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小组讨论报告——国共实力对比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对比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对比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667页】一、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注释:[1]来源于670页,[2]来源于668页;还有将近1万人保卫延安。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

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人亿。

(陕北、山东、东北大部:从共产党的解放战争可以看出)分析结果: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了了重要作用;自身付出惨重代价共产党在抗战后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5万多人发展到300多万人。

结论: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共产党由弱渐强,国民党遭到削弱。

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逐渐强大的原因分析(宏观)战局分析1、统一战线思想(群众路线)把人集中在共产党一边军队上:党指挥枪(军队拥有巨大战斗力)2、军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但不集中,各自为政3、统一过程——军阀混战时的统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为什么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共产党能把人民集中起来?)4、依靠群众——政策上:土地上,减租减息;敌占区,日军,人民的有了斗争的思想和行为,集中情绪5、政策分析——(人民战争和正规军的局部战争的分析)——党性共产党成分单一(农民、工人出身)国民党:成分复杂(地主、官僚、资本家);群众利益相冲突,不敢发动群众6、党自身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分单一;思想工作(整风运动);军队建设;领导魅力;战争洗礼;理想信念。

国共一二次比较

国共一二次比较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1926年国共力量对比:中共实际领导着国民党核心提示:

1926年国共力量对比:中共实际领导着国民党核心提示:

如果上述决议认真执行了的话,则意味着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只是少数,没有加入的反而是多数。因为中共党员人数主要是在四大以后迅速增长的。在四大以前,中共党员仅950人,而到1927年五大时增至57967人[144]。特别是1926年4月以后的一年时间里,中共新增党员约4.5万人。这些新增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比例未见统计。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照中央规定的话,则大革命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只是少数。
中共党员身份的这种秘密性,一直令国民党人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在明处,对方在暗处;国民党的家底,中共一目了然;而中共对其党员发号施令,国民党却不知底细;“国民党党务,共产党员可以操纵,而共产党党务,国民党员绝对不能参加”。从国民党改组之日起,中共即在国民党内开展秘密党团活动。国民党人认为,中共党员既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则在国民党内不应进行秘密党团活动,否则就是“党内有党”。当国民党发现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在国民党内有党团活动时,即明确表示不能容许,认为“既有党团作用,则已失其为本党党员之实质与精神,完全不忠实于本党,且其行为尤不光明”。而中共方面则认为,“既准跨党,便不能无党团之嫌疑。国民党外既然有一共产党存在,则国民党内便不能使共产派无一致之行动。况既谓之派,思想言论必有相类之处,既有党外之党,则其一致行动更无可疑。”
任;二是“竭力要把国民党的年轻左派吸收到共产党组织中去,结果是国民党内几乎没有纯粹的国民党左派”。
在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主导下,基层国民党青年大量左倾化。如中共中央在1926年9月的一份报告中谈到,在蒋介石视为其基本势力的黄埔军校学生中,左派分子占80%以上。这些左派国民党青年实际成了中共的后备力量和群众基础。当时国共两党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国民党成了共产党的预备学校。如1926年8月上海中共组织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一直到现在,我们学生同志普遍的有个观念,以为国民党是C.Y.的预备学校,C.Y.是C.P.的预备学校。”与此同时,西山会议派也指责中共“认国民党为预备学校,以共产党为正式班,国民党是他们的过程”。一些国民党左派亦慨叹“国民党已经成了入共产党的桥梁!”其时《现代青年》有文批评“做了国民党员又加入共产党”的行为是“叛党”行为,担心“脱党叛党者日益多,而本党前途乃有莫大的危险。”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本文通过大量原始史料从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影响力、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深刻阐述国共两党在第一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源所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客观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败。

标签:国民党;共产党;实力;比较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说,但大革命的成败已成为既定的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的存在着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选择党内合作的方式?为什么陈独秀会在大革命中走向右倾?又为什么大革命会走向破裂?太多的为什么的回答都及不上回归到当时的历史事实,回归到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的真实实力之比较。

是两党当时的实力决定了以后的一切,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一切“为什么”的答案,合是历史的必然,分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发展实力比较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真实实力的较量根本在于其自身内部实力的差异。

国共两党成立的时间、资历、合作前夕的规模以及在全国分布的势力范围都有很大的差距。

从中国共产党这方看,中共是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苏俄一手策划下成立的,对此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是共产国际派人来帮助组织的”。

