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拥有许多
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的项目。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
名录:
1. 中国舞龙:中国舞龙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活动,被认
为具有祈福、驱邪等象征意义,每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等场
合都可以看到舞龙表演。
2. 中国舞狮:中国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常常在庆祝活
动或重大节日时表演。
舞狮表演具有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同时
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3.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俗、和传统价值观。
4.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
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律和情感表达方式。
5. 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京剧、豫剧、越剧等都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6. 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拥有众多传统手工艺,如中国宝石镶嵌技艺、中国扇艺、中国剪纸等,这些手工艺传统精湛,并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上仅为中国的一部分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世界影响力。
这些世界民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我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中国民俗文化特色风俗数不胜数,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来看看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对民间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吧!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名称由来1846年,英国人汤姆斯最早使用Folklo(Folk+Lore)。
1878年,世界首个民俗研究机构“民俗学会”在英国成立。
《汉书》:“变民风,化民俗”。
1922年,北大《歌谣》周刊创刊,首次使用“民俗学”学科专业名词。
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首个“民俗学会”。
二、民俗学概念研究整个民间生活和文化的科学;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包含以下三方面因素:世代传承、现实生活中仍具影响;已形成类型;具有比较相对稳定的形式。
三、民俗学研究的范围.1、经济民俗(以物质为中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生产、交易、消费习俗。
2、社会民俗(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族、亲族、乡里村镇传承关系和习俗惯制。
3、信仰民俗(以精神为中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迷信、俗信。
4、游艺民俗(民俗特殊载体):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习俗。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民俗学的双重性质1、独立性: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的差异性、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2、边缘性: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均有密切关系。
二、民俗学的任务了解研究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精神状态和心理愿望,振兴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文化。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与作用一、方法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应用方法:1、调查方法:观察、访谈、开调查会、照相、录音、录像。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俗事项相互比较,研究各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探讨民俗事项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
二、作用与功能1、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推动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2、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4、为制定、落实政策提供参考。
5、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一、民俗的传承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
二、民俗的变异性: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受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造成民俗变异的主要因素:传承方式、时代变异、社会变革。
民俗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俗在时间纵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项。
三、地方性:指民俗事项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
四、播布性:指民俗事项在空间分布上相邻地区过渡性和相似性。
民俗地方性与播布性是民俗在空间横向传播中的一对连体儿,相邻地区的民俗事项总是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
第二编物质(经济)民俗民俗事项按照其外在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精神、游艺民俗四大类。
经济民俗,或称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生产、交通、交易、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习俗。
第一章生产民俗由生产实践活动产生和形成的民俗,称为生产民俗。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生产实践活动明显区别为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四大类,相应形成四类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1、生产程序与技术,如廿四节气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民间用以安排农事活动指针。
2、具体生产环节上的仪式,如哈尼族栽秧号、土家族薅草锣鼓。
3、乞福驱灾等自然崇拜,如彝族火把节、哈尼族捉蚂蚱节、汉族祈雨等。
二、狩猎习俗1、信仰习俗,如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2、分配习俗,基本遵守原始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3、不同动物的猎取习俗三、牧业生产习俗1、信仰习俗,如对各自畜牧神的崇拜。
2、生产习俗:逐水草而居、划区放牧、因畜制宜。
3、饮食、居住、服饰习俗第二章交易与交通民俗一、交易民俗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经历无媒介的自然交换和有媒介的买卖两个阶段。
1、市的民俗(无货币参与,目的在于获取物品)四种民俗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以特定物品为衡量尺度进行交易。
2、商的民俗(以货币为媒介,目的在于获利)三种民俗类型:居间商、行商、坐商3、市、商的民俗标志市的标志:市声(叫卖、代声等);商的标志:招牌(实物、模型、附属物、隐语、文字等)二、交通运输民俗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不应被看作消费习俗。
