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杆菌

百日咳杆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百日咳杆菌

导语: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疾病的病原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可以听到家长带小孩去打“白百破”疫苗,什么是“白百破”疫苗呢?其实“

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疾病的病原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可以听到家长带小孩去打“白百破”疫苗,什么是“白百破”疫苗呢?其实“白百破”疫苗主要是指白喉杆菌、百日咳、破伤风这三种病原菌的疫苗。一般来说,3个月到6岁的儿童需要接种疫苗。

对于“白百破”疫苗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他们之中的“百”,“百”指的是百日咳杆菌,它明一种灭活的百日咳杆菌,是一种具有百日咳杆菌的免疫原性没有毒性的疫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百日咳杆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菌。百日咳杆菌为卵圆形短小杆菌,大小为0.5~1.5×0.2~0.5um,属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无鞭毛、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需用马铃薯血液甘油琼脂培养基(即鲍~金氏培养基)才能生长。经37℃2~3天培养后,可见细小、圆形、光滑、凸起、银灰色、不透明的菌落,周围有模糊的溶血环。液体培养呈均匀混浊生长,并有少量粘性沉淀。生化反应弱,一般不发酵糖类,但分解蔗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和吲哚,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感染百日咳后可出现多种特异性抗体,免疫力较为持久。仅少数病人可再次感染,再发的病情亦较轻。粘膜局部的分泌型lga具有阻止细菌粘附气管粘膜细胞纤毛的作用,其抗感染作用比血清中的抗体更重要。细胞免疫在百日咳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甚明了。

百日咳杆菌感染后,需隔离病人,隔离期自发病起七周。预防以自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人体正常菌群及常见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阴性杆菌(G-杆菌)肠杆菌科弧菌科非发酵菌群罕见发酵型其它 一、肠杆菌科: 1、埃希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 大肠埃希菌弗格森氏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埃希菌蟑螂埃希菌 2、志贺菌属: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氏志贺菌 3、爱德华氏菌属: 迟钝爱德华氏菌保科爱德华氏菌鲶鱼爱德华氏菌 4、沙门氏菌属: 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5、枸橼酸杆菌属: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丙二酸盐阴性枸橼酸杆菌生物Ⅰ群6、肠杆菌属: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中间肠杆菌坂崎肠杆菌聚团肠杆菌日勾肠杆菌 河生肠杆菌溶解肠杆菌超压肠杆菌泰洛肠杆菌阿氏肠杆菌何氏肠杆菌致癌肠杆菌 7、克雷伯菌属: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解乌氨酸克雷伯菌植生克雷伯菌土生克雷伯菌 8、变形杆菌属: 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 9、普罗威登斯菌属: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海氏普罗威登斯菌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10、摩根菌属:

摩氏摩根菌摩氏摩根菌生物Ⅰ群 11、沙雷菌属: 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深红沙雷菌普城沙雷菌芳香沙雷菌无花果沙雷菌 居泉沙雷菌嗜昆虫沙雷菌 12、耶尔森菌属: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弗氏耶氏菌中间型耶氏菌克氏耶氏菌假结膜耶氏菌 鼠疫耶氏菌拉氏耶氏菌毛氏耶氏菌白氏耶氏菌罗氏耶氏菌奥氏耶氏菌 13、其它: 哈夫尼亚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氏菌属勒克氏菌属勒米诺氏菌属兰恩氏菌属塔特姆氏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卢瓦氏菌属克泽氏菌属 二、弧菌科: 1、弧菌属: 霍乱弧菌麦氏弧菌拟态弧菌霍氏弧菌海鱼弧菌河弧菌弗氏弧菌创伤弧菌溶藻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2、气单胞菌属: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脆弱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 3、邻单胞菌: 类志贺单胞菌 4、发光杆菌属:对人无致病性 三、非发酵菌群:指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不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1、假单胞菌属: Ⅰ群: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假产碱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曼多辛假假单胞菌

