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弹模量试验报告
现场土基回弹模量检验报告(承载板法)

现场土基回弹模量检验报告(承载板法)一、检测目的及背景土基回弹模量是评估土壤地基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土体的压缩性和变形特性。
通过回弹模量检验,可以判断土壤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检验旨在对现场土基回弹模量进行测定,采用常用的承载板法。
二、检测方法和步骤1.实地勘察:选择代表性的土壤取样点,并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基坑开挖情况、土壤状况等。
2.土壤取样:根据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土样取样点,在土基深度范围内取样。
3.取样处理:将取得的土样进行打包,放置在密封袋中,并标明采样点编号和深度。
4.回弹模量测定:将采集好的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回弹模量测定。
首先将土样进行分级筛分,并测定其含水率。
然后将土样填充到承载板上,并用载重器施加压力,记录下承载板受载前后的弹性回弹量。
根据回弹量和施加压力的关系,计算得出土基的回弹模量。
5.结果分析与评价: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给出土壤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评价。
三、检测结果与评价经过本次回弹模量检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采样点编号:XXX,深度:XXm,回弹模量:XXXMPa;2.采样点编号:XXX,深度:XXm,回弹模量:XXXMPa;3.采样点编号:XXX,深度:XXm,回弹模量:XXXMPa;4.采样点编号:XXX,深度:XXm,回弹模量:XXXMPa;5.采样点编号:XXX,深度:XXm,回弹模量:XXXMPa。
根据回弹模量的测定结果,可以对土壤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进行初步评价。
回弹模量越大,表示土壤的变形能力越小,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越高;相反,回弹模量越小,土壤的变形能力越大,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越低。
四、建议和措施根据土基回弹模量的测定结果,为了保证基坑开挖和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进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回弹模量较小的土壤,应考虑增加地基处理措施,例如灰浆加固、深层加固等。
2.对于回弹模量较大的土壤,虽然土壤的稳定性较高,但仍需根据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和加固。
回弹模量试验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刚性承载板法 ②贝克曼梁法 ③换算法 ④查表法 ⑤室内试验测定法 ⑥路表弯沉盆模量反算法。 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室内试验测定法: 杠杆压力仪法和强度仪法
1 杠杆压力仪法 1 、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度的细粒土。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杠杆压力仪:最大压力1500N, 如左图试验前应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校准。 2 试样筒:仅在与夯击底板的立柱联接的缺口板上 多一个内径5mm,深5mm的螺丝孔,用来安装千分表支架。 3 承压板:直径50mm高80mm 4 千分表:量程2.0mm2只。 5 秒表:最小分度值0.1s。 试样筒和承压板如下图所示:
将预定的最大压力分为46级进行加压每级压力加载时间为1min记录千分表读数同时卸压当卸载1min时再次记录千分表读数同时施加下一级压力如此逐级进行加压和卸压并记录千分表读数直至最后一级压力为使试验曲线的开始部分比较准确第一级压力可分成二小级进行加压和卸压试验中的最大压力可略大于预定的最大压力
回弹模量试验
1.1以单位压力P为横坐标,
回弹变形l为纵坐标,绘制单位 压力与回弹变形曲线如右图。 1.2试样的回弹模量取P-l曲线 的直线段计算,对较软的土, 如果P-l曲线不通过原点允许 用初始直线段与纵坐标的交 点作为原点,修正各级压力 下的回弹变形。
2强度仪法
1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度的细粒土及其加 固土。
2主要仪器设备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材料强度仪:与本标准第10.0.2条6款的贯入仪相同。 2 试样筒:与杠杆压力仪的击实筒相同。 3 承压板:与杠杆压力仪相同。 4 量表支杆及表夹;支杆长200mm,直径10mm,一端带有长5mm与试 样筒螺丝孔联接的螺丝杆;表夹可用钢材也可用硬塑料制成。
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1.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
了解混凝土的强度是确保结构安全有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回弹法是一种简单且经济高效的测定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本次试验旨在通过回弹法测定混凝土的强度,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实验方法2.1 实验器材和试验材料本次试验使用的器材和试验材料包括:•Schmidt回弹仪: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回弹值。
•混凝土样品:采集自建筑工地的混凝土样品。
2.2 实验步骤本次试验的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好完整的混凝土样品。
2.使用Schmidt回弹仪对样品进行回弹测定,每个样品至少进行三次回弹测定,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定值。
3.记录每次回弹测定的数值,并计算平均值。
4.根据已有的经验关系将回弹值转换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编号回弹值1回弹值2回弹值3平均回弹值抗压强度(MPa)150555252.320.6 262605860.024.8 367686667.028.2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出,样品1的抗压强度为20.6 MPa,样品2的抗压强度为24.8 MPa,样品3的抗压强度为28.2 MPa。
4. 结果分析和讨论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观察:1.样品的回弹值与其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回弹值较大的样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2.回弹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固化时间等。
3.本次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与其他测定方法得出的抗压强度进行对比来验证。
5. 结论本次试验使用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测定,并得出了样品的抗压强度。
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回弹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测定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2.根据回弹值和已有的经验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回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XXX, XXX, XXX. 标题. 期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 页码.2.XXX, XXX, XXX. 标题. 期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 页码.3.XXX, XXX, XXX. 标题. 期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 页码.。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强度是决定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我们需要进行强度检测。
本实验使用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检测,并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了解混凝土的质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混凝土样品:我们选取了几块混凝土样品,保证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 回弹仪:回弹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混凝土强度的仪器,通过测量回弹的距离来推断混凝土的强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混凝土样品从实验室中取出,并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测量和分析。
2. 测量回弹距离:将回弹仪的测量头紧贴在混凝土表面上,然后按下仪器上的触发按钮,记录回弹的距离。
3. 重复测量:对每个混凝土样品进行多次测量,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4. 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回弹距离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混凝土的强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混凝土样品的回弹距离和相应的强度值。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回弹距离和混凝土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回弹距离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2. 不同混凝土样品之间的强度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原材料、配比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3. 实验中的测量误差对结果的影响较大。
由于混凝土表面的不均匀性和仪器本身的误差,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讨论与分析:回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但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回弹法的结果与其他检测方法的结果,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混凝土强度评估。
此外,混凝土的强度与其它性能指标如耐久性、抗渗性等也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质量检测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指标,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结论:通过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混凝土的质量。
回弹检测报告(一)

