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 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一、判断正误并解释1.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商品的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2.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
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效用的大小,即使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
5.预算线的移动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发生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只有在收入变动,商品价格不变,预算线发生平移时,预算线的移动才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发生了变化。
6.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总是反向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同向变化的。
二、选择1.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A )A.为正值,但不断减少;B.为正值,且不断增加;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D.以上都不对2.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合点时,则边际效用MUχ为:(C )A.正值B.负值C.零D.不确定3.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C )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4.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C )A.消费者收入;B.所购商品的价格;C.消费者偏好;D.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
5.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组合的两种商品是(B )A.可以替代的;B.完全替代的;C.互补的;D.互不相关的。
第3章习题答案

思考题:题3.1.1 组合逻辑电路在结构上不存在输出到输入的 ,因此 状态不影响 状态。
答:反馈回路、输出、输入。
题3.1.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是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而确定 。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根据给定组合电路的文字描述,设计最简单或者最合理的 。
答:逻辑功能、逻辑电路。
题3.2.1 一组合电路输入信号的变化顺序有以下三种情况,当 时,将可能出现竞争冒险。
(A )00→01→11→10 (B )00→01→10→11 (C )00→10→11→01 答:B题3.2.2 清除竞争冒险的常用方法有(1)电路输出端加 ;(2)输入加 ;(3)增加 。
答:电容,选通脉冲,冗余项。
题3.2.3 门电路的延时时间是产生组合逻辑电路竞争与冒险的唯一原因。
( ) 答:×题3.2.4 根据毛刺产生的方向,组合逻辑的冒险可分为 冒险和 冒险。
答:1型、0型。
题3.2.5 传统的判别方法可采用 和 法来判断组合电路是否存在冒险。
答:代数法、卡诺图。
题3.3.1 进程行为之间执行顺序为 ,进程行为内部执行顺序为 。
答:同时、依次。
题3.3.2 行为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结构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
答:进程、调用元件语句。
题3.3.3 结构体中的每条VHDL 语句的执行顺序与排列顺序 。
答:无关题3.4.1串行加法器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而并行加法器的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
(A )超前,逐位 (B )逐位,超前 (C )逐位,逐位 (D )超前,超前 答:B题3.4.2 一个有使能端的译码器作数据分配器时,将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在 。
答:使能端题 3.4.3 优先编码器输入为70I I -(0I 优先级别最高),输出为2F 、1F 、0F (2F 为高位)。
当使能输入00,651====I I I S 时,输出012F F F 应为 。
答:110题3.4.4 用4位二进制比较器7485实现20位二进制数并行比较,需要 片。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答案(第3章)

而对于数字彩色电视机,相当不错了。如果不提高数据率,还可以通过降低分辨率或刷新速 率,来换取色彩数的提高,但这也不实用的方法。
