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从中西方谚语中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从中西方谚语中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摘要谚语是意义完整的固定句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

在不同文化的谚语中,相同的物体和行为往往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通过研究英汉谚语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章首先从谚语的构成方面比较了英汉谚语的差异,然后从中西方人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通过本文对英汉谚语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将学习到两种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使用英汉谚语。

因此,研究中西方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AbstractProverb is a complete senten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different proverbs that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he same things and the same behavior show represent different means and different feelings. The paper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n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istic idea, moral views,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custom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on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ones. Through the study and summary of this paper we will lear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 What’s more, we will use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more easily and more accurately. So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Proverbs;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ces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I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help of my supervisor, Xia Li, who has offered me valuable suggestions in the academic studies. Without her encouragement, insightful criticism and gracious guidanc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I also owe a special debt of gratitude to all the teachers 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from whose devoted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lectures I have benefited a lot and academically prepared for the thesis.I should finally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beloved parents who have always been helping me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supporting without a word of complaint.OutlineⅠ. IntroductionⅡ.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ProverbsA.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rbs1. Form of Characters2. Sentence Pattern3. Rhetorical DevicesB.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Proverbs in the Real LifeⅢ.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A. Proverbs of Living EnvironmentB. Proverbs of Humanistic IdeaC. Proverbs of Moral Views1. The Attitude Towards Reputation2. The View of Love3. Filial Duty4. The Attitude Towards WomanD. Proverbs of Religious Beliefs1. God and no God2. The Idea of Equality and GradeE. Proverbs of CustomⅣ.Conclusion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Ⅰ. IntroductionDuring the etymology, proverb is defined as a settled saying accompanied with the long history. In the modern version of the Dictionary, proverbs indicated these briefly, popular and meaningful sentences which are popular in folk among traditional social of China. In western, many English dictionaries have the analogous definition which is popular short saying with words of advice or warning. There are many proverbs in our daily life and be used very popular during our daily life.“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said by Bacon, a well-known British writer. Every nation has abundant proverbs in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which were using reflect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oughts and feelings.Ⅱ.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ProverbsA.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rbsAs a quintessence of native language, proverbs have many unique characteristic which different from other language forms. Next we will introduce it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e characters form, sentence pattern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1. Form of CharactersProverb is summarizes of labor practice of the masses, it has a heavy flavor of lif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have regular sentence pattern and shapely syllable, it selects the words is very refined. Proverbs can express luxuriant idea content with highly condensed language. It has highly ability of generalizing, which aimed at reflect a profound moral vividly. It displayed mainly follow the three points: First of all, proverbs always using small amount of words and flat structure to compress the abundant content. These sentences, which are dapper, crisp andfinger-popping, embodies the language fea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tive. For example: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雨过天晴).In our native proverbs, there are also many examples lik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伴,三人散。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贺高燕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谚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理念出发,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宗教信仰、文化理念、道德观念并通过具体例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一、前言胡文仲教授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说:深层的文化包括: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模式,美学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哲学。

毫无疑问,中西方语言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及特点。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版)中是这样定义谚语的:用简单固定的话语去表现深刻的道理。

同中文一样,英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英语谚语也从不同的语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

英国作家培根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从谚语中得知一二。

”(一个民族特有的天赋和智慧出自谚语)。

人们经常使用的谚语的形式有:地方谚语,习语,典故。

经常被引用的经过提炼的表述通常是人类文化遗产精华还有人类自身经验的总结。

这篇论文打算从宗教思想、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寻中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宗教思想的不同宗教信仰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有着确定影响的精神活动。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宗教信仰,无论是中国还西方宗教对文化都有着确定无疑的影响。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教。

汉语谚语经常与佛道有关,例如,“无事不登三宝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些谚语反映的是儒家封建等级思想,例如,“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拧不过大腿。

”同样还有反映入世观念的谚语:“平安是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背了数量原则(Quantity Maxim),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需要的信息,产生了幽默的会话含义,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的个性。

话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要求会话双方所说的话都与话题相关,即说话要切题。

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一方说东,另一方道西,或者一方所答非另一方所问,交际就难以进行,而幽默也可由此产生,如:法官:“Order!Order!Order in the court!”犯人:“I’ll take a ham sandwich on rye with beer.”从法官的角度来看,犯人的回答和他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违背了关联准则。

