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诊断价值比较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对慢性和亚急性期血肿 的显示MRI要优于CT。
硬膜外血肿区别于硬膜下血肿的征象:
1、多呈梭型; 2、内缘光滑锐利; 3、急性期密度较均一; 4、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5、较为局限; 6、硬膜下血肿常伴脑挫裂伤; 7、硬膜外血肿不越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可过矢状缝。硬膜下血 肿可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不常过矢状缝。
影像学表现
• 1. X线 脑血管造影 根据对比剂由血管破裂处外溢,脑膜中动脉或 上矢状窦受血肿压迫而离开颅骨内板和由于血肿推挤脑血管分支 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无血管区等表现可诊断 为硬膜外血肿。因此脑血管造影可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部位 及大致范围。
影像学表现
• 2. CT 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 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如骨折超越颅缝,血肿亦可超过颅缝。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硬膜外血肿
•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颅脑损伤的2%~3%,占全部颅内血肿的25%~30%,仅 次于硬膜下血肿,其中急性约占 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临床与病理
• 硬膜外血肿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常为加速性头颅伤所致, 损伤局部多有骨折(约占90%)。
影像学表现
• 2.CT 平扫 血肿密度多均匀。不均匀的血肿,早期可能与血清溢出、 脑脊液或气体进入有关,后期与血块溶解有关。
• 血块完全液化时,血肿成为低密度。
影像学表现
• 2.CT 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 可伴有骨折,需用骨窗显示。
影像学表现
• 2.CT 血肿压迫邻近的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CT 表现为 血肿邻近脑实质局限性低密度区。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 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
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 识丧失。
CT表现
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 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 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
按出血来源不同 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 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
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发生位置
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 或多处发生
幕上:90-95% 颞部: 60% 额部:20% 顶枕 部:20% 位于后颅窝:5-10%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MRI表现
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 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 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 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关系 原发性意识障碍 中间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 在着力同侧 少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多较重
多较轻
较少
较多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后并发症,通常是由头部外伤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而引起。

影像学是诊断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一、CT表现:
硬膜外血肿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局部弧形高密度区,密度较正常脑组织高,与硬膜上分离,形成一定的局部膨出。

在随后的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的密度会逐渐降低,同时血肿周围脑实质会出现水肿。

二、MRI表现:
1: T1WI:硬膜外血肿在T1WI(T1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均匀低信号,与脑组织相比较暗。

2: T2WI:硬膜外血肿在T2WI(T2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信号会逐渐减弱。

3:矢状和冠状面的MRI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范围和分布。

三、血管造影:
对于一些复杂的硬膜外血肿病例,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深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肿周围的血管情况,有助于确定可能的出血源。

附件:
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硬膜外血肿:指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膜之间,形成的一种颅内病变。

2:影像学:指利用X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诊断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EDH)指的是位于硬膜外腔的血肿,是头部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正确认识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各个章节进行细化。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不一致,但以下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1. 头痛:剧烈的头痛是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 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是严重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常常与头部外伤后短暂的意识丧失有关。

3. 呕吐:伴随头痛和意识障碍,呕吐也是硬膜外血肿常见的症状之一。

4. 罗马带征:硬膜外血肿可引起压迫神经根,导致罗马带征阳性。

5. 增加颅内压力:硬膜外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二、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头颅CT和MRI来观察,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 头颅CT:a. 血肿:硬膜外腔内可见高密度区域,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晰。

b. 锥体裂孔征:硬膜外血肿可通过颅骨缺损进入颅内,形成血肿进入基底池,表现为锥体裂孔扩大。

c. 轻度脑沟增宽:受压的脑组织可导致脑沟扩大。

d. 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常常伴随颅骨骨折。

2. MRI:a. 血肿: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与周围脑组织对比明显。

b. 血肿壁:可显示血肿周围的硬膜、颅骨、软组织等结构。

c. 血肿扩张:MRI可以观察到血肿与硬膜外腔之间的关系,评估血肿扩张程度。

d. 脑受压:MRI可以帮助评估脑受压情况,如脑沟扩大、脑室变形等。

三、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部分。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指发生在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血肿,常常由颅骨骨折引起。

