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译文

最后以如下的编辑形式发表: 《自然》2009年6月11日;论文编号:459(7248):837 - 841。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10.1038/nature08028 多巴胺神经元如何代表积极和消极动机的事件? 雅之松本和兴英彦坂 感觉运动研究实验室,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20892-4435号) 摘要 中脑多巴胺神经元被奖励或因对感官刺激产生兴奋的反应预测奖励所激发。这些兴奋反应的强度会随着奖励价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反应特性导致一个假设,即多巴胺神经元编码与价值有关的信号并且受到厌恶事件的抑制。在这里,我们表明,这个假设只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一个子集成立。当猴子们被控制实施了用它们欲求的和厌恶的后果进行的巴甫洛夫程序实验(分别用液体奖励和将气体吹到脸上的方式)的时候,我们将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记录了下来。我们发现有些多巴胺神经元会对奖励预测刺激产生兴奋并且会被吹气预测刺激所抑制,就像价值假说预测的那样。然而,与该假设不一致的是,更加大量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对两种刺激都产生兴奋。一些多巴胺神经元会对奖励和气体吹拂本身都产生兴奋,特别是当这些刺激是不可预测的时候。对吹气预测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更靠背部的地方,然而被刺激抑制的神经元位于更靠腹部中央的地方,一些是在腹侧被盖区。关于它们对于吹气本身反应的一个相似的解剖上的差异也被观察到了。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多巴胺神经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动机信号。

如果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确实编码与价值有关的信号,它们的活动应该受厌恶刺激的抑制,因为厌恶刺激产生负激励价值,然而,结果却不一致,一些研究显示它们的活动受厌恶刺激抑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表明它们的活动既受厌恶刺激抑制又受其激发。这些研究当中几乎没有人检测在相同多巴胺神经元上的奖励所产生的影响,部分是因为实验时动物是被麻痹了的。 要测试多巴胺神经元是否编码激励价值,我们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对两只猴子实施了巴甫洛夫程序实验(图1a):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液体奖励是预期的(欲求块,图1a),在其中的另外一个实验中吹气是预期的(厌恶块,图1b)。在每块区域,三个条件刺激(CSs)与非条件刺激(USs,奖励或吹气)分别以100%,50%,0%的可能性与其相关。这三个条件刺激被认为是传递三个不同水平层次动机价值的。确实,在欲求块,预期的舔舐活动随着奖励概率的增多而增多(Fig.1c)。在厌恶块,预期的眨眼活动随着吹气的增多而增多(图1d)。 当猴子被施用巴甫洛夫程序的时候,我们记录了在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当中或周围的103个公认的多巴胺神经元(68个来自猴N,35个来自猴D)中单个神经元的活动。他们的电化学生理特性明显不同于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补充图1)其他神经元,此后我们称它们为多巴胺神经元。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多巴胺神经元定性为在功能上是与同类同性质的。我们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图2a和e表明了两个多巴胺神经元分别对不同条件刺激的反应活动,它们的活动在欲求区相似(顶行)。他们都能被10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与概率为100%的奖励相关的条件刺激)激起兴奋。这种兴奋在概率对应于5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的时候强度会下降,甚至在概率对应于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的时候变为抑制。然而,多巴胺神经元在厌恶区(底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的反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 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 任课教师:周波 班级:生化082 学号:0807090106 姓名:贾晓波

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 决定的分子机制 贾晓波 (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 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 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位于黑质区的DA神经元发出的上行纤维投射至纹状体(尾核及壳核;中脑纹状体通路,mesostriatal pathway)释放DA,其退行性病变可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量的减少,因而成为帕金森症(Parkinson’sdisease,PD)运动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腹侧被盖区内DA神经元集中投射至伏隔核的边缘叶(中脑边缘叶通路,mesolimbic pathway),它的过度活跃则与精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是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中国南方医科大学王慧君博士所在团队发现,立体定位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抑制右侧纹状体α-sy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抑郁表现减弱,且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和酪氨酸羟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而活性氧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下降,同时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作者认为,α-突触核蛋白具有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扭转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毒性的能力。相关文献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5月第9期。 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以立体定向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敲除右侧纹状体中α-syn后,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 Article: "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Yunchun Tai1, Ling Chen1, Enping Huang1, Chao Liu1, 2, Xingyi Yang1, Pingming Qiu1, Huijun Wang1 (1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 Guangzhou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ai YC, Chen L, Huang EP, Liu C, Yang XY, Qiu PM, Wang HJ.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Neural Regen Res. 2014;9(9):951-958. 欲获更多资讯: Neural Regen Res

