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全书思考题和练习题简答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全第⼀章课后作业答案1-4.判断下列⼏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是化学变化中最⼩的微粒,它由原⼦核和核外电⼦组成;正确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粒⼦。
原⼦是由居于原⼦中⼼的原⼦核和核外电⼦构成,原⼦核⼜由质⼦和中⼦两种粒⼦构成的。
构成原⼦的基本粒⼦是电⼦、质⼦、中⼦。
(2)相对原⼦质量就是⼀个原⼦的质量;错误相对原⼦质量是指以⼀个碳-12原⼦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个原⼦的真实质量与⼀个碳-12原⼦质量的1/12的⽐值。
(3)4g H2和4g O2所含分⼦数⽬相等;错误4g H2含有2mol氧⽓分⼦。
氢⽓相对分⼦质量2,4g/(2g/mol)=2mol。
4g O2含有0.125mol氧⽓分⼦。
氧⽓相对分⼦质量32,4g/(32g/mol)=0.125mol。
所以分⼦数⽬不相等。
(4)0.5mol的铁和0.5mol的铜所含原⼦数相等;正确铁和铜都是由原⼦构成的⾦属,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相同,即摩尔数相同,就表⽰原⼦数相同。
(5)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错误物质的量:表⽰物质所含微粒数(N)(如:分⼦,原⼦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即n=N/NA。
物质的量是⼀个物理量,它表⽰含有⼀定数⽬粒⼦的集体,符号为n。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物质的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改变,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通常⽤m表⽰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6)化合物的性质是元素性质的加合。
错误化合物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例如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性质却不同。
1-5.硫酸铵(NH4)2SO4、碳酸氢铵NH4HCO3和尿素CO(NH2)2三种化肥的含氮量各是多少?哪种肥效最⾼?答:①硫酸铵(NH4)2SO4,含氮量为(14*2)/(14*2+1*8+32*1+16*4)≈0.212②碳酸氢铵NH4HCO3,含氮量为14/(14+1*5+12+16*3)≈0.177③尿素CO(NH2)2,含氮量为(14*2)/(12+16+14*2+1*4)≈0.467综上,0.177<0.212<0.467,这三种肥料中,尿素的含氮量最⾼,所以尿素的肥效最⾼。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1,2,3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1,2,3答案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吉林大学版)第1_2_3_章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1.2习题及详解一、判断问题1.状态函数都具有加和性。
(×)2.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
(√)3.由于caco3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caco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
(×)4.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时,其热效应与过程无关,这表明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5.因为物质的绝对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可使各种化学反应的δs大大增加。
(×)6.δh,δs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δg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7.凡δg大于零的过程都不能自发进行。
(×)8.273k,101.325kpa下,水凝结为冰,其过程的δs<0,δg=0。
(√)kt??(ph2o/p?)4(ph2/p?)49.反应Fe3O4(s)+4h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3Fe(s)+4H2O(g)为10。
2No+O2反应速率方程→ 2no2是:v?kc2(no)?c(o2)。
(√),该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二.选择题1.气体系统通过路径1和路径2扩展到相同的最终状态,两个变化过程产生的体积功相等,没有非体积功,则两个过程(b)a.因变化过程的温度未知,依吉布斯公式无法判断δg是否相等b.δh相等c、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不等于D。
