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9.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0.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21.生物性传播: 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动物传染病学》(B)卷参考答案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动物传染病学》(B)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传染源: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2、免疫程序:为了预防多种不同疫病,根据各种疫苗免疫特性制定的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称为免疫程序。 3、抗感染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现象统称为抗感染免疫 4、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5、痒病:又称“驴跑病”、“搔痒病”,是成年绵羊偶尔发生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传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肌肉震颤、衰弱、萎顿、进行性运动失调最后瘫痪死亡。 6、伪狂犬病: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7、小鹅瘟: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员是一种细小病毒。本病主要侵害4~20日岭雏鹅,传染快而病死率高。 8、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若由此种动物采取血液或脏器感染同种健康动物时,常可成功地引起感染。 9、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0、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具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计20分) 1、猪细小病毒感染,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 2、日本乙型脑炎,在马主要表现为脑炎症状;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睾丸炎,而牛、羊多呈隐性感染。 3、不同年龄的畜禽感染衣原体病后,其症状表现不一。其中,幼羊(1~8月龄)多表现为关节炎、结膜炎;幼牛多表现为肺肠炎,怀孕牛、羊则多数发生流产。家禽中以鹦鹉、鸽子发病较为严重,常归于死亡。 4、家畜的口蹄疫病毒目前已有7个血清型存在。1997~1998年台湾地区猪群中发生口蹄疫,其病原属于 O 型;2005年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群中发生口蹄疫,其病原属于 Asia1 型。 5、猪肺疫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气喘病的病原体是猪肺炎支原体;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6、马立克氏病病毒有三个血清型,1型为致瘤的MDV ,2型为不致瘤的MDV ,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常用作冻干苗的为血清 3 型病毒。 7、当确诊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机关、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C; 2、A; 3、A; 4、B; 5、A; 6、B; 7、C; 8、C; 9、B;10、C。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一.选择题 1、近20 多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进展,1996 年1月16 日,我国正式宣布消灭了下面哪个疫病(),这是继牛瘟之后我国第二个消灭的动物传染病。 A .猪瘟B.鸡新城疫C.禽流感D.牛肺疫 2、1956 年,在我国宣布消灭了第一个动物传染病是(),为我国近代兽医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A.猪瘟 B.鸡城疫 C.牛瘟 D.牛肺疫 3. 在猪病防制中,我国研制的()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想的猪病疫苗。 A猪蓝耳病B.猪瘟C. 猪流感D、猪伪狂犬病 4. 我国第一个获批准的兽用基因工程菌苗是防制下面哪个疾病的?() A .猪大肠杆菌B.猪沙门氏菌C.猪副伤寒D. 猪痢疾 5.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在防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效果不错。 A. 猪瘟 B.猪伪狂犬病 C.猪流感 D.猪蓝耳病 6.()是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A 小鹅瘟B.鸭瘟C.禽流感D. 新城疫 7. )是1984 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危害养兔业。 8. 1997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已于1998 年1 月起正式实施,该法规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c A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9.生物安全包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领域3 个方面。 A. 生物技术B 、基因芯片C、基因工程D.预防接种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生可疑性炭疽后,应取()进行送检。D A.肝脏、 B.心脏、 C.肺脏、 D.耳朵或天然孔渗出血 2.急性猪肺疫的特征性病变是()A A.纤维素性肺炎、 B.坏死性肠炎、 C.脾肿大,边缘梗死、 D.坏死性肝炎 3.生产上一般采用()进行布病的检疫B A.琼扩试验、 B.试管或平板血清凝集试验、 C.中和试验、 D.ELISA 4.猪丹毒主要发生于()B A.仔猪、 B.架子猪、 C.怀孕后期母猪、 D.香猪 5 猪喘气病是由()引起D A.猪喘气病病毒、 B.猪丹毒杆菌、 C.衣原体、 D.猪肺炎支原体 6.牛流行热又称()A A.三日热或辐射热、 B.五日热、 C.七日热、 D.无高热 7.破伤风是由()引起C A.魏氏梭菌、 B.溶血梭菌、 C.强直梭菌、 D. 巴氏杆菌 8.大肠杆菌有()血清型D A.1 个、 B.2 个、 C.3 个、 D.多个 9.猪伪狂犬病侵一个猪场后,往往难以彻底根除,其根本原因是()B A.病毒毒力太强、 B.动物健康带毒、 C.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太强、 D.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10.仔猪水肿病的特征病变为()D