干细胞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干细胞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 博※(综述),王丹丹(审校) (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巿脐带血干细胞库,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R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147202 摘要: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成体干细胞因为具有自我复制和多项分化潜能等特点,其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也成为研究热点。成体干细胞包括脐血源性神经干细胞、自体神经干细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各种细胞在取材、临床应用、治疗效果方面都有优缺点。国内外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研究较少,细胞的选择尚需探索。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A Rev i ew on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 ca ti on of Ste m Cells to Trea ti n g D isea ses i n M otor Neu2 ron D isea se CHEN B o,WAN G D an2dan.(U nion S te m Cell&Gene Engineering L i m ited Co m pany, Tianjin Cord B lood B ank,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The cause ofMot orNeur on D isease(MND,mot or neur on disease)re mains unknown,and s o far,there are not effective drugs.Due t o its capability t o differentiate int o multi p le cell types as well as self2renew continuously,ste m cell,es pecially Somatic ste m cell′s researching on treat m ent of the MND with trans p lanting has als o become int o a hot s pot in medical arena.Somatic ste m cells include neural ste m cells,mesechy mal stem cell and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 mal ste m cells.Vari ous cells has its res pective advantage in s ource,clinical app licati on and treat m ent.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MND treat m ent,s o it′s i m portant t 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measure ments. Key words:Mot or neur on disease;Bone mesenchy mal ste m cell;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2 chy mal ste m cells 运动神经元病(mot or neur on disease,MND)是以 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大脑皮 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 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临床 表现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 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干细胞移植为神经 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干细胞按其 起源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由于伦理性、 取材困难及致瘤性等原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使 用受到了限制[1]。目前多数研究中的干细胞为神经 干细胞(neural ste m cells,NSC)和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 mal ste m cells,MSCs),现就这两种干细胞 在治疗MND的应用予以介绍。 1 脐血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 国内有研究报道,脐带血体外培养分化为神经 干细胞,对33例因创伤性脊髓损伤和硬膜外血肿造 成的急性压迫性损害患者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植 术后7~10d,33例患者损伤的脊髓功能均有改善,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周至1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33 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呈继续改善的趋势[2]。也有研究 者将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以及诱导 其向NSC分化,并应用于MND患者的治疗。通过对 11例MND患者治疗前后场致离子显微镜检查评分 及总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脐带血间充质 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短期内通过一定 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改善MN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 日常生活能力[3]。2 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 国外有研究者将鼠嗅鞘细胞和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肌萎缩侧索硬化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移植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嗅鞘细胞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不明显,而MSCs组(雌性)比对照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4]。多发性硬化症(multi p lescler 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脱髓鞘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免疫反应导致的轴突损伤 以及慢性期的脱髓鞘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免疫调节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治疗MS的主要方法,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因此,NSC移植有可能成为治疗MS的另一种方法。研究显示,将NSC或者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移植到MS模型大鼠脑内后,在脱髓鞘部位可见到髓鞘再生[5,6]。恰当的移植途径以及病变部位的免疫微环境,对髓鞘再生的抑制作用是NSC移植治疗MS的关键。 3 自体骨髓M SC s移植治疗M N D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骨髓网状间质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间叶组织细胞的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自我复制并能分化成多种细胞,其中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同时骨髓干细胞还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修复产生促进作用。神经干细胞在临床上较难获得且在伦理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同种同体来源细胞,较易获得且不存在伦理问题;作为移植供体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同样具有以下特性:①可以在体外迅速扩增。 ②无或低免疫原性。③能够在宿主脑内长期存活并与宿主神经元整合形成突触联系。④可以稳定的分化并长期表达外生性基因,例如酪氨酸羟化酶。此外,骨髓基质干细胞对神经于细胞还有着明确的促存活和分化的能力[7]。骨髓基质干细胞较神经干细胞更具临床优势,有可能作为自体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和作为良好的移植细胞应用于替代治疗[8]。 在治疗MND的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使用人