上述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的cucl2(s)+cu(s)→2cucl(s)δrhmθ(1)=170kj?mol-1cu(s)+cl2(g)→cucl2(s)δrhmθ(2)=-206kj?mol-1则δfhmθ(cucl,s)应为(d)kj.mol-1a、 36b.-36摄氏度。
18d.-十八3.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hmθ的是(b)a.ag(s)+1/2br2(g)→agbr(s)b.ag(s)+1/2br2(l)→agbr(s)c.2ag(s)+br2(l)→2agbr( s)d.ag+(aq)+br-(aq)→agbr(s)在4.298k下,在下面对参考状态元素的描述中,正确的一个是(c)aδfhmθ≠0,δfgmθ=0,smθ=0b。
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题答案

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题答案在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本文为大家提供的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题答案。
实验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1. 为什么酸碱滴定实验中常用酚酞或溴酚绿作为指示剂?答案:酚酞或溴酚绿能够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发生显色反应,颜色变化明显,便于判断滴定终点。
2. 在滴定过程中,为什么滴定瓶应该定期晃动?答案:滴定瓶定期晃动可以使反应充分均匀,加快反应速率,保证反应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实验二: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 如何判断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答案:可以使用亚铁离子标准溶液滴定过氧化氢溶液,观察颜色变化,直到出现镉红色为止。
根据反应的配比关系,可以计算出过氧化氢的浓度。
2. 为什么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选择亚铁离子为标准溶液?答案:亚铁离子易氧化成二价铁离子,且能够和一些氧化剂发生定量的反应。
因此亚铁离子可作为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标准溶液使用。
实验三:络合滴定实验1. 为什么络合滴定中常用硬质底物?答案:硬质底物通常为指定化学计量比的金属离子配合物,可以通过溶解度积常数的计算得到配合物的浓度,便于滴定分析。
2. 为什么络合滴定中添加 EDTA 后溶液会从酸性转变为碱性?答案:EDTA 为四碱金属络合剂,当 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后,金属离子被完全配合,溶液中的 H+ 反应会减少,导致溶液由酸性转变为碱性。
实验四:气体液体分配实验1. 气体液体分配实验中,为什么需要用饱和盐水洗涤气体?答案:饱和盐水可以去除气体中的杂质和湿气,使气体更纯净,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 为什么实验中垂直锥形瓶加水会产生水柱?答案:在锥形瓶中,水柱的高度取决于水与气体的平衡压力差。
平衡压力差会产生一个等于水柱高度的水头,使水柱高度达到稳定。
实验五:测定能量消耗实验1. 为什么在测定能量消耗实验中需要燃烧样品?答案:燃烧样品可以产生热量,在测定过程中,可以利用热量的释放量来计算燃料的热值。
(完整版)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1、在标准态的规定中,下述表达不正确的是( )A、标准压力PӨ=100.00KPaB、T=298.15KC、bӨ=1.00mol·kg-1D、纯固体或纯液体处于标准压力。
2、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式中能表示CO2的Δf H mӨ(298.15K)的反应式为( )A、C(金刚石)+ O2(g)= CO2(g)B、C(石墨)+O2(g)= CO2(g)C、CO(g)+1/2O2(g)= CO2(g)D、CO2(g)=CO(g)+1/2O2(g)3、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热效应:4Fe2O3(s)+Fe(s)=3Fe3O4(s), Δr H mӨ=-74 kJ·mol-14Fe(s)+3O2(g)=2Fe2O3(s), Δr H mӨ=-1664kJ·mol-1则可计算出Fe3O4(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 )4、等压过程,高温非自发,低温自发的条件是( )5、等温条件下,某反应Δr G mӨ=10kJ·mol-1,这表示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 )A、自发进行B、非自发进行C、自发与否,需具体分析6、汽车尾气中的CO,可用加入催化剂催化其热分解的方法消除。
