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文言文(39分)1.(5分)默写(1)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2),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3)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4)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5),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2.(4分)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3.(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不见长安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②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语文(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病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哈,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
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的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上海普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普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已至,疫情未除。
按照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相关要求,为使我市中小学生共享国家级专业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市文旅广电局积极协调促进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在锦州的落地工作。
目前,( )。
按照“尽量减少中小学生上网时间,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同时上网出现网络‘拥堵’”的要求,国家级专业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集结北京市和全国部分省市区的特级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在延期开学期间特别开设《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节目,服务于全国小学至高中学生。
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市文旅广电局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统一要求,积极与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协调,促进其在锦州的落地工作,市县广电网络单位克服缺少设备等难题,积极想办法,免费面向数字电视“CETV-4”开通频道。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市内及县区相关用户已可免费收看收听该频道B.该频道已面向县区及市内相关用户免费开放C.该频道已面向市内及县区相关用户免费开放D.县区及市内相关用户已可免费收看收听该频道2.下列各句中的书名号和文中《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的书名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体育频道每天早上六点,《健身动起来》陪您迎接美好的新一天。
B.《红高粱》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的经典优秀影片。
C.《柳叶刀》是323年爱思唯尔(EI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
D.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二模)2016.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8分)①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
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
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②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少。
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③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在欧美,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推荐下载】最新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键入文字]
最新上海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兑现主义仍将继续?
①10月5日,比利时藏家尤伦斯藏品、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1.8亿港元拍卖天价,冲破大家期待已久的那口气,宣告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亿元时代。
这样的价格也许
1。
2016年普陀区高三一模卷阐发

答案:25. from 26. They 27.who 28. cleaner 29. that/which 30. had removed 31. Seeing 32. to clean分析:25. 本题考查的搭配问题remove.... from …, 做对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这个词语的搭配问题。
26. 本题考的是代词,要注意前后的语境及指代。
27. 本题考查的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问题,比较容易。
28. 本题是属于给出限定词的题目,要看到前面的a lot, 这样就很容易填出clean的比较级。
29. 本题考查的是定语从句,也需要填关系代词,指代前面的先行词garbage, 用that和which都可以。
30.本题考查的时态问题,通过前面的by the end of…可知本题应填过去完成时,本题较容易。
31. enough 后往往要接to do 形式,所以本题答案为to clean ,难度不算太大。
答案:33. driving 34. an 35. when 36. were touched 37. what 38. Because of/ Owing to/ Dueto 39.checking 40. Could分析:33. 本题考查的是非谓语作定语,job跟drive是主动关系,所以填driving,本题很多学生会填to drive ,我们可以认为to do这种形式往往表示动作尚未发生,而这里表示的是从事的工作丢掉了,这不可能未发生,故填to drive是不合适的。
34. 本题填的是an, 要提醒学生看到单数可数名词时要考虑填冠词。
