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二)【含答案】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小说阅读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散文化小说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散文化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嫂沈从文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
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
梳一饼大大的发髻。
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
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
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
问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衣还是新娘子衣服。
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
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俊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
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
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
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
这点重视为王嫂所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
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
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
女儿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就腹痛死去了。
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
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吃晚饭时,王嫂加添一碗新蚕豆,就是白天那亲家送来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索画柳喜和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
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
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
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
”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
”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
”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
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
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
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5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2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5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2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专题提升练5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二)(时间:30分钟分值: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补课聂连新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
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
”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
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
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
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得也确实不易。
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
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惬意。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
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
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
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
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7小说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小说阅读(二)一、(2019·烟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军号申志远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
那年,镇上闹红军,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
”“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
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
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
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起义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
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
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出来,鲜血浸透了红绸。
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力气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
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2情节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解析版)考情分析:考势微解命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显性考查,要求直接概括情节或梳理文章脉络;第二种是隐性考查,要求概括心理变化或情感态度,后者考查频率较高。
另外,情节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或者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有的题目要求就文本整体加以梳理概括,而更多的则是要求就文本局部进行梳理概括,且有明确的指向性高考链接暗考型:1.(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江上》)2.(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分)(《秦琼卖马》)3.(2018·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微纪元》节选)明考型:4.(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会明》)情节必备知识:1.小说情节结构组成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2.小说情节常见结构模式(1)常见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复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篇目:《药》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5 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二) (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5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二)(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信[印度]杜麦克吐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幸福的回忆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
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
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
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
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
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
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
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
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
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
”“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
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已坐过五年的凳子。
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
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的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
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
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
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
“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
“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
”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
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
“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
“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
“我的名字叫亚利。
”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
“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 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 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章节总结学案——提升情节分析能力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 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 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老林走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 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 饭了吧?”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
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
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
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
题目6 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用“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悦心情,更好地 塑造了人物形象。 ②用语虽然十分简洁,但照应题目“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 更为完整。 ③故事由“送米”开始,由“喝粥”结束,既平淡朴素,又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生死抉择很久之前,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惨败的一方中有两名战士侥幸逃出战场。
这俩人,一老一少,是一对翁婿。
他们逃进深山老林,在一块碑一样的石块下面歇了下来。
做岳父的伤势严重,命在旦夕;女婿情况稍好一些,但身上也负伤好几处,必须尽早医治。
“我活不过两天了,雷本。
”岳父说,“你现在独自离开,或许还有生的可能,但是如果让我拖累你,我们就都不能活命了。
”从理智上说,雷本认为岳父的话是对的。
但从情感上来说,他不能丢下岳父不管,那是大逆不道的。
经过了艰难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听从了岳父的话,毕竟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还有很长的幸福人生路要走呢,尽管这意味着要让岳父抛尸荒野。
回家的路困难重重。
先是乌云密布,妨碍了他根据太阳的位置调整方向,然后是伤口疼痛加剧,他的体力渐渐不支。
他的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走了多久,走过了哪些地方,只凭着求生的本能,盲目地往前走。
终于,他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倒在一棵树下等死。
救援者发现了他,并把他送到最近的农户家,而这个农户家碰巧正是他自己的家。
他受到了爱妻的悉心照料。
他活了过来。
可是,面对爱妻的询问,他能说什么呢?他抛下岳父,在那种情况下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然而,正确的事情有时也很难说出口。
他若对妻子讲出实情,妻子回应他的一定是绝望的惨叫,而他则一辈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还会遭到世人的谴责。
于是,他说,他在自己也负伤的情况下一直搀扶着重伤的岳父走了三天三夜;当岳父死后,他用虚弱无力的双手掩埋了死者,尽了他能做的最后一份孝心。
雷本的事迹传遍乡里,大家都夸他既勇敢又孝顺,这使他越发羞愧难当。
隐瞒实情给原本正当的行为蒙上了一层罪过。
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杀人犯。
这种难言之隐像一条锁链捆绑住他的精神,又像一条毒蛇咬噬他的心。
从此,他变得郁郁不乐,脾气暴躁。
这让他在后来的18年中噩运连连:常与邻居发生争吵招来官司,疏于料理生计导致农场破产家道败落。
他只有带着妻儿背井离乡,深入大森林,去重新拓垦一片荒野。
数天后的一个下午,一家人停了下来。
他们发现了一片适合拓垦的林中平地。