儿童百日咳防治知识

儿童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传染的。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吸气声为主要特征。 疾病简介 如果治疗不当,常可并发肺炎、脑病等。另外,百日咳病程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所以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百日咳应及早进行治疗。对于百日咳患儿应及早选用抗生素,以清除鼻咽部的百日咳杆菌。如红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分2次肌内注射;也可酌情使用复方新诺明或增效联磺片,每次半片,日服2次。以上抗生素应连续应用7—10天。如使用某一种抗生素5天不见效时,可另换一种,如果同时使用2种抗生素也并不能提高疗效,因此以单用为好。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其不良反应。据法国医学杂志报道,对于痉挛性咳嗽,用其它药物不能控制时,可使用维生素k,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其理论根据虽然不清楚,但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用法是:小于一岁的孩子每日肌内注射20毫克;大于一岁者,每日肌内注射50毫克。对于病情重的患儿,可使用高价“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每次1毫升,隔日一次,连续用3次。中成药治疗百日咳也有一定疗效,如”百咳灵”,每岁每交服一片,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鹭鸶咳丸”,每次一丸(1.5克),日服2次,用梨汤或温开水送服。另外,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进行隔离,以免发生传染。 症状 症状: 吸入的空气中带有病菌,由患者喷嚏、咳嗽或讲话而形成。有那些症状?开始如同流感,流涕、喷嚏、低热、轻咳,其后的二周咳嗽逐渐加剧,有剧烈的阵咳,激烈的咳嗽持续不断而导致呼吸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时患者的呼吸呈典型的鸡鸣声。6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成人一般不出现典型的鸡鸣。成年和青年以及未完全免疫的儿童,症状比较温和症状详细描述 本病可分为三期:卡他期,仅表现为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10天后转入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疼挛性咳嗽,发作日益加剧,每次阵咳可达数分钟之久。咳后伴一次鸡鸣样长吸气。若治疗不善,此期可长达2~6周。恢复期阵咳渐减甚至停止,此期2周或更长。若有呼吸道感染可再致疼咳,病程可2~3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吸入的空气中带有病菌,由患者喷嚏、咳嗽或讲话而形成。百日咳杆菌为鲍特杆菌属,侵入呼吸道粘膜在纤毛上皮进行繁殖,使纤毛麻痹,上皮细胞坏死,坏死上皮,炎性渗出物及粘液排除障碍,堆聚潴留,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支气管阻塞也可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诊断 (一)流行病学对仅有卡他症状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者应注意询问接触史。

百日咳杆菌毒素

百日咳杆菌毒素 自从1909年发现百日咳杆菌对热不稳定毒素(heat-labile toxin, HLT)或称皮肤坏死毒素后,百日咳杆菌的活性物质不断被分离和提纯,其中与致病有关的物质陆续被发现。与百日咳杆菌致病有关的物质除荚膜外,尚有百日咳杆菌的菌毛成分、内毒素(endotoxin)、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 PT)和腺苷酸环化酶/溶血毒素(adenylate cyclase/hemolysin toxin, ACT)等:内毒素即百日咳杆菌脂多糖(LPS);百日咳毒素由于其多重作用而有不同的命名,如因能提高小鼠对组织胺、5-羟色胺等的敏感性而被称作组织胺敏感因子(histamine-sensitizing factor, HSF),因能促进白细胞、淋巴细胞增生又被称作白细胞增生因子或称淋巴细胞增生因子(leukocytosis promoting factor, LPF),因能使百日咳杆菌粘附于呼吸道纤毛上而使细胞损伤导致阵发性咳嗽又被称作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xin, TCT);ACT能促进巨噬细胞内的cAMP增加而抑制巨噬细胞功能,而且此环化酶毒素又能活化胰岛B细胞导致大量胰岛素分泌而有被称作胰岛素活化蛋白(islets-activating protein, IAP);百日咳杆菌有菌毛血凝素(fimbrial hemagglutinin, FHA)和白细胞增生因子-血凝素(lymphocytosis-promoting factor hemagglutinin, LPF-HA),使病人淋巴细胞增多,两者对小鼠均有免疫保护活性。近年对百日咳杆菌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调控百日咳毒素表达的天然启动子和百日咳疫苗的研制上。现将起主要毒素及疫苗的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内毒素(1-3) 百日咳杆菌脂多糖又称耐热毒素,是百日咳杆菌的被膜成分。与其他细菌的内毒素同样,其介导活性的主要部分为LPS的类脂A(lipid A)结构。 1.化学性质早期采用热酚/水法提取百日咳杆菌的LPS(Westphal et al, 1952),以后有人用超速离心进行纯化并用各种蛋白酶处理以得到高纯度的LPS,各种不同菌株获得的LPS产量为6~34mg/g细菌干重。 百日咳杆菌内毒素的主要特征是含有两种不同成分的LPS,分别称作LPS-Ⅰ和LPS-Ⅱ。LPS-Ⅰ和LPS-Ⅱ两者比例为2:3。两组分均存在于百日咳Ⅰ相菌和部分Ⅳ相菌。这两组分的差别在于分子的类脂部分不同,一种分子的类脂连着2-3个脂肪酸而另一种含有3-5个脂肪酸,而且脂肪酸的组成也较特殊,含有罕见的2-甲基-3-羟基葵酸和2-甲基-2-羟基四葵酸,其他的成分如磷酸盐、葡萄糖胺、四葵酸、3-羟基四葵酸和3-羟基葵酸大致一致。类脂部分与多糖以3-脱氧-2-辛酮糖酸(KDO)分子相连,但KDO分子在两种LPS 中磷酸化程度不同。将百日咳杆菌LPS用4mol/L HCl在100℃水解,得到一种含分支的三糖,即4-O-(2-氨基-2-脱氧-α-D-吡喃葡萄糖基)-6-O-(2-氨基-2-脱氧-α-D-吡喃半乳糖基尿嘧啶)-D-吡喃葡萄糖。此分子皆存在于两种LPS中。用质谱法精确测定百日咳杆菌LPS的类脂部分的分子量,结合31P-NMR的结果推断的百日咳杆菌类脂A的结构见图1。 2.百日咳杆菌LPS的毒性百日咳杆菌LPS具有明显的致热原性、Shwartzman反应、佐剂活性并具有增强对感染的非特异抵抗力活性等,现将百日咳杆菌LPS的活性小结于表1。 表1 百日咳杆菌LPS的生物学活性 试验方法结果 小鼠体重增长试验(18-20g 小鼠)注射24h,体重改变的最大剂量为1.07μg 家兔热原性试验2μg/kg剂量,最大平均升 高温度为2℃ 家兔局部Shwartzman反应阳性反应的敏感剂量介于 12.5-200μg 保护反应:诱导小鼠对伤寒、大肠杆菌、肺双、绿脓杆菌和金葡菌感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LPS和各菌攻击,相隔3天)LPS剂量在12.5-200μg,对所有攻击菌具有显著保护作用,最大保护作用是对肺双,最弱保护作用是对绿脓 佐剂作用:在流感病毒疫苗对小鼠的佐剂活性抗病毒血凝素抗体年度增高2.5倍