动物传染病学

1. 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往往是内源感染。正确 2. 混合感染专指细菌和病毒的共同感染。错误 3. 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正确 4.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创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传染病。错误 5. 脑组织中已经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 6. 怀孕母畜的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7口蹄疫引起牛群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于2%,因此称为良性传染病。正确 8.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通常表现出慢性病程。正确 9.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猪耐过后,体内查出特异抗体,同时又分离到PRRSV,这种感染称为持续感染。正确 10. 绵羊痒病、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等的病原属于朊病毒(prion),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病灶,属于慢性病毒感染。正确 11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错误12.鸡感染禽霍乱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即死亡,属于最急性型病程,症状和病变通常不显著,肉眼看不出来。正确 13. 口蹄疫只有一个血清型,防制较容易。错误 14. 猪是猪瘟惟一的自然宿主。正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错误 16.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耶尔辛氏菌。正确 17. 仔猪黄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一周龄仔猪发病。错误 18. 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诊断可以用羽髓抗原做琼扩实验。正确 19. HA-HI试验可以用来诊断禽流感。正确 20.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病原均为朊病毒,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核酸。错误 21. 炭疽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正确 22.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正确 23. 一过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的感染。正确 24.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错误 25. 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错误 26.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正确 27.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动物机体的过程。对28. 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进行传染病防制时要引起重视。错误 28顿挫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正确 29.禽霍乱是由鸡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错误 30. 腐败梭菌是恶水肿和羊快疫的病原体。错误

动物传染病介绍

也称亚洲鸡瘟也称亚洲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传染病类的传染病,,被OIE OIE列为列为列为A A 类病类病。。 我国民间所说的鸡瘟就是新城疫 真性鸡瘟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禽流感 新城疫

本病对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在历史上远超过AI AI,,目前仍广泛存在于亚洲目前仍广泛存在于亚洲、、非洲非洲、、美州美州、、欧洲等国家国家。。历史与现状 1926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年首先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newcastle city)city)------------故名新城疫 故名新城疫

我国最早见于我国最早见于193519351935年年,发病仍然比较普遍发病仍然比较普遍,,是影响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及禽产品出口的重要疫病

历史上新城疫的历史上新城疫的44次大流行 1、第一次第一次::开始于开始于202020世纪世纪世纪202020年代年代年代,,最初可能起源于东南亚源于东南亚,,历经历经303030年左右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年左右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

2、第二次第二次::于6060年代中年代中 期起源于中东期起源于中东((伊拉 克),),并于并于并于707070年代初年传年代初年传 播到欧洲 也怀疑起源于南 美,通过南美的笼 养鸟养鸟((如鹦鹉如鹦鹉))将 其传播到欧洲和美 国

3、第三次大流行第三次大流行::开始于开始于707070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赛鸽赛鸽(racing (racing pigeon) pigeon) 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被认为是本次流行的起因,,到19811981年年,流行传播到欧洲并很快波及世界各地播到欧洲并很快波及世界各地。。

动物疫病的特征

动物疫病的特征 不同疫病临床上的表现不同,同一种疫病在不同种类动物体的表现也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传染病、寄生虫病均有各自共同的特征。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1.由特定病原体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猪丹毒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等。 2.传染方式和类型多样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则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此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而通过免疫学的检测,可发现动物对入侵的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此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带毒)者。 3.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发生传染病的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具有同样症状的疾病,这种使疾病从发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的现象,是区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4.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感染的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变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反应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原不同而异,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的综合症

状和一定的潜伏期以及病程经过(前驱期、明显期、恢复期)。 6.带菌(毒)现象 动物痊愈后,临诊症状消失而体内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向外界排菌(毒),继续传播疫病。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征 1.寄生方式多种多样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并对其造成毒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寄生虫按营寄生生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寄生虫和固定性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 2.生活史复杂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需转换多个寄主。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寄生虫能在其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并进行有性繁殖;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有的幼虫期所需的第二个中间宿主称补充宿主;寄生虫寄生于某些宿主体内,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这种宿主称贮藏宿主。 3.对机体危害形式多样 寄生虫病对畜禽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虫体对宿主的损伤多种多样。 (1)机械性损伤虫体通过吸盘、棘沟及移行,可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虫体压迫器官组织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缩或梗塞等。 (2)夺取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维生素缺乏等。 (3)分泌毒素如吸血的寄生虫分泌溶血物质和乙酰胆碱类物质,使宿主血液凝固缓慢。锥虫毒素可引起动物发热,血管损伤,红细胞溶解。有的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响消化机能。