有三方面的传承形态:1、交通设施的传承:陆路:土、石阶、栈道、桥梁.水路:航标。
2、交通工具的传承:车:背篓→扁担→畜驮或拉器具。
船:自然漂浮物→竹、木排→牛或羊皮筏。
3、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风篱:最古老的人工住宅。
用树干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上面覆盖树枝、树皮或茅草,用以遮蔽风雨。
(澳洲塔斯马尼亚人、非洲布须曼人、美洲印第安人、亚洲安达曼人、苦聪人、摩梭人等)2、帐篷:游牧、狩猎民族共同的居住样式。
3、固定住所:定居生活的产物。
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中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一种居住形式。
易于拆卸,易于搬迁。
2、干栏型:多见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平地多为纯木结构(傣族竹楼),山区多为土木结构(布依族)。
人住上层,畜养下层,安全卫生;竹木为墙,通风良好。
3、上栋下宇型:南、北各民族通行的居住样式。
(柱、梁、檩、椽、茅草或瓦)干旱地区多平顶型,丰雨区多一面坡或人字型。
建筑格局以四合院最典型。
方便、舒适、和谐4、窑洞型: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样式。
主要分布在晋中南、陕西、陇(甘)东一带。
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结构。
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经济省地。
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火与火塘2、住房的分配: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
3、居室的辅助性建筑:厨房、厕所、仓库、畜圈。
第四章服饰民俗一、服饰民俗的形成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带装饰的风俗习惯。
影响服饰民俗的三大要素: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审美观。
二、服饰民俗的类型1、头衣及其民俗: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2、体衣及其民俗:上衣:长襦、短襦;下衣:裳、绔、裈。
3、足衣及其习俗:鞋、袜。
4、装饰及其习俗:头饰、衣饰、足饰\三、服饰民俗的表现1、性别、年龄表现:男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少;女装质料以轻柔为主,式样丰富多彩。
童年服饰差异很小,少年以后差异渐大,成年时有冠笄礼。
2、季节表现:四季有单、夹、棉、皮衣之分。
3、职业表现:猎装、狍头帽、蒙古袍。
现代各行业工作服。
4、地域、民族表现:源于经济活动的差异、审美观念的不同。
第五章饮食民俗一、饮食民俗的形成饮食包括食物与饮料两大部分1、食俗: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生食(植物果实、兽肉、鲜鱼)、熟食(烤食、煮食或蒸食)、烹饪(煎炒烹炸蒸煮烧烤)三阶段。
2、饮俗:饮料四大类型—水、奶汁、酒、茶。
二、饮食结构与类型饮食结构是指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配餐方式主食制作原料:大米、小麦、玉米、青稞、谷子。
菜肴制作原料:蔬菜、肉鱼、禽蛋、调味品。
饮料制作原料:果汁、茶、粮食。
三、饮食习俗及其传承1、居家饮食习俗:包括每天用餐次数和时间,进餐时家庭成员的座位安排和程序,四季主副食的调整,对客人的招待等。
2、节日饮食习俗:节日食品可以分为祭祀用供品、供人食用的特殊食品、馈赠亲友的礼品三大类。
3、噬食与禁忌:噬食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在饮食上的特殊喜好,禁忌则与宗教信仰或生活经验相关。
第三编社会民俗社会民俗是指世代传承下来的各个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的习俗惯制。
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社会集团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四个方面。
其中家族和亲族民俗是最基础的民俗,村落民俗是最基层的民俗,社会集团民俗是行业内部的的民俗,人生礼仪习俗则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民俗。
第一章家族与亲族民俗一、家族与亲族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便构成家族。
家族的两大功能:对内:保证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家族内部的生产与消费。
对外: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
推算亲族关系的两种方法: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1、家族、亲族各成员的称谓及类型称谓的意义:区别辈分、确定同辈相互关系、便于社会交往。
称谓的类型:类别式(同等同类关系用同一名称表示)、叙述式(各成员之间关系都有专有称谓)。
在姻亲关系中,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有岳父母、舅父母、外祖父母、中有姑姨表兄弟姊妹,下有外甥女叙述式称谓家族与亲族成员区别(以个人为基点)直系亲属:上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下有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
第一旁系: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嫂弟妹姐夫妹夫,其子孙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
第二旁系:父亲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伯父叔父及其配偶伯母婶子,其子孙叔伯兄弟姐妹、叔伯侄子女。
第三旁系:祖父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堂祖父母,其子孙堂叔婶、堂兄弟姊妹。
第四旁系:曾祖父兄弟姊妹及其以下三代,含从曾祖父母,其子孙从叔婶、从兄弟姊妹。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2、家族中财产和权利的继承3、家教、家法、家规家教是家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习俗,家法、家规是为保证家教的实施和维护家族结构而制定的法规条例。
4、家祭家祭对象一是家族守护神,二是祖先神。
第二章村落民俗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村落的类型1、同姓村落或单一家族村落:同一血缘同住一处,家族长即是村落首领。
2、亲族村落: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组成,村落首领协商推举。
3、杂居村落:同一地缘多姓杂居,村落首领共商推举。
二、村落民俗传承1、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源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血缘、亲缘关系。
积极意义是共同反抗压迫,消极层面是血族复仇和械斗。
2、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体现在生产、生活互助。
3、村落的公共设施:集体建造、集体维修。
4、村落的管理和乡规民约:协调制约村落之间、村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5、村落信仰:宗教信仰、祖先信仰和本主信仰。
第三章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一、民间组织广义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的生活群体,狭义指人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或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1、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最初表现为自然组织,后表现为自觉组织。
2、民间组织的类型:政治性组织、军事性组织、青年社交组织。
3、特点:自发性、临时性、地域性。
二、职业集团1、职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从自发到自觉。
2、职业集团的类型:百工、商旅、运输、娱乐、宗教。
3、特点:专业性、师承性、信仰特殊性。
第四章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一、诞生礼仪: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包括孕育期和诞生期所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