常见细菌鉴定

常见细菌鉴定 平装: 33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119610 条形码: 9787117119610 尺寸: x x cm 重量: 540 g 百分网内容简介 《临床常见细菌、真菌鉴定手册》着重对院内感染的常见细菌、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和研究进行了细致阐述。细菌耐药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抗生素滥用是造成耐药性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进化史上最成功的例子,存在几十亿年了,新兴的微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是适应而不是对抗。院内感染菌株绝大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破坏了正常菌群,导致微生态失衡情况下,引起感染的发生、发展。我从事微生态研究多年,深刻认识到只有从生态平衡角度,将传统的单纯“杀菌”理论转变为“杀菌”加“促菌”理论,保护人体的正常菌群,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才是控制感染的根本办法。 百分网目录

上篇临床细菌学 第一章需氧及兼性厌氧,革兰染色阴性杆菌、球杆菌、球菌及弯曲菌和螺旋菌 第一节心杆菌属 第二节放线杆菌属、艾肯菌属、金氏杆菌属和色杆菌属 第三节弗朗西丝菌属 第四节布鲁菌属 第五节军团菌属 第六节假单胞菌属 第七节伯克霍尔德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丛毛菌属和食酸菌属 第八节不动杆菌属 第九节莫拉菌属 第十节金黄杆菌属和威克斯菌属 第十一节奈瑟菌属 第十二节鲍特菌属 第十三节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苍白杆菌属和根瘤菌属 第十四节弧菌属 第十五节气单胞菌属 第十六节肠杆菌科

第十七节巴斯德菌属 第十八节弯曲杆菌属和弓形菌属 第十九节螺杆菌属 第二十节巴尔通体属 第二十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十二节疏螺旋体属 第二十三节密螺旋体属 第二章需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及杆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肠球菌属 第四节气球菌属及其相关菌属 第五节李斯特菌属和丹毒丝菌属 第六节棒状杆菌属及相关菌属 第七节芽胞杆菌属和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第八节分枝杆菌属 第九节奴卡菌属、红球菌属 第三章专性厌氧菌 第一节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嗜胨菌属、微金菌属和厌氧球菌属 第二节韦荣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和巨形菌属 第三节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双歧杆菌属、真杆菌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 代码 革 兰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细菌分 类 菌属 139 - Vibrio cholerae O139 霍乱弧菌O139血清型FERM 弧菌属 157 -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大肠埃希菌O157:H7 EBC 埃希菌属 aba -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鲍曼不动杆菌NFR 不动杆菌属abu - Arcobacter butzleri 比茨莱弓形菌GNCB 弓形菌属 ac- - Acinetobacter sp. 不动杆菌属NFR 不动杆菌属aca -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醋酸钙不动杆菌NFR 不动杆菌属acb - Actinobacillus sp. 放线杆菌属GNCB 放线杆菌属ach - Achromobacter sp. 无色杆菌属NFR 无色杆菌属acv - Aeromonas caviae 豚鼠气单胞菌FERM 气单胞菌属acx - Acidovorax sp. 食酸菌属NFR 食酸菌属 acy - Arcobacter cryaerophilus 嗜低温弓形菌GNCB 弓形菌属 ade - Alcaligenes xylosoxidans ss. denitrificans 反硝化无色杆菌NFR 无色杆菌属adf - Acidovorax delafieldii 德拉菲尔德食酸菌NFR 食酸菌属 adf - Pseudomonas delafieldii 德拉菲尔德食酸菌NFR 食酸菌属aeh - Aeromonas hydrophila 嗜水气单胞菌FERM 气单胞菌属aeq - Actinobacillus equuli 马驹放线杆菌马驹亚种GNCB 放线杆菌属aer - Aeromonas sp. 气单胞菌属FERM 气单胞菌属aeu - Aeromonas eucrenophila 嗜矿泉气单胞菌FERM 气单胞菌属afa - Alcaligenes odorans 香味类香味菌NFR 产碱杆菌属afc - Acidovorax facilis 速生食酸菌NFR 食酸菌属

