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_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图书馆调研报告-清华

图书馆调研报告-清华

图书馆调研报告-清华图书馆调研报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书总被人们看作是神圣的东西,而存放书的建筑更是被看作神圣的殿堂加以点缀和美化。

(清华大学图书馆旧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而高校的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一座图书馆犹如一部永恒的作品,刻写着学校在不同时代的风雨历程。

纵览现代高校图书馆馆楼设计,可谓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概括来说,图书馆外部造型集典雅、庄重、美观于一体,内部讲求通达、方便、舒适。

既要坚持馆舍布局科学、适用的原则,又要给人以建筑美的享受。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新馆为例。

一、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逸夫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清华规划建设的成功典范。

1919、1930、1991年分三期建成的图书馆,总面积27940平方米,一二期天衣无缝,二三期珠连壁合,是墨菲-杨廷宝-关肇邺三位建筑大师的共同杰作,获得国家设计金奖的新馆设计是继承和创新的范例。

新馆在位置和高度选择上,它尊重大礼堂和一二期老馆的中心地位,甘居偏位和次高;但却一箭双雕,形成了图书馆区和西大操场区两个环境空间;在建筑形式上,和旧馆建筑在呼应中有变化,采用欧美建筑形式的同时,不沿袭“一览无余”而吸收中国传统的几进几出、院中有院;选择传统建材“粗粮细作”的同时,应用了现代科技成果铝合金大玻璃门窗采光、共享大厅天窗采光通风。

二、北京大学图书馆新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园未名湖南岸的燕园中心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新馆与旧馆浑然一体,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藏书700万册,成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新馆的对称布置外型尺度空间体量建筑装饰。

新馆地上六层局部七层,地下二层。

与燕园中心建筑群相协调融合,并成为中心建筑群体的主导建筑。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特点:一、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一个现代图书馆的建筑不仅具有内部布局灵活、功能齐全,外型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地方特色、富有艺术性。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北京建筑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工科大学之一,其图书馆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知识资源中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图书、期刊以及其他电子资源。

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场所,承载着学术深度和知识普及的重要使命。

首先,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

图书馆座落在校园的中央位置,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整个图书馆由几个建筑体块组合而成,呈现出现代化的外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高耸的玻璃幕墙不仅让室内明亮宽敞,也为进入图书馆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此外,图书馆建筑的庭院和休闲区域也十分宜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们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

其次,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多样。

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与建筑有关的书籍、期刊和专业文献,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此外,图书馆还订阅了大量国内外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以满足师生的学术研究需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图书馆都能提供适合各自学习需求的资源。

师生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轻松找到想要的书籍和资料,并且可以通过电子资源平台在线阅读和下载文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便利性。

此外,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还提供了多种学习和研究支持服务。

首先,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关于信息素养和学术写作的培训活动,帮助师生们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提升学术写作的水平。

其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场所。

除了宁静的自习区域,还有专门的研讨室和多媒体学习室,为师生提供了研讨和多媒体学习的场所。

最后,图书馆还为师生们提供了一对一的学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提高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图书借阅的地方,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资源和高质量服务的学习场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

图书馆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学术深度和知识普及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环境。

中国著名建筑 金属与木头结合的案例

中国著名建筑 金属与木头结合的案例

中国著名建筑金属与木头结合的案例以中国著名建筑金属与木头结合的案例为题,列举如下:1.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它由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茨奇格和中国建筑师李兴钢共同设计,采用金属与木头结合的建筑风格。

鸟巢的外部结构是由钢材构成的,而内部的座椅和观众席则采用了木质材料,使得整个建筑既坚固又具有温暖的感觉。

2.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建筑由中国建筑师陈钢设计,采用了金属与木头结合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的外部覆盖着金属板,形成了独特的“蓝天白云”的外观效果,而内部的展馆则运用了大量的木质装饰,营造出传统中国建筑的氛围。

3. 广州塔广州塔,又称“小蛮腰”,是广州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该建筑采用了金属与木头结合的设计手法。

塔的外观由钢材和玻璃构成,而内部的观景台和餐厅则使用了大量的木材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融入了自然元素。