妻子做饭,雷本和儿子打算出去打猎。
儿子答应就在营地附近,想独自猎杀一只野鹿。
雷本看着儿子的背影,为儿子的成长感到一阵欢欣,然后他去了另一个方向碰碰运气。
他走进了浓密的森林里,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如果能在这里发现岳父的遗骨并将其埋进黄土,或许他心里会稍微得到一丝安宁。
他恍恍惚惚地在林子里不知走了多久,连一只野兽也没有发现。
突然,一簇矮树丛里面有个东西在动,雷本立刻本能地举枪射击。
当妻子在那簇矮树丛里找到雷本的时候,雷本正用枪托支撑着自己的身子,他的面前是一块被叶蔓缠绕的碑一样的石块和一堆人的遗骨,还有……“是的,”雷本没有任何表情地对妻子说道,“那是我们的儿子,他现在和他的外祖父在一起。
”她一声惨叫。
从故事一开始,理智与情感都无法指向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一声惨叫注定不可避免。
1.第一段在整篇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交代了翁婿两人的伤势,为下文写女婿丢下岳父独自回家做了铺垫。
解析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和下文有什么联系?循着这一思路,可准确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这篇小说的第一段写了翁婿两人受伤的情况,其中岳父受伤严重,这就为下文写女婿作出艰难选择后独自回家做了铺垫。
2.文章第四段说“他的脑子里一团乱麻”,雷本的脑子里为什么一团乱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天气不好,让他找不到正确的方向;②伤口剧痛,体力渐渐不支;③丢下岳父,内心愧疚痛苦。
解析本题相对较简单,考生只要认真阅读第四段,就能概括出答案的前两个要点。
而第三个要点是考生容易忽视的,这点必须结合前三段的内容才能归纳出来。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雷本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始时做事理智,知道翁婿不能同活,选择丢下岳父;②热爱家庭,热爱生活,但又自私,因担心自己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遭到世人的谴责而撒谎;③良心未泯,对抛弃岳父的事一直深怀内疚,因而脾气变得暴躁,常与邻人争吵,最后还因精神恍惚错杀了自己的儿子。
解析文章中的雷本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对待岳父一事上,他体现出了为人理智的一面;但抛弃岳父这件事又使他长期遭受良心的谴责,性格改变,并导致了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4.小说标题为“生死抉择”,主人公雷本具体经历了哪几次抉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否舍弃岳父独自求生的抉择。
②是否对妻子讲出实情的抉择。
③是否坦然面对当年抛弃岳父的事实。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总结主人公经历的几次抉择。
考生只要明确了“抉择”的意思,即可在小说中找到雷本的几次抉择,其中前两点较为明确,作答不难。
第三点有一定难度,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雷本此行为的实质——选择了坦然面对遗弃岳父的事实。
5.你觉得雷本最后射杀儿子的情节合理吗?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合理。
雷本由于抛弃了岳父,长期受良心谴责,性格变得扭曲,性情变得暴躁,所以在一时冲动下可能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
雷本和儿子所走的不是同一方向,他当时又恍恍惚惚,所以他看到矮树丛里面有东西在动,本能地举枪射击造成误杀是完全可能的。
(示例二)不合理。
雷本曾经做过军人,受过严格的职业训练,不可能看见有东西动就随便射击。
雷本虽然性情暴躁,但并没有丧失理智,而且他也知道妻儿在森林里,所以更不会没有看清目标就随便开枪。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得出自己的观点。
阐述理由时,要立足小说中雷本的形象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彼得[美]薇拉·凯瑟“不能卖,安东尼,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不能卖,等我死了你再卖吧。
”“可是我需要钱,你要这把破琴有什么用?你拉起琴来乌鸦都会笑话你;手抖得连琴弓都拿不稳。
明天跟我一起到布鲁山砍柴去,你得给我早起。
”“什么?安息日还要砍柴?安东尼,天这么冷,我实在冷得厉害,孩子,我们明天就别去了吧。
”“就是要明天去,你这老不死的懒骨头。
我安息日不也照样砍柴吗?我怎么就不怕天寒地冻?你不但要砍柴,还得把柴拖下山去。
至于小提琴,我告诉你吧,非卖不可。
”安东尼说罢,走了出去。
老人将凳子移到火炉近旁坐下,用颤抖的手指抚摸着小提琴,喃喃地说道:“我活着就不能卖,我活着就不能卖。
”五年前,彼得·塞德莱克,他的妻子,长子安东尼,以及一群小塞德莱克来到内布拉斯加西南部这块最为荒芜的地方定居下来。
安东尼是公认的一家之主,人们都说他年轻有为,能够振兴家业。
然而,他为人卑鄙、自私小气、不足信赖,这也是尽人皆知的,可那并无大碍,全镇上下,他的玉米照料得比别人的都要好,小麦产量也总是比别人的高。
对于彼得,人们则知之甚少,而且也颇有微词。
只要一远离安东尼的视线,他就会拿帽子或外套去典当,换威士忌喝,常常喝得烂醉如泥。
当然,只有两样东西他不肯当掉——他的烟斗和小提琴。
他神情恍惚、懒懒散散,十分喜欢拉小提琴,一点都不想耕地劳作。
不过,安东尼才不管他的喜好,总是让他没完没了地干活。
在这个安东尼做主的大家庭里,从三岁孩童到六十岁老人,无不自食其力。
可人们依然说彼得毫无用处,是他儿子的拖累;安东尼从不喝酒,比他父亲年轻时强百倍。
不过,彼得并不介意人们的闲言碎语,他既不喜欢这个地方,也不喜欢这儿的人,更不喜欢耕地劳作。
他很怀念故土——波西米亚。
很久以前——其实按日历算只不过是八年以前,但是对于彼得来说却如同过了八个世纪——那时,他是布拉格大剧场的二席小提琴手。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进了剧院,在那儿待了大半生,直到突发中风。
病魔使他手臂疲软,握不稳琴弓,因此剧院辞退了他。
他在剧院度过的日子风光无限。
那时,演出后总有宴会,他每晚都身穿礼服,开怀畅饮。
在那些逝去的日子里,他能够演奏,是的,他能演奏。
由于他不善读谱,没能成为首席小提琴手,可是他有天分,正如交响乐团指挥赫尔·米奇多夫所说,他的确有天分。
时至今日,彼得有时还会想,如果他能像以前那样拉小提琴的话,耕地也能耕得更好些。
在剧院时,他见过世上所有的美女、伟大的歌唱家和演奏家。
然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他在这儿缺吃少喝,除了阳光、小草和天空之外,他一无所有。
他几乎把一切都忘记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他爱小提琴和圣母玛利亚,害怕恶魔撒旦和儿子安东尼。
火渐烧渐灭,屋里越来越冷。
彼得依然坐在火炉旁回首往事。
他不敢往火堆里添柴火,唯恐安东尼发脾气。
明天就是安息日,他一点都不想去砍柴,只想去做弥撒。
也许,安东尼会让他去的。
他把小提琴夹在满是皱纹的下巴底下,花白的头发垂落在琴上,他开始拉起《万福玛利亚》。
他的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抖得厉害,到后来琴弓都握不住了。
他木然地坐了一会儿,然后拿着小提琴悄悄溜进破马厩,从挂物钉上取下安东尼的猎枪,借着透过门缝倾泻进来的月光装上弹药。
他坐在满是泥污的地上,背靠着脏兮兮的墙壁。
这时,远处传来狼的号叫和夜风席卷雪地时发出的怒吼。
马儿在他近旁的黑暗中均匀地呼吸着。
他把十字架放在胸口上,双手合十,用他所知道的所有拉丁文断断续续地念道:“主啊,请保佑我吧。
”然后他抬起头来,叹了口气,“安东尼不会花一个子儿去为我的灵魂祈祷的,一个子儿都不会花,在金钱上,他太会算计,从来也不会花钱去喝酒,比我强多了,可他有时也太苛刻了。
他强迫女孩子卖力地干活,可是本不该让女孩子那样辛苦呀。
不过,他不能把你卖掉,我的小提琴,虽然我再也不能拉你了,但是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
我们一起见证了一切,也要一起忘掉一切,忘掉那法国女郎,忘掉那所有的一切。
”说着,他将小提琴放在以前经常夹琴的下巴底下温存了片刻,然后把它放在膝盖上猛地从中间折断。
他脱下一只旧靴子,把枪放在两膝之间,枪口对准前额,用脚趾扣动了扳机。
第二天早上,安东尼发现彼得躺在一摊血泊中,冻得僵硬。
人们无法把他的身体拉伸开来装进棺材,只好将他装进一个松木箱里。
安东尼实在是个勤俭节约,强过他父亲百倍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