回弹检测报告(一)回弹检测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回弹检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回弹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参考。
2. 背景信息•回弹检测定义:回弹检测是一种对目标物体进行撞击后,通过测量其回弹速度和角度等参数,来判断其物理属性的方法。
•回弹检测应用领域:回弹检测在材料科学、工程质量控制、体育器材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回弹检测设备:常用的回弹检测设备包括回弹试验机、回弹仪等。
3. 回弹检测的重要指标以下是回弹检测中的重要指标:•回弹率:反映了物体在回弹过程中失去的能量百分比。
常用公式为:回弹率 = (回弹速度 / 初始速度)× 100%。
•回弹速度:物体回弹后的速度,用来衡量物体的弹性。
•回弹角度:物体回弹后的运动方向与撞击方向之间的夹角。
4. 回弹检测步骤进行回弹检测时,通常需要以下步骤:1.准备样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样品,并进行样品准备工作,如清洁、测量尺寸等。
2.设定回弹检测条件:根据需要设定合适的回弹检测条件,如撞击速度、角度等。
3.进行回弹检测:使用合适的回弹检测设备进行测试,并记录回弹速度、角度等参数。
4.分析数据:根据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计算回弹率等指标。
5.撰写报告: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回弹检测报告,总结检测结果和相关结论。
5. 回弹检测结果分析根据本次回弹检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样品A的回弹率为80%,回弹速度为5 m/s,回弹角度为30°,表现出较好的回弹性能。
•样品B的回弹率为60%,回弹速度为3 m/s,回弹角度为45°,表现出中等的回弹性能。
•样品C的回弹率为40%,回弹速度为2 m/s,回弹角度为60°,表现出较差的回弹性能。
6. 结论基于以上回弹检测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样品A具有优异的回弹性能,适用于需要高弹性的工程和体育器材。
•样品B表现出一般的回弹性能,在某些适度回弹的场景中可作为备选。
路基路面回弹模量