运动神经元病疾病研究报告

运动神经元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运动神经元疾病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病症体征:肌肉萎缩,肌束震颤,瘫痪,腱反射亢进,吞咽困难 疾病介绍: 什么是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缓慢进展行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 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 征 症状体征: 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症状?运动神经元病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 状依受损部位而定。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于颅神 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 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 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 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临床以进行性 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 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症状?运动神经元病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 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四肢远端呈进 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 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缩,肌肉萎缩 肢体无力,肌张力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化验检查: 运动神经元病的检查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 1、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 2、肌电图检查可见自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肌肉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 4、头、颈MRI可正常。

多巴胺的功能和结构

多巴胺的结构和功能 一、多巴胺的简介 多巴胺(dopamine,DA,或3-羟酪胺,3、4-二羟苯乙胺)又名儿茶酚乙胺或羟酪胺,是儿茶酚胺类的一种,分子式为C8H11 N O2(化学式和空间结构如图1)。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酪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1]。 图1 多巴胺的化学式和空间结构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中的囊泡与去甲肾上腺素囊泡不同点在于它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所以不会将多巴胺羟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行使储存多巴胺的功能。脑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主要是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2]。 多巴胺神经元在脑内分布相对集中,支配范围较局限。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主要投射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部位。黑质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储存。当黑质被破坏或黑质-纹状体束被切断,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随即降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脚间核头端的背侧部位,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边缘;结节-漏斗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其神经纤维投射到正中隆起[2]。在大脑中合成、分泌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位于中脑组织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和红核后区。 二、多巴胺的功能 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以与脑内广泛表达的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巴胺神经元可调节和控制许多重要的行为过程,其中包括运动、认知、奖赏、情感、学习记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等。其中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1.运动——帕金森病 多巴胺对运动控制起重要作用,多巴胺拮抗剂和激动剂应用的研究表明了多巴胺受体在运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如:大鼠的前进,后退,僵直,吸气和理毛功能。通常激动剂提高多巴胺的运动功能,拮抗剂作用相反。已明确了在决定向前运动中的D1和D2受体有相互促进作用[1]。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丢失是产生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其中黑质区靠近腹侧部的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程度最为严重[3]。在

多巴胺

多巴胺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乔博 胡剑青 张一弛 张文涛 关键词 多巴胺 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 受体 帕金森病 摘要 多巴胺(DA)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并储存在囊泡中,可能是通过胞裂外排的方式由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作用于多巴胺受体,通过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产生生理作用。 多巴胺有调节躯体活动、精神活动、内分泌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 1. 概述 多巴胺(DA)按系统命名法,名为邻苯二酚乙胺,属于儿茶酚胺类物质。其盐酸盐为白色、有光泽结晶。熔点243—249℃(分解)。无臭。味微苦。置于空气中及遇光时颜色渐变深。易溶于水。 在五十年代以前,多巴胺一直被认为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阿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证实了多巴胺是脑内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并且还和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后,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关于多巴胺的研究,人们对多巴胺这个神奇的小分子在大脑内的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卡尔森也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 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 2.1 解释几个名词 黑质: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黑质细胞富含黑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有往返纤维联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尾状核及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核。纹状体分为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两部分。 新纹状体:在发生学上比较年轻,包括尾状核及壳核,它们起源于端脑。在这两个神经细胞团中,含有大量的小细胞和较少的大细胞。小细胞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各部以及来自丘脑的神经,因此,新纹状体直接受到大脑皮层的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受到通过丘脑传来的小脑以及其它锥体

