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4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优选4篇)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优选4篇)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四: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燃烧,另一种气体不**燃烧。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一、创意说明: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二、实验材料: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三、实验步骤;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4篇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4篇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4篇Scientific inquiry experiment and model of experimenta l report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4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2、篇章2: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文档4、篇章4:九年级化学电解水文档篇章1: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实验实验报告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方案数据处理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一、提出问题“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实验报告 范文(四)

实验报告 范文(四)

中毒事故后果模拟一、训练目的1.通过训练,学会使用PHAST软件对石油化工装置泄漏后可能发生的中毒事故进行分析,掌握使用PHAST软件建立相对模型,模拟分析中毒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2.掌握毒性物质致死概率。

二、训练内容要求毒性气体或液体泄漏后中毒事故的模拟三、训练仪器本训练所用实验软件为:PHAST6.7四、训练方法和步骤:1.了解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学习使用Vessel/pipe source 模型模拟中毒事故的方法。

2.选择Vessel/pipe source 模型3.输入相关参数(硫化氢泄漏)4.分别对扩散结果和毒性结果进行分析⑴扩散浓度结合硫化氢毒性阈限值,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给出造成轻伤、重伤和死亡等不同中毒效果的浓度范围。

⑵致死概率通过看图和查看毒性报告,找出不同毒性致死概率与对应的范围,对付这些区域进行分析。

五、气体泄漏扩散浓度计算1.阈限值(TLVs)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协会针对多种化学物质制定了极限剂量,称为阈限值。

阈限值是空气中一种物质的浓度,其所代表的工作条件是,几乎所有的工人长期在这样的暴露条件下工作时,不会有不良的健康影响。

工人只有在工作时间才会暴露于此种毒物中,即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

2.阈限值与允许暴露浓度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制定了一套极限剂量,称为允许暴露浓度。

3.致死概率的计算个体致死概率可通过中毒事故后果模型计算出某一事故场景在位置处产生的毒物浓度数值,然后根据概率函数法计算得到。

六、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使用了PHAST软件,并了解了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压力容器认知训练一、训练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压力容器的分类、特点、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和事故原因分析。

掌握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

二、设备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三、认知训练内容1.压力容器的分类和特点。

最新实验报告_实验四

最新实验报告_实验四

最新实验报告_实验四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热传导性能,并验证傅里叶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物质热传导率,加深对热传导现象的理解。

实验原理:热传导是热能通过物质内部分子振动和自由电子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根据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数学表达式为:q = -kAΔT/Δx,其中q是热流量,k是热传导率,A是传热面积,ΔT是温度差,Δx是传热距离。

实验设备:1. 恒温水浴2. 热传导率测量仪3. 标准样品(如铜、铝块)4. 温度传感器5. 保温材料6. 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确保所有设备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 将标准样品放置在测量仪中央,确保样品与测量仪接触良好。

3. 使用恒温水浴设定两个不同的温度,分别作为实验的高温端和低温端。

4. 将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样品的两端,以便准确测量温度差。

5. 开始实验,记录不同时间间隔的温度数据。

6. 根据温度数据和傅里叶定律计算热传导率。

7. 改变温度梯度,重复步骤5和6,获得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热传导率。

8. 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梯度与热传导率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热传导率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与其内部结构和分子振动特性有关。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傅里叶定律在描述热传导现象时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进行测定,进一步理解了影响热传导性能的因素。

实验结果对于材料科学和热能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4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原理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c (NaOH)?c(HCl)?V(HCl)c(NaOH)?V(NaOH)或c(HCl)?。

V(NaOH)V(HCl)三、实验用品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四、数据记录与处理五、问题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大学化学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三:实验原理: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四:实验过程:(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四课程统计建模与R软件
学生姓名陈蓉蓉
学号20121315046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统计学
任课教师宋凤丽
二O一四年四月九日
∙对R中自带的数据做如下研究
∙显示数据,检查数据的变量名字以及样本量、变量个数; > iris
>data<-iris
> dim(data)
> colnames(data)
∙做第一个变量Sepal.Length的散点图;
>data[,1]
> crr<-data[,1]
做第一个变量Sepal.Length的经验分布函数图;
> ecdf(crr)
> plot(ecdf(crr),verticals=TRUE,do.p=FALSE)
画出第一个变量Sepal.Length的直方图、核密度函数图、QQ图来分析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给出图形的解释;
> hist(crr)
> density(crr)
Call:
density.default(x = crr)
Data: crr (150 obs.); Bandwidth 'bw' = 0.2736 x y
Min. :3.479 Min. :0.0001495
1st Qu.:4.790 1st Qu.:0.0341599
Median :6.100 Median :0.1534105
Mean :6.100 Mean :0.1905934
3rd Qu.:7.410 3rd Qu.:0.3792237
Max. :8.721 Max. :0.3968365
> lines(density(crr),col="blue")
> qqnorm(crr)
> qqline(crr)
结论: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所连成的直线完全偏离y=x这条直线,所以不服从正态分布。

∙利用经验分布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来做统计推断,写出命令,给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P值,以及P值的解释,分析结果并与(4)中结论进行比较;
H0:x服从正态分布H1:X不服从正态分布
>ks.test(crr,"pnorm")
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data: crr
D = 1, p-value < 2.2e-16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wo-sided
Warning message:
In ks.test(crr, "pnorm") :
ties should not be present for th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结论:从中可以得出p值为< 2.2e-16<0.05,所以crr不服从正态分布,同上题结论一致。

∙画出Sepal.Length,Sepal.Width,Petal.Length,Petal.Width之间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散点图;
> crr1<-data[,2]
> plot(crr,crr1)
检查Species是否是因子,否则转化为因子。

画出关于因子的Sepal.Length关于Species的箱线图;
> crr2<-data[,5]
> is.factor(crr2)
[1] TRUE
>boxplot(crr~crr2)
∙画出在Species划分下Sepal.Length与Sepal.Width的散点图; > coplot(crr~crr1|crr2)
∙画出数据iris的点图(dotchart)
> dotchart<-plot(iris)
2、已知四个函数:
y=sin(x),z=cos(x),a=sin(2x),b=sin2(x)
∙采用一页多图方式分别绘制上述四个函数图像;
>x<-seq(1,10,0.001)
>layout(matrix(c(1:4),nrow=2,ncol=2))
> plot(x, sin(x), type="l")
> plot(x,cos(x),type="l")
> plot(x,sin(2*x),type="l")
> plot(x,sin(x)*sin(x),type="l")
∙在一幅图中使用不同色标和线的类型绘制四个函数,并给出图例; > x <-seq(-pi, pi, 0.001)
> plot(x, sin(x), type = "l", ylim= c(-1.2, 1.8), col= 3, lty= 2)
> points(x, cos(x), pch= 3, col= 4)
> lines(x, sin(2*x),type="b", lty= 1, pch= 4, col= 6)
> points(x,sin(x)*sin(x),lty=2,col=1)
在(1)的基础上给出每个图的主标题,副标题以及在第一个图中某个位置标注函数的形式y=sin(x);
> par(mfrow=c(2,2))
> x<-seq(-pi,pi,0.01)
> plot(sin(x), type="l",main="sin")
> mtext("x")
> text(-1.5,0.5,"y=sin(x)",cex=0.8)
> plot(cos(x), type="l",main="cos")
> mtext("x")
> plot(sin(2*x), type="l",main="sin")
> mtext("2*x")
> mtext("x")
> plot(sin(x)*sin(x), type="l",main="sin^2")
> mtext("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