2. 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技术断层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于头部创伤的诊断。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详细横断面图像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提供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在颅骨内硬膜下形成的血肿,是头部受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章节:⒈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具体表现因血肿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⒉ CT 表现:在头部 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常呈现为一片低密度区,位于颅骨内硬膜和软脑膜之间。

血肿的形状常为凸面状或半球状,边缘清晰。

血肿旁边的颅骨常常呈现骨质增生。

⒊ MRI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 MRI 图像上常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区,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区。

特别是在脑脊液抑制序列(FLR)图像上,血肿与周围脑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⒋血肿的扩展:硬膜外血肿的扩展常取决于其体积和位置。

随着血肿的增大,其可以对颅内结构施加压力,导致脑实质挤压,甚至影响脑室系统。

⒌并发症:硬膜外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扩张和脑实质损伤。

⒍鉴别诊断:在影像学上,硬膜外血肿需要与其他头部疾病鉴别,如脑挫裂伤、硬膜下积液和脑出血。

通过观察血肿的形态、位置和相邻组织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硬膜外血肿 CT 和 MRI 影像图。

附件可在正文结束后的附件部分查看。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硬膜外血肿:指颅骨内硬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由头部创伤引起,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⒉颅骨:指头部的骨骼结构,主要由颅顶骨、颅底骨和颅侧骨组成,保护和支撑着脑组织。

⒊ CT 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通过利用 X 射线和计算机重组成像,可获得不同层面的头部断层图像。

⒋ MRI: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推荐-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精品

推荐-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精品
血肿颅骨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ct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mrit1wi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cerebralwindowct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bonewindowct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cerebralwindowbonewindow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占位效应masseffect占位效应masseffect占位效应masseffect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占位效应masseffect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血肿在不同时期的表现ctt1wit2wi急性期acutephase高密度highdensity等信号equisignal低信号lowsignal亚急性期subacutephase混杂密度equidensitymixeddensity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慢性期chronicphase低密度lowdensity低信号lowsignal高信号highsignal急性期血肿亚急性期血肿慢性期血肿血肿在不同时期的表现ctt1wit2wi急性期acutephase高密度highdensity等信号equisignal低信号lowsignal亚急性期subacutephase混杂密度equidensitymixeddensity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慢性期chronicphase低密度lowdensity低信号lowsignal高信号highsignal3影像方法的选择choic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聚集形成的疾病。

在临床上,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硬膜外血肿。

下面对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回答。

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压迫性改变(出现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压迫与改变,蛛网膜受损,在MRI图像中可见高信号和低信号区域。

在CT扫描中,硬膜外血肿呈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高密度区域。

影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患者基本信息
1. 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

2. 就诊目的、症状等相关信息。

第二部分:影像学检查方法
1. 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

2. 扫描层厚、扫描间隔等相关参数。

第三部分:影像学表现描述
1. 硬膜外血肿的位置、范围和大小。

2.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特征,如半球形、卵圆形等。

3. 硬膜外血肿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变化。

4. 周围组织器官结构受压或改变的情况。

第四部分:影像学诊断与评估
1. 根据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2. 评估硬膜外血肿的严重程度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3. 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五部分:结论
1. 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与程度。

2. 如果有其他疾病存在,需明确其他疾病与硬膜外血肿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回答。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Y
V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的多少
治 疗
出血量少时(“硬膜下涂抹”),尤其是那些慢性期血肿,没

有引起症状的,可以通过CT随访
预 后
有症状的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在急性期应在4小时内颅骨切
开术
有症状性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个或多个颅骨造口引流 术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颅内血肿定义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聚积在颅腔 内达到一定体积(幕上出血 ≥ 20 ml ,幕下出血 ≥ 10ml ),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组织受压和颅 压增高症状
解剖
解剖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
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
部位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位于对冲部位
形态 双凸形(梭形)
新月形
范围 边界
较局限;
较广;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 不跨过大脑镰和小脑幕,可以跨
镰和小脑幕
过颅缝
锐利
欠锐利
大小范围 复查基本无变化
常有变化
脑挫裂伤 可有
多有
THANK YOU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38Y,M,高处坠落10余天
增强扫描


பைடு நூலகம்
表 现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
脉强化,亦可见到连续或断续的
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
织,新生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