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东方局就派魏金斯基来华,目的是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各种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

到1921年中共成立之前已相继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以及在日本的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和在巴黎的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党的“一大”成立会上出席了七个地区代表党员57人的12名党员。

可以看到,此时共产党员只有57人,也只分布在全国五个主要城市。

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时,党员也不过195人。

直到1923年5月共产国际的代表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形势和工作时还在说:“我们的团体还一直这么小,谈不上是一个政党。

国共差异导致二者命运差异_近代史论文

国共差异导致二者命运差异_近代史论文

1924年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同时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

在孙中山看来,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具包容性,更适合中国国情。

他同时借鉴西方分权整治与苏俄党治学说组织国民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即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主义”到“组织”,无论是“治党”还是“党治”,均“以俄为师”,“全盘俄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高度内聚力与社会动员能力的列宁主义政党。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国民党退守台湾,共产党占据大陆,共产党从国共分裂后的艰难前行到最后全线胜利,国民党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统治到惨痛败退,二者命运的天壤之别可从组织方式中获得一个答案。

一、组织定义:不断调整vs空洞不明《中国共产党党章》从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的一大到建国前的七大,28年间修改了六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完善党内的各项组织方式。

与之对比,《中国国民党党章》上对组织方式的定义相当简略。

从两党的《党章》中即可发现,《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党的组织方式的规定非常具体民主,操作起来可行性非常强。

而《国民党党章》对党的组织方式的规定非常简单,只有原则,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

实施可能因具体行执人的理解而出现很大的差异,非左即右。

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按照一个标准,实施同样的方式方法,团结如一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国民党人只能参照组织原则,依据自己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在合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分散精力,从而很难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二组织吸纳:严格考察vs无序扩张共产党在进行党员吸纳时,是通过基层组织的认真考察。

吸收新党员都要通过基层支部,只有基层才能了解掌握新成员的基本情况,衡量是否合格。

意识形态越强有力,对基层组织要求也越严。

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支部”的重要性大大强于国民党的“区分部”,共产党除了支部审查,还有一段时间的候补期,以考察是否符合意识形态标准。

中共在组织上追求一种高度纯洁性,对稍有动摇和疑点的党员,都持苛刻怀疑态度,对之“隔离”、“冷冻”、“审查”、“控制使用”。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中 国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
中 国 人 民 从 此 站 起 来 了 ”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参与者: 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 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全国各族人民
设计者--曾联松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你能说 说国徽的象 征意义吗?
1950年9月20日国徽诞生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 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研读教材P123 《三大战役》
试设计一 份表格,概括 三大战役的简 况。
《三大战役简况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歼敌和改 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47万
55万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的 华东和中原 地区 华北全境
解放战争时期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军队数量 武器装备 拥有人口 拥有地区 外援 国民党 430万正 接收100万日军 3亿多 规军 的装备,有飞机、 坦克等先进武器 共产党 120万正 基本上是步枪 规军 1亿多 大城市、绝 美国 大部分铁路 交通线 小城镇、乡 无 村、偏远地 区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实力对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实力对比

以往各种著作中述及解放战争时,大多认为1946年夏拥有430万军队。

几百架飞机、几百艘舰艇的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及个人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

国民党当时的确是有较为强大的人力物力、有美国的支持、有日军的遗留装备,但这只是战争的强力而不是直接的实力,国民党军事实力被远远高估。

46年夏季的国民党军事实力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在从战略思想到战役战术、从后勤补给到军制训练都有很多严重的问题,甚至在历来被认为最占优势的武器装备方面也并不适应这场战争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在1946年夏季内战全面爆发时,国民党方面没有将其大部分战争潜力转化为实际的作战实力,其在军事上的某些方面实际处于劣势,而另一些方面未能发挥其优势,国共双方战争实力的天平一开始就倾向共产党方面,战争的结局在开战时就已经定论。

一、力量的拥有军事力量的拥有并非是指军事人员和装备的多少,更重要的还有人员的士气与训练程度,武器装备对战争的适应性及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先就战争的最基本条件“人”而言。

国民党方面虽然拥有430万军队,但它包括了近百万后方人员,一百多万的作战能力很差的非正规部队,其实际可用于野战的正规部队不过二百余万。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既大肆裁军(并不单指杂牌军,也包括非同一系统的嫡系部队),将大批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赶出军队。