已知热分解反应CO(g)= C(s)+O2(g)的Δr H mӨ=110.5kJ·mol-1,Δr S mӨ=-0.089kJ·mol-1·K-1这一方法正确与否?解释其原因:7、(1)U,S,H,G均为( )(2)Δr H m>0为( )(3)Δr G m <0为( )(4)KӨ为( )8、反应的Δr H mӨ <0,温度升高时(T2>T1)则平衡常数( )当Δr H mӨ>0,温度升高时则( )9、碳燃烧反应为基元反应,其方程式为C(s)+O2 (g)→CO2 (g)则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A、υ=kc(C)c(CO2)B、υ=kc(O2)c(CO2)C、υ=kc(CO2)D、υ=kc(O2)10、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主要因为( )A、增加了分子总数B、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C、降低了活化能D、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11、已测得高温时焦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2CO的活化能为167kJ·mol-1。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四章思考题、习题

答:电负性是描述化学键中各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数值逐渐增加,但同 周期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变化不大。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数值逐渐降低。
7、如何理解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答: 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之一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而 且形成的共价键的数目受到未成对电子数的限制。在形成共价 键时几个未成对的电子只能与几个自旋相反的单电子配位成键。 这说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间总是尽可能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 叠的方向成键,轨道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也就越稳定。原
⑤ CO2气体分子之间存在色散力。
10、晶体有几种主要类型?以下物质各属于何种晶体? ① NaCl; ④ 冰; ② SiC; ③ 石墨; ⑤ 铁。
答:晶体主要有: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原 子晶体和过渡型晶体。 ① NaCl为离子晶体; ② SiC为原子晶体;③ 石墨为过渡 型晶体﹙混合型晶体﹚; ④ 冰为分子晶体; ⑤ 铁为金属晶
分别与三个Cl原子的p轨道重叠成键,因此 NCl3为三角锥形。
12、用分子间力说明下列事实: ① 常温下F2、Cl2是气体,Br2是液体,碘是固体; ② NH3易溶于水,而CH4却难溶于水;
③ 水的沸点高于同族其它氢化物的沸点。
答: ① F2 、 Cl2 、 Br2 、碘分子都为非极性分子,其分子量逐
体。
11、试用离子极化的观点解释AsF溶于水,AsCl、AsBr、 AsI难溶于水,溶解度由AsCl到AsI依次减少。 答:阴离子半径越大,受阳离子的极化影响,其电子云的变 形性越大,阴、阳离子的电子云重叠也就越多。离子中的共价键 成分也越多。 由于F¯ 、Cl¯ 、Br¯ 、I¯ 从左到右,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思考题:1)使用滴定管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如何排除滴定管中的气泡?答:(1)洗涤酸式滴定管先用少量的铬酸洗液洗涤后,用自来水洗涤,再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最后用待装液润洗2-3次。
酸式滴定管用洗涤液洗涤时,应先将乳胶管摘下后再洗,洗净后再装上。
(2)试漏装入液体至一定刻线,直立滴定管5分钟,观察刻线的液面是否下降,滴定管下端有无水滴滴下,酸式滴定管旋塞缝隙中有无水渗出。
若有滴漏,酸式滴定管应在旋塞上涂一薄层凡士林;碱式滴定管需更换玻璃珠或乳胶管。
(3)赶气泡酸式滴定管快速方液可赶走气泡,;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向上弯曲,用力挤捏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排出,排出气泡。
(4)滴定左手使用活塞,左手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轻轻向内扣住活塞,逐渐放出溶液。
(5)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弯月面下缘实线的最低点相切,即实线应与弯月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为了减小误差,每次都从零开始读数。
排除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同(3)2)使用移液管的操作要领是什么?为何要垂直流下液体?最后一滴液体如何处理?答:移液管的操作要领:(1)洗涤应用少量的铬酸洗液洗涤,然后用自来水洗涤,再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
(2)吸取溶液手拿刻度以上部分,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取的溶液中,吸取溶液至刻度线2cm以上,迅速用食指堵住移液管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垂直提离液面,调节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于刻度线相切(4)放出溶液放液以后使尖嘴口在容器内壁靠约30秒,注意最后一滴的处理,吹或不吹。