已知视频带宽 B=5MHz,所以有 5=P/105,则每行的像素数 P=5x105=525。 然而,通常 CCIR-M/NTSC 制式每行只约有 450 像素,带宽 B=P/105=450/105=4.3MHz (实 际技术指标 4.2Hz) 。 带宽由 4.2MHz 增加到 5MHz 时,水平分辨率约增加 75 像素,增幅 16.7%。 (2)计算垂直分辨率的增幅 由于信号最高频率 fH=5MHz,即最短的信号周期 1/fH=0.2υs。 又因为每个最短周期包含 2 个像素,则有 225 周期/行。那么,每行扫描时间为 0.2υs×225=45υs。加上水平回扫 11υs,每行往返扫描时间为 56υs ,即 56x10-6 s, 假定每屏 V 行,每秒扫描 30 场(帧、屏),则每秒扫描行数为 30V。 因此对于画面刷新,有 30V×56x10-6 = 1s,V = 595 行/屏。目前 NSTL 制式每行只有 525 行。垂直分辨率增加了 70 行,增幅 13.3%。
cos 2 t = cos t cos t = 1 (cos 2t + cos 0) = 1 (cos 2t + 1)
2
2
所以, f (t) = (10 cos t)2 = 100 cos 2 t = 50 + 50 cos 2t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3章 力学基本定律与守恒律 习题及答案1.作用在质量为10 kg 的物体上的力为i t F)210(+=N ,式中t 的单位是s ,(1)求4s 后,这物体的动量和速度的变化.(2)为了使这力的冲量为200 N ·s ,该力应在这物体上作用多久,试就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具有初速度j 6-m ·s -1的物体,回答这两个问题.解: (1)若物体原来静止,则i t i t t F p t 1401s m kg 56d )210(d -⋅⋅=+==∆⎰⎰,沿x 轴正向,ip I imp v111111s m kg 56s m 6.5--⋅⋅=∆=⋅=∆=∆ 若物体原来具有6-1s m -⋅初速,则⎰⎰+-=+-=-=t tt F v m t m F v m p v m p 000000d )d (,于是⎰∆==-=∆t p t F p p p 0102d,同理, 12v v ∆=∆,12I I=这说明,只要力函数不变,作用时间相同,则不管物体有无初动量,也不管初动量有多大,那么物体获得的动量的增量(亦即冲量)就一定相同,这就是动量定理. (2)同上理,两种情况中的作用时间相同,即⎰+=+=tt t t t I 0210d )210(亦即 0200102=-+t t 解得s 10=t ,(s 20='t 舍去)2.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10s m -⋅v ,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时,它所受的合力为 F =(bt a -)N(b a ,为常数),其中t 以秒为单位:(1)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需时间;(2)求子弹所受的冲量.(3)求子弹的质量. 解: (1)由题意,子弹到枪口时,有0)(=-=bt a F ,得ba t =(2)子弹所受的冲量⎰-=-=tbt at t bt a I 0221d )(将bat =代入,得 ba I 22=(3)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202bv a v I m == 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球,在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1/4圆弧形滑槽中从静止滑下。
第3章习题答案

习题31.名词解释:栈、队列、循环队列。
解:栈是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叫栈顶,另一端叫栈底。
最后插入的元素最先删除,故栈也称后进先出表。
队列是允许在一端插入而在另一端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允许删除的一端叫队头。
最后插入的元素最先删除,故栈也称先进先出表。
最先入队的元素最先删除,故队列也称先进先出表。
用常规意义下顺序存储结构的一维数组表示队列,由于队列的性质(队尾插入,队头删除),容易造成“假溢出”现象,即队尾已达到一维数组的高下标,不能再插入,然而队中元素个数小于队列的长度。
循环队列是解决“假溢出”的一种方法。
通常把一维数组看成首尾相接。
在循环队列下,通常采用“牺牲一个存储空间”的方法解决“队满”和“队空”的判定问题。
2.如果输入序列为1,2,3,4,5,6,试问能否通过栈结构得到以下两个序列:4,3,5,6,1,2和1,3,5,4,2,6;请说明为什么不能或如何才能得到。
解:输入序列为1,2,3,4,5,6,不能得到4,3,5,6,1,2,其理由是:输出序列最后两个元素是1,2,前面四个元素(4,3,5,6)得到后,栈中元素剩下1,2,且2在栈顶,栈底元素1不可能在栈顶元素2出栈之前出栈。
得到序列1,3,5,4,2,6的过程是:1入栈并出栈;然后2和3依次入栈,3出栈,部分输出序列是1,3;紧接着4和5入栈,5,4和2依次出栈,此时输出序列为1,3,5,4,2;最后6入栈并出栈,得到最终结果序列是1,3,5,4,2,6。
3.试证明:若借助栈由输入序列1,2,…,n 得到序列1p ,2p ,…,n p (它是输入序列的一个全排列),则在输出序列中不可能出现下列情形:存在着i <j <k ,使得j p <k p <i p 。
解:如果i <j ,说明i p 在j p 入栈前先出栈。
而对于i p >j p 的情况,则说明要将j p 压到i p 之上,也就是在j p 出栈之后i p 才能出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指令格式是由操作码和操作数所组成,也可能仅由操作码组成。
