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0语段综合(含解析).doc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0语段综合(含解析).doc

语段综合( 10)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 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 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 , 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 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 万首诗篇 , 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 , 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张小明”记者16 天撰写了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 最终 ____________,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 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 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 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____________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牛刀小试蒸蒸日上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蒸蒸日上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 “张小明”记者16 天撰写了450 多篇体育新闻 , 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8)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1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1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

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

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

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

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

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

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

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语段综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语段综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语段综合(10)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牛刀小试蒸蒸日上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蒸蒸日上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1+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1+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1(1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③。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

湓城:古城名,在今江西九江。

二地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眼前看到的是孤冷的秋月,耳中听到的是凄切的猿啼,一股悲凉之气腾然而起。

B.颔联细探迁客心曲,当贬谪之地越来越近时,偏偏南风颇大。

乘着南风本可北归,但因被贬谪而无法顺风回去,故而“恶”起南风来。

C.颈联是诗人的祈祝,他祈愿明年春天江水盛大、青草茂盛时,杨少府能够行经湓城、夏口,顺利到达贬所。

D.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谪居三年,不幸去世,此联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惨结局的担忧。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①汪元量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

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9)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纹放出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

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1.郭沫若; 田汉; 2.《家》;《春》;《秋》;《雾》;《雨》;《电》; 解析: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①“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指代陶渊明、谢灵运。 ⑤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⑥战国。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孙犁;孙树勋;白洋淀; 2.食指; 郭路生;朦胧派; 3.马克吐温;美; 4.海明威;美; 5.韩愈;唐宋八大家; 议论 解析: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俄;《叶甫盖尼•奥涅金》;《致恰达耶夫》; 《自由颂》; 2.“新月派”;《再别康桥》; 3.词牌;《沁园春》; 《如梦令》 解析:
换用。
6、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的是( )
A.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C.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D.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7、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
A.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 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传’是指人物传记”错,应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B.“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而每月的三十号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对方
母亲的尊称。
D.《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 指公婆。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那一天。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每套曲子套用一个宫调。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②⑥采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仍属现代诗歌。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 项中《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58 字以内为小令。
郎中为各部要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王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谦称自己是“寡人”。类 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古人把宗庙、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代指国家。
5、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错,陛下是敬称。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拜”和“除”虽然都是授予官职,但“除”一般是免去原官,再授予新职,而“拜”没有这种用 法。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 项选自《端午日》,从“艾符”也能看出是端午的习俗。B 项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 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C 项中的“茱萸”我们比较熟悉,王维描写重阳节的诗 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千古,因此本句描写的是重阳节。D 项选自《竞渡歌》,其中“鼓 声劈浪”描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这句也是写端午节的习俗。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要同学们有较高的诗歌理解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8、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
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
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 白,有散文,
D.②④⑦⑧
(1)《荷花淀》 作者
,原名

派的创始人。
(2)《相信未来》作者
,原名

诗派的代表诗人。
(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作者
,
国著名小说家。
(4)《老人与海》作者

国的著名作家、记者,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著
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本文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说》作者
,是
之首。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文体是 文。
《周易》合称“三玄”。
⑦“楚辞”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汇 编成集,定名为《楚辞》,这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⑧《京华烟云》《文明的碎片》《缘缘堂随笔》《合欢树》的作者分别是林语堂、余秋雨、
丰子恺、史铁生。
A.①④⑤⑦
B.③⑤⑥⑧
C.②④⑥⑦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族。
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
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除臣洗马”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
2020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8)
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 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 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 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 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 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 相近;而有的却毫无 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 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 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 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陶) 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唐·李商隐) 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宋·曹勋) 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宋·林光朝) 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 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后世以侍郎、
③“彭泽之樽”“临川之笔”,“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
④“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代指隐士居所,此典故与西汉末年蒋诩有关。
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 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⑥《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普希金是
国诗人、作家,他的代表作是
,还有抒情


等。
(2)徐志摩是现代诗坛上
派的主将之一,其诗深受英国浪漫派诗歌的
影响,风格飘逸轻灵,代表作是

(3)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这音乐的曲调的名称就是

等。
,如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郁达夫于 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织了“创 造社”。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
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12、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古代指男子 15 岁,“冠者五六人”中“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 20 岁行冠礼,代表成人。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易” 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 命而乐天。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 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 显,如此题选项 A,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选项 B,总角:古时少儿男未 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选项 C,束发:指青 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十五岁。选项 D, 及笄:古代女子满 15 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 15 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 “年已及笄”。故答案选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