为了使液体自由落下,不停留在管内壁,确保移液准确定量,故放液时要垂直流下液体;若移液管上没有注明“吹”字,最后一滴不可吹出,因为在设计移液管时,移液管体积没有包括最后一滴溶液的体积。
3)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应如何进行定量转移?答: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用水溶解,转移过程中,用一根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内,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流入,玻璃棒下端要靠近瓶颈内壁,不要接近瓶口,以免有溶液溢出。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A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A第3章水化学与水污染一、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某”号)3(1)两种分子酸H某溶液和HY溶液有同样的pH值,则这两种酸的浓度(单位:mol/dm)相同。
()(2)0.01mol/dmNaCN溶液的pH值比相同浓度的NaF溶液的pH值要大,这表明CN的Kb值比F-的Kb值要大。
()(3)由HAc-Ac组成的缓冲溶液,若溶液中c(HAc)>c(Ac),则该缓冲溶液抵抗外来酸的能力大于抵抗外来碱的能力。
()(4)PbI2和CaCO3的溶度积均近似为10-9,从而可知两者的饱和溶液中Pb2+的浓度与Ca2+的浓度近似相等。
()(5)MgCO3的溶度积Kp=6.82某10,这意味着所有含有MgCO3的溶液中,c(Mg)=c(CO3),而且c(Mg)·c(CO3)=6.82某10。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往1dm3、浓度为0.10mol/dm3HAc溶液中加入一些NaAc晶体并使之溶解,会发生的情况是_______。
(A)HAc的Ka值增大(B)HAc的Ka值减小(C)溶液的pH值增大(D)溶液的pH值减小(2)下列各种物质的溶液浓度均为0.01mol/kg,按它们的渗透压递减的顺序排列是______。
(A)HAc-NaCl-C6H12O6-CaCl2(B)C6H12O6-HAc-NaCl-CaCl2(C)CaCl2-NaCl-HAc-C6H12O6(D)CaCl2-HAc-C6H12O6-NaCl(3)设AgCl在水中,在0.01mol/dm3CaCl2中,在0.01mol/dm3NaCl 中以及在0.05mol/dm3AgNO3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1、2和3,这些量之间的正确关系是______。
(A)0>1>2>3(B)0>2>1>3(C)0>1=2>3(D)0>2>3>1三、填空题在下列各系统中,各加入约1.00gNH4Cl固体并使其溶解,定性分析对所指定的性质影响如何并简单指出原因。
大学化学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称量与滴定1.用分析天平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固定称量法和减量法各有何优缺点?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两种方法?答:直接称量法固定质量称量法减量称量法固定质量称量法:操作速度很慢,适用于称量不易吸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粉末状或小颗粒样品,以便容易调节其质量减量法:速度快,用于称量一定质量范围的样品或试剂,在称量过程中样品易氧化或易与CO2反应可运用此法。
2.分析天平的灵敏度越高,是否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答:否灵敏度越高,达到平衡的时间太长,不便于称量。
3.减量法称量过程中能否用小勺取样,为什么?答:不能样品会沾到小勺上,影响称量准确度。
实验二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滴定管在装入标准溶液前需用此溶液润洗内壁2~3次,为什么?用于滴定的锥形瓶或者烧杯是否需要干燥?是否需要用标准溶液润洗?为什么?答:由于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涤过程中,会有残留水液,需用标准溶液润洗内壁2~3次以消除标准溶液因残留水液而浓度降低引入的误差。
用于滴定的锥形瓶或者烧杯不需要干燥,更不需要用标准溶液润洗,因为水的存在对滴定结果无影响,而标准溶液润洗则会带来误差。
2.用HCl溶液滴定Na2CO3时所用水的体积是否需要准确测定?为什么?答:不需要准确。
因为NaCO3质量已经确定,所以水的体积对测定无影响。
3.用Na2CO3为基准物质标定0.1mol/L的HCl溶液时,能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吗?答:不能。
酚酞在中性溶液中为无色。
此滴定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CO3H2CO3部分电离为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终点溶液pH值为3.9,而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0~10.0.4.若Na2CO3溶解不完全,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若Na2CO3溶解不完全,测出的VHCl偏小,则cHCl偏大。
