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拥有许多
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的项目。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
名录:
1. 中国舞龙:中国舞龙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活动,被认
为具有祈福、驱邪等象征意义,每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等场
合都可以看到舞龙表演。

2. 中国舞狮:中国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常常在庆祝活
动或重大节日时表演。

舞狮表演具有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同时
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3.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俗、和传统价值观。

4.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

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律和情感表达方式。

5. 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京剧、豫剧、越剧等都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6. 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拥有众多传统手工艺,如中国宝石镶嵌技艺、中国扇艺、中国剪纸等,这些手工艺传统精湛,并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上仅为中国的一部分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世界影响力。

这些世界民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我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中国民俗文化特色风俗数不胜数,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来看看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对民间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吧!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财经大学《中国民俗风情作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学号:教学班学生序号:任课教师:中国民俗之妈祖文化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而当代闽台妈祖文化交流,则又有更大的发展。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妈祖文化成为一宗丰富多彩的供我们享用不尽的文化遗产。

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遗项目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那妈祖文化,也是妈祖信仰,而妈祖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1、妈祖文化的起源及传播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

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在莆田民间形成后,借助水上交通幅射传播,由福建传遍全国,传遍世界,现在,凡有水埠港口之地,几乎都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各地的妈祖庙宇达5000多座。

清代进士钱俊元有诗写道:“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

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这高度概括了妈祖信仰的传播缘由和海洋文化特征。

2、妈祖简介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

妈祖姓林名默。

关于她的生平,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渔村——贤良港。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

自小钻研医道,教人防疫消灾。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航海人敬之若神。

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3、妈祖地位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

妈祖信俗在民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由民众自发推动,还受到各个时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推崇,也受到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三一教的竞相认同,显示出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核心精神的征服性、包容性和广适性。

从宋至清,朝廷对妈祖共达次褒封赐号,妈祖信仰从宋代起一直受到各种宗教的普遍倡导,分别以不同理念阐释其“天国形态”。

如道教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佛教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儒教推崇其“护国庇民”、摩尼教宣扬妈祖“通灵变化”等等。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力量可以达到这般精神境界,可以占有这社会空间。

二、妈祖祭典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之后,湄洲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后经历代朝廷褒封,从一个民间神灵升格为四海之神。

于是,对妈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

从历代的妈祖祭祀形式分析,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1、郊祭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种形式。

查阅史料,从宋高宗开始,历代皇帝在郊祭时褒封妈祖的记载共13次。

这种形式随着中国帝制的消亡而终结。

2、庙祭庙祭是指各地的妈祖庙宇在妈祖诞辰、妈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项在妈祖庙举行的祭祈形式。

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仪式和“迎神、送神”的程式。

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妈祖被朝廷列为国家祭典,达到了极致,其礼仪之隆之繁,无以复加。

现在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制而恢复的。

整个祭典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3、海祭海祭妈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祭祈妈祖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

在明清各代文人记载中,可以寻觅到“神之奠兮海傍”的生动情景(清人祈顺诗)。

根据民俗普查资料可知,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莆田涵江、仙游枫亭、秀屿港里一带的民众常以海祭的形式祭祀妈祖。

妈祖作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众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边,备齐三牲五果,向妈祖女神焚香祷告,祈求海上平安。

海祭与庙祭不同之处在于拜祭人向大海撒鲜花,洒美酒,以示对妈祖女神的崇敬,当天,附近的舟船都会聚集海边,形成千舟朝拜的壮观场面。

特别是贤良港的宋代古码头,正对着由三块巨大礁石形成的天然三炷香,自古是海祭妈祖的天然场所。

海祭有着“人神共乐、人海共偕”的特征,是海洋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生动例证。

4、舟祭从宋到今,各类航船上都供奉妈祖的神像。

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祈求航程平安。

这一祭礼虽然简单,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但这种习俗成为航海人不可逾越的定规,具有普遍性。

5、堂祭堂祭是指妈祖同族后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人的联谊堂会所举行的祭拜妈祖女神的民俗活动。

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东南亚华侨中广泛传承着这种民俗,祭祈时间一般选在妈祖诞辰或升天纪念日。

6、家祭家祭是指广大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及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妈祖的习俗活动。

根据抽样调查,妈祖信众家祭妈祖的现象比较普遍,约占妈祖信众的三分之一。

三、妈祖文化的民间习俗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也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娘妈信俗、圣母习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元君信俗等等,妈祖文化的民间习俗是妈祖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妈祖文化的载体与集中体现。

1、妈祖庙会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年、祈安为内容的民俗活动。

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的参与面十分广泛,可称为当地民间的艺术盛会。

2、妈祖回娘家妈祖回娘家是指由贤良港妈祖祖祠或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庙每年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回到祖祠、祖庙进行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

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明代,最早是莆田境内的分灵妈祖庙依例举行这种活动,以后逐渐扩展到福清、惠安、泉州等周边地区。

规模最大的是2008年农历九月初九,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发起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世界上1000多个妈祖庙派人参加,特别是港、澳、台的妈祖庙广泛参与,形成了妈祖民俗文化交流的大高潮。

这类习俗还包含湄洲妈祖祖庙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文峰宫妈祖神像回到城里林氏大宗祠的仪式等等。

3、妈祖信众谒祖进香这一习俗活动自明代开始流行,主要是各地的妈祖信众认定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女神的发源地,能够到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成为妈祖信众的最大愿望。

因为妈祖信众分散各地,这种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无统一时间、无统一规模、无统一行为的特征,谒祖进香按照各地妈祖信众选定的合适时间进行。

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接待上千批次的谒祖进香信众。

这种妈祖信俗活动由民间自发而起,具有不可阻挡性,在闽台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民俗活动冲破了人为阻隔的藩篱,不少台湾的妈祖信众或不远千里绕道而来,或驾舟直航湄洲岛,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妈祖金身巡安湄洲妈祖祖庙的最早供奉的妈祖神像称为妈祖金身,被奉为无数妈祖分灵神像中最为珍贵的神灵。

妈祖金身巡安在妈祖出巡中被视为最高规格的巡游活动,历代都成为妈祖民俗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

过去,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妈祖金身巡游仅限于莆田境内或湄洲岛境内。

近年,妈祖金身应邀到台湾、澳门等地巡游,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史无前例的。

四、故事传说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仰形式与传播的文化形态,其作用是褒扬妈祖“真、善、美”的美德,宣扬妈祖法力无边为人间救苦救难。

在古代航行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奋勇前进,到达理想的彼岸。

1、妈祖诞降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

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

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

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

”不久王氏便怀孕了。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貌岸然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

因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

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

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

2、救父寻兄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

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

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

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3、降伏二神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

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

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

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

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五、妈祖服饰妈祖服饰是流行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种传统服饰。

湄洲女服饰源于妈祖信仰,而妈祖是湄洲女杰出代表,集中体现湄洲女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

因为有了妈祖,湄洲女形象显得熠熠生辉。

1、妈祖头饰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身许大海,终身不嫁志向。

其梳理的特点为,把头发盘起,在后脑勺梳出船帆状发髻,象征一帆风顺,俗称“帆船头”。

这种船帆状发髻用夹子别起来,两边各有一根波浪型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顶上盘一个圆圆发笈,代表船上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这些船上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

2、妈祖服饰以妈祖服、妈祖裤组成,妈祖服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从格式上可以追踪到“巫女”和“女道士”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