微生物学整理--苛养菌

苛养菌嗜血杆菌属鲍特菌属军团菌 形态染色1)格兰阴性短小球杆菌,具有多形性 2)无芽孢,无鞭毛,无动力,多数菌株 有荚膜,有荚膜菌株毒力较强1)格兰阴性短小杆菌,两端浓燃,单个 或成对,短链状排列 2)无芽孢,光滑型有荚膜,支气管败血 和鸟鲍特菌有鞭毛 1)格兰阴性杆菌 2)一端鞭毛/侧生鞭毛 培养特征1)需氧或兼性厌氧 2)营养要求高,需要X或/和V因子才 能生长。新鲜血液含X/V因子,但V因 子处于抑制状态,必须加热80~90度,故 巧克力琼脂适于生长,灰白圆形、光滑、 半透明小菌落 3)与金葡共培养,有卫星现象,阴金葡 能合成较多V因子,靠近其周围的嗜血 生长旺盛1)专性需氧,不需CO2 2)对营养要求高,血平板和巧克力琼脂 板均不生长,需要用鲍-金培养基或 CCBA琼脂平板 1)需氧菌 2)营养要求苛刻,且生长慢 3)专业培养基:F-G琼脂培养基, CYE,BCYE 4)在F-G上:3到5天针尖大小菌落, 紫外灯照射下发黄色荧光 5)BCYE 有光泽的刻花玻璃样菌落 生化反应1)氧化酶(+/-)、触酶(+/-),葡,乳,蔗 糖(+/-) 2)根据产生吲哚、尿素酶及鸟胺脱羧酶, 不同流感、副流感可分为8个生物型触酶试验阳性,不发酵糖1)氧化酶(+/-)不分解糖类,硝酸盐还 原(-)脲酶(-) 2)液化明胶(+)多数菌产生β内酰胺 酶 抗原结构荚膜多糖抗原,又可分为6个血清型H抗原无特异性,O抗原有特异性,根据 O进行血清学分型 致病性一.致病物质:荚膜、菌毛、酶类、内毒 素 二.所致疾病: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化脓 性感染、继发感染一.致病物质:菌毛、荚膜、内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百日咳 轻症:仅流感样症状 重症:以肺部感染为主,全身多器官严重 损伤

百日咳杆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百日咳杆菌 导语: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疾病的病原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可以听到家长带小孩去打“白百破”疫苗,什么是“白百破”疫苗呢?其实“ 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疾病的病原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可以听到家长带小孩去打“白百破”疫苗,什么是“白百破”疫苗呢?其实“白百破”疫苗主要是指白喉杆菌、百日咳、破伤风这三种病原菌的疫苗。一般来说,3个月到6岁的儿童需要接种疫苗。 对于“白百破”疫苗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他们之中的“百”,“百”指的是百日咳杆菌,它明一种灭活的百日咳杆菌,是一种具有百日咳杆菌的免疫原性没有毒性的疫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百日咳杆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菌。百日咳杆菌为卵圆形短小杆菌,大小为0.5~1.5×0.2~0.5um,属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无鞭毛、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需用马铃薯血液甘油琼脂培养基(即鲍~金氏培养基)才能生长。经37℃2~3天培养后,可见细小、圆形、光滑、凸起、银灰色、不透明的菌落,周围有模糊的溶血环。液体培养呈均匀混浊生长,并有少量粘性沉淀。生化反应弱,一般不发酵糖类,但分解蔗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和吲哚,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感染百日咳后可出现多种特异性抗体,免疫力较为持久。仅少数病人可再次感染,再发的病情亦较轻。粘膜局部的分泌型lga具有阻止细菌粘附气管粘膜细胞纤毛的作用,其抗感染作用比血清中的抗体更重要。细胞免疫在百日咳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甚明了。 百日咳杆菌感染后,需隔离病人,隔离期自发病起七周。预防以自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 前言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 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肠道病原菌之一。 一、分类 志贺菌属可用特异性抗血清将其分为4个血清群(种):A群为痢疾志贺菌,B群为福氏志贺菌,C群为鲍特志贺菌,D群为宋内志贺菌。1989年CDC分类系统将生化反应特性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志贺菌A、B、C血清群;而将生化反应特征与之相异,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DNA G+C含量为49~53mol%。 二、临床意义 志贺菌属细菌的致病主要与细菌的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有关,志贺菌属细菌因菌毛的作用,细菌黏附于肠黏膜的表面,并侵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病灶,引起炎症反应。本菌属各菌株均有强烈的内毒素,由于内毒素的释放可造成上皮细胞死亡及黏膜下发炎,并形成毛细血管血栓,导致坏死、脱落和溃疡,患者出现典型的脓血便;另一方面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内毒素血症),导致发热、意识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A群志贺菌1型和2型产生的志贺毒素,ST对Vero细胞有毒性作用也称为Vero毒素VT对小鼠有强烈的致死毒性,有VT1和VT2两种。ST属VT1型。 志贺菌属细菌主要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典型的急性菌痢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小儿常可引起中毒性菌痢,患儿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四种志贺菌中,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较为严重,其他志贺菌引起的感染则相对较轻,具有自限性且很少致死。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多见。多数菌痢为散发病例,可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可因食用了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而引起暴发流行。 三、生物学特性 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菌体大小(1~3μm×(0.7~1.0)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2~7.4。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且生长良好。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可形成乳糖不发酵、中等大小、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宋内志贺菌常形成粗糙型菌落。 志贺茵属菌种有O抗原,无H抗原,部分菌种有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两种抗原,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A、B、C、D)和40余个血清型。O抗原耐热,加热100℃ 60分钟不被破坏。K抗原存在时能干扰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作用。加热100℃ 60分钟可消除K抗原对O抗原的干扰作用。