而从犯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又是可以有关联的:法官要求点菜,而犯人按要求做了。

犯人正是利用了order(秩序;点菜)的一词多义和法官捣乱开玩笑,从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

三、无限的文学审美价值语言经过美化才具有了修辞功能。

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项成东,2003)。

“由于模糊语言语义模糊、概念朦胧,能够创造出美学意境、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用。

事实上,模糊语言被称为文学语言或诗化的语言”(刘建刚,2006)。

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吴义诚,1996)。

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伸缩性,这种清晰与不清晰的相依、确定与不确定的毗连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便是模糊美。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

“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韩庆玲,1998)。

比如汉语中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美人容貌所用的模糊词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能激起读者无边的遐想,如果稍稍精确一点,美若西施,那么喜欢贵妃之妩媚、黛玉之娇柔的读者就无法得到美的享受;倘若再细节化,把上面的句子改为:身高1.65米,脸像雪一样白,读者被剥夺了想象的空间,美便荡然无存了。

从汉英谚语对比看中西价值观差异

从汉英谚语对比看中西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儒道两家的教义贯穿始终,都 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作为儒道的泰斗,孔子和老子被后 人认为具有高度的人生智慧,给人类决定了一个终极的人生 方向。 天道与圣人的境界已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人们要做的也 就是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因此,历史与前人的经验教训,对于中 国人极其重要,在时间上就表现为过去取向。 “前车之履,后车之 鉴”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表明人们 对 过 去 怀 有 鲜 明 的 崇 敬,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
“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 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 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汉语中有许多谚语通过阐释自然来关照社会、 启迪人 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说 明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是说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时 应天,才能把握时机,运筹帷幄;“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也 是说人们要取得好收成,达到天从人愿的结果,就务必要顺从 大自然的安排。同时,天还是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如“皇天不负 有心人”、“天理难容”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表达了人们对 公理和正义的坚定信念和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4.人性取向(Human Nature Orietation)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克拉克洪的研 究表明对于人性的看法大致有三类: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以及 善恶结合。 [1] 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 仁爱思想。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系统中,孔子思想中的“仁”是 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并且 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 “仁”是人际交往的 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 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 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6]这种人性论观点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与中国古代圣人相反, 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 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 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 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 基督 教 主 张 原 罪 说 ,他 们 的 罪 先 天 地 来 自 其 祖 先 — — — 亚 当 与 夏 娃 。 说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 的 。 “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 种 下灾祸 ,谁就遭殃 。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 辈 的 罪 孽 会 殃 及 子 孙 。 )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 们 的 罪 和 债 远 比 我 们 想像的深重。 )和 “Every man has his besetting sin.”(人人都有 他易犯的恶习。 )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5.社会关系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对于社会关系,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回答。 克拉克洪发现 在某些文化中,社会等级森严,人人服从权威;有些文化中,人 们对群体或集体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 看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奋斗。 [1]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 中国文化的主线。 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 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 作关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 汉 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 高 ”、“独 木 不 成 林 ,单 丝 难 成 缕 ”的 功 能 体 现 的 就 是 一 种 典 型 的集体力量。 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 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因此,中 国人也习惯于避免锋芒毕露,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 子先烂”,而“与世无争,难得糊涂”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 独立自主性。 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 闲 事)”体 现 的 就 是 英 美 社 会 奉 行 的 个 人 主 义 处 世 哲 学 ,它 告 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 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下 转 第119页 )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币?言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

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

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例如: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文章摘要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

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

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

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

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

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

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

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

《长江丛刊》2019.0847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邓秋峰/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英汉语言来自于两个民族,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基于此,本文针对英汉谚语进行研究,以此判断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简单了解了英汉谚语之间的差异后,分析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并且提出了几点交际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谚语 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一、英汉谚语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最早的谚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最早的英汉谚语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最明显的谚语就是挥金如土,英语的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etr,”,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州大陆,相比较海洋面积,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生活依靠,而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业更为发达,因此再形容浪费、花费较高时,经常会出现船、水等词汇,但汉语谚语中则没有相似的习语。

如:不知所措的英语表达为“all at sea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的中文表达为“奋力图存”。

不仅如此,在汉语文化体系中,夏天意味着酷暑、东风意味着春风、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多样,相反英国处于南半球,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因此在英语文化体系中,西风意味着春天,而夏季代表的是温和美好。