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动物传染病真题

扬州大学试题纸 系动医课程家畜传染病学(A)卷1999—2000学年第 1 学期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抗感染免疫 2.病毒持续性感染 3.vertical transmission 4.疫病的防制 5.Anthrax 6.BSE 7.传染源 8.猪传染性胃肠炎 9.检疫 10.鸭瘟 二、填空题(每题1.5分,15分) 1. 畜禽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__平时的预防措施______________措施和___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_____________措施。 2. 传染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即____养____、_防_______、__检______、_治_______。 3. 根据动物及其产品的动态和运转形式,动物检疫可分为以下几种_____产地___检疫、_运输_______检疫、_____国境___检疫。 4. 根据我国“家畜家禽防制条例”的规定,当确诊为一类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机关、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___早_____、___严_____、______快__、__小______的原则。 5.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_人畜共患病_______病和___自然疫源性传染_____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为___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粘膜坏死、水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猪气喘病是由__猪肺炎支原体______________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变的特征是__咳嗽和气喘;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_ D型魏氏梭菌_______,确诊本病的依据为___肠道内发现大量D型魏氏梭菌;小肠内检出ε毒素;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型魏氏梭菌;尿内发现葡萄糖 8. 马立克氏病病毒有三个血清型,1型为__致瘤的MDV ______,2型为___不致瘤的MDV _____,3型为__ HVT ______,常用作冻干苗的为血清______3__________型病毒。 9. 有神经症状的三种禽病为___鸡马立克氏病_____、_____ND___、_禽脑脊髓炎_______。 10. 3种以突然减蛋为主要临诊特点的家禽传染病的病名和病原体名称分别是___产蛋下降综合征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新城疫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 破伤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C )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方法 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难点: 统计学方法: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二、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4.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 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小结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调查的率 板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二、调查种类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1.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动物传染病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引起动物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疾病。 2.动物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⑴传染来源,⑵传播途径,⑶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疫病都无法发生与流行。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来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动物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⑴由活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⑵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这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⑶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浆细胞根据进入机体的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或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非易感动物变为易感动物,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极为不利。⑷耐过动物或治愈动物能够抵抗某一种特定的疫病这使控制与消灭动物疫病成为可能。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经验丰富的兽医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为传染病的扑灭与降低经济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⑹动物传染病具有一定流行规律,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多发而在夏季发病较少。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动物疫病的防空措施主

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查明、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 1、查明传染来源 动物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通过诊断查明传染来源是防疫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诊断(diagnosis)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就诊动物或动物群进行检查,对疾病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性质、发展和预后作出判断。诊断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基因检测)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动物变态反应)等方法。准确的诊断来自正确的思维、合理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对重大疫情,应全面了解、系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数据及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各有特点,疫病诊断方法多种多样,许多诊断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并未达到尽善尽美。因此,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结论准确无误。大型养殖场疫病的确定,应注重诊断的群体性。所谓诊断的群体性,是指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养殖场,在检出一例或少数几例某些疫病患病动物或 阳性动物时,要考虑全群染疫的可能性,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支原体性肺炎等疫病。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疾病研究、动物诊疗及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活动

动物传染病B卷(7)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 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班(年)级课程动物传染病学 (B)卷题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传染源 2、免疫程序 3、抗感染免疫 4、疫病预防 5、痒病 6、伪狂犬病 7、小鹅瘟 8、持续性感染 9、传播媒介 10、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计20分) 1、猪细小病毒感染,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乙型脑炎,在马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猪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而牛、羊多呈________________。 3、不同年龄的畜禽感染衣原体病后,其症状表现不一。其中, ________________多表现为关节炎、结膜炎;________________多表现为肺肠炎,怀孕牛、羊则多数发生流产。家禽中以 _______________发病较为严重,常归于死亡。 4、家畜的口蹄疫病毒目前已有7个血清型存在。1997~1998年台湾地区猪群中发生口蹄疫,其病原属于________型;2005年在我国部分地区牛群中发生口蹄疫,其病原属于________型。 5、猪肺疫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__;猪气喘病的病原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立克氏病病毒有三个血清型,1型为________________,2型为 ________________,3型为________________,常用作冻干苗的为血清型病毒。 7、当确诊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时,兽医人员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机关、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成年母猪发生伪狂犬病的主要临诊特点是________。