仅以第 1 战区为例:在1945年末至1946年初,就将78军裁撤,嫡系10军与89军编并为整3师,陕军38军与96军合并成整38师等。

同时有收编战斗力很差的伪军,例如在山东收编伪军吴化文部,裁减抗日有功的东北军)。

更为严重的是按派系、按实力、按关系裁减部队,更加重了国民党军队惯有的保存实力的风气。

不是将得到的补充人员和装备编入缺编的老部队,而是将其组成新的部队(包括使用老的番号),就是五大主力中的整74师在孟良崮战役时,仅步兵就缺员三千余,应有的36门美制山炮只有28门。

国共作用比较分析

国共作用比较分析

参加西安新城大楼宴会(完)
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这时,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占东三
省的目的,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但中
国共产党尚未具备能够使抗日民族统一上线形成的实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联合国民党的行动“西安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 成。
西安事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图为游行一角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毛泽东给蒋 的一封信 愿 在其"领导" 下共同抗日
第二阶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7 月7日, 侵华日军 在卢沟桥 发动“七 七事变”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豫湘桂大溃败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
远征军赴缅的意义
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 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 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 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而且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 为盟军收复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 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 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
——摘自《宣言》
1933年11月20日
十 九 路 军 发 动 “ 福 建 事 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内因
外因
政治上,1) 有错误及时 改, 2)队伍 整体思想较 为先进
军事上,基 本正确的战 略战术 经济上, 根据不同 的情况随 时调整经 济制度
有错误及时改
1.1930年夏秋,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领导者认识到‘左’ 倾冒进主义的错误,停止进攻中心城市。 2.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王明当老大, 冤杀了许多干部,当年,第二次反围剿开始, 蒋介石亲自挂帅30万。如何作战,众说纷纭 3.后来,(1932)博古上台了
B
外因
军事上,国民党在共产党革命初期重视程度 不够(轻敌,总以为我们和普通土匪军阀差 别不大)
“攘外必先按内”,说的有道理,但欲平国 内乱,先平党内乱
舆论和大部分群众支持共产党反对国民党
国际援助(略)

