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认识

合集下载

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统治、重视法治、倡导严明的法度,强调权威、规范和秩序,影响着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本文将就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体现在统治理念上。

法家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政权应以法律为基础,统治者应遵循法度治理国家。

在古代政治中,法家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理念起到了指导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法家思想,通过推行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建立起集权统治的秦朝政权,实现了大一统。

这充分说明了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对统治理念的应用。

其次,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还表现在行政管理上。

法家讲究严明法纪、重视管理规范,提倡实事求是、严格执行政策。

在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对行政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秦始皇推行“县官属官”制度,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实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

在汉武帝时期,继承法家思想的扶持下,实施“任贤使能”政策,选拔人才,推动政治发展,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

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具体运用。

再次,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治国策略上。

法家思想主张善治国者必须善治军、善用人才,注重统一战略部署,推崇以德治国、以权制官。

在古代政治中,法家思想对治国策略的应用成效显著。

例如,秦始皇改革沿用传统制度,实施郡县制、行政区划等政策,巩固统一战略,增强了国家实力。

此外,汉武帝推行文化开放政策,加强边疆管理,走外交扩张道路,推进国家政治稳定与繁荣。

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治国策略的具体体现。

最后,可以看出,法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法治、政治秩序和管理规范,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政治思想的指导以及治国理念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法家思想中汲取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政治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法家思想的出现与发展法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动荡,各个国家互相攻伐,人民生活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人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其中,韩非子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韩非子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法治,而不是在于仁义礼智。

他主张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刑法制度,并通过法律的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这些思想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二、法家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成为了一种思想流派,指导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

在中国的历史中,不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大力推广,实现了“法家化”。

通过推行严苛的法律,强化了国家的权力和稳定性。

同时,法家思想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的作用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和法律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

例如,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国家的财政管理,规范商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军事方面,法家思想认为,战争应该追求最终的胜利,而不是一味追求战争中的英勇。

这种思想为古代军事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文化方面,法家思想主张推崇实用主义,重视人民利益,反对空泛的道德理念。

这些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法家思想观点总结

古代法家思想观点总结

古代法家思想观点总结古代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思潮,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政治哲学,主张依法治国、法治为主,追求实用主义和权威主义的统一。

以下是对古代法家思想观点的总结:1. 法家思想的起源:法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国政治家韩非和秦国总理李斯。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事物的规律性和法治的重要性,李斯则提出法律应当是事前规定、公正有效的。

2. 一统百家:法家思想倡导一统百家,意即在政治上要实现统一,将百家争鸣中的不同学派整合起来,统一为一个理论体系。

这一观点激进而实用,主张采纳各种学说的优点,形成一个全面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3. 法律至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律至上。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的权威工具,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法制建设和执行来管理社会,使法律成为统治者和人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4. 重视秩序和纪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官员应当坚守纪律,任职期间绝对服从上级,这样才能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同时,法家主张通过加强监察和惩罚,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 重视权威和权力集中:法家思想中有一种明显的权威主义色彩,倾向于集中权力。

法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由一人或少数人掌握,以确保决策的快速和统一。

他们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则,并对违反法律者严惩不贷,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性。

6.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法家思想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指导。

他们倡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并推行以利为导向的政策,追求社会的效益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强调注重现实情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总体而言,古代法家思想倡导依法治国、法律至上,强调纪律和秩序,主张集中权力和统一决策。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虽然法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式微,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和法律体系建设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法家思想介绍

法家思想介绍

法家思想的历史 背景
法家思想的历史背景
法家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秩序也十分混乱。因此,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 何治理国家,使社会秩序得到恢复 在这个背景下,法家思想开始兴起。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因此,他们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思想的现代 意义
法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法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的思想流派,它也具有现代意义。首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 制定和执行,这为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次,法家思想也强调了统治 者的权威和责任,这为现代政府的权力行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法家思想也启示我们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它强调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认为只有通 过法律来管理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这为现代社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 路
法家思想的主要 观点
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管理。 法家认为,法律是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应该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 同时,法家也强调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认为只有严厉的法律才能让人们遵守 此外,法家还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和责任。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并通过 法律来管理国家。同时,统治者也应该承担责任,保护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时间:20XX.XX.XX
总结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强调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作用,并强调统 治者的权威和责任。它对后来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现代意 义。通过了解法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处理现代 社会的各种问题

中国法家思想简介

中国法家思想简介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简介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今天就四个方面对法家思想进行阐述:法家思想概论、历史局限性、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法家与儒家比较。

首先是关于法家思想概论。

一.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 1)“定分止争”,即明确物的所有权。

有比喻为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

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四.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其中,“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认识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认识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认识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

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

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及确立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

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人,师从荀子,口吃。

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

他在对既往政治经验和百家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了法家思想的系统化。

这就充分说明法家思想是起于实践的,是总结性的,是相对晚熟的。

从源流上来讲,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第二是来自儒家的"礼"制传统;第三是来自道家的方法论。

当然,法家还包容了其他学派诸如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的思想,但是这些学派相比前三种渊源的作用较小。

法家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应归功于韩非,韩非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就在于他综合与总结了以前法家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教训,建立起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家思想体系,从而使法家思想系统化。