动物传染病实验课教案

实验一病料的取材和送检 目的1.学会被检病料的采取、保存、包装和记录方法 内容和方法 (一)注意事项: 1.剖检前的检查急性死亡,镜检末梢血中是否有炭疽菌存在;须排除炭疽;疑为炭疽禁止剖检。 2.器械的消毒,操作应注意无菌。 3.合理取材 (1)首先了解该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检查。 (2)针对性,采集合适的样本进行检验/全面取材,即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相应地采取该病常侵害的脏器或内容物,如败血性—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等;肠毒血症—肠内容物;神经症状—脑;无法估计—全面采集。 (3)微生物学检查, 所采样本应未经抗菌素治疗者。 4.取材时间越早越好,一般<4~6h。 5.顺序接种培养→采样→剖检→病理。 6.作好个人防护与环境消毒。 (二)病料的采取 1.组织、脏器:供病理切片2×2cm 2.血液、血清:供血清学反应可加入5%石炭酸1~2滴;全血采集应加入抗凝剂。 3.脓汁、创伤感染样品 4.鼻咽分泌物 5.粪便 6.胃肠内容物 (三)病料的保存 1.细菌检验病料_30%甘油缓冲盐水; 2.病毒检验病料_50%甘油缓冲盐水; 3.病理组织学材料_10%福尔马林溶液,1:10;24h后换液一次。 (四)病料的运输 1.标号(样本、包装),记录,附病料送检单(一式两份):详见教材pag21。 2.包装容器密封、冷藏/不冷藏

试验二免疫接种 目的: 1. 掌握免疫接种的方法、步骤 2. 熟悉兽医生物制品的保存、运输、用前检查方法 内容及方法 (1)生物制品的用前检查 外包装:瓶签、密封性等; 生物制品的用前检查 (1)购买专业化知名疫苗生产厂具有正式批准文号的疫苗。 (2)购买时应检查外包装、制品名称、产地、生产厂名、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如有瓶子裂纹、胶塞松动、油乳剂破乳、色泽及其它物理性状与说明书不符者不得使用。 生物制品的保存、运输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运输、贮存和保管,特别是要求低温保存的冻干苗应更加注意原则:低温、干燥 灭活苗、免疫血清等应保存在2~15℃,防止冻结; 弱毒苗应置于0℃以下,冻结保存。 免疫前注意: (1)根据实验室监测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决定免疫时间。 (2)免疫接种只针对健康畜群。 (3)接种前后应减少应激反应,弱毒菌苗前后各10天不得用抗生素和含抗生素类药物的饲料;免疫病毒活苗前后各7天不能用抗病毒药物,但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维生素等抗应激的物质。 (4)免疫当天禁止对畜禽舍消毒。 (5)搞好器械消毒。最好用高温、蒸煮等方法消毒,不要用化学消毒剂消毒针头、注射器及其它直接接触疫苗的容器。 (6)用前检查: 疫苗说明书与瓶签是否相符,检查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如有瓶子裂纹、胶塞松动、油乳剂破乳、色泽及其它物理性状与说明书不符者不得使用。 (7)使用专用稀释液或清洁、不含氯等任何消毒剂的生理盐水、蒸馏水、凉开水或深井水进行稀释, (8)禁用金属容器,器皿应清洁,无洗涤剂和消毒剂残留 接种方法及步骤 方法: 1.饮水 2.滴眼滴鼻 3.肌肉或皮下注射 4.气雾免疫 5.翼膜刺种 6.擦肛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整理)兽医传染病试验.

