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

合集下载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1、嗜酸性粒偏低的原因嗜酸细胞降低与过敏、寄生虫感染等有关,但单一性的降低没有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百为0.5%-3%;其绝对值为0-0.7×10 /L。

唯有0.03是偏低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这些;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通常无临床意义,有时可见于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较小。

你的四肢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青紫(冷得发紫)症状应当与此无关,可以与缺氧血液循环较差有关,提议你到医院进行其他检查确诊,估计是不用担心的,没有不适是没事的。

存在上述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粒细胞计数偏低一些,意义不大其实单纯的上述结果并不影响身体的,也不能断定就存在疾病引起,希望你不要存在压力才好,完全可以放宽心态对待,定期复查就行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临床意义不大,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性检查,检查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分析,持体检报告去医院内科就诊,详细检查,排查健康隐患,放松心情,不要过于紧张,健康的四大基石: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乐观的心态。

唯有这三项偏低,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你的身体是正常的,不用担心,血常规中主要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只须这些项目是正常的,其他项目有些轻微不正常,也没用临床意义,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你的血常规属于正常的。

2、单纯嗜酸性细胞偏低没有实际意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内CFU-s。

经过单向嗜酸性祖细胞(CFU-EO)阶段,在有关生。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局部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 (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碱性粒细胞〔 B〕: 0-1% 淋巴细胞〔 L〕: 20-40% 单核细胞〔 M〕: 3-8%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堵塞、肺堵塞等。

c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 .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 线及镭照射。

d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响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 .变态反响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响。

增多见于: 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 〕淋巴细胞〔 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 .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全血细胞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哪些?

全血细胞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哪些?

全血细胞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哪些?全血细胞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该检测项目包含的检测参数较多,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全血细胞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读的一些全血细胞检测参数及其检测结果所表示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系参数1.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的高低可提示是否存在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儿童白细胞计数为(5.0-12.0 )×109/L,成人(4.0-10.0)×109/L,若检测结果增多提示机体存在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尿毒症、白血病、严重烧伤等。

减低提示机体存在伤寒及副伤寒、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等。

1.2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异常可反映出机体是否存在累及防御系统的疾病。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为(1.5-8.0)×109/L,若检测结果增多提示机体发生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出血、血细胞破坏或严重组织损伤、粒细胞白血病、败血症、尿毒症、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减低提示机体存在伤寒、副伤寒、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性感染、疟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为(0.8-4)10e9/L,检测结果增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低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细胞免疫缺陷病、淋巴细胞减少症、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1.4嗜酸性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为(0.05-0.30)×109/L,检测结果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荨麻疹、湿疹、银屑病、天疱疮、何杰金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低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等。

1.5嗜碱性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为(0.12-0.8)×109/L,检测结果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传染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霍奇金病、恶性肿瘤等。

儿童血常规正常值表

儿童血常规正常值表

儿童血常规正常值表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可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儿童血常规与成人血常规相比,在参考值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介绍儿童血常规的正常值范围,并解释每个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指标及其正常值1. 血红蛋白(Hb)•正常值范围:110-160 g/L(新生儿约为140-220 g/L)•意义:衡量机体供氧能力和贫血程度。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脱水或其他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范围:4.0-5.5 × 10^12/L•意义:反映机体输送氧气和排出碳 dioxide 的能力。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失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脱水或其他疾病。

3. 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值范围:110-160 g/L•意义: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血红蛋白量。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脱水或其他疾病。

4. 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值范围:35%-45%•意义: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脱水或其他疾病。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范围:78-98 fL•意义:反映单个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缺铁性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范围:26-34 pg•意义:反映单个红细胞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缺铁性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范围:320-360 g/L•意义:反映单个红细胞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浓度。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缺铁性贫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

8.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范围:100-300 × 10^9/L•意义:反映机体止血功能和凝血能力。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 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 :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碱性粒细胞( B):0-1% 淋巴细胞( L): 20-40% 单核细胞( M): 3-8%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 .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a .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 X 线及镭照射。

d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a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 )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a •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及分类的百分比数

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及分类的百分比数

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及分类的百分比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血球,是我们体内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

它们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关键作用。

了解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其分类的百分比数对于评估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数。

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4000到11000个/微升。

这个范围可能会因年龄、性别、季节以及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

婴儿和小孩的白细胞总数往往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的白细胞总数可能稍低。

性别方面,女性的白细胞总数通常比男性稍高。

另外,环境因素和身体状态也可能对白细胞总数产生一定的影响。

白细胞主要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淋巴细胞(Lymph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这些白细胞之间的比例也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下面将具体介绍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范围。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是我们体内最常见的白细胞,它们对细菌和真菌感染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范围为50%到70%。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淋巴细胞对抗病毒感染和其他免疫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正常人群中,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数的20%到40%。

3.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细胞主要参与吞噬细菌和死亡细胞的过程,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

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范围为2%到8%。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等免疫反应。

在正常人群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通常为1%到4%。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协助其他白细胞对抗病原体。

正常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范围通常为0.5%到1%。

临床常见检验指标汇总.

临床常见检验指标汇总.

三种黄疸的鉴别
A
溶血性黄疸
B
肝细胞黄疸
C
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 胆红素轻度中度增高 ,通常不超过 85μmol/L
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 红素与结合性胆红素 均增高
总胆红素轻度升高, 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心脑血管风险因素检验
血清总胆固醇 TC
TC,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包括高密度脂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胆固 醇。正常值3.38~5.20mmol/L,胆固醇>6.2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冠心病 ,心梗的危险因素
白细胞
危机值:≥50或<1x109/L 病理升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组织 创伤,严重烧伤,尿毒症,急性出血,白 血病。 病理减低: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疾病, 再障、极度严重感染、肝硬化、脾功能亢 进,化疗放疗等 生理性增高:新生儿、妊娠、剧烈活动、 饮酒、饭后等
红细胞(RBC)
正常值:男4.3~5.8x1012/L, 12 女:3.8-5.1 x10 /L 12 儿童:4.0-4.5x10 /L 其中血红蛋白(Hb)又称血色素,正常值: 男130~175g/L 女115 ~150g/L 儿童120~140g/L
肝功能检验
肝胆系统
总胆红素
TBTL,包括直接 胆红素和间接 胆红素,正常 值为 2.1~22.3μmol/L, 其中结合胆红 素0~6.5μmol/L, 可用于三种黄 疸的鉴别
总蛋白
TP,反应了肝 脏合成功能和 肾脏病变蛋白 的丢失,正常 为65~85g/L
白 在肝脏合成属于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 常值为40~55g/L,增加见于失水致血浆浓 蛋 缩,减少为营养不良,结核,甲亢,消化 白 疾病,低于20g/L常可见水肿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
一、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三、嗜碱性粒细胞数偏高该注意什么
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1、嗜碱性粒细胞数的正常值为0%~1%。

2、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含肝素和组胺等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后,特异性抗体IgE附着在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如再遇致敏的抗原,抗原能与特异性的IgE结合,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肝素和组胺等,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

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4、正常参考值:中性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on)3%~8%。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白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1%,绝对值为(0.02~0.05)×109/L。

如分类计数>2%(至少计数200个白细胞)或绝对值>0.15×109/L(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算)或>0.1×109/L(直接计数法计算),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以下病因:
1、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加速期和急变期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有早期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有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伴有染色体易位如t(3;6)或t(6;9)者,亦可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