中国古代的法家学说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法家学说是什么

思想解放:百家 争鸣,各种思想 流派兴起
法家学说的兴起: 适应社会变革的 需要,强调法治 和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变革和政治斗争的需要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商鞅等
主要思想:强调法治,主 张改革,反对空谈
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 法律、哲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影响
2
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法家学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法治的重要性: 法家强调法治, 认为法律是社会 秩序的保障,对 现代社会的法治 建设具有启示意
义。
权力制约:法家 主张权力制约, 认为权力需要受 到法律和制度的 制约,这对现代 社会的权力监督 和制约具有启示
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 法家强调社会公 平正义,认为法 律应该保护弱势 群体的权益,这 对现代社会的公 平正义具有启示
中国古代的法 家学说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X NhomakorabeaX目录
01 法家学说的起源 02 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03 法家学说的主要思想 04 法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05 法家学说与儒家的关系和区别 06 法家学说的局限性
1
法家学说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诸侯 争霸,战乱频繁
政治变革:各国 进行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的改 革
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建立郡 县制等
商鞅的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法、术、势” 相结合,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法家主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法律家和政治家,代表性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法家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法者天下之公器,防暴力而使人相从;刑者国家之大计,执法而治乱臣”的理念。

下面将对法家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为核心,认为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他们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的重要工具,可以防范官员的滥用权力和治理社会的不确定性。

法家的主张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刑罚的威慑来规范社会行为,使人民服从于法律的统治。

法家主张的刑罚制度是一种严格而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他们主张以重刑威慑犯罪行为,倡导刑罚的公开、公正和严厉。

他们认为刑罚应当公开执行,以起到警示作用;刑罚应当公正,以保护人民的平等权益;刑罚应当严厉,以减少犯罪行为。

法家强调刑罚的威慑作用,认为适量的刑罚可以防止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此外,法家还主张强化国家权力,实施集权制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国家权力,才能够有效地实施法律,防范社会的混乱和动乱。

法家主张集权统治,认为国家应当集中管理和统一执行法律,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控制政府官员,并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和追责。

他们主张国家权力的绝对性,认为国家权力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度来保证稳定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法家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政治制度。

法家的主张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尤其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法家的政治思想被秦始皇采纳并贯彻实施,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集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然而,法家的主要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法家过分强调法律的作用,忽视了道德和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法律只是一种外部约束,不能取代内在的道德约束和个人自觉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家主张严厉刑罚,可能导致刑罚的滥用和不公正。

刑罚过重可能伤害无辜,而刑罚过轻可能导致犯罪泛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认识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

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

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及确立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

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人,师从荀子,口吃。

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

他在对既往政治经验和百家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了法家思想的系统化。

这就充分说明法家思想是起于实践的,是总结性的,是相对晚熟的。

从源流上来讲,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第二是来自儒家的"礼"制传统;第三是来自道家的方法论。

当然,法家还包容了其他学派诸如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的思想,但是这些学派相比前三种渊源的作用较小。

法家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应归功于韩非,韩非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就在于他综合与总结了以前法家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教训,建立起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家思想体系,从而使法家思想系统化。

韩非兼收并蓄,融儒法两家学派,集慎、申、商三巨头思想为一体,将法家的理论规划为一个完整而鲜明的体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盛时期,并为后来秦赢政“扫六合,成一统”打下了完备的思想基础,因而怎样赞扬这位天才的法家人物也不为过。

法家的韩非思想可以说精粹之至,他包容了“法、势、术”三大板块,虽然源自慎、申、商三人,但比前者却更为深刻,更为精粹。

他提出的法、术、势三种理论观点,一直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依据。

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令。

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

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

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重刑论”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法、术、势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

韩非的国家学说以阐明君主权势为重点,集中讨论君主如何拥有,如何保持权势的问题。

在韩非的法、术、势思想中,“势”处于核心地位,其提倡的“主道”、“治道”和“独道”都表现出权势至上的倾向,主张以势服人;以势治国以势治天下。

恃势位而去贤智,认为应该以基本制度的改革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韩非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矛盾之说的思想家。

他正视矛盾,肯定矛盾,分析了矛盾所包容的内因与外因;常与变的关系;肯定了矛盾双方的转化,重视转化的条件,韩非对形式逻辑、矛盾规律的阐述体现了先秦时期国家学说和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

韩非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

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即使荀子与韩非没有师承的关系,儒家思想与法家法治的思想在本质上和原则上也是一致而不悖的。

韩非在理论和逻辑概念上,取源于老子的道家,而荀子在战国后期最为老师,韩非作为荀子的高门弟子和战国末年最有才华的学者,在原则和本质、风格和识见上得力于荀子之处,也是直接而丰富的。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就是利用人的性恶来控制人,驾驭人,用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役使人。

他认为人性之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正是从人的这一本性出发,韩非主张用赏罚两柄来对待,用严刑重罚来治国,为他的法术势并用建立了人性论的依据。