百日咳鲍特菌全基因测序A啊

百日咳鲍特菌全基因测序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百日咳鲍特菌俗称百日咳杆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体。该菌为鲍特菌属的一种。百日咳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毒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35~36℃,最适PH6.8~7.0。营养要求高。百日咳鲍特菌常发生菌落变异。新分离株为S型,称为I 相菌,有荚膜,毒力强。人工培养后,逐渐形成R型菌落,为IV相菌,无荚膜无毒力。同时其形态、溶血性、抗原构造、致病力等亦随之变异。中间过渡相,称为II、III相菌。百日咳鲍特菌抗原结构包括菌体O抗原和K抗原。 主要致病物质有百日咳毒素(PT)是百日咳鲍特菌的主要毒素,其结构由A、B亚单位组成。PT具有免疫致敏等作用,与细菌附着纤毛上皮细胞和阵发性咳嗽有关。丝状血凝素(FHA)促进细菌与纤毛上皮细胞粘附。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denylcyclase toxin)、气管细胞毒素(TCT),皮肤坏死毒素(DNT).百日咳传染源为早期病人和带菌者。儿童易感。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7~1d.百日咳鲍特菌属不进入血流,主要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预防百日咳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我国采用I相百日咳死菌苗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制成三联疫苗(DPT)近年来,日本、美国等许多学者已经研究制备百日咳无细胞菌苗代替全细胞菌苗,可显著减低全细胞菌苗的毒性反应。 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百日咳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手段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制成百日咳菌体疫苗开始,百日咳即成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由于百白破疫苗的大量使用是百日咳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仍然有4 000万百日咳患者,其中高达3416 万儿童死于百日咳及其并发症,其中98.18 %病例来自不发达国家[1]。即便是发达国家或DTP 接种率很高的国家,近年来百日咳病例也有上升的趋势,局部还有爆发性的流行[2]。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和青少年人群中百日咳的报道逐渐增多[3]。分析原因可能是二方面,首先由于百日咳疫苗已经使用70多年的应用历史,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也有20多年的历史,百日咳杆菌的部分基因可能已经发生突变或缺失,使得疫苗失去保护功效。近年来报道aPerV包含纯化的蛋白,如:PT、Prn与流行菌株表达的蛋白不一致,并认为抗原漂移致疫苗的效果降低。荷兰1953年开始使用wPerV,疫苗生产菌株为PtxSlB、PtxSlD亚型,1949~1954年并无PtxSlA亚型菌株,1978~1985年分离到了PtxSlA型菌株,于是认为是新型的变异株[4]。芬兰Elo—maa等[5]在1953~1964年小规模的流行菌株调查过程中并无PtxSlA型菌株,在1982年首次分离到。美国疫苗生产菌株的基因型是ptxSlB 亚型,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疫苗,在1970年首次分离出PtxSlA亚型的菌株,在此之前分离的菌株为PtxSlB、PtxSlD亚型[6]。在前苏联的wPerV生产株为PtxSlB、PtxSlD,人群接种疫苗是在1960年左右,在未使用疫苗前的1948~1959年,临床分离株PtxSlB、PtxSlD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62%。1970~1979年分离到11%的PtxSlA亚型菌株,而到1980~1989年及以后上升到100%[7]。在阿根廷疫苗生产菌株为PtxSlB亚型,在1969年分离到PtxSlA亚型的菌株[8]。这些似乎说明是免疫选择导致了突变株的出现。但在英国疫苗生产株包含PtxslA、PtxSlB亚型。Fry 等收集了1940~1949年50株菌,其中PtxslA亚型占50%;1990到1999年收集的105株百日咳鲍特菌,均为PtxSlA亚型。PtxSlA亚型的菌株最早出现在1949年[9]。可见PtxSlA亚型的菌株并不是新的变异株,因为它在英国流行多年了。波兰Gzyl 等研究收集1960~1990年的临床分离菌株中,在20世纪60年代就分离了PtxSlA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 ,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幼婴易发生窒息、肺炎或脑病而导致死亡。 病因 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简称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在体外、室温下仅能生存2小时:日光暴晒下1小时;加热60℃,15分钟即灭活;可很快被一般常用消毒剂杀灭。副百日咳杆菌(B.parapertussis)可引起类似百日咳的呼吸道症状,但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入易感儿呼吸道后,细菌首先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不侵入细胞中,不断增殖和产生毒素(包括腺苷环化酶毒素、表皮坏死毒素、气管细胞毒素等),造成纤毛细胞坏死、粘膜广泛炎症和破坏。并引起全身反应。 支气管粘膜纤毛被破坏后不能很好地排出炎症分泌物,以致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持续刺激,易于反射性地引起连续剧烈咳嗽。阵咳时患儿声门痉挛,处于呼气状态;咳嗽暂停时,大量空气被吸入通过痉挛的声门即发出较长的鸡鸣样吼声,直到粘稠分泌物排出后,痉挛阵咳始暂停。随着分泌物的积聚,阵咳再现。 由于长期剧烈咳嗽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兴奋灶,故病愈后数月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即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成人带菌者也有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在患儿周围2.5m以内,很少通过其他物品间接传播。发病前1~2天至病初3周内传染性最强,但恢复期也有传染性。 过去本病可散发或流行(常3、4年发生-次),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未改变此周期。本病冬春季较多,但夏秋季也不少见,可能与小儿接触密切有关。密切接触的易感者90%以上发病,包括新生儿。预防接种与患病后的免疫力并不完全,6岁前接受过免疫接种的成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由于抗体逐渐消失,可成为带菌者或轻症病人。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7~14天(3~21天)。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整个病程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可分以下3期: (一) 卡他期从发病到出现痉咳,病期约1~2周。临床呈现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