35. 本题考查的是状语从句的用法,根据句意可以看出应该是表示时间的,所以填when合适。
36. 本题填的是谓语动词,主语后面要填谓语,根据分析,本空要填被动语态。
37.38. 结合本句的句意,表达的应该是原因,又因为后面加的是名词,所以填以上几个表示原因的词组都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7分)①随着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物质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④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适合的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⑤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
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
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作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
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享乐主义者就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
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身体的瞬间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⑥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
人要活得像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
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
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⑦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
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
什么地方有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
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利,发展模式的问题。
1.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不够严谨,可以修改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第②段“口头禅”这个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认识。
B.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停留在口号阶段。
C.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D.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并没有真正理解,,4.从全文看,思想文化界在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性的转变”中担负的职责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相互支持协调的。
C.经济理性很难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D.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6.本文运用大量的问句,简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20分)耳朵碰来的密祉伍佰下(1)从来不擅长写游记。
说实在的,每到有风景的一地,就像被蒙着花手绢随意牵走的牛一样,别人拿出来的风景,只能依稀看见花手绢上那儿片图案,盲目地走,看的基本上是一个概念。
低头吃草,难得嚼出点草药香,已是自得其乐了。
(2)可是从大理归来,有一阵子感觉异样。
都市里的天,怎么蓝也透着一股灰。
在酒吧里劲爆的电声点燃着啤酒的香味,怎么就有那么一股子心事重重、风尘浓浓的燥戾。
有那么几天,但凡一个人上完洗手间,关水龙头照镜子的那一分钟里,嘴边滑出的总是一排简单到极致的乐音。
后来,翻到手机相册,我明白了,我是在心里纠缠上了一个地方。
(3)嘴边溜出的是《小河淌水》。
心里念念的是一个叫密祉的地方。
(4)其实,就去了一下午,晒了一身臭汗,听了一肚子歌,傍晚太阳还旺着的时候,坐小板凳露天吃了几碗豆腐。
在云之南。
(5)密祉在弥渡,弥渡是大理州下一个县。
密祉这个地方,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风景。
山远着,不高;亚溪河淌着,不宽;田矮矮矬矬,躬身打理作物的大嫂半天也不给外来人一个眼色。
它怡然自得着,简素平常。
可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我不得不为它竖起耳朵。
(6)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响动。
这些响动,与音乐有关。
(7)一下大巴,几百人正要花灯,老老小小,龙到狮子,蚌壳精到俏艄公,背着西洋娃娃的婆娘剑吹着旱烟的阿公,穿梭轮转,全在民歌的节奏里。
花灯之乡的欢舞人群手法老到,很快就把我绕进去了。
(8)在背娃大婶的队伍里,圈子中央是一对中年叔婶,手上拿着盆钵和棒槌,唱、舞、打击中,还要眉来眼去地表现出双人造型。
这造型是扭、跨、拗、弯,表演得实在是土。
可是,我发现这一对老演员,对眼对得出火花。
背娃婆姨们边配合着,边用欣羡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对主角。
“他们年轻轻的已经在一起唱歌跳舞,”有个婆姨看我入迷,漏了一句。
音乐已歇,他俩一时收不住,还在扭和唱,打击出的“嘭嘭”声,激得我心脏扑扑地跳。
我听说这里的不少镇民是舞花灯的职业艺人,靠着表演吃一辈子饭。
可这一对敲打舞动得忘我,始信密祉人职业了一辈子,还是会往心里折腾花灯。
那是把自己身体弄热,精神气弄热,实实在在享受快乐的生命典仪。
我的视线一度错乱,跟前身形臃肿的女主角,胡于拉碴的男主角,跳着跳荷,双双变成了婀娜与俊朗,仿若他们的几十年前。
“跳死灯场不算死,不会玩灯枉一生”。
烈日微风,乐舞不休,我痴痴而得意地穿越着,看破了一对男女,从青春走到中老年的秘密。
(9)随大部队过掉那一片片金黄植物覆盖的田野,就是八百米文盛古街。
午后静静。
一条宽街,好多明清院落,竟是真正老建筑的底子,凭风吹雨打,原样上没做什么装饰,敞敞淡淡地,在这密祉的乡间活着。
推开任何一扇吱呀叫着的门,我看到升着炊烟的人家,开着电视的住家,奶奶膝上坐着孙儿,哼着小调在乘凉,看到外客没有提防,咧嘴笑,眼神纯澈大方。
我的脚步轻轻,有时稍微跨进一下民宅的门,就提醒着自己加快退出,别打扰了这恬静一片,还有那催眠的歌谣。
(10)就在这古街的一条横巷子里,有一个院落不能不去。
还没到门口,就飘过来《小河淌水》。
嗓音土而亮,尤其高音处,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像一位密祉姑娘在大江边对着月亮放肆地唱,唱得电视上任何版本都没得比。
(11)我是到了《小河淌水》整理创作者尹宜公的家里。
(12)老人7年前已不在,院落随便进,两个天井,挂满了玉米和辣椒,各处房间被拾掇成了史料展厅,木梯嘎吱嘎吱,午后斜阳从木窗懒洋洋地射进照片上,照片泛了黄,照片上当年的高大后生尹宜公更显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