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DA)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含量至少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含量的50%。 多巴胺一度被认为仅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1958年,瑞典药理学家Carlson首先报道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极高,约占全脑多巴胺含量的70%,且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布并不一致。这使人们提出设想,多巴胺可能是脑内独立存在的神经递质。60年代,人们证实帕金森病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用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L-DOPA)可获较好疗效,这对多巴胺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70年代中,应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方法证实体内存在着多巴胺受体,某些化合物能与其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进入80年代后,大量实验深入分析了DA受体的亚型及其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关系。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A受体的不同类型得以克隆,其结构也被阐明。 第一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布及纤维联系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分布 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显示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Falck-Hillarp(1962)发现,神经元内的单胺类物质可与甲醛蒸汽反应,聚合成为异喹啉(isoquinoline)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发射出波长不同的荧光,神经元内的儿茶酚胺可转变成绿色荧光物,5-羟色胺可转变成黄色荧光物。运用这一方法,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分布被成功定位。到目前为止,已知脑内有10个多巴胺细胞群,继去甲肾上腺素的A1 ~ A7细胞群之后,被命名为A8 ~ A17,其中A8 ~ A10细胞群分布于中脑,A11 ~ A14细胞群在丘脑,A15、A16位于端脑,A17在视网膜内(表1)。A8 ~ A10细胞群集中了约70%的DA能神经元。 表1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定位 A8 位于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 A9 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大部分位于致密部,少部分位于网状部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研究及诊疗现状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硏究及诊疗现状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研究及诊疗现状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研究及诊疗现状刘志超王雅洁 陈青松曹国强张伟【摘要】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其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些年对MND基础研究的相关进展及该病目前诊疗现状,结合本科1例病例长达6年的治疗经验并做一综述。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诊断;治疗;综述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1].临床兼有上和(或)下神经元损害体征,以肌萎缩、肌无力、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感觉和平滑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或影响较晚。根据其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l- osis,ALS),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合并受累;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m atrophy,PSMA), 仅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进行性球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的下运动神经核和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elerosis,PLS),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2].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

展,从症状表现开始,平均存活期仅为 3一一5年,多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平均发病年龄为61岁,多为散发性,10%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率为2/20 万一一5/10万[3],最终因呼吸肌无力或呼吸系统感染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仍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无逆转病情的治疗手段。该病患者因感觉系统不受侵犯而十分痛苦,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渐冻人”,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与癌症、白血病、类风湿、艾滋病齐名的五大绝症之 一。1病因研究现状及相关学说概述本病自发现100多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20几年,对运动神 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同时诞生了许多对临床诊疗有价值的学说。 1. 1谷氨酸毒性学说谷氨 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浓度过高会过度刺激受体,对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研究表明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高于对照组2——3倍[4].谷氨酸转运蛋白EAAT2的缺乏是导致谷氨酸高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转基因G93A小鼠中,使其EAAT2过度表达可明显延缓病情进展,此项结果为EAAT2的基因治疗,各种诱导EAAT2蛋白和功能的药物,增加EAAT2表达的脊髓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干细胞的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5].目前还认为,体内钙超载也是由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引起,而钙超载可能是运动神经元凋亡的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 阳洪(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柳州545005) [关键词] 神经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包括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PSMA)、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性延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发病率为2/10~3/10万,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有症状开始,平均仅能存活3~5年左右[1]。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也是观察病情进展的客观检测方法,还可为临床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信息。笔者对其在MND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神经电图神经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传导阻滞(CB)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等方面的观察。 1.1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对MND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除外其他类似于MND的周围神经疾病,如古兰—巴雷综合征。由于髓鞘的损害,古兰—巴雷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明显减慢。MND患者感觉神经系统一般不受累,因此一般都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不会有异常发现。但近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周围神经病理检查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损害,表现为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特点,以轻度轴索变性、有髓神经纤维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无明显的炎性反应,认为其机理与疾病晚期的是营养障碍有关,即便如此对这些病例的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仍是正常的[2]。MND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通常维持正常,仅是波幅极低时才轻度下降,但一般不低于正常值的70%。 1.2 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MND没有运动神经CB的改变,神经电图检查若发现CB侧提示周围神经疾病。因使用不同的CB诊断标准,可能导致假阳性或称CB样表现。由于运动神经纤维的缺失、轴索变性及失神经支配萎缩的肌肉中再生纤维慢传导占主导地位,在MND的晚期可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普遍降低和远端潜伏期延长,近端可出现波形离散,但未发现在短节段内波幅的突然明显下降。因此徐迎胜等建议CMAP的波幅降至1 mV以下时,诊断CB应采用Gustav Pfeifer标准,以避免假阳性。刘明生等也认为,MND所表现出来的电生理检测中的CB样表现,并非真正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神经纤维传导受阻,而且“CB样”电生理表现的出现机会极小,并且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较快消失[3-6]。他们在对162例MND患者的研究中,采用美国电诊断协会(AAEM)的CB诊断标准,仅有4例( 2.5%)患者4条神经的4个常规节段(0.29%)发生“CB样”电生理改变,在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时均未达到短节段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建议采用位移技术进一步测定有助于对这种假性CB的识别。 1.3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运动神经元病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理改变两种。前者指运动神经元丢失,为疾病进展的真正本质;后者为运动神经元丢失后,邻近运动神经元通过侧支芽生再支配失神经支配的肌肉。CAMP波幅改变是MND原发性与继发性病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疾病早期或缓慢进展者,虽已有运动神经元丢失,但由于侧支芽生的再支配作用,可无肌无力或CAMP 波幅下降;但当运动神经元丢失>50%以上时,再支配速度不及运动神经元死亡速度,此时始出现肌无力和CAMP波幅下降[7]。至疾病晚期,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CAMP波幅可降至极低甚至无法测出。CAMP波幅与可兴奋的肌纤维数目、每一肌纤维的直径等因素有关系,而侧支芽生的再支配使其与运动神经元数目丢失的相关性明显减低。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CAMP波幅与肌力改变的关系,Kelly等对12例ALS

