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日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与意义解读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与意义解读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个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并解读其中的习俗和意义。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等。
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对联:对联是春节期间必备的装饰品之一。
对联上面写满了吉祥话语,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红包作为压岁钱。
红包寓意着祝福和繁荣,并象征着财运亨通。
•年夜饭: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这个传统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缅怀先祖、感恩尊敬的时刻。
人们会去扫墓、烧纸钱,并举行一些与自然相关的活动。
•扫墓: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先人坟墓扫墓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烧纸钱:人们会在清明节烧纸钱,以供给亡灵所需。
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赏景的好时机。
人们会到公园或郊外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自然之美。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民俗节日之一。
它被称为龙舟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龙舟比赛:端午节最经典的活动就是龙舟比赛。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水上竞技,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作而成,象征着祭祀与美好团圆。
•赛艇:除了龙舟比赛,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赛艇比赛,增加了端午节活动的多样性。
4. 中秋节中秋节被称为月亮之夜,在这个日子里,人们欣欣向荣地聚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满月,并享用美味的月饼。
以下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和意义。
•赏月:中秋节白昼短夜长,人们在室外或户外赏月寻找团圆。
观赏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家庭团聚、幸福和美好未来。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品尝月饼。
中国详细主要民俗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中国详细主要民俗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它标志着农历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许多传统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包饺子和观赏烟花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4月4日或4月5日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祖先和亲人,人们会去祭拜坟墓并悼念逝去的亲人。
3. 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节日。
主要的庆祝活动包括赛龙舟和吃粽子。
端午节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关于屈原投江和人们划龙舟寻找他的身体。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团圆和赏月。
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吃月饼,并在户外欣赏美丽的月亮。
5. 中国情人节中国情人节,也被称为光棍节,是一个以单身人士为主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1月11日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大学校园,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购季节,人们会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6.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以吃元宵和观赏灯笼为主要庆祝活动。
元宵节也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7. 腊八节腊八节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庆祝的节日。
人们会吃腊八粥来纪念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
8. 元旦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也是西方传统的新年。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燃放烟花、聚会并制定新年计划。
以上是中国主要的民俗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以下是其中16个的介绍: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
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放烟花,贴春联等是春节的传统活动。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纪念屈原的节日。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敬老、登高、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6.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日前后,祭祖、扫墓、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7.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祭祖、踏青、赛龙舟是端阳节的传统活动。
8.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挂蒜、喝腊八茶是腊八节的传统活动。
9. 元旦节:1月1日,西方的新年传统节日,中国也逐渐庆祝。
10. 情人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国也逐渐庆祝。
11. 妇女节:3月8日,庆祝女性权利和成就的节日。
12. 劳动节:5月1日,庆祝劳动者权利的节日。
13. 父亲节:6月第三个周日,庆祝父亲的节日。
14.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庆祝母亲的节日。
15. 教师节:9月10日,庆祝教师的节日。
16. 国庆节: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
阅兵、焰火、升旗等是国庆节的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中国传统节庆目录

中国传统节庆目录1. 春节-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迎接新年的庆祝活动。
- 特色:大年夜的团圆饭、红包、拜年、烟花爆竹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
2. 清明节-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纪念逝去亲人的节日。
- 特色:扫墓、祭拜祖先、踏青等俗。
- 时间:农历清明节(4月4日至6日)。
3. 端午节- 简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特色: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传统活动。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4. 中秋节- 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 特色: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5. 国庆节- 简介: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特色:阅兵仪式、升国旗、游行庆祝等传统活动。
- 时间:每年的10月1日。
6. 元宵节- 简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 特色: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7. 春季祭祀- 简介:春季祭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祈福祭祀春天的到来。
- 特色:祭拜神灵、燃香、拜年等传统仪式。
- 时间:每年的二月到四月。
8. 重阳节-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重视长寿和高龄人士的节日。
- 特色:登高、赏菊、佩戴菊花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9. 腊八节- 简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冬季节日,也是庆祝冬季丰收的节日。
- 特色:吃腊八粥、祈福祭祀、熬腊八仙糖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10. 元旦节- 简介:元旦节是中国的公共节日,庆祝新年的到来。
- 特色:放烟花、举行晚会、倒计时等庆祝活动。
- 时间:每年的1月1日。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庆目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
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
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
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
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
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光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二月初二、青龙节,佛家中济公活佛观音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传说中文昌帝君华诞。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被称为花神节,百卉生日,仙女生日(开花期)。
5、二月十五:道家中九天玄女皇后娘娘华诞,道家中须菩提祖师、精忠岳王华诞。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中国传统节日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让您更加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新年。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的,通常会持续十五天。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贴对联、打麻将、包饺子、放鞭炮等,每个家庭都会举行丰盛的团圆晚宴,同时还会观看烟花表演和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走街串巷观赏花灯,品尝元宵,还会进行猜灯谜的活动。
元宵节的最大特点是各种各样美丽的灯笼,这些灯笼通常都在晚上点亮,给人们带来节日的喜庆氛围。
清明节清明节是对祖先墓地扫墓和祭祀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举行。
人们在清明节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烧纸钱,并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人们会外出郊游和欣赏春天的美景。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纪念日,人们会赛龙舟以纪念屈原投江和以防止邪恶灾厄。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和挂艾叶的传统,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和瘟疫。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饼节。
这个节日以欣赏月亮和吃月饼为主要活动。
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共赏明亮的月亮,并品尝美味的月饼。
此外,还有观赏烟火、赏花灯等传统习俗,让人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夜晚。
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也被称为登高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远足,以祈求好运和健康。
人们还会佩戴茱萸,插艾草以驱邪,同时也会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等特色食品。
除夕除夕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也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会团聚一堂,共同度过跨年夜。
除夕的庆祝活动包括贴对联、燃放烟花爆竹、守岁等,还会举行祭祖和祈福的仪式,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祈福。
中国的传统民俗

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
这些传统民俗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民俗,了解它们的起源、特点和重要性。
一、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赠送红包和美食。
春节的传统民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它们都传承着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象征着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赛龙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运动,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牺牲精神。
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邪和祈福。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让人们怀念过去的英雄和传统文化,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
三、中秋节:月亮和家庭团聚的节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
月亮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有各种口味和形状,人们会将月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猜灯谜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游戏,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组织猜灯谜活动,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中秋节的传统民俗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重要性,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传统婚礼:庄重而独特的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是一种庄重而独特的仪式,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节日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制作腊八蒜。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
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
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
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小年夜
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
他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娶得一个贤慧的女子为妻,后来贪新厌旧,遂弃妻续娶。
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虽然长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懒做、挥霍无度。
李氏嫁入张家之后,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
她眼看张单的家境败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再遇顶头风”,张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顾,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张家的大宅院顷刻之间烧成了灰烬。
张单自此无家可归,每天露宿街头,伤心过度的他终日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沦为乞丐。
有一天,大约是午饭时分,他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布施给他好饭好菜。
他听口音似曾相识,便开言询问,原来施饭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前妻。
张单顿觉一股血液朝头上涌,自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张单倾刻两眼翻白,撞死在炉灶面前。
玉帝知悉了这件事,认为张单尚有羞愧悔过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过不少的功德,遂封他为灶王,让他往后饮食无忧。
现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
这一天过后(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扫房擦窗,清洗衣物。
春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过年了,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元宵节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
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
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
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
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
二月二即龙抬头(中国传统风俗)。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龙抬头[2] 农历二月初二[2]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5]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月七即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
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