4. 成都东站成都东站是成都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座以金属与木头结合的建筑。

车站的外部覆盖着金属板,而内部的候车大厅和各个功能区则采用了木质装饰,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5. 上海外滩金茂大厦上海外滩金茂大厦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一座金属与木头结合的建筑。

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金属材质,而内部的办公区域和商业空间则运用了大量的木质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既现代又具有温馨感。

6. 重庆大剧院重庆大剧院是重庆市的一座现代化建筑,也是金属与木头结合的经典案例之一。

大剧院的外部覆盖着金属板,而内部的剧院和演出厅则采用了木质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融入了自然元素。

7.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的一座超高层建筑,也是一座金属与木头结合的建筑。

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金属材质,而内部的办公区域则运用了大量的木质装饰,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8. 广州南站广州南站是广州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座金属与木头结合的建筑。

北大校园建筑特色

北大校园建筑特色

北大校园建筑特色
北大校园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底蕴:北大校园内许多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办公楼、西校门等,这些建筑见证了北京大学的沧桑历史和光荣传统。

2. 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北大校园内的建筑风格既包含了古典的歇山顶、红柱白墙等元素,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3. 文化内涵:北大校园建筑命名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民主楼、麒麟等,这些名字反映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4. 学术氛围: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北大校园内的建筑布局和设计都充满了学术氛围,如图书馆、教学楼等,这些建筑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5. 绿色生态:北大校园绿化覆盖率较高,校园内的湖泊、绿地和植被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绿色生态的建筑理念。

6. 功能性:北大校园内的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功能性的需求,如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为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北大校园建筑特色在于其历史底蕴、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文化内涵、学术氛围、绿色生态以及功能性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北大校园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学术胜地。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点研究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点研究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点研究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公共服务场所。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还要在保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一、固定的设计要素图书馆建筑设计涉及到多个要素,如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

其中建筑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既要满足使用要求,又要保证整个建筑的可持续性。

例如,建筑的屋顶和立面需要有足够的支撑结构,以承受雨水和风力的影响。

此外,图书馆的内部空间也有一定的设计要求,例如,在空间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可通行性和适宜性等因素。

二、模块化设计为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图书馆内部的功能空间也需要进行分区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模块化设计可以使整个空间像拼图一样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可以将静默区和活动区分为不同的模块,根据读者对各个区域的需求进行调整。

三、合理选用材料在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美观、耐用性、环保等。

例如,结构部分建议使用混凝土、钢材等实用耐用的建筑材料。

而在其他区域,如休息区、阅览区等,可以适当使用木材、陶瓷等自然材料,以营造出一种温馨自然的氛围。

四、硬装和软装相结合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硬装和软装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硬装包括墙地面、窗户玻璃等,需要考虑外观美观、材质环保的因素。

而软装则包括家具、照明、电器等,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需求。

两者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图书馆空间。

五、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现代科技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比如,智能化管理系统、自助借阅机等,这些科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的体验和管理效率。

而在文化方面,图书馆同样可以承载很多文化元素,例如,在图书馆内设置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以满足读者除读书之外的其他文化需求。

总体来说,图书馆建筑设计应以读者为中心,以提高读者体验和服务质量为目标,结合科技与文化元素,打造出一个适宜学习和研究的优美空间。

原北京大学图书馆立面修缮设计方案(小)

