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名称由来

1846年,英国人汤姆斯最早使用Folklo(Folk+Lore)。

1878年,世界首个民俗研究机构“民俗学会”在英国成立。

《汉书》:“变民风,化民俗”。

1922年,北大《歌谣》周刊创刊,首次使用“民俗学”学科专业

名词。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首个“民俗学会”。

二、民俗学概念

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科学;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包含以下三方面因素:世代传承、现实生活中仍具影响;已形成类型;具有比较相对稳定的形式。

三、民俗学研究的范围.

1、经济民俗(以物质为中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生态、生产、交易、消费习俗。

2、社会民俗(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族、亲族、乡里村镇传承关系和习俗惯制。

3、信仰民俗(以精神为中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迷信、俗信。

4、游艺民俗(民俗特殊载体):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习俗。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民俗学的双重性质

1、独立性: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的差异

性、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2、边缘性: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均有密切关系。

二、民俗学的任务

了解研究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精神状态和心理愿望,

振兴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文化。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与作用

一、方法

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应用方法:

1、调查方法:观察、访谈、开调查会、照相、录音、录像。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

民俗事项相互比较,研究各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探讨民俗事项产

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

二、作用与功能

1、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推动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2、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4、为制定、落实政策提供参考。

5、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一、民俗的传承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

二、民俗的变异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受诸种因素的影

响而产生的变化。造成民俗变异的主要因素:传承方式、时代变异、

社会变革。

民俗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俗在时间纵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

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

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项。

三、地方性:指民俗事项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性。

四、播布性:指民俗事项在空间分布上相邻地区过渡性和相似性。

民俗地方性与播布性是民俗在空间横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

相邻地区的民俗事项总是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

第二编物质(经济)民俗

民俗事项按照其外在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精神、游艺民俗四大类。

经济民俗,或称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生产、交通、交易、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习俗。

第一章生产民俗

由生产实践活动产生和形成的民俗,称为生产民俗。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生产实践活动明显区别为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四大类,相应形成四类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1、生产程序与技术,如廿四节气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民间用以安排农事活动指针。

2、具体生产环节上的仪式,如哈尼族栽秧号、土家族薅草锣鼓。

3、乞福驱灾等自然崇拜,如彝族火把节、哈尼族捉蚂蚱节、汉族祈雨等。

二、狩猎习俗

1、信仰习俗,如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2、分配习俗,基本遵守原始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3、不同动物的猎取习俗

三、牧业生产习俗

1、信仰习俗,如对各自畜牧神的崇拜。

2、生产习俗:逐水草而居、划区放牧、因畜制宜。

3、饮食、居住、服饰习俗

第二章交易与交通民俗

一、交易民俗

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经历无媒介的自然交换和有媒介的买卖两个阶段。

1、市的民俗(无货币参与,目的在于获取物品)

四种民俗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以特定物品为衡量尺度进行交易。

2、商的民俗(以货币为媒介,目的在于获利)三种民俗类型:居间商、行商、坐商

3、市、商的民俗标志

市的标志:市声(叫卖、代声等);

商的标志:招牌(实物、模型、附属物、隐语、文字等)

二、交通运输民俗

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不应被看作消费习俗。

有三方面的传承形态:

1、交通设施的传承:

陆路:土、石阶、栈道、桥梁.

水路:航标。

2、交通工具的传承:

车:背篓→扁担→畜驮或拉器具。

船:自然漂浮物→竹、木排→牛或羊皮筏。

3、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

车、船、店、脚、牙

第三章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1、风篱:最古老的人工住宅。用树干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上面覆盖树枝、树皮或茅草,用以遮蔽风雨。(澳洲塔斯马尼亚人、非洲布须曼人、美洲印第安人、亚洲安达曼人、苦聪人、摩梭人等)

2、帐篷:游牧、狩猎民族共同的居住样式。

3、固定住所:定居生活的产物。

二、居住类型

1、帐篷型:中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一种居住形式。易于拆卸,易于搬迁。

2、干栏型:多见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平地多为纯木结构(傣族竹楼),山区多为土木结构(布依族)。人住上层,畜养下层,安全卫生;竹木为墙,通风良好。

3、上栋下宇型:南、北各民族通行的居住样式。(柱、梁、檩、椽、茅草或瓦)干旱地区多平顶型,丰雨区多一面坡或人字型。建筑格局以四合院最典型。方便、舒适、和谐

4、窑洞型: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样式。主要分布在晋中南、陕西、陇(甘)东一带。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结构。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经济省地。

三、居住的民俗表现

1、火与火塘

2、住房的分配: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

3、居室的辅助性建筑:厨房、厕所、仓库、畜圈。

第四章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的形成

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

影响服饰民俗的三大要素:

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审美观。

二、服饰民俗的类型

1、头衣及其民俗: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2、体衣及其民俗:上衣:长襦、短襦;下衣:裳、绔、裈。

3、足衣及其习俗:鞋、袜。

4、装饰及其习俗:头饰、衣饰、足饰\

三、服饰民俗的表现

1、性别、年龄表现:

男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少;女装质料以轻柔为主,式样丰富多彩。

童年服饰差异很小,少年以后差异渐大,成年时有冠笄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