实验二病料的采集、保存及送检 一、目的掌握被检病料的采取、保存、送检的方法。 二、材料实验动物(鸡)、瓷盘、剪子、镊子、酒精灯、酒精、接种环、载玻片、火柴棒等。 三、病料的采取 1.采取病料的基本原则 (1)采集最适病料理想的病料,应是无菌采取的含病原微生物量高的血液、器官组织或分泌物和排泄物。因此要根据疾病的病性采取合适的病料,如无法估计是何种疾病时,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采集病料或全面采取病料。取材时应注意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的类型(如呼吸道感染疾病、胃肠道感染疾病、皮肤和粘膜性疾病、败血性疾病等)、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部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靶器官等。细菌检验病料应当是采自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患病动物,并且应多做几张涂片。 (2)适时采集采集病料的时间一般在疾病流行早期、典型病急性期,此时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高;后期由于体内免疫力的产生,病原微生物减少,检测病原微生物比较困难,同时可能出现交叉感染,增加判断的困难性。在采集供抗体测定用的血清时,可适时地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两份血清样品,一般两份血清的间隔时间为14~2ld。内脏病料的采取,须于动物死后立即进行;夏季最迟不超过4~6h,冬天不超过24h,否则时间过长,由肠内侵入其他细菌,致使尸体腐败,有碍于病原菌的检出。供做切片的样品采取后必须立即投入固定液,否则时间过长,会使细菌和组织细胞死亡、溶解,影响检验结果。有条件做现场培养时,剖开尸体后应进行接种培养,然后采样,最后剖检。 (3)无菌操作采集病料所用的器械及容器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刀、剪、镊子等金属用具可煮沸消毒30min,使用前最好用酒精擦拭,并在火焰上烧一下;器皿(玻制、陶制及珐琅制等)在高压灭菌器或干烤箱内灭菌;软木塞和橡皮塞应高压灭菌;载玻片用2%~5%碳酸钠煮沸消毒5~10min,煮沸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拭干保存或浸泡于95%酒精中以备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放于清洁水中煮沸30min即可,或用一次性注射器。病料采取过程都应该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采取一种病料,使用一套器械,或器械酒精擦拭火焰灭菌后再采取另一种病料;一种病料放入一种容器,不可混放。 (4)剖前检查若有突然死亡或病因不明的尸体,须先采取末梢血液制成涂片,镜检,观察是否有炭疽杆菌存在。若疑似炭疽时,不得进行解剖;如需要剖检并获取病料时,应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选择合适的场地,做好严格的防范工作,剖后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只有在确定不是炭疽后,方可进行剖检。 2.病料采集的方法 (1)液体材料一般用灭菌棉拭子采取破溃的脓汁、鼻液、阴道分泌物与排泄物。未破的脓肿、胸水、腹水在皮肤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 (2)血液无菌采取血液,供病原培养、抗体检测和血液检查之用。体型较大的单蹄和偶蹄类动物少量血样可以从耳背静脉采血;毛皮动物少量采血可通过耳壳外侧静脉

动物传染病学试题(库)与答案解析

动物传染病学习题 1、一过型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2、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4、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5、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6、Anthrax(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7、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8、绵羊痒病:指由朊病毒所引起的绵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传染病。特征表现为绵羊全身剧痒,全身肌肉震颤,神经障碍,共济失调,最后麻痹、死亡。 9、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10、犬瘟热: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和肉食目中许多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以早期表现双相热,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犬的鼻和足垫可发生角化过程 1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2、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知道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13、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14、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5、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以潜伏期长,病性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死亡率很高。 16、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在疫区解除封锁前,为消灭疫区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1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18、疫源地:指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20、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21、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23、鸡马立克氏病: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24、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25、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 26、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源性感染。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讲话稿)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存在,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医源性传播、经垂直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 二、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 消化系统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霍乱,手足口病。 接触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红膜症),疥疮。 媒介传播传染病: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甲型流感(H1N1、H7N9)。

三、防控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打喷嚏与咳嗽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照顾或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食用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处理食物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人物品,接触患者应戴上手套、勤洗换衣,不要多人同床居住,勤洗换被子、床单。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流行时要减少公共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重点实现传染病防控的“一控三消”的目标。“一控”既控制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500/10万以下,但低于上年水平。“三消”即消除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消除疟疾危害,实现无本土疟疾病例;消除麻疹危害,使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 一是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以消除麻疹为重点,保持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每例麻疹病例,按要求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加强院感控制,严格医院内传播;强化管理,开展免疫规划接种率“暗访”式调查,落实免疫规划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二是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以提高敏感度为核心要求,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好手足口病、登革热、狂犬病、出血热、布病、鼠疫、流感、人禽流感及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