2、若用传送指令访问MCS-51的程序存储器,它的操作码助记符应为MOVC 。
3、若用传送指令访问MCS-51的片内数据存储器,它的操作码助记符应为MOV 。
4、若访问MCS-51的片外数据存储器,它的操作码助记符应为MOVX 。
5、累加器(A)=80H,执行完指令ADD A,#83H后,进位位C= 1 。
6、执行ANL A,#0FH指令后,累加器A的高4位= 0000 。
7、JZ rel的操作码地址为1000H,rel=20H,它的转移目的地址为1022H 。
8、JBC 00H,rel 操作码的地址为2000H,rel=70H,它的转移目的地址为2073H 。
9、累加器(A)=7EH,(20H)= #04H,MCS-51执行完ADD A,20H指令后PSW.0= 0 。
10、MOV PSW,#10H是将MCS-51的工作寄存器置为第 2 组。
11、指令LCALL 37B0H,首地址在2000H,所完成的操作是2003H 入栈,37B0H →PC。
12、MOVX A,@DPTR源操作数寻址方式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13、ORL A,#0F0H是将A的高4位置1,而低4位保持不变。
14、SJMP rel的指令操作码地址为0050H,rel=65H,那么它的转移目标地址为 00B7H 。
15、设DPTR=2000H,(A)=80H,则MOVC A,@A+DPTR的操作数的实际地址为2080H 。
16、MOV C,20H源寻址方式为位寻址。
17、在直接寻址方式中,只能使用8 位二进制数作为直接地址,因此其寻址对象只限于片内RAM 。
18、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其“间接”体现在指令中寄存器的内容不是操作数,而是操作数的地址。
19、在变址寻址方式中,以 A 作变址寄存器,以PC 或DPTR 作基址寄存器。
20、假定累加器A中的内容为30H,执行指令1000H:MOVC A,@A+PC后,把程序存储器1031H 单元的内容送入累加器A中。
第3章 本量利练习题(答案版)

第3章本量利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单一品种产品企业,保本销售额=( B )A. 保本销售量×单位利润B. 固定成本总额÷贡献边际率C. 固定成本总额÷(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D. 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边际率E. 固定成本总额÷贡献边际2、生产多品种产品企业测算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 D )A.单位贡献边际B.贡献边际率C.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D.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3、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6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4元,单位销售和管理变动成本0.5元,销量为500件,则其产品贡献边际为( B )元A.650B.750C.850D.9504、下属因素中导致保本销售量下降的是( D )A.销售量上升B.产品单价下降C.固定成本上升D.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下降5、在变动成本法下,其利润表所提供的中间指标是( A )A.贡献边际B.营业利润C.营业毛利D.期间成本6、在下列指标中,可据以判断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是( C )A.保本量B.贡献边际C.保本作业率D.保本额7、保本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之间的关系是( D )A.两者相等B.前者一般大于后者C.后者一般大于前者D.两者之和等于18、销售量不变,保本点越高,则能实现的利润( A )A.越小B.不变C.越大D.不一定9、销售量不变,单价单独变动时,会使安全边际( C )A.不变B.不一定变动C.同方向变动D.反方向变动10、下列因素单独变动时,不对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产生影响的是( D )A.单价B.目标利润C.成本水平D.销售量二、多项选择题:1、安全边际率=( AC )A.安全边际量÷实际销售量B.保本销售量÷实际销售量C.安全边际额÷实际销售额D.保本销售额÷实际销售额E.安全边际量÷安全边际额2、从传统式保本图得知( CE )A.保本点右边,成本大于收入,是亏损区B.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保本点越高,盈利区越大C.实际销售量超过保本点销售量部分即是安全边际D.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保本点越低,盈利面积越小E.安全边际越大,盈利面积越大3、贡献边际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ABDE )A.1-变动成本率B.贡献边际/销售收入C.固定成本/保本销售量D.固定成本/保本销售额E.单位贡献边际/单价4、在盈亏临界图中,盈亏临界点的位置取决于( ABD )等因素。
第三章习题解答及参考答案

(
)
①
2 式中 m 为整数。令 u = αr ,显然上式是 u 的周期函数,周期为 2π ,故可展开成傅里 ∞ 1 1 + sgn (cos u ) = ∑ Cn e inu 2 2 n = −∞