5.每一次滴定完成后,为什么要将标准溶液加满至滴定管零刻度再进行下一次滴定?答:为了避免滴定管粗细和刻度不均匀造成的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2. 错3. A4. D5. 4.99 mol6. 5.1 mmol·L-17. (1) 15.8 mol·L-1(2) 14.8 mol·L-1 8. 0.32 L 9. 10.3 m L 10. 4.00 mmol 11. 不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2. 2.4 mol·kg-1 2.2 mol·L-1 0.04113. 0.018 14.(1) 0.023 0.977 (2) 1.34 mol·kg-1第一章稀溶液的依数性6. 2.33kPa7. ⑴乙溶液⑵甲溶液变稀,乙溶液变浓,直到二者蒸气压相等⑶ 3.22g 8. C14H10 9. 28.1 -1.85℃10. C10H14N2 11. 8 12. 342.713. 凝固点从高到低的顺序为C>A = B>D14. 渗透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B>C>A15. A16. D 17. B 18. 6.91×104 19. 722 kPa20. K3Fe(CN)6→3K+ + [Fe(CN)6]3-21. 是22. C6H12O6的浓度大,在同样温度下渗透压大。
23. Na2CO3溶液的渗透浓度高,沸点就高。
24. 2.323 kPa 25. 6.85 ×104 g · mol-126. -24.4℃27. 0.30 mol·L-128. 122 g·mol-1,244 g·mol-129. ⑴ 251 g·mol-1⑵ 4.54×10 –4 kPa ⑶- 0.0148℃30. (1)错(2) 错31 A32. C 33. C笫二章电解质溶液1. 答:2. 答:3. (1)H2O + H2O OH-+ H3O+(2)HCO3—+ H2O CO32—+ H3O+(作为酸)HCO 3— + H 2OH 2CO 3 + OH — (作为碱) (3)HSO 4— + H 2OSO 42— + H 3O + (作为酸) HSO 4— + H 2OH 2SO 4 + OH - (作为碱) (4)H 2PO 4— + H 2OHPO 42- + H 3O + (作为酸) H 2PO 4— + H 2OH 3PO 4 + OH — (作为碱) 4. H +的浓度并不是PO 43—浓度的3倍。
5. 两性物质的酸常数比碱常数大,则显酸性;酸常数比碱常数小,则显碱性。
HCO 3-: K b2 >K a2 ,所以溶液显弱碱性。
H 2PO 4-: K a2 >K b3 ,所以溶液显弱碱性。
6. 第一杯混合液2.88;第二杯混合液7.00。
7. 0.181 mol ·L -18. (1) 应加入碱性的NaAc ,(2) 5.70 ,(3) 13.95。
9. 3.75×10-6 。
10. 2.911. (1) 5.28;(2) 8.31;(3) 11.5112. (1) 不相同 (2) 相同 。
13. B 。
14. D 。
15. A 。
16. (1) pH 4.50,[A -] = 0.20;(2) pH 0.70,[A -] =3.15×10-5 mol ·L -117. 0.115 mol ·L -1 。
18. 2.14×10-6 。
19. D 。
20. B.。
21. B 。
第三章 缓冲溶液1、决定缓冲溶液pH 的主要因素是p K a 和缓冲比,决定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总浓度和缓冲比。
3、⑴ 8.27~10.27 ⑵ 3.89~5.89 ⑶ 6.21~8.21 ⑷ 2.74~4.744、9.555、⑴ 0.56 ⑵ 0.35 ⑶ 5.6 ⑷ 2.26、 ⑴ K a2 ⑵ 10.447、V (H 2PO 4- ) = 392 mL ,V (HPO 42-) = 608 mL8. 0.51 g 9.⑴ KH 2PO 4-Na 2HPO 4 ⑵)HPO(24-n = 0.182 mol ,)PO H (42-n = 0.118 mol 10、⑴1.0 mol·L -1 ⑵9.07 11、⑴ 7.40 正常 ⑵ 7.31<7.35 酸中毒⑶ 7.70>7.45 碱中毒12、⑴ 4.92 ⑵ 0.64 g 13、 13.0 g14、V (HCl )=0.24 L ,5.8 (g) 15、⑶ 和 ⑸ 16、7.8⨯10-6 mol · L -117、3.81 18、⑴ 10.14 ⑵ 1.6 g 19、1.5520、⑴ 1 ⑵ 取400 mL HCOOH 和200 mL NaOH ⑶ 0.333 mol · L -1 21、 5.22 22、20第四章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9、D 10、选 D 12、A13、D 14、B 15、2.80 ~8.8716、6.3×10-5 mol·L-1(2) 6.3×10-5 mol·L-1, 1.26×10-4 mol·L-1 (3) 1.0×10-10 mol·L-1 (4) 1.1×10-6 mol·L-1(5) 同离子效应使溶解度大大地降低,OH -的影响比M2+大17、6.61g 18、(1)0.20 mol·L-1(2)400 mmol·L-119、没有沉淀生成20、(1)8.72×10-4 mol ·L-1(2) 7.6×10-6 mol·L-1(3) 同离子效应所致21、2.8 ×10-5 (2) S2 = 6.1 ×10-822. (1) PbSO4先沉淀(2) 4.33×10-5 mol ·L-1 23、(1) 1.05×10-5 (2) 1.1×10-9 (mol·L-1)第五章胶体和乳状液3、C4、D5、(1)[(Fe(OH)3)m·n FeO+·(n-x) Cl-]x+·x Cl-;(2)[(As2S3)m·n HS-·(n-x) H+]x-·x H+,两溶胶等体积混合将会产生聚沉。
