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特性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1: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耐过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特征1.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
4.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3:传染病的发病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4:检疫对象我国政府将其分为三大类:一类疫病:口蹄疫、猪瘟、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
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疫病一旦暴发,应在疫区采取以封锁、扑杀和销毁易感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二类疫病:伪狂犬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禽霍乱、兔病毒性出血症等。
法律规定发现二类疫病时,应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扑灭措施。
三类疫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鸡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鼻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和犬瘟热等。
5: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
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毒力增强,而引起机体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另外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次引起的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称为原发感染,后一种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在感染后出现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无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复习思考题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复习思考题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五年二月目录项目一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复习思考题 (3)项目二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治---复习思考题 (7)项目三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复习思考题 (13)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复习思考题 (24)项目五家禽主要传染病---复习思考题 (41)项目六牛羊主要传染病---复习思考题 (59)项目七其他动物传染病---复习思考题 (70)项目一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感染;2、疫源地;3、地方流行性;4、传染病;5、局部感染;6、全身感染;7、隐性感染;8、显性感染。
二、填空题1、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有( ) 、( )、( )和(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 ( )、( )和( )3、按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可将感染分为 ( ) 和 ( )三、单项选择题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A、疫源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B、病原体、动物机体和外界环境C、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D、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外界环境E、病原体、动物机体和传播媒介2、流行性是指( )A、流行范围可扩大到几个省或全国,甚至波及几个国家B、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中出现比平时多的病例C、在一个畜群或地区,有规律的出现较多的病例D、在一个畜群或地区,短时间内出现很多病例E、在一个畜群或地区,持续不断的出现较多的病例3、针对易感动物的疫病防治措施是( )A、消毒环境B、隔离病畜C、免疫接种D、药物治疗E、杀虫灭蚊4、动物感染病原后没有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称为( )A、内源性感染B、隐性感染C、交叉感染D、持续性感染E、潜伏感染5、疫源地是指( )A、传染源及排出病原体污染的地区B、病畜所在的地区C、传染病流行的地区D、被病原体污染的地区E、易感动物所在的地区6、确定某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的根据是( )A、最短潜伏期B、最长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病程E、发病周期7、某种动物疫病呈散发性可能有很多个原因,但下列原因中与之无关的是( )A、动物群体对该病的免疫水平普遍较高B、该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C、该病的传播需要一定条件D、该病的病原毒力弱E、破伤风需厌氧,深创和感染破伤风梭菌同时存在时才发病8、能反映疫病流行情况,说明整个疫病的流行过程的是( )A、发病率B、感染率C、死亡率D、病死率E、存活率9、我国畜禽防疫工作的方针是( )A、防治结合B、养防结合C、预防为主D、治疗为主E、综合防疫10、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 )。
兽医传染病

1传染: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2家畜传染病: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它是兽医科学各专业必修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4传染源:凡是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5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种传染性疾病及其病原体在不依附人类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界生长繁殖且在特定情况下使人畜发病6自然疫源地:指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区,是一种特殊的疫源地7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8SPF畜群:指一个畜群中不患有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和寄生虫病,畜群呈明显的健康状态9免疫接种:给动物接种免疫原活免疫血清,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免疫力,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0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的免疫接种11.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临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的给健康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12.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免疫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13.消毒: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体外的病原体14.终末消毒:在病畜转移、痊愈或死亡而接触隔离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后,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15.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16.继发感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原体先后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传染,即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病原体的感染17.单纯感染:又称单一感染,是由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18.混合传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病原体在同一动物体内引起的感染19.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20.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21.易感动物: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有感受性的动物22.内源性传染:某些条件性病原体呈非致病状态,寄生于健康动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病原性,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23.外源性传染:病原体从动物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过程24.全身传染: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而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病原体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并引起全身感染25.局部传染: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变26.恶性传染: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传染27.良性传染:不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传染28.顿挫性传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表现出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29.一过性传染:(消散性传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尚未表现出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30.