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合集下载

传世家训经典语录

传世家训经典语录

传世家训经典语录
1.子孙不可无志,志不可无道。

人生在世,须有所追求,而追求之路必须遵循道德准则。

2. 家有家规,规必严明。

家规是家教的基石,必须严格遵守,才能够有良好的家风。

3. 家族团结,亲情至上。

家族之间应该相互支持,亲情是最宝贵的财富。

4. 忠诚正直,不贪不污。

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贪不污是家族的底线。

5. 勤俭节约,不奢不华。

勤俭节约是家族财富的守护神,不奢不华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6. 尊师重道,厚德载物。

尊师重道是学者的基本品质,厚德载物是家族成员的美德。

7.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谦虚谨慎是智者的修养,不骄不躁是家族成员的品格。

8. 乐善好施,积德行善。

乐善好施是家族成员的风范,积德行善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9. 敬祖尊宗,传承家风。

敬祖尊宗是家族成员的责任,传承家风是家族文化的延续。

10. 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和睦相处是家族成员的幸福源泉,团结友爱是家族发展的动力。

- 1 -。

中华传世家训经典名句

中华传世家训经典名句

中华传世家训经典名句家训是一种家族传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尊重和传承。

它是家族智慧的凝结,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家风和家训。

中华家训经典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是父母教导子女的经典名言,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和教诲。

本文将围绕中华传世家训经典名句展开探讨,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家风和家训。

一、《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是中国古代家训重要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孩子的第一部书。

它的作者是北宋大儒程颢,内容包括了学习、健康、饮食、礼仪、家务等方方面面内容,是教导子女如何做人处世的经典之作。

《弟子规》中有许多家训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对我们现代人的教育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1.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2. 另外一句话是:“放在心,莫放口,放在口,莫放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谨慎言行,说话之前要三思而后行,以免伤害他人,更要避免说出后悔的话。

3. 还有一句是:“勿谓学多诲,惟学之道,勿恃己之方,平始修。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进取。

二、《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学派的代表作品,内容丰富,包括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

其中有很多家训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1. 其中有这样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理解人,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要学会理解别人的观点。

2. 另外一句是:“人之心,不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推断他人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包容。

3. 还有一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立身处世、修身养性,同时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忘记我们的社会责任。

《中国家规》序言

《中国家规》序言
中国 家规
承·载
中国家规家训的承载
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 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
中国 家规
意·义
中国家规家训的现实意义
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
特·点
中国家规家训的特点
一 家训文化起源甚早
二 名人家训很多,且流传甚广
中国
家规
特·点
一 家训文化历史悠久
《尚书·无逸篇》中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 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 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又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 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诲称为“庭训”,也可以说 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
中国 家规
家规 中国
承·载
中国家规家训的承载
家 庭
中国 家规
承·载
中国家规家训的承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 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 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 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古人的家教 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 值得重视的经验,批判地继承、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规的一些内 容已经过时,我们要有所分析,取其精华。

中华文化流传的家规家训

中华文化流传的家规家训

中华文化流传的家规家训《家规家训:中华文化的温暖传承》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家规家训,那可真是咱中华文化的宝贝呀!这些家规家训,就像是家里的一盏明灯,照亮着咱一代代人前行的路。

你想想,要是家里没个规矩,那还不乱了套啦?就说吃饭吧,要是没有个“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那饭桌上还不得闹哄哄的,哪还有个吃饭的样儿。

咱中国人讲究个礼仪,这吃饭的规矩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呢。

小时候,家里长辈就常跟咱念叨一些规矩。

比如见到长辈要问好,不能没大没小的。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蕴含着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咱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的体现呀。

记得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长辈,当时脑袋一懵,就忘了打招呼,回家后还被爸妈说了一顿呢。

从那以后,我就牢牢记住了,见人就得有礼貌。

还有啊,要勤奋努力,不能偷懒。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道理咱都懂。

就像那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干活,才有好收成。

我爷爷就是个特别勤奋的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他常说,只有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也一直把爷爷的话记在心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再说说诚信吧,这可是做人的根本。

“人无信不立”,要是说话不算数,那谁还愿意和你打交道呀。

我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约好了一起出去玩,结果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了。

可是一想到答应了人家,就咬咬牙撑着伞去了。

虽然被淋成了落汤鸡,但我心里踏实呀,因为我守住了自己的承诺。

这些家规家训,虽然有时候觉得有点约束,但其实都是为了咱好呀。

它们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把一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咱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重,家规家训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体现。

它们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每个家庭都把家规家训传承好,那我们整个国家不就更加和谐美好了吗?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家规家训。

它们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前行的指南。

中国人千年不衰的家训(祖训)

中国人千年不衰的家训(祖训)

中国人的家训(祖训)【家训】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

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

为了更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个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和实践,本刊特从立身、治家、敬业、处世四个方面选取部分经典家训,供读者参考。

【立身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

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治家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

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

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

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中国家风家训

中国家风家训

华夏文明,浓缩成一个字,叫“和”,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叫“传承”。

传承!这两个带着中华民族庄严之情和脉脉柔情的字,一代一代绕在炎黄子孙的心坎上,引领中华民族刚毅坚定地矗立在世界东方。

西方人信仰宗教,常常听到有人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

我们真的没有信仰吗?翻开中国历代家风家训,所有中国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中国人哪里是没有信仰!我们信奉的不是各路神仙,而是我们可亲可敬的祖先!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为璀璨的文明!说这样的话,我们底气十足。

