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研究述评

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研究述评

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研究述评摘要:为推动影视贸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影视产业的作用、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三方面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研究认为:影视产业出口贸易作为文化贸易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有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影视产业作为一种附加值高的朝阳产业,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服务出口规模增长了8.7倍;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逆差也已经由2001年的10:1缩小到现在的3:1,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一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整体态势。

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对文化产业“走出去”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之后,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研究文献成倍增加。

本文尝试对影视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做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和分析思路。

一、影视产业作用研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跨国化”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文化经济的影响力已成为评判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凌、彭祝斌(2005)从宏观角度指出影视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中国这个文化大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处的地位。

彭壮壮(2009)也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向总结了文化贸易的宏观作用,认为通过影视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可以为中国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效益:拉动gdp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带动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引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相比具有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利益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概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释。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实现相对优势的能力。

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能力、人力资源、运营效率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环境、国际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和衡量方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和衡量是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出口市场份额、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品牌影响力等。

此外,一些综合性指标模型如竞争力钻石模型、竞争优势金字塔模型也可以用于评估产业国际竞争力。

4.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为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其中包括政府支持政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的努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5.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案例分析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取得了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结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各国制定合适的政策,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产业竞争力正式成为经济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对象。

自此,国内外不断有专家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中来,研究结果层出不穷,产业竞争力理论日渐丰富。

本文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对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字: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钻石模型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由于国际竞争力的主体的多元化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一是国家环境说,主要代表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他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问题,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

他根据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历史研究,归纳出著名的“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二是生产+生产力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了详细的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的获得盈利的能力。

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

2 传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2.1绝对优势理论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于1776年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互进行交换,那么彼此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2.2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較优势。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较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Ⅰ)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Ⅰ)
出口额 中,服装出口约 占 2 3 / ,且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贴牌生产 占相当大的比重 ,
我 国纺织服装产品尤其在技术、品牌 、市场控制力等方面基本无竞争优势可言 ,在 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我国仅是一个加工车间。2 0 年我国最大的纺织 品服装出口 04
市场依次是 :香港、日本、欧盟、美国.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的 6 . 3 ;我 0 0%
件,同比增长 2 % 1。
其次,我 国是世界纺织品消费大国。我国拥有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 1,每年净 : 3
增人 1 10 : 0 0多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 O 3 O 3年城 乡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按可

维普资讯
(/ t北纺织》20 年第一期 - . 06
棉布 、呢绒 、丝织 品、化纤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化纤产量 已达 12 。4 4 4 5 万吨,同比增长 2 .9 ,占世界总产量 的 4 .% 02 % 0 1 :纺纱总产量 19 0 5万吨,
同比增长 1. 6 :棉布总产量为 129 亿米,同比增长 2 . 8 :服装产量 4 8 83 % 5. 8 09% 1 亿
从国内情况来看 ,纺织产业在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 国发展的进程中,对满足全
球 15 口的消费需求、 /人 对于城乡就业 、 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纺织工业协会统计 中心资料统计,20 04年我国国内纺织产业 的直接就业人员约 10 90多万 ,规模 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 35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15 0 75 58 亿元 ,利 润总额 53 4 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 5 5 、1.% 62 、1% 1 .8 .% 72 、2 .% 6 。同时,纺织产业 对于我国发展 国际贸易、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外汇储备也发挥 了不可磨灭的重 要作用 。2 0 0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 8 58 0 . 1亿美元 ,是全国贸易顺差的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述评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述评
孙 高 洁
(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院 ,广 东 广州 50 0 ) 106 [ 要】文章对 国内外产 业国际竞争力研 究的成果进行 综述 ,在 分析 了产 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内涵的基础 上 ,把产业 国际竞 摘
争 力 的研 究 归 结 为 传统 研 究 范式 和 现 代 研 究 范 式 两 种 类 型 , 充分 肯 定 了波 特 在 现 代 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力研 究 中 的 重要 地 位 ,并 对 国
i l v n e e r h . nr e a tr s a c es e
K y wo d : n u t ;n en t n l o ei v n s ; e e r hp r d g e r s i d sr i tr a i a mp t i e e s r s a c a a i m; v l a i n i d x y o c t e au t e o n
维普资讯
20 年第 8 08 期
改革 与战略
REF0RM AT1 0N & S TRATEGY
NO. 2 8,008
第 2 卷( 4 总第 10 ) 8期
( u uai l,O 10 C m l v yN . ) te 8
产 业 国际竞争 力研 究述 评
Ab ta t h s p p r ma e a n l ss o h n e n o N o ei v n s fi d s y d me t n b o d n t e b ss o s s r c :T i a e d n a ay i n t e it r  ̄i n c mp tt e e s o u t o si a d a r a ;o a i f i i n r c h t c n e ta d c n e t t er s a c e f n e n t n l o e i v n s f n u t a e c tg r e t a i o a e e r h p r d g a d o tn n o c p , h e e r h so t r a i a mp t i e e so d sr c n b a e o i d i o t d t n l s a c a a i m n i o c t i y z n r i r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安海彦【摘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充分竞争,其实质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一项复杂工程,既有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演化脉络;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新进展;引入环境因素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拓展.从这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得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得到拓展,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领域,环境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正日益显著的结论.本文提出后续研究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二是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7页(P67-73)【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文献述评【作者】安海彦【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修正过程,其测度方法和研究视角也与时俱进,呈现多样化特征,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简要回顾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演进基础上,从制造业和环境两个视角对近年来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研究展望。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截至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尚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界定。