军事上,国民党在共产党革命初期 重视程度不够
• 1929-1930,红军主力由7000发展到70000人, 因为蒋介石忙着打其他军阀,没注意 • 几次围剿,都是联军,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最大比 例为1/3 • 最初忽视了,之后再想镇压已来不及
B
金丝被儿盖身上”
基本正确的战略战术
• 人少时打游击战(你来我飞,你去我归, 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持久战“围点打 援” • 兵力较充足时打运动战 • 兵力足以正面对抗时,打歼灭战而不打消 耗战
P.S.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区别
• 运动战属于正规作战,虽然交战双方的一方或两 方在进行高密度的战术机动,但其核心目的还是 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硬碰硬的作战。 • 但游击战不以此为目的,游击战的宗旨是首先保 存自己,然后在零星消耗敌人的基础上赢得时间, 逐渐发展自己。
长征
• 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 到三十万人,究竟是那三十万人的军队强些,还 是这不到三万人的军队强些?我们受了那样大的 挫折,吃过那样大的苦头,就得到锻炼,有了经 验,纠正了错误路线,恢复了正确路线,所以这 不到三万人的军队,比起过去那个三十万人的军 队来,要更强些。——毛泽东 • 對內方面,蔣委員長先後對江西共軍根據地發動 五次圍剿,終於把中共殘餘勢力驅逐至陝北一隅 ——国民党党史
• “因为共产党思想工作做的好,好多国民党 高官被策反。” • “其实有些仗(如百团大战)共产党领导 人大了之后是有些后悔的,因为这些大会 战展示了共产党的‘肌肉’,于是引起了 国民党和日本两方面注意。所以共产党主 要是在保存实力,暗中发展,成功逆袭。”
说国民党的
• “国民党的人被日本人打得差不多了,共 产党保存实力顺便取胜。” • “国民党内部腐败导致党亡,这是现在值 得思考的问题。” • “因为国民党军官打仗时都喊‘兄弟们, 给我上!’而共产党是‘弟兄们,跟我 上!’两边士气不一样。”
1927年四月中共召开五大时,领导的工 会拥有280万会员,产业工人基本上已 经组织起来了。农会则拥有972万会员
• 国共对抗时期,共产党力量一直在增加, 国民党力量只能通过到处征兵勉强维持 •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厌战举例:襄阳战役
小结
• 个人感悟 • 不足之处 • 一些疑惑
个人感悟
• 历史学,历史学的研究方式 “真实的历史” 与“记录的历史” • 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 • 尊重研究历史的人
小组讨论报告
国共实力差距极大,共产党为何能 逆袭成功?
主讲:段宇鹏 讨论:机制1304班全体
说共产党的 • “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共产党胜了,所谓民心, 主要是那些普通百姓的心,共产党代表着大多数 先看看小组讨论的结果: 人民的利益。” • “共产党有一个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的英明决 策总能力挽狂澜。Eg: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提出 长征,是使共产党转危为安。”
国民党内部混乱
• 蒋收编旧军阀时,未做好思想工作,一会 儿这个叛变,一会那个叛变 • 西安事变爆发时,暂代总司令的何应钦希 望蒋介石死在大西北,自己取而代之(何 应钦,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 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 物) •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舆论和大部分群众支持共产党 反对国民党
一些疑惑
• 关于“歼灭日伪军XX人”的疑惑。 • “真相只有一个!”国民党与共产党显然 没有统一口径,许多问题的解释几乎是相 反的,究竟谁是对的?或许,只有相信自 己愿意相信的了
谢谢!
当然,还有一些无厘头型的
• “因为国民党秀优越,灭得早。。。。” • “个人觉得共产党作战时打法比较猥琐。。。” • “因为运气,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下面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要回答问题,先了解问题本身
共产党有多“少”,国民党有 多“多”?
• 1927年以前,中共并没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 南昌起义成功打下南昌后,对部队进行改 编,总数2万人 • 秋收起义爆发时,起义军共约5000人,起 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 不足1000人 ,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改编,一 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1.何为“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开始时,兵力和根据地损失了 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 100% P.S.关于长征 3.红军长征后,项英和陈毅等率领中央根据 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南方艰苦打游击 (后成为新四军)
队伍整体思想较为先进
“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味好香” “干稻草来轻又黄,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 说话和气, 买卖公平, 借东西要还, 损坏东西要赔, 不打人骂人, 不损坏庄稼, 不调戏妇女,
• 1928年7月28日,彭德怀率部进行平江起义, 起义军总数达2000余人,部队改编为红五 军· · · · · · 因不习惯游击战争,锐减为700余人
• 北伐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达到200万人 • “国共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总兵力达430 万,其中正规军200万,接受了侵华日军 100万人的装备,得到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 机械化程度较高 • 总之,有这种感觉
4.博古下台后,又出来一个张国焘
张国焘,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 一,从搞学生运动到搞工农运动,。1932年 前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实际的一把手。红 一、四会师,张有八万多人,毛仅有一万多 人。于是张想夺权,后自立中央,后屡屡失 败,竟于1938年投靠国民党….
虽然核心领导层问题多多,我党总能 及时发现问题:前四次反围剿经讨论 均采用正确的策略,第五次反围剿虽 然失败,红军成功进行了长征,此后, 正如老师所言,我党已走向成熟,在 大方向上很少犯错误了。
B
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经济制度
都说共产党得人心,为啥子呢?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打土豪要归公。”——毛泽东
打土豪的作用
1.调动群众积极性,后备 军充足 2.补充军饷 3.士气高昂
土豪打完了呢?
•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由过去靠部队 自己“打土豪”和战场缴获等方式自筹供 给为主转变为由政府筹措供给为主 • 农民土地所有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 的土地问题 • 大生产运动
中共敌后战场
• “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囚笼政策,揭穿国 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我军“游而不击”的谣 言” • “中共在戰時從未認真的與日軍作戰,只 在敵後作若干牽制性游擊活動,而其攻擊 目標則為淪陷區國軍及游擊部隊,一味割 據地盤,擴展武力,破壞金融,違抗政 令。”——还是国民党党史
不足之处
• 未能广泛地查阅历史资料(国民党方面的 资料偏少) • 参考文献的主观色彩略浓厚 • 是原创,但缺少原创性
西安事变
•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 同抗日· · · · ·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 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 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張學良、楊虎城持最高統帥蔣委員長於西安的不 幸事件,無論是對內對外,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對內而言,使剿共安內工作功虧一簣,使中共獲 得絕處逢生的機會,種下了戰時破壞、戰後叛亂 的禍根。——国民党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