银杏叶提取物对损伤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银杏叶提取物对损伤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朱灿宏; 奚淑芳; 王群江; 周冰; 李蓉; 庄志; 毛善奎; 端礼荣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9(012)004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及脂多糖(LPS)损伤后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胚胎大鼠中脑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中脑神经细胞,培养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PP+组、MPP++EGB761组、MPP++LPS组、MPP++EGB761+LPS 组;给予MPP+、EGB761和LPS进行配组干预,然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微量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法(FITC),比较各组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了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同时硝酸还原法检测培养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细胞生长旺盛,轴突延长明显;MPP++EGB761+LPS组:细胞生长受抑制,轴突较短MPP+组、MPP++LPS 组细胞数量少,仅少数细胞稍有突起,大多数细胞无轴突.MTT法测得细胞吸光度值(A值)、免疫荧光TH阳性细胞表达及培养细胞NO的表达: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NO含量与MPP++EGB761+LPS组、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EGB761+LPS组NO 含量与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与MPP++LP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论LPS可加重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小胶质的活化及其释放的NO有可能参与该细胞凋亡过程.EGB761对损伤后的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培养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与帕金森病_王光辉

收稿日期:2014-02-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4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30030)通信作者:E-mail: wanggh@https://www.360docs.net/doc/4010428305.html, 王光辉,男,1964年1月生,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01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工作,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进入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工作。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病理,重点关注:(1)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其聚集和清除的作用;(2)帕金森病神经炎症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3)帕金森病线粒体损伤和清除机制。 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与帕金森病 王光辉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苏州512123)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的一个主要病理特征就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目前研究认为该病理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蛋白质异常积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异常、神经 炎症、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人和动物模型中,中脑黑质有着明显的氧化改变。帕金森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会作用于线粒体,尤其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 有着抑制作用,造成线粒体损伤,产生活性氧(ROS )。活性氧的大量产生造成脂类、蛋白质和DNA 的氧化,从而加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损伤。多巴胺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该自身代谢特点决定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存在有较高的氧化应激,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在帕金森病病理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氧化应激 Mitochondria oxidative injury of dopaminergic neur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WANG Guanghui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Neuropathology,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Loss of doparminergic neurons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is the major pathologic character in Parkinson’s disease (PD). Multiple events, such as protein aggregation, impairment of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nflamma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are involved in PD pathogenesis. Abnormal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are presented in PD brains as well as animal models.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ssociation with PD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_王雪飞