原北京大学图书馆立面修缮设计方案(小)
立面门窗与照片资料不符,应系后期装修时更换。
六、工程范围:
此次立面修缮工程拟分为两阶段实施:
1、立面修缮:依据历史照片及相关资料,对立面进行材质、式样的恢复。
2、按原状更换门窗,同时拆除文物建筑本体且无结构意义的临时建筑,并进行环境整治。
七、修缮依据与原则
1、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不改变原状和真实性、可逆性原则。在保护修缮设计中,尊重历史真实,体现安全第一与最少干预的原则以及历史可读性原则、修复手段可识别性的原则。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威尼斯宪章》、《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纪念建筑、古建筑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保护第一,采取一切可行的合理的技术手段,排除隐患,消除建筑病害;有根据地恢复历史真实原状;能小修的不大修,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为原则,能保留的决不动,以确保文物安全。完整、真实地反映原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原貌。本次修缮设计的指导思想,真实、全面地修缮并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采取积极措施修缮历史建筑。按原貌恢复原貌,并尽量改正以往修缮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确有历史依据的,将在后代修缮中原貌遭到破坏、随意拆改的部分按历史原貌修复,施工中尽量使用原工艺。原旧构件历史遗存携带着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的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的修缮性破坏。确需要新添配材料,严格按照传统材料、传工艺和传统做法施工来传承历史信息的修缮原则。
本建筑于2000年进行抗震加固,局部增设构造柱及圈梁,2010年5月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系京师大学堂之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近现代中国最高学府的公共建筑风格。
2、文化艺术价值:建筑形式为现代简约,窗户设计为长方形,中间部分外立面为三层,实际为两层,整体建筑大气,简洁,展现了当时设计师的深厚功力,体现了当时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与尝试,对于研究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北京大学校园参观解说

北京大学校园参观解说

北大校园参观解说北京大学图书馆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

到2009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

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

是亚洲高等院校最大的图书馆,中国第二大图书馆。

邓小平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大校园参观解说)历史:前身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8年迁到红楼一层(馆主任:李大钊,阅览室管理员:毛泽东)。

1952与燕大合并,迁入如今北大档案馆,并收藏了燕大许多珍贵善本书。

原图书馆(建于1974年)采用灰色清水砖墙,由于当时历史经济等原因,它体型宏大但稍显简陋,是典型的现代方盒子建筑,与未名湖区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1996年扩建主要是为了弥补这种失误(“镶牙”工程)。

设计者是主持清华园图书馆扩建的关肇邺院士。

他大胆地使用了大屋顶形式,主楼采用歇山顶,既非唐风,也非宋式清式,斗拱似有却不完整,拱间用古老的人字却是非常地夸大。

南北配楼采用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

它的精彩之处还来自两侧直上三层的过山游廊与两翼伸出的攒尖顶方形配楼,从而巧妙地将新楼旧楼连成整体,在建筑体量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在图书馆南侧讲解)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办公楼前的这株巨大的银杏,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也修建了护栏。

它树干粗壮,冠盖磅礴,秋天伫立在树下,抬头是望不到天空的,眼见的只有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金黄。

如果说,“银杏路”上的那些银杏让人感到一种柔美,引发起翩翩的幻想的话,那么,这棵银杏给人的感觉用“辉煌”二字绝不过分,它的气势,是一种壮阔的美,那一树冲天的金黄,就像要和天空媲美似的,大气豪迈。

图书馆工程结构报告解析

图书馆工程结构报告解析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工程结构报告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新校区位于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占地5 0 • 1万m2 ,校区建设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新校区图书馆是二期建设的核心建筑,功能上既包含了大学既有的图书馆,又包含了国家支持的中国建筑图书馆,总藏书星达1 5 0万-2 0 0万册。

地处学校主入口轴线的重要位置,使得图书馆自然成为了整个校园的视觉焦点。

场所特性总体设计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新校区的整体规划为北方城市典型的正交网格街区,图书馆则坐落于其焦点地带一中央核心景观区之中。

设计之初考虑图书馆与整个校园的关系,将建筑置于轴线对景之上,作为整个校园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存在。