(二)历史文化不仅是地理位置,在英汉谚语中,有很多词汇都和历史文化有关,而不同的历史文化也让英汉谚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在汉语谚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的英文表达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 ”,从这一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前者源自于历史,后者源自于信仰文化,又比如:英语谚语中“Lvoe is blind ”的汉语表达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历史文化谚语。

由此可知,虽然英语和汉语中有相似的言语,但两者的来源背景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够直接对号入座。

比较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比较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 。如:hlrnsc te hn ci e ukmo rw e d h t ya on , df hr h nt ya d h r y ga t e e r o 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 , e e u n a ew h el . 老了享 受父亲的财 ( 养儿防老 ” 与“ 相反 ) hlrnaentt b lm d f e 。C i e r o o eba e o t d rh f l e a n . a t o t i pr t u s fh r e s 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 父母责, 与“ 须顺承” 相反 ) hlrnwhn te r il a eprnsf l w e h ym 。C i e e hy ae lt m k aet o s h n te d te o, ge m k e d r 砒 a et m ma. h 孩子小时使父母变傻, 长大了把父母逼疯。( 这条谚语 更是与中国的孝道背道而驰。) 2 妇道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 4 女子首都更多的压迫 , 她不仅在家要从 父, 出嫁还要从夫 , 夫死更要从子。她们的地位低下, 不能与男子— 样受到教 育, 更不能出入社交场所。妻子必须贞节 , 从一而终, 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 嫁。 很多谚语反映了对女子的歧视: 惟女子与小 人 难养也。 女人头发长, 见识 短。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女不吃二家茶。 好男不跟女斗, 好鸡不跟狗斗。 天下 最毒妇人心。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虽然男人也占统治地位 , 但妇女地位不像在中 国封建社会中那么低下。在英语谚语中 有些甚至强调妻子对丈夫的重要性 : H a w u r e ut s i w 谁想发迹 , et t ol t v , s akh h d h m i s 就请教妻子。H h ew o de nt oo h i , so o h s f o o hn r i wf d h nr i e. s s e i m l 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 自己。 A v t u o a o nt hr ub d r os m i ac w e h sa . iu w n s r o n 贤德的妇女是丈夫的冠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身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就可以了,妈妈。

”伊丽莎白的回答显然违背了数量原则(Quantity Maxim),因为在她的回答中,她给母亲提供的信息少于母亲需要的信息,产生了幽默的会话含义,反映了伊丽莎白巧于应对、语言诙谐的个性。

话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要求会话双方所说的话都与话题相关,即说话要切题。

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一方说东,另一方道西,或者一方所答非另一方所问,交际就难以进行,而幽默也可由此产生,如:法官:“Order!Order!Order in the court!”犯人:“I’ll take a ham sandwich on rye with beer.”从法官的角度来看,犯人的回答和他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违背了关联准则。

而从犯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又是可以有关联的:法官要求点菜,而犯人按要求做了。

犯人正是利用了order(秩序;点菜)的一词多义和法官捣乱开玩笑,从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

三、无限的文学审美价值语言经过美化才具有了修辞功能。

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项成东,2003)。

“由于模糊语言语义模糊、概念朦胧,能够创造出美学意境、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用。

事实上,模糊语言被称为文学语言或诗化的语言”(刘建刚,2006)。

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吴义诚,1996)。

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伸缩性,这种清晰与不清晰的相依、确定与不确定的毗连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便是模糊美。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

“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韩庆玲,1998)。

比如汉语中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美人容貌所用的模糊词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能激起读者无边的遐想,如果稍稍精确一点,美若西施,那么喜欢贵妃之妩媚、黛玉之娇柔的读者就无法得到美的享受;倘若再细节化,把上面的句子改为:身高1.65米,脸像雪一样白,读者被剥夺了想象的空间,美便荡然无存了。

参考文献:[1]吴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刘建刚.明示与隐含的对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与模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项成东.语篇模糊与空间影射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4]康响英,曹志希.论模糊语言的审美价值之理据〔J〕.外语教学,2008(5).[5]党文霞、刘海奋.从会话含义看语言幽默﹝J﹞.文教资料,2006(8).[6]唐旋.《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从汉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罗明燕摘要:谚语是各民族语言中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从汉英谚语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可以使学习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汉英语言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外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英谚语;中西人际关系取向;差异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表达式—熟语。