百日咳

【概述】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幼婴及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 【诊断】 根据接触史及典型的痉咳期表现,如无典型痉咳者可结合典型血象改变,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和特异的血清学检查。对各年龄组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咳嗽,特别有痉咳症状者,均需考虑本病的可能,作进一步的检测。 【治疗措施】 (一)一般疗法按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一切可诱发痉咳的因素。良好护理以预防并发症。注意营养。 (二)抗生素治疗应用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可降低传染性,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 1.红霉素每日40~50mg/kg,最大剂量2g/日,分3~4次口服,连服7~14天。也可加用TMP每日6mg/kg分二次口服,疗程为7天。 2.氨苄西林每日100~150mg/kg,肌注,疗程为7~10天。有谓需大剂量1~2g/次,每日肌注二次,连用7天,可能有效。 3.卡那霉素、复方SMZ及异烟肼亦可使用,疗程各7~10天。

(三)对症治疗祛痰止咳剂如氯化铵等。沙丁胺醇(舒喘灵,albuterol)0.5mg/kg能减轻咳嗽症状。氯丙嗪等可减少夜间咳嗽,有利睡眠。幼婴窒息时应即刻行人工呼吸,给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痰。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用3~5天,以减少窒息或惊厥,需同时注意心率和血压。百日咳脑病时可用脱水剂。有低钙、低血糖等时,予以对症治疗。 (四)并发症的治疗按并发病种,给予相应治疗。 (五)皮质激素只短期应用于危重患者,如幼婴或有脑病者。强的松龙15~20mg/日,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病原学】 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百日咳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球杆菌,一般在培养基内需要大量(15%~25%)鲜血才能繁殖良好,血液-甘油-马铃薯(B-G培养基)对分离本菌最为适宜。新鲜分离的百日咳杆菌为Ⅰ相菌。Ⅰ相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含内毒素和外毒素。连续转种菌落变粗糙后毒力逐渐减弱,抗原性强度也不相同,此种无致病力的百日咳杆菌称为第Ⅱ、Ⅲ、Ⅳ相。只有Ⅰ相百日咳菌致病产生症状,也必须用Ⅰ相菌制作疫苗才能产生免疫力。该菌在人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室温下只能生存2小时,日光暴晒1小时或加热60℃15分钟即灭活,也能很快被一般常用化学消毒剂所消灭。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 bacillus)中尚有副百日咳杆菌(B.parapertusis),支气管腐败杆菌(B.bronchiseptica)。此二者形态