叶级数:
其中,
Cn =
1 2π
∫
π 2
−π 2
e −inu du =
sin (nπ 2) nπ
②
遂有:
∞ 1 1 sin (nπ 2 ) inαr 2 e + sgn cos αr 2 = ∑ 2 2 nπ n= −∞
②
σ ( f x ,0 ) 2λd i =1− f x = 1− f x f0 σ0 l
l l ≤ λd i f x ≤ (见附图3 - 4(b)) 4 2
2 1 l l σ ( f x ,0 ) = (l − λd i f x ) l − = − λd i l f x 2 2 2
λd ;两个一级分量与中央亮斑 L
附图 3-2
习题[3-2]图示
附图 3-3
归一化强度分布
[3-3]
将面积为 10 mm × 10 mm 的透射物体置于一傅里叶变换透镜的前焦面上作频谱分析。
用波长 λ = 0.5 µ m 的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要求在频谱面上测得的强度在频率 140 线/mm 以下能准确代表物体的功率谱。并要求频率为 140 线/mm 与 20 线/mm 在频谱面上的间隔为 30mm,问该透镜的焦距和口径各为多少? 解:取面积为10mm ×10mm 的透射物体的对角线方向为 x 轴。因要求在 140 线/mm 以下的 空间频率成分不受到有限孔径的渐晕效应的影响,故透镜的口径 D 应满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习题答案
一、项选择题
1.作业周转时间为作业等待时间+作业执行时间,作业平均周转时间为∑=n
i n 1
1作业i
的周转时间。
所以有1/4X (2+4+6+8)=5,故选b
2.1/3X [T 1+(T 1+T 2)+(T 1+T 2+T 3)]=(3T 1+2T 2+T 3)/3,故选C 3.响应比=
执行时间
响应时间=执行时间等待时间
执行时间+,则得作业响应比为:3121=+,故选C 4.b 5.B 6.b 7.A 8.C 9. b 10.d 11. a 12. a
13. c 14. b 15. c 16. b 17. c 18. d 19. b 20. d 二、填空题 1.作业控制卡 作业说明书 2.3
3.短作业优先
4.命令接口 程序接口 5.I/O 繁忙 CPU 繁忙 6.优先级调度算法 均衡调度算法 7.提高系统效率 及时 8.等待时间 计算时间
9 . 命令级接口 程序级接口
10. 高级调度 按照某种原则从后备队列中选取作业 11.用户.
12.均衡使用资源 极大的流通量 13.作业控制语言 操作控制命令 14.程序 15.人机对话 三、解答题
1.解答:一个作业从进入系统到运行结束一般要经历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这4
个阶段,即作业相应的有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这4种状态。
(1) 提交状态:作业的信息正从输入设备上预输入到输入井,此时称作业为提交
状态。
(2) 后备状态:作业的全部信息都已输入并由系统将其存放在输入井中,此时称
作业为后备状态。
系统将所有处于后备状态的作业组成后备作业队列等待作业调度程序的调度。
(3) 执行状态:一个后备作业被作业调度程序选中并分配了必要的资源且已经调
入内存,此时称作业处于执行状态。
(4) 完成状态:当作业正常运行完毕或因发生错误而非正常终止时,作业进入完
成状态。
2.解答:系统调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调用,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调用。
系统调用
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1) 运行状态不同。
一般的过程调用,其调用和被调用过程都是用户程序或都
是系统程序,即都是运行在同一系统状态下(算态或管态);而系统调用的调用过程是用户程序,它运行在算态,被它调用的过程(即系统调用)却
是系统过程,运行在管态。
(2)进入方式不同。
一般过程调用可以直接通过过程调用语句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过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由于调用和被调用过程处于不同的状态(一
为算态,一为管态),则必须通过访管中断进入。
(3)代码层次不同。
一般过程调用中的被调用程序是用户级程序,而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中的代码程序,是系统级程序。
3.解答:优先级调用算法的依据是:
(1)对某些时间要求紧迫的作业给予优先照顾;
(2)为充分发挥外部设备的作用,优先照顾I/O繁忙的作业;
(3)为保证终端会话型作业有合理的响应时间,应优先照顾终端会话型作业。
因此,应赋予输入输出为主的作业比以计算为主作业更高的优先级。
4.解答:作业是用户一次请求计算机系统为其完成任务所做工作的总和。
作业步是处理作业各个独立的子任务,即一个作业处理过程中相对独立的加工步骤。
在批处理系统中把若干作
业依次放在输入设备上,并在操作系统控制下将其送入辅存,形成一个作业流,也称为
输入流。
作业流是由若干作为组成的。
5.解答:作业执行顺序为1、3、4、2。
6.解答:(1 ) 各作业的执行时间序列为:
作业1:10:00~10:10 , 11:00~11:25(结束)
作业2:10:10~10:40(结束)
作业3:11:55~12:40(结束)
作业4:10:40~11:00(结束)
作业5:11:25~11:55(结束)
(2)各作业的周转时间为:
作业1:85分钟
作业2:30分钟作业
作业3:145分钟58
作业4:40分钟
作业5:85分钟