6、[(Au)m·n AuO2-·(n-x)Na+]x-·x Na+,在电场中向正极方向迁移。
7、 B 9、B 。
14、【答】先加明胶,对金溶胶起保护作用,再加NaCl溶液时金溶胶不会聚沉。
先加NaCl,金溶胶发生聚沉,再加明胶溶液时,沉淀也不会溶解。
17、[(AgCl)m·n Cl-·(n-x) Na+]x-·x Na+,Al(NO)3>CaSO4 >Na3PO4第六章化学热力学基础7、(1)对(2)错(3)对(4)对(5)错8、(1)对(2)对(3)对(4)对(5)错9、(1)错(2)错(3)错(4)错(5)错10、(1)错(2)错(3)对(4)错11、A12、D 13、B 14、B15、(1)-231.2 kJ(2)-228.8 Kj 16、(1)4 (2)2 17、65.7 kJ·mol-118、-386 kJ·mol-119、1.9 kJ·mol-120、- 633.1 kJ·mol-1,- 635.7 kJ·mol-121、(1) 0.000 390 1,21.09 kJ·mol-1(2) 128.1 kJ·mol-1 22、16.07 23、15.5424、7.4×104- 27.2kJ· mol-125、(1)26.65 k J·mol-1(2)333K = 66℃26、 2 878.43 kJ·mol-1或2 879.87 kJ·mol-127、- 171.34 kJ·mol-128、- 1935 kJ· mol-1 29、11009 J · mol-1,0.0118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1(1)D (2)E 6.(1)0.25 mol⋅L-1 min-1(2)0.18 mol⋅L-1 min-1(3)0.35 mol⋅L-1 min-1 7.(1)3.2⨯ 104 s(2)1.7 g 8.(1)0.014 mol⋅L-1⋅s-1(2)0.028 s-1(3)0.056 L ⋅mol -1⋅s-1当A的浓度为1.0 mol⋅L-1时,反应速率常数不变。
9.(1)3.0 ⨯ 10-8 mol⋅L-1⋅s-1(2)1.7s(3)1.6⨯ 10-9 mol⋅L-110. 5.0 h11.(1)1.8⨯ 103 s(2)283 K 12. 107 kJ ⋅mol–1, 2.2倍13. 85.3 kJ ⋅mol–1, 84.7 kJ ⋅mol–1, 4.05⨯101214. 10 15. 75.2 kJ ⋅mol–116. 金催化时:7.0⨯ 1013倍,铂催化时:7.0⨯1024倍。
17. 加快了0.2倍18. 1.83⨯ 104a 19. 7.1⨯ 10-12s 20. 10 t1/221. 3.3 kPa 22. 17.5 kJ ⋅mol–1第八章电极电位1.+6,+2.5 3.Fe2(SO4)3 4.-0.762V5.正极MnO-4 + 8H+ + 5e- ─→Mn2+ +4H2O,H+,Mn2+,MnO4-|Pt 负极2Cl- ─→Cl2↑+ 2e-,Cl-|Cl2(g), Pt(-) Pt,Cl2(p)|Cl-(c1) || H+(c2),Mn2+(c3),MnO-4(c4)|Pt (+)6.能,金属离子浓度必须不同7.0.52V8.(1) 、(2) 、(4) 、(5)9.0.428 1V, (-)Cu | Cu2+(0.1 mol·L-1) || Ag+(0.1 mol·L-1) | Ag(+)10.逆向11.φ ( H+/H2)=-0.0592 pH12.H+ 浓度越小,电极电位越低,反之亦然。
含氧酸根在酸性强的条件下,氧化能力强。
13.1.48×10-6 14.-0.899 8V15.(1) 0.329 (2) 9.25×109, 反应(2)进行的程度大16.正极:Fe3+ + e =Fe2+ 负极:Cd = Cd2++2e,E = 0.830 2 -(- 0.432 6) = 1.262 8>0,正向17.4.0, 1.0×10-418.K = 4.93×1030反应很完全19.(1) (-) Zn(s)∣Zn2+(aq)‖Ag+(aq)∣Ag(s) (+)(2) (-) Pt, Cl2(g)∣Cl-(aq)‖Cr3+(aq) , Cr2O72-(aq), H+(aq)∣Pt(s) (+)20.0.8146 V21.-0.4281V,逆向,(-) Cu | Cu2+(0.1mol·L-1) || Ag+(0.1mol·L-1) | Ag (+)22.7.86×10-4 mol·L-123.1.476 4 V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1)玻尔将普朗克量子理论应用于原子结构,提出了原子能级不连续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不连续光谱;(2)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的波动波粒二象性质;(3)海森堡提出不确定原理: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4)薛定谔提出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比玻尔模型能更好地阐明电子的行为;(5)洪特指出,电子在简并轨道上排布时,尽可能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6)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指出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2个电子的4个量子数完全一样;(7)徐光宪提出在多电子原子中填电子时能级高低可按照n + 0.7 l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