百日咳

百日咳 病原菌是鲍特菌属(Bordetella)中的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常称百日咳杆菌。已知鲍特菌属有四种杆菌,除百日咳鲍特菌外还有副百日咳鲍特菌、支气管败血鲍特菌和鸟型鲍特菌。鸟型鲍特菌一般不引起人类致病,仅引起鸟类感染。百日咳杆菌长约1.0~1.5μm,宽约0.3~0.5μm,有荚膜,不能运动,革兰染色阴性,需氧,无芽孢,无鞭毛,用甲苯胺蓝染色两端着色较深。 细菌培养需要大量(15%~25%)鲜血才能繁殖良好,故常以鲍-金(Border-Gengous)培养基(即血液、甘油、马铃薯)分离菌落。百日咳杆菌生长缓慢,在35~37℃潮湿的环境中3~7天后,一种细小的,不透明的菌落生长。初次菌落隆起而光滑,为光滑(S)型,又称I相细菌,形态高低一致,有荚膜和较强的毒力及抗原性,致病力强。如将分离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R)型,称Ⅳ相细菌,无荚膜,毒力及抗原性丢失,并失去致病力。Ⅱ相、Ⅲ相为中间过渡型。百日咳杆菌能产生许多毒性因子,已知有五种毒素:①百日咳外毒素(PT);是存在百日咳杆菌细胞壁中一种蛋白质,过去称作为白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PE),组胺致敏因子(HSF)、胰岛素分泌活性蛋白(IAP)。百日咳外毒素由五种非共价链亚单位(S1~S5)所组成。亚单位(S2~S5)为无毒性单位,能与宿主细胞膜结合,通过具有酶活力的亚单位S1介导毒性作用。S1能通过腺苷二磷酸(ADP)-核糖转移酶的活力,催化部分ADP-核糖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分离出来,转移至细胞膜抑制鸟苷三磷酸(CTP)结合即G蛋白合成,导致细胞变生。同时还能促使淋巴细胞增高,活化胰岛细胞及增强免疫应答。②耐热的内毒素(endotoxin,ET),100℃60min只能部分破坏,180℃才能灭活。此毒素能引起机体发热及痉咳。③不耐热毒素(HLT)这种毒素加热55℃30min后能破坏其毒性作用,此毒素抗体对百日咳杆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④气管细胞毒素(TCT):能损害宿主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之变性、坏死。⑤腺苷环化酶毒素(ACT):存在百日咳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酶,此酶进入吞噬细胞后被调钙蛋白所激活,催化cAMP的生成,干扰吞噬作用,并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细胞杀菌能力,使其能持续感染。ACT也是一种溶血素,能起溶血作用。百日咳的重要抗原是百日咳菌的两种血凝活性抗原。一种为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hemagglutinin,FHA),因来自菌体表面菌毛故又称菌毛抗原。FHA在百日咳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实验发现,FHA免疫小鼠能对抗百日咳杆菌致死性攻击,因此FHA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凝集原(aggluginogens,AGG)为百日咳杆菌外膜及菌毛中的一种蛋白质成分,主要含1、2、3三种血清型凝血因子。AGG-1具有种特异性;AGG-2、3具有型特异性。通过检测凝集原的型别来了解当地流行情况。目前认为这两种血凝素抗原相应抗体是保护性抗体。百日咳杆菌根据不耐热凝集原抗原性不同分为七型凝集原,1型凝集原为所有百日咳杆菌均具备。7型凝集原为鲍特菌属(包括副百日咳杆菌、支气管败血性杆菌)所共有。2~6型以不同的配合将百日咳杆菌分为不同血清型。测定血清型主要是研究流行时菌株的血清型和选择特殊血清型菌株生产菌苗。此外,副百日咳杆菌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亦可引起流行。百日咳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5℃经30min即被破坏,干燥数小时即可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抵抗力弱。但在0~10℃存活较长

百日咳诊疗指南

百日咳诊疗指南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率最高。母体无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罕见。 本病发生于各世界各地,多见于温带及寒带。一般散在发病。 本菌自呼吸道侵入,依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堆积潴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和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病理变化可见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甚至肺泡周围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分泌物阻塞气管可出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及神经细胞变性。

潜伏期2~20天,一般为7~10天。典型经过分为三期: (一)卡他期(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3~4日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二)痉咳期咳嗽由单声咳变为阵咳,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继而一次深长的吸气,因声门仍处收缩状态,故发出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少数病人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浮肿、眼结膜及鼻粘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成人及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痉咳。婴儿由于声门狭小,痉咳时可发生呼吸暂停,并可因脑缺氧而抽搐,甚至死亡。此期短则1~2周。长者可达2月。 (三)恢复期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可长达数月。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最为常见,多为继发感染所致。痉咳可减轻,患儿出现高热、气促、紫绀及肺部罗音。其他还可出现肺不张、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肺结核患者再患本病可促使结核病变活动。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百日咳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3%。严重痉咳引起脑缺氧、水肿、血管痉挛或出血。表

细菌基础知识归纳

微生物检验- 1、鼠疫G阴性无芽孢无动力肠杆菌科 2、霍乱病原G阴性无芽孢无夹膜有一根鞭毛霍乱弧菌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深入鉴定、免疫检测 抗体检测耶尔森菌单一环状染色体多由O1和O139群引起急性肠道传染病腹泻呕吐 O1分古典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均分为小川稻叶彦岛三型3、伤寒与副伤寒G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多数有菌毛4、淋病病原G阴性呈粉红色美兰染色呈蓝色奈瑟菌属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抗体F1检测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淋病双球菌37℃无芽孢有鞭毛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以上35-36℃2.2-5%CO2浓度培养不耐干燥 5、梅毒病原G阴性有细胞壁细胞膜周浆鞭毛3-4根 6、白喉病原G阳性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为放线菌 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抗体检测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棒状杆菌属中致病性最强染色不均梅毒螺旋体透明所以不易着色似弹簧采取标本、分离病原、病原鉴定 如已发现假膜,则在假膜边缘下取样 7、百日咳病原G阴性百日咳杆菌鲍特菌属8、脑膜炎奈瑟菌G阴性咖啡豆形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采取标本、分离病原、快速检定、抗体检测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婴幼儿多见阵发性痉挛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ABC血清群占致病90%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I相为S型IV相为R型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血液感染(败血症)有13个血清群II III为过度型IgG抗体血清增长4倍以上确诊