炎9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2003,31(5):49 [18] 范平国.扶正通窍化瘀汤治疗慢性鼻 窦炎84例[J ].四川中医,2001,19(1):64 [19] 朱镇华.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鼻窦炎 112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39-40 [20] 张秀瑜.鼻渊汤治疗慢性鼻窦炎132 例[J ].新中医,2001,33(5):60-61 [21] 符之武.清窦汤加减治急、慢性鼻窦 炎53例小结[J ].新中医,1995(S1):50-51 [22] 王涛,崔仁明.自拟清渊汤合氯嘛合 剂治疗慢性鼻窦炎200例[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01 [23] 刘永革.六味鼻渊汤治疗慢性鼻窦炎 612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39-40 [24] 梁巧瑾,吕建刚.藿丹白辛汤治疗慢 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2):86 [25] 张文,吴玉瑛.清鼻汤治疗慢性鼻窦 炎8O 例疗效观察[J ].河南医药信息,2003,24(1):49 [26] 艾正海,钟万翠.自拟醒脑通窍汤加 味治疗慢性鼻窦炎96例[J ].四川中医,2004,22(1):89 [27] 黄建,徐光宇.自拟鼻窦炎汤治疗慢 性鼻窦炎200例疗效观察[J ].国医论坛,2005,20(1):31-32 [28] 张泽民.宣清托活法治疗慢性鼻窦炎 179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通报,2003,2(1):57-58 [29] 傅惠萍,王美霞.温阳通窍法治疗慢 性鼻窦炎284例[J ].四川中医,1998,16(11):47-48 (收稿日期:2006-03-27) 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 王雪飞 (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专科,河北石家庄 050091)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741.02;R 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2-177-04 作者简介:王雪飞(1980-),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 -ease ,MND )是一组病因未明,病变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受损的一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分型: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本病临床特点是隐匿起病,缓慢加重,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进行性肌萎缩、无力、肌张力高、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一般无感觉和括约肌障碍。本病患病率为2 10万~5 10万,其中80%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致残 率及死亡率极高,一般病程为2~5年。本病病因不清。近10多年来逐渐认识到,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发病可能 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氧化损伤、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不能或功能丧失、自身免疫、环境因素、先期病毒感染、遗传等有关,但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以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现惟一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批准用于本病的新药力鲁唑(Riluzole )是一种谷氨酸拮抗剂。研究表明 [1] ,该药可改善肌力,延 缓ALS 进程,并能提高延髓起病的患者的存活率,但在肢体起病的患者生存优势不明显。其副作用包括:肌无力、肌痉挛、转氨酶升高及血压升高。该研究155例患者中44例中止治疗,其中有19例是因为本药的副作用,且 此药价格昂贵。到目前为止,运动神 经元病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人称其为“不是癌症的癌症”。中医药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方面,尤其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 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能否运用中医独特的医疗体系及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为本病的治疗寻找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现将中医药近年来对 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名探讨 中医文献无运动神经元病病名。一般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属中医学萎证或痿病范畴,其症状表现以下肢较严重者又可称为痿辟足。《中医内科学·痿病》[2]指出:“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 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病……可参考本节(痿病)辨证论治。”现存最早论述“痿”的古籍当属《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提出了“五痿”的分类与命名,提出了“痿辟足”、“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 而本病在五痿之中,多属“肉痿”和“筋痿”。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实用中医内科学》曰:“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这一定义包括了许多疾病,以出现痿软无力为特征,强调了肌肉的萎缩无力,不包括肌肉跳动,更未反应运动神经元病出现构音不清、饮食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因此,以痿证说明运动神经元病过于泛泛,难以反应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