关于荀子与韩非的学术思想关系,一般人依据《史记·韩非列传》上的记载: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对二人的思想加以逻辑联系,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荀子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个著名法家,而韩非则继承并发展了荀子关于法的思想,建立起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到法过渡的桥梁。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

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

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

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

譬如,他谈到利益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一对新婚夫妇在神灵前烧香祷告,求神赐福。

妻子说:“求神保佑我无祸无灾,再让我老公赚100小钱。

”丈夫一听忙捅了她一下:“你怎么要这么少的小钱?为何不祝福我赚个成千上万呢?”可妻子却瞪了老公一眼:“你赚钱超过100串,拿着它还不去找小老婆?”韩非子用这个故事去讲解应该得到的利益与落到敌人手中的关系,可谓精妙至极都说韩非是进《存韩》而韩亡,著《说难》而以说身死,这实在是不能怪韩非子,诸位是知道韩非子天生结巴,天造的如何能更改之。

既然在那种时代无法靠做"说客",不能像苏秦与张仪一般光张嘴就可以横扫千军,也只好像他的老师那般著起书来。

韩非至少在荀子那里呆上过几载,有老师那般的毅力。

想当年荀子潦倒病死之前还在苦著书,其精神可歌可泣,韩非虽没继承荀子儒家学说,这著书方面倒是师徒二人有志同道同之处。

三、儒法家、道法家之间的关系(一)儒法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法文化是以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作为支柱,杂揉了各家要义而形成。

许多人把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史看成是"内法外儒",意思是说,尽管历代统治者口头上都大肆宣言儒家思想,但在行动上却是离不开法家思想,或者通俗地说,都是一手抓法家思想,一手抓儒家思想。

韩非没有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却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吸收了法家前辈和道家前辈的思想,将法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在于确保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家族秩序,用调和、感化的方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虽然处于差异性的社会地位上,却由于各自恪守不同的道德规范,而相互和解,长久共存;儒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礼”,“礼”的内容显示宗法伦理规范,其价值是使人成为有别禽兽的真正的人。

因此儒家的学问是人的学问。

而法家则与儒家不同,法家的理论基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

“法治”的要义,在于用功利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主张“刑无等级”式的平等,即在不同政治等级中,平等的人做了同等的事,必定得到同样的赏赐或刑罚。

“法治”的哲学基础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因此法家之学是功利之学。

儒家主张“性善”、“慎罚”、“德化”,与法家学派主张的“性恶”、“重刑”、“法治”,在一个时期内,如冰炭不同一器,争纷聚讼,互峙对立。

法家的重刑预防比起儒家的德行教化起来显得无情无义,法家满口的功利也让儒家温情的礼治所唾弃。

在德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上,传统学者一般认为: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二者是对立的。

真实的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

准确地说,法家也是重视德的。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正是后世儒家极力倡导的“三纲”的理论根源,而“三纲”恰恰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但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忠孝》篇。

这说明法家并非反对德治,而是反对“空头支票”式的德治,主张把道德直接纳入法律规范,通过国家机器来推行实施。

法家的法治主张,实质上就是德治的强制化。

而早期儒家也属“温和派”,极力反对严法酷刑。

封建制度建立后,儒法合流,儒家人物个个“身先士卒”,采用“借壳还魂”的方法,通过大量礼法、宗法、家法推行德治。

自西汉董仲舒杂揉儒、法为一炉,以儒家学说为框架,就形成了正统的法律文化和体系;儒法融合在唐律中得以最佳体现。

其后儒法两家在政治的作用下走到了一起、亲密合作,为封建统治服务了两千多年,因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以儒家为轴心,法家则是此轴心须臾不离的伙伴。

“从思想体系上看,韩非与荀卿是相悖的。

荀卿的思想虽有兼蓄的特点,但经过陶冶,已熔入儒体。

韩非从他老师那里只是获得了某些知识,在思想上走的却是另一条路。

当他的老师还在世的时候,便高举法家的旗帜与老师分道扬镳了。

韩非猛烈地抨击了儒家,却无一处提到他的老师,这大约就是对老师的尊敬了。

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

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

可是,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行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

正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无论儒家还是法家,都只不过是为政治作嫁衣裳而已,统治者吸取秦之教训后,融合了儒法两家的思想,法与礼能相容了,并肩为统治者服务。

当社会和平安定时,主要信赖礼,当社会动荡不安时,主要信赖法。

这样的合作使得封建统治延续了上千年。

(二)道法家之间的关系:道家是先秦时代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开创者是老子,集大成者是庄子。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中,老庄高举反思文化的大旗,对现实思潮进行有力的抨击,启蒙了古代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论: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其中极权主义理论演化为法家思想,而无政府主义理论则为庄子所继承,这种相互渗透但又对立的局面是不可思议但又正常自然的。

从其创始人老子开始,道家就把关注焦点放在了自然观和宇宙观上,重天道而轻人事,在谈论政治的时候也以其特有的道家哲学为方法进行分析和是非判断。

从表面看来,道家与法家的思想截然相悖:道家主张无政府主义,即放弃对社会进行人为管理,以"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为理想的政治模式;法家则是典型的极权主义者,根据其"以暴止暴"的逻辑推行重刑主义,认为唯有暴力可以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