(二)、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选择洁净路基表面、路面表面作为测点,作好标记并编号。无结合料粒料基层的整层试验段应符合要求。①整层试槽可修筑在行车带范围内或路肩及其他合适处,也可在室内修筑,但均应适用于汽车测定弯沉。②试槽应选择在干燥或中湿路段处,不得铺筑在软土基上。③试槽面积不小于3m×2m,厚度不宜小于1m。铺筑时,先挖 3m×2m×1m(长×宽×深)的坑,然后用欲测定同一种路面材料按有关规定的压实度分层铺筑并压实。直至顶面,使其达到 要求的压实度标准。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组成,配比均匀一致,符合施工质量要求。
0.06α
0.12α
0.18α
0.24α
0.36α
0.48α
0.60α
第10页/共23页
2、将各级计算回弹变形值点绘于标准计算纸上,排除显著偏离的异常点并绘出顺滑的P~L曲线,如曲线起始部分出现反弯,应修正原点O,则是修正的原
点。
3、按下式计算相当于各级荷载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
第10页/共23页
4、取结束试验前的各回弹变形值按线形回归方法计算土基回弹模量E0值。
第10页/共23页
(四)报告
1)本实验采用的标准记录格式。2)试验报告应记录下列结果:(1)试验时所采用的汽车;(2)近期天气情况;(3)试验时土基的含水量;(4)土基密度和压实度;(5)相应于各级荷载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6)土基回弹模量值。
第10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0页/共23页
第10页/共23页
第10页/共23页
第10页/共23页
⑶各级荷载的回弹变形和总变形,按以下方法计算:回弹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卸载后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总变形=(加载后读数平均值-加载初始前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⑷测定总影响量α。最后一次加载卸载循环结束后,取走千斤顶,重新读取百分表初读数,然后将汽车开出10m以外,读取终读数,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数差之平均值即为总影响量α。总影响量是汽车后轴荷载对施测点的回弹变形。⑸在试验点下取样,测定材料含水量,取样数量如下:最大粒径不大于5mm,试样数量约120g;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试样数量约250g;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试样数量约500g。⑹在紧靠试验点旁边的适当位置,用灌砂法或环刀法等测定土基的密度。
无机结合料室内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报告

6
11
最小值(MPa)
2
7
12
最大值(MPa)
3
8
13
平均值(MPa)
4
9
14
标准差(S)
5
10
15
变异系数(CV)%
备注:1、表内粗线框内栏目的内容由委托单位提供,其真实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2、检测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3、如对检测结果有异议,请于报告日期起15日内提出,逾期视为认可检测结果。
批准人:校核人:主要试验人:
无机结合料室内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报告有见证送检报告编号:
见证人单位
见证人
试
验
单
位
XXXXXXXXXXXX位
委托日期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材料类型
设计要求
(MPa)
报告日期
取样部位
序号
单个值(MPa)
序号
单个值(MPa)
序号
单个值(MPa)
试验依据
JTG E51-2009(T0808-1994)
佛山一环上基层水泥稳定材料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总结报告

1131
细级配
——
1077
1016
871
1000
1123
粗级配
1237
1618
1495
1608
1970
2203
90 天 中级配
1098
1464
1263
1446
1506
1445
细级配
——
1337
1217
1356
1360
1446
注:1、粗级配——即 4.75mm筛孔累计筛余量靠近级配范围上限值;2、中级配——即 4.75mm 筛孔累计筛余量靠近级配范围中值;3、细级配——即 4.75mm筛孔累计筛余量靠近级配范围下限值。
为能更直接、客观的评价佛山“一环”路面基层施工质量,全面掌握“一环”路面基层 质量动态,对“一环”工程路面结构的可靠度进行再验算;同时为路面结构设计积累参数、 为今后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和“一环”工程养护提供有价值的试验数据。根据佛山市交通工 程质量监督站的部署,佛山市公路桥梁工程监测站严格按照《佛山一环上基层无机结合 料抗压回弹模量检测实施办法》(见附件 1)计划要求,于 2006 年 8 月至 2007 年 5 月 开展一环路面上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及现场钻芯测定芯样抗压回弹 模量的试验,目前本项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试验成果分析总结如下:
由表 3 的数据绘制成佛山一环上基层试件抗压回弹模量不同龄期级配实测值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