典型传染:在传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典型临床症状者31.非典型传染:在传染过程中,表现的症状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者32.直接接触传染: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舐咬等发生传染病的传播方式33.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34.显性传染:表现出该病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传染过程35.隐性传染:在感染后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传染36.地方流行性:动物发病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37.大流行性: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范围很广,可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38.流行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量界限,它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39.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在每年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40.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周期的上升或下降,过一定时间间隔可以看到同一种传染病再度发生的现象41.散发: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只有个别的零星的散在发生4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现为止的时期43.前驱期:潜伏期之后,至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这段时期,此期主要呈现一般主要症状44.可疑病畜群: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的动物45.带菌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下的动物46.爆发:指传染病在一个局部地区或一定畜群范围内在短期内(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它是一个不太确切的名词,大致可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47.防疫措施:以控制、消灭已进发生的传染病为目的。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Animal infectiou disease)。
如猪瘟、口蹄疫、新城疫等。
传染病的特征:(1)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如新城疫(ND)——新城疫病毒(NDV)、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由发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
流行性——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传播。
(3)被感染动物产生特异性反应。
动物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改变,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指该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这种传染病。
如人感染天花康复后—终生不在发此病。
(5)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临床表现。
如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短为1天,最长可达数月;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对刺激反应兴奋性增高。
二、感染的概念及类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传染(感染)。
(infection)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完全没有临床症状——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机体外界侵入而发生感染,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
内源性感染——机体内条件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同一机体的感染,如牛同时患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一种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又感染另一种病原微生物。
如猪瘟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
3、显性感染、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显性感染——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隐性感染——无任何临床症状出现的感染;顿挫型感染——疫病发生时,开始症状表现很严重,但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动物机体就恢复健康;一过型感染——疫病发生时,开始症状表现很轻,但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动物机体就恢复健康。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一、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及防制措施1。
基本概念(1)什么是动物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什么防控方针?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2)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①有病原体,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③有免疫性,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④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传染病病程发展有什么规律?动物传染病病程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5。
什么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6。
什么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
防治传染病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动物。
8。
什么叫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
农业部公布的主要人畜共患病包括: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杆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
9。
什么是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动物检疫员技能竞赛(理论部分)复习内容

动物检疫员技能竞赛(理论部分)复习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传染病有哪些特性?答:传染病的共同特性包括五个方面:即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病畜(禽)能获得免疫性,被感染的机体能出现特异性反应和具有传染病特征的临床症状。
2、传染病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答:传染病的三大要素是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和传染途径。
3、何谓发绀?答:发绀是指动物体表少毛浅色皮肤和可视粘膜由于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缓慢,血氧消耗,结果使还原的血红蛋白增多所呈现的暗红或蓝紫颜色。
4、何为炎症?答:炎症是动物机体对抗病因损伤促进组织修复的以防御为主的血管应答与细胞应答。
临床上炎灶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的表征。
5、何谓溃疡和糜烂?答:皮肤或粘膜化脓坏死后,遗留下较深的缺损病灶,称为溃疡;遗留下较浅的缺损病灶,称为糜烂。
6、何谓化脓?脓肿?答:化脓是指嗜中性粒细胞死亡后,释放出蛋白水解酶,将其自身和周围坏死组织分解液化形成脓汁的过程。
组织内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称为脓肿。
特点是病灶中央组织坏死自溶,形成充满脓汁的脓腔,炎灶周边组织充血、水肿和炎型细胞浸润,进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膜。
7、何谓坏死?干酪样坏死与腊样坏死有何不同?答:坏死是指活机体内局部细胞或组织的病理性死亡,是一种不可复性的严重变质性病变。
干酪样坏死是指器官发生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含有多量脂类物质(如结核杆菌引起的组织坏死)是一种松软易碎、灰黄或灰白色无结构的物质,外观上像干酪或豆腐渣。
而腊样坏死是发生在肌肉组织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的肌纤维外观上呈现浑浊不清,灰黄或灰白色,干燥而坚实,如同石蜡,如白肌病病变。
两者区别除发生原因、部位不同外,转移性钙化还可以出现血钙增高症状。
8、何谓败血脾?常见于哪些疾病?答:各种败血症所见到的急性脾炎或急性脾肿,称为败血脾。
表现体积明显肿大,质地柔软,暗红或蓝紫颜色,切面泥样无结构,多血。
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性、规律性与影响因素

行, 上述 几 种 流行 形 式 之 间 的界 限是 相 对 的 。
22 季节性 和 周期性 .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 生于一定 的季 节 ,或在一定 的季
传染病是 在一定 环境条件 下由病 原微 生物与机体相 互作
用所引起 的。 种传染病 都有其特 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 , 每 如
节出现发病率 显著 上升 的现象 , 称为流行过程 的季节性 。出现 季节性的原因 ,是 因为季节对病 原体在外界 环境中存在和散
宜 时 , 一 定 时 间 内 , 个 地 区易 感 动 物 群 中可 能有 许 多 动 物 在 某
被感染 , 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 , 形成 流行 。
动物传染病期末总结