世界经济论坛(WEF)主要强调企业是国际竞争力的主体,企业以低价和高质获得国际竞争力,并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美国《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金碚,1996)[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总结词
通过计算一国某产业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 额的比重与世界该产业出口额占世界总出 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来反映该国该产 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V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细描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是衡量一国 某产业相对竞争优势的常用指标。它通过 比较一国某产业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 比重与世界该产业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 的比重,来反映该国该产业的相对竞争优 势。CA指数越高,说明该国该产业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强。
化程度等方面。
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评价目的
不同的评价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政策制定、产 业发展规划和市场竞争分析等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评价对象
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针对特定产业 、地区或企业的评价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数据可得性
数据可得性也是选择评价方法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某些必要的 数据,就需要选择能够使用现有数据的评价方法。
03
影响因素
研究揭示了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 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国际化经营等,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 力提供了指导。
研究展望
深化研究 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体系,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行业研究 拓展跨行业的研究,比较不同行 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不同行 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波特的钻石模型
适用于分析特定产业或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帮 助政策制定者了解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01
WEF方法
适用于评估产业的动态竞争力,可以 帮助企业了解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自身的竞争地位。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分析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分析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分析1.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探讨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技术、品牌形象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的能力。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创新能力、产业链优势、政府政策等。

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产业链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价值;政府政策则通过制定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竞争地位和能力。

其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优势、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人力资源等。

资源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包括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等;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人力资源则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包括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配置等。

4.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

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地位,并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同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对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产业竞争力优秀的企业和产业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地位,进而带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5.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方法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一个国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政策。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助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势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

①(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世界经济论坛(WEF)。

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

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

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

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

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安玉荣1,张之梅2(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收稿日期】2010-12-14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发展必然受到所属产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产业竞争力又反过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从经济研究的视角来说,竞争力理论渊源于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

但真正在一个明确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于1776年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来自生产成本和效率的产异。

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71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的产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通过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进入20世纪后,李嘉图的理论受到挑战,一些严格假定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及不同产品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的各模型把国家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描述的只是“静态”比较,当加入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时,则该理论就明显过时,故自从5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如日本学者Hajime Oniki 和Hirofumi Uzawa(1965)创立了比较优势动态模型,认为比较优势不能被看成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任何一国的比较优势都将随着要素供求状况与技术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弗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80年代以来,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 ichael E Porter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而且认为规模经济理论虽然重要,但没有回答:“哪些国家的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产业上?”等问题。

①据此,他通过对十几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被称为“钻石模型”理论。

由于“钻石体系”理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加上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大家就把这一理论也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竞争优势是由四个主要因素决定的,这四个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状态。

另外,产业竞争优势还受两个辅助因素的影响,即机遇和政府。

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②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因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的竞争力,只有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

总之,波特试图归纳在产业竞争大讨论中提出的各派观点,从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

其竞争优势理论第一次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地分析框架,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该理论过分强调了国家“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忽视了产业内在因素的主导作用;淡化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等等。

后来有不少学者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一些改进,如瑞格曼等人(Rugman et al ,1993)将跨国经营纳入分析,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 )来解释加拿大国际竞争力来源;英国学者J ·宁(J.Dunning ,1993)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 ulti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简称M BA )”作为另一个外生变量纳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被称之为“波特———宁模型”;我国学者周健(2001)认为,对外开放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钻石模型”中应加一个“对外开放”因素,提出了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2006)给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加了一个核心———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总之,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在产业竞争力理论中,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二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

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③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具体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主要强调地区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的同一产业的关系,主要强调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密切体现在:(1)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即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