场地拥有一种景观特质一一水,校区原为一片沼滓地,在图书馆北侧依然保留着一弯湖水。

场地因为其在新校区的中心性,将不可避免的被校园的人流穿越。

水以及人流可以看做一个能臺场,将方正的建筑切割、打磨,雕琢,犹如一座知识的百宝箱,浮于场地之上。

设计采取高度集中的设诗略来实现图书馆的内在文化承载力度,以此留出克敞的馆前多层次景观空间作为校园整个学术氛围的延伸与渗透。

容积率:1.22 建筑密度:23%博物馆规模:小型(< 4千平米) 外立面材料:幕墙结构形式:钢筋;課土结构 项目位置:北京 设计流派:现代 设计时间:2010年 简介建筑功能:图书档案馆高度类别:多层建筑 幕墙面板材料:玻璃幕墙 图纸深度:方案(初设图) 轴风格:现代风格 图纸张数:26张建筑面积:34114 ni L r v- »1用地面积:20402 ni空间意义复合功能的转变图书馆空间的组成包括藏、借、阅、管四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以藏书为中心的时代,逐步向数字化与合作交流转型:以往单纯的藏书空间与安静阅览需求转为注重交流讨论与共享合作空间的设置:“书本位”的阅览需求转为“人本位”的学习环境空间的创造。

因此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上,多变性与灵活性是技术发展影响下图书馆设计的核心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的构思成功的连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t李东明武振江
摘要探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分析了新旧馆连接方面的建筑设计思想,及新旧馆成功连接对图书馆读者、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特色新旧馆连接
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施工,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于1998年5月北大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当年12月投入使用。

新馆设计思想先进,建筑设计构思巧妙,具有鲜明的现代图书馆建筑特色。

其中新旧馆的成功连接是北大图书馆新馆建筑的突出特色,本文立足于新旧馆舍连接方面的问题来探讨北大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一风格独特的建筑、和谐统一的连接为校园增辉添景
北大旧馆建于1975年,仅有24000平方米,旧馆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新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馆舍扩建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¹弃旧从新º新旧分离»新旧相连。

前两者都不适合北大馆,一则我们不愿放弃旧馆,主要是馆舍不够用;二则我们更不愿把新旧馆各自独立,不利于读者使用;三则学校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再造独立的新馆。

我们确定了新馆与旧馆毗邻而建的方案。

选择这个设计方案本身就意味着困难重重,但是,只有这样做才最有利于对读者的服务和图书馆的发展,与北大校园规划最为协调。

新旧馆相连而建,若在连接上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景观的协调,破坏整个校园人文景观的美化效果,而且还会对图书馆未来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

图书馆领导与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关肇邺院士反复研究、磋商,力争把新旧馆的连接方案做得尽善尽美。

其中一个关键设计原则是新馆不能与旧馆在外形、内部及整体上脱节。

既要在外形上有自然过渡、巧妙衔接,实现外在的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又要在内部空间结构上与旧馆珠连璧合,科学组合,实现藏书流、读者流及内部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同时还要在整体上为北大校园添景增辉,让新旧馆建筑同时融入校园景观,体现一个崭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形象。

新馆舍设主楼和南北配楼三部分,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两个配楼分别在主楼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主楼地上7层,地下2层,建筑风格为新古结合,整体布局南北对称,主楼的大屋顶采用琉璃瓦仿古屋面,质朴大方,端庄稳重。

内部采用模数式大空间的开放格局、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全馆设置计算机网络插口1100个,新旧馆建筑总面积达到
21
2000年第6期大学图书馆学报
51000平方米,藏书容量达到65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4000余个,在规摸上为亚洲高校之最。

新馆实现了/三统一0,即同层高,每层4.5米;同柱距,7.5米@7.5米;同荷载,每平方米500
公斤。

新馆正面
北大校园素以美丽著称,以/一塔湖图0享誉中国高校。

新馆的建筑造型与原有校园建筑风格实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既保持了北大燕园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与校园周围景观浑然一体,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

新馆体现了与旧馆的过渡美。

从平面上看,新馆紧靠旧馆扩建,两个长方形建筑显得紧凑集中;从正面看,新馆主体设计为较高的凸型大楼加上大屋顶结构,遮掩了旧馆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馆舍形象;从侧面看,新馆两侧设计了爬山廊式的室外斜廊,在构图上将新旧馆连成一个整体,并取得了较强的装饰效果。

实践表明,大胆的尝试、锐意的创新加上精心安排成就了成功的设计。

北大新馆建筑获得了校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

北大著名学者、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说:/北京大学从北京城里迁来燕园,已度过了45个春秋,45年来,燕园建筑面积有了成倍扩展,但只有刚落成的新图书馆大楼足以代表北京大学最高学府的建筑中心和学术中心。