动物传染病期末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或多种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动物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动物传染病指的是动物体内寄生的病原体经过传染途径,感染到其他动物并引起疾病的现象。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以及传播方式,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传播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统计学分析、实验室检测等。
四、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4.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传染病防治手段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使动物产生免疫力,从而防止其感染病原体。
疫苗预防的原则包括免疫对象的选择、免疫程序的控制以及免疫材料的选择等。
4.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指将疫情动物从健康动物中分离出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通过对疫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可以减少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隔离措施的具体措施包括隔离场所的设置、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及人员的合理安排等。
4.3 环境改善环境改善是指通过改善动物生活环境,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动物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消毒等都是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
4.4 治疗措施对疫情动物的治疗是防治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药物给药、临床观察以及辅助检测,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展和传播。
五、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一定部位定居、 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 感染。也称为传染。
抵抗力: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动物机体抑制其 生长繁殖,或者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其消灭,从而不出 现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
隐性感染
▪ 动物感染后不表现任何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 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4、一过型感染和顿挫型感染 一过型感染:温和型
▪ 动物病初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即行恢复。
顿挫型感染
▪ 动物病初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即迅速消退 恢复健康。
5、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流行过程:动物传染病能够在动物之间直接 传染,或通过生物及非生物媒介物间接传染。 的过程。也称为流行。
▪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条件 ▪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条件
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动物
▪ 掌握传播途径有助于对传染病的诊断; ▪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
环节之一。 ▪ 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 是指传染病在动物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横向
传播的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
▪ 直接传播 ▪ 间接传播
(1)பைடு நூலகம்接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的 情况下,患病动物或病原携带者与易感动物 直接接触(交配、舔咬、触嗅等)而引起感 染。
延。 ▪ 具有免疫性: ▪ 具有特征性症状
二、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 潜伏期 ▪ 前驱期 ▪ 明显(发病)期 ▪ 转归期(恢复期)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症状出现 为止的期间。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危害最大 的传染源。
前驱期:潜伏期后到呈现症状的这段时期。 特点是有一般症状,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还 不明显。此时难以确诊。
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无抵 抗力)。
二、感染的类型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一过性感染和顿挫性感染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 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过程。
内源性感染
▪ 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机 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大量繁殖, 毒力增强,从而引起机体发病。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单纯感染
▪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此种类型最多。
混合感染
▪ 没有引起动物大批死亡的感染。
恶性感染
▪ 引起动物大批死亡的感染。 ▪ 一般常以动物死亡率作为判定的指标。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最急性 ▪ 病程短促,症状和病变不明显,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
急性 ▪ 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
亚急性感染 ▪ 病程长达3-4周,症状不如急性显著而比较缓和。
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 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主要特征
▪ 具有特定的病原体 ▪ 具有传染性: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
个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所能引起同样症状疾病的现象。 ▪ 具有流行性:传染病在个体之间的传播及群体之间的传播蔓
▪ 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感染。
原发感染、继发感染
▪ 动物感染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又由新侵入或原来已存在 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最初的感染则称为原发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 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 动物表现出所患疾病特有的明显症状。 ▪ 典型感染:表现出特征性症状者。 ▪ 非典型感染:表现出或轻或重、不具有代表性症状者。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动物或人。即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患病动物 ▪ 指已经表现出症状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处于前驱 期和明显期的患病动物,传染源的作用最大。 ▪ 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并依此确定动物的隔离期。
2、病原携带者
▪ 如狂犬病。
(2)间接传播:是指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 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传播而使易感动物发生感 染。根据媒介不同分为:
明显(发病)期:从前驱期后到该病的特征性症 状逐渐明显表现出来的这段时期。
▪ 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转归(恢复)期:疾病发展到最后结局的时期。
▪ 痊愈 ▪ 死亡 ▪ 此期在一定时间内有带菌(带毒)排菌(排毒)现象
存在,但病原体最终被消灭清除。
第三节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慢性感染 ▪ 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 表现出来。
8、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
▪ 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如猪瘟。
慢病毒感染
▪ 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 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如疯牛病。
第二节 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和发展 阶段
局部感染
▪ 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只引起 局部病理反应和变化,称为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 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可突破机体的防御 屏障而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全身感染。
▪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 脓毒症、脓毒败血症等。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良性感染
▪ 是指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但体内存在并排出病原 体的动物。是更具危险性的传染源。
▪ 对于非疫区,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的意义重大。 ▪ 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
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其他易感 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