汉语和英语中的谚语是各自语言中熟语的一种,它们丰富了汉英民族的语言,蕴涵着各自民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

本文从谚语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汉英谚语体现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1.谚语的概念和特点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新华词典》,1980)。

词汇包括词和熟语两部分,其中熟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的固定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同上)。

作为熟语中的一种,谚语是“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同上),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子。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各自的谚语,英语中的“proverb”大体上与汉语中的“谚语”相对应。

谚语可以单独使用,表达完整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谚语在语言形式、内容、社会功用以及来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语言形式方面,谚语是意义比较完整的固定语句,具有一定的韵律美,用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丰富。

在内容方面,谚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色彩,这也是谚语的最大特点。

在社会功用方面,谚语往往具有反映现实、启迪人生、传递经验、道德教育和宣传鼓动的作用。

在来源方面,谚语来自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主要源泉是民间口语,也有很多来自书面文献,如文学作品、宗教典籍等(王德春等,2003)。

1902.汉英谚语体现中西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世界各民族通过自己的语言记载、反映、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贾玉新,1997:58)。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它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对个人言行的期望、分清爱与憎、辨认美与丑、好与坏、正常与荒谬、正义与非正义……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

但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都遵循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语言反映文化,各民族语言中蕴涵丰富文化意义的精华—“谚语”必定也会体现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套复杂的体系,本文只选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一方面—人际关系取向来进行研究,并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来看中西方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2.1人际关系: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顾名思义,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是只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同上:156)。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如亲密关系、疏远关系、甚至敌对关系等。

人们在交际中实现和完成人际关系,不同的文化实现某种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就有所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准则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彼此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群体或集体取向”及其逻辑产物—“关系取向”为代表,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及其必然产物—“个人本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2.2中国文化的“群体取向”在汉语谚语中的体现中西方在人际关系取向方面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宗教、哲学思想的不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其精髓是“仁”和“礼”。

“仁”是人心,是“品德完美”的代名词,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义”是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应循的义务,而“仁”是这些义务的本质。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即“仁者爱人”。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冯友兰,2004)。

“仁”是做人的标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和目的。

“礼”是行为的尺子,做人的手段,人要学会“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从而达到“仁”。

把“仁”拆开来看是“人”和“二”,即从人从二,是人和我的关系。

一人独自难以为“仁”,要达到“仁”就必须把自己和集体熔为一体。

“仁”可以使人成为“内圣”,而“礼”可以使人成为“外王”,两者一起构成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孔子的语录中有很多体现“仁”、“义”、“礼”思想的谚语,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里的意思是:人一方面要立己(自立),一方面要立人(助人),人我并重,兼顾人己,“仁者人也”(贾玉新,1997:159)。

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王德春等,2003:107)。

群体取向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两方面。

“群体”取向表现为: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在必要时可以忽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和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个人自身的利益只能在满足其他利益的前提下“顺便”满足。

这种“群体”取向表现在很多强调集体重要性的汉语谚语中,比如:“一人不成阵,独木难成林”、“一人背一担,万人凑成山”、“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人踩不死地上草,众人踩出阳关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人计短,百人计长”、“雁怕离群,人怕掉队”;“孤雁难飞,孤掌难鸣”、“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滴水积成海不怕日晒”等。

“他人”取向表现为:中国人做任何事时首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氛围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手投足都要严格遵守人伦界定的规矩,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尽到自己的本分。

这种“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先人后己”、“与人为善”的思想反映在汉语谚语中就有如:“人贵有自知之明”、“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待人要丰,责己要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受人尊重,首先尊重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人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

“他人”取向严重时就变成了“人言可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和面子功夫的原因,受到别人尊重是有面子的表现,做了不合身份而让自己失去别人尊重的事情就是“不要脸”、失面子的表现。

有关“重面子”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要面子,不要夹里”。

还有很多谚语是关于害怕失面子、害怕不利于自己面子的“流言蜚语”的,比如:“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害人的舌头比魔爪还厉害”等等(同上:124)。

2.3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取向”在英语谚语中的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和“个人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它本身就是一个“个体”、而且只着眼于“个体”。

基督教认为上帝恩赐给了人以超越万物的地位,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就还是幸福的。

”出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别之外,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