0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猪木武德在日本5每日新闻6上撰文称:/北京大学之美,似乎可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来说明,即-一名设计师在平原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建造出一个布局合理的街市。

.而以华侨(李嘉诚)捐资新建的图
书馆最为气派,,大方的色彩和厚重的设计浑
然一体0。

二 成功的连接为科学管理和读者服务营造最佳馆舍空间
新旧馆的外部连接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从新旧馆的内部连接来看,注重实用性原则,保证了新旧馆使用功能的一体化。

新旧馆内部连接从设计到定稿经过了反复推敲修改,这里面既有设计师的汗水,也有图书馆人的心血。

图书馆人尽可能从方便读者服务和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影响设计师,以达到成功连接的目标。

总体来看,新旧馆连接既保证了充足的藏书空间和合理的藏书布局,又方便了工作人员管理,方便了读者借阅。

新旧馆因建筑时间相差几十年,物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在层高的处理上,使新馆与旧馆主体层高完全一致,连通时各楼层的地板平面完全吻合,以使藏书、设备与读者能够在新旧馆之间自由流动。

在各层采用了长而宽的连接通道,在长度上过度自然,在宽度上畅通无阻。

同时旧馆东立面与新馆衔接部分的阅览室与新馆大开间阅览室连为一个整体。

新馆搬迁以每15天完成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图书馆搬迁工作的新记录。

如果没有畅通的连接,这些是不可想像的。

新旧馆的连接
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新旧馆不同的建筑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发挥各自的优势,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使两个区域各尽其能,相得益
彰。

22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年第6期
新旧馆总平面图(4层)
新馆建成后我们对已有空间进行重新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使用频率和局部特征进行合理规划。

由于旧馆已建有主书库,新馆便以大开间的开架阅览室为主体进行设计和布局。

在服务格局上,我们采取/新一旧二0的模式:即新馆主要为一线服务区域,旧馆主要为二线服务区域。

将常用书刊集中于新馆,采用大开架
借阅,适应一线
服务的新需要;将总书库、保存本图书和年代久远的书刊集中于旧馆,将这些利用率较低的书刊安排为二线服务,此外一些特色阅览室、自习区和图书采访、分类编目、流通等主要业务部门也安排在旧馆,以适应旧馆小开间格局的特点。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以读者为中心,不管是新馆还是旧馆,服务都是第一位的。

能够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的信息服务是衡量成功连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旧馆的连接上,我们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新馆建成后,对旧馆在吊顶、照明、消防及空调等方面基本上按照新馆的标准进行了改造和装修,整旧如新,大大改善了旧馆工作环境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条件,从外观上缩小了新旧馆之间的差别,营造了一体化的使用空间。

对于连接新旧馆的10米宽的大通道,着力进行了精心布置,内部过度自然,使读者没有从此馆到彼馆之感。

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宽敞、明亮的连接通道,将两侧布置成自习区供读者学习,不仅缓解
了阅览室座位紧张的状况,也使新旧过度更显得天
衣无缝。

新旧馆合一后,面积巨大,从最大限度地便利读者出发,我们在文献查询、外借、阅览等分区管理方面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使读者可以在新旧馆之间根据不同时间的不同信息需求方便地变换场所。

在各层连接处还设置了醒目的导引标志,使读者能选择最短的路线,花费最少
的时间达到目的
地。

新馆启用后读者人数激增,每天入馆读者达2万人次,由于合理的布局和有效的疏导,没有出现壅塞现象。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旧馆成功的互连互通不仅是物理结构上的互连互通,也是读者在环境心理上的互连互通,是图书馆与读者,藏书与读者的互连互通。

这一成功连接开创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关肇邺.百年书城 一系文脉.建筑学报,1998(5)
2 李明华.论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见:论图书馆设计:国情
与未来.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3 李相杰.扩建图书馆建筑的特殊性.见:论图书馆设计:国
情与未来.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4 高冀生.高校图书馆扩建对策./新世纪图书馆建筑发展0
研讨会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收稿日期:2000年8月1日
232000年第6期 巧妙的构思 成功的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