9、致病性链球菌 G 阳性 分浅表性感染和侵入性感染 分3类:甲型溶血性 草绿色a 溶血、乙型溶血性(能产生链激酶) 界限分明 完全透明 β溶血、 丙型链球菌 无溶血环 不致病 链球菌能引起肾小球肾炎 (1)化脓性链球菌 链状排列 长短不一 (2)、肺炎链球菌 有荚膜 链球菌属 双排列呈短链 95%以上A 群菌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35-37℃培养24h 菌落周围有草绿色a 溶血环 最适温度37.5℃ PH7.4-7.8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抗体检测 奥普托欣 胆汁溶菌 菊糖发酵试验肺炎链球菌均阳性, 抑菌环>10mm 为敏感 ;<10mm 为耐药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均阴性 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病原鉴定、胆汁溶菌试验 (3)猪链球菌 链球菌属 动物源性疾病 10、钩端螺旋体G 阴性 C 形 S 形或逗点状 有内鞭毛 共35个血清型 2型对人和动物致病属于R 群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深入鉴定 分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和双曲钩端螺旋体(非致病) 常出现脑内膜炎 心内膜炎 关节炎等 10天后采集脑脊液和血液 28-30℃ PH7.2-7.5 运动方式:沿着长轴旋转 (微)需氧 对酸碱敏感 11、莱姆病原 G 阴性 伯道疏螺旋体 12、布鲁氏菌G 阴性 无鞭毛无芽孢 光滑菌株有荚膜 是一种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 微嗜氧 采取标本、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深入鉴定、抗体检测 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病原鉴定、尿液检测、抗体检测 专性需氧37℃ PH6.6-6.8 该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 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鼠是主要宿主动物 环境调查时采取蜱和鼠标本 分离布鲁司菌较多的标本是动物的流产胎羔 发酵代谢产物为乳酸不能合成长链脂肪酸 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不同 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司菌对人类有威胁 13、炭疽病原 G 阳性 炭疽芽孢杆菌 有荚膜有芽孢 14、斑疹伤寒抗原无芽孢及鞭毛 形态多种 无鞭毛,粗大杆菌形态呈棒状两端截平 能产生外毒素 普氏立克次体(媒介体虱)&莫氏立克次体(鼠蚤) 采取标本、镜检、病原分离、病原鉴定、毒力鉴定、抗体检测 分流行性和地方性两种 革兰不着色 用姬姆莎染色 毒素基因位于大质粒pOX1上,荚膜基因位于小质粒pOX2上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 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有诊琼脂上灰白色呈“毛玻璃”状 镜下称为“狮鬃”样菌落 断意义,单份血清特异抗体IgG ≥1:160有现症诊断意义

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突然阵发性痉咳,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可持续几个月,如无并发症出现,一般无高热或有轻度发热。百日咳在我国元明古代医书即有详细记载,中医称百日咳为“鹭鸶吼”。1906年Bordet和Gengou二人由病人痰液中分离出百日咳杆菌,确定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 本病主要传染对象多为6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约为总发病率的50%,成年人未获得免疫力也可被感染。据WHO估算,全世界每年百日咳发病数约为6 000万,其中50万~100万死亡。百日咳是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之一,因而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已将其列入要消灭的传染病。 一、流行情况 百日咳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因经济状况和免疫实施不同,各国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未实行预防接种的地方,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可达20%~60%,如非洲各国每年发病率在2~2 000/10万,欧洲约为0.35~85/10万,我国1978年发病率为250.69/10万,至1987年已下降至5.62/10,免疫较好的北京市仅为0.3/10万。 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性 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典型的百日咳患者或轻型的病人都是传染源。发病后2周病人传染性最强。人类带菌状态尚未查明。少数成人或大龄儿童呈非典型或亚临床型,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百日咳菌抵抗力弱,不易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故直接密切接触者为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患者咳嗽、喷嚏等的分泌物形成的飞沫传播。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主要易感者是儿童,尤以婴幼儿最强。因妊娠期母亲的抗百日咳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因此胎儿出生后即可感染此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三、流行特征 1、季节性和周期性:百日咳发病季节性不显著,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我国一般春季多见,7月高峰,11月最低。其周期性为每3~5年一个高峰,与易感者积累有关。在开展计划免疫以来,其周期性已不明显。 2、年龄分布:年龄小者易感性高,多数患者为7 岁以下儿童。日本发病率主要集中在一岁以内。近年有的国家发现成人百日咳患者增多,在百日咳患者中占10.2%。 3、流行趋势:由于世界各国都在实行扩大免疫规划,许多国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美国1971年发病率为1.47/10万,至1980年已为0.76/10 万。荷兰1976至1980年只发生86例百日咳患者,已不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病原学 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俗称百日咳杆菌,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体。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短杆菌,其大小宽为0.2~0.5μm,长为0.5~1.5μm,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毒菌株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与生化反应 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5~36℃,最适pH 6.8~7.0。生化反应弱,不分解糖类,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等。百日咳鲍特菌常发生菌落变异。新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