作业平均周转时间为:T=(85+30+145+40+85)/5=77(分钟)
7.解答:(1)处理机三级调度是:高级调度(作业调度)、中级调度(交换调度)和低级调度(进程调度),它们构成了操作系统内的多级调度,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不一定都是这三种调度。
(2)高级调度是在需要从后备作业队列调度作业进入内存运行时发生;低级调度是在处理机空闲
时需要调度一个就绪进程投入运行时发生;中级调度是在内存紧张不能满足进程运行需要时发生。
(3)高级调度决定把外存中处于后备队列的哪些作业调入内存,并为它们创建进程和分配必要的资源,然后将新创建的进程挂入就绪队列准备执行。
低级调度则决定就绪队列中的哪个进程将获得处理机,并将处理机分配给该进程使用。
中级调度是在内存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暂时将不运行的进程调至外存,待内存空闲时再将外存上具有运行条件的就绪进程重新调入内存。
8.解答:不正确。
系统中各种资源都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故在用户程序中凡是与资源有关的操作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向操作系统提出服务请求并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
也即操作系统必须
为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接口,以便让用户程序通过接口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这种
接口就称为系统调用。
因此,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在程序这一级使用系统功能
的手段。
库函数是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将一些常用的功能模块编写成函数,放在函数库中供用户编程时使用。
函数库的使用与系统资源分配无关,仍属于用户程序而非系统程序,其功能的实现
也不是由操作系统完成,而且运行时仍在用户态而非系统态。
9.解答: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下按J3、J4、J2、J5、J1的顺序执行,平均转时间最短,最短平均周转时间为15.2。
10.解答:(1)采用调度算法1的作业运行情况表如表2.20所示。
法。
调度算法2满足短作业优先的调度原则,所以它属于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
此外,从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来看,当作业1在12.0完成时,作业2和作业3的响应比如下:
作业2的响应比=1+1.9/1=2.9 作业3的响应比=1+1.5/0.5=4
也即,调度算法2也可能是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
四、综合题
1.解:(1) 作业执行序列如表2.42所示。
(2 ) 作业平均周转时间为:T=(60+30+35+70+90+135)/6=70(分钟)
2.解:(1) 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时作业执行情况如表2.43 所示。
表2.43 先来先服务算法下作业执行情况表
(2) 采用优先级调算法时作业执行情况如表2.44所示。
(3) 采用时间片轮转算法作业执行情况如表2.45所示。
3.解:(1)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时进程执行情况如表2.50所示。
表2.50先来先服务算法下进程执行情况表
(1)采用可剥夺优先级调度算法时,进程执行情况如表2.51所示。
表2.51 可剥夺优先级调度算法下进程行情况表
(3)采用时间片轮转法时进程执行情况如表2.25所示。
表2.52 时间片轮转法时进程执行情况表
4.系统中的每个作业运行将经历两级调度: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作业调度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而进程调度采用基于优先数的抢占式调度算法,即高优先级的进程可以抢占处理机。
此外,只有在作业调度程序将作业装入内存后,在内存的作业才能参与进程调度,并且,本题中的批处理系统是两道作业系统,即内存中最多允许有两道作业。
本题的作业执行情况如图2-6所示
○110:00时,作业A到达并投入运行。
○210:20时,作业B到达且优先级高于作业A,故作业B投入运行而作业A进入就绪队列。
○310:30时,作业C到达,因内存中己有两道作业,故作业C进入后备作业队列等待调度进入内存。
○410:50时,作业B运行结束,作业D到达,因按短作业优先调度策略,作业D被装入内存进入就绪队列,而作业A优先级高于作业D,故作业A投入运行。
○511:10时,作业A运行结束,作业被调入内存,且作业C优先级高于作业D,故作业C
投入运行。
○612:00时,作业C运行结束,作业D投入运行。
○712:20时,作业D运行结束。
(1)由上述分析可得出的所有作业进入内存的时间及结束时间如表2.24所示。
表2.24 作业进入时间和结束时间
(2)各作业执行的周转时间为:
作业A:70分钟
作业B:30分钟
作业C:90分钟
作业D:90分钟
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为T=(70+30+90+9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