很多世界级学者、科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预言: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看东方,整个东方看中国!二十一世纪拯救世界的是中国的孔孟之道!在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润,世代秉承“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雅风尚,谨言慎行,德赢天下。

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核心思想引领下,一代代炎黄子孙“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我们可敬的古圣先贤,当他们华彩的生命大幕在历史长河中缓缓落下,当他们即将告别精彩的人生舞台,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选择缄默不言,而是将他们一生的智慧都浓缩成教导子孙的家风家训,将他们用一生经历的风雨雷电、人间跋涉而铸造成的思想精髓,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子子孙孙。

历代家风家训,是古圣先贤们点亮的一盏心灯,为子孙照亮光明与黑暗重叠交替的漫漫人生。

今天的我们,细细研读经典家风家训,有茅塞顿开的豁达,有醍醐灌顶的喜悦,更有一股“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感动。

手抚祖先留下的文化经典,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绝笔题字涌上心头:悲欣交集!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层近百年。

在近百年的文化断层里,我们的可爱大中华,淌过水深,走过火热,经历过凤凰涅槃般的民族巨变。

今天的我们,虽然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快捷,受益着经济大发展的深厚福报,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天然之道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这些老祖宗们留下的传统美德都在渐渐陨落。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

家训既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世家训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

传统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现象。

从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萌芽,到先秦以众多君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的原点,再到直到孔子孟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儒家学派,形成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直到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之类的文本文献才开始陆续出现。

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

此间所产生的大量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像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通用17篇)

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通用17篇)

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通用1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

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通用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传世经典家风家训征文1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懂得敬畏,懂得孝敬……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弘扬良好家风家训传承,体现时代精神,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风敦厚尤显重要。

中国传统家风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发扬传承。

当然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风貌,现代文明所强调的自由、平等、个性等都应该有所体现。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

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

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

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

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许并不会特地嘱托子女们一些教诲,但是家庭里的气息,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

一个温暖的家庭,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会造就一个有温度的人。

温暖的家庭首先会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子女就是父母的影子,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观念,行动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诚信友善等等。

温暖的人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因而要营造积极地情感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世家训》
前言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

家训既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世家训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

传统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现象。

从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萌芽,到先秦以众多君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的原点,再到直到孔子孟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儒家学派,形成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直到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之类的文本文献才开始陆续出现。

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

此间所产生的大量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像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
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朝代更迭而形成的: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勿要重蹈覆辙。

这样一来,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首先是光彩夺目的帝王家训: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总结了自己的诸多经历之后,写出了流传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手敕太子文》;刘备从细节入手,给世人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一代枭雄曹操虽未称帝,但其家训中呈现出的帝王风范令人仰慕,著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到了唐代,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亲自撰写了论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内容涉及了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更是将中国帝王家训推向了顶峰。

古代仕宦涉世颇深,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易,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巢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

仕宦(贵族)家训体系也就随之形成了。

“家训”一词,就是来源于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家训以此正式得名。

随着战乱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的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家训的涉及面开始变得十分宽泛,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人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

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

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训传世,司马光
著有《家范》、《居家杂仪》和《训俭示康》,他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

为了教育儿子俭朴、警惕,司马光常常列举因奢侈而招惹祸害的史事以为借鉴。

范仲淹、包拯、苏轼等都留有家训。

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的传统家训史上更是可以与《颜氏家训》比肩而论的一部。

陆游的诗训和《放翁家训》也比较有名。

及至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愈加浓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

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有《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由于其语言浅白易懂,朗朗上口,成了清代以后流传最广的家训。

其余司马谈的《命子迁》,庞尚鹏的《庞氏家训》、袁黄的《训子言》、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集》,蒋伊的《蒋氏家训》等也比较有名。

有人把《弟子规》也算作家训,按内容来看,无可厚非,但本书未作收录。

《了凡四训》也很著名,但因其十分浓厚的佛学思想,此次也未收录。

这是要特别说明的一点。

从清代后期家训文化开始盛极而衰,不过也出现过局部开新的情况。

例如洋务派的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从而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带来一股“新风”。

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除却政治上的功过是非,作为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一点却是被大家越来越认可的,这就是他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

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完全把教育推给学校和社会是不对的。

只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尤其,家庭教育是基础。

只有在深厚、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建造起广厦万间和高楼万丈,这是人们的常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传统家训往往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

大量比喻的运用使形象性完整而容易领会。

言择友则有鲍鱼、芝兰,论表里则有春花、松柏。

活泼有趣,鲜明易感。

形象性还表现为现身说法,家长们常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化子孙。

中国古代传世的各种家训文献,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的教育遗产。

在当时它们虽然不具备社会法律的强制性,但却越来越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能够解决的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难以解决的问题,熟读、学习、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对于下一代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陶冶;对于当今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本书为中华传世家训,是一本家训类典籍的合集,是本相对成体系的传统文化类书籍。

但由于历史观念的原因和篇幅所限,个别家训只能择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照原本全部译出,这应该是大家能理解的。

再现传世家训经典,需要厚重有据的文化疏解及其呈现出的整体文化通观,并且使之融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这恰恰是先前一些编译著作中所缺失的。

此次编辑,为了区别于其他学者的风格和成果,我们挑选的角度是站在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并能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2013年9月《中华传世家训》编辑组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