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圈层_结构_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_以十大城市群为例_李治_连玉君_李培_郭菊娥
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的比较研究_曾鹏

关中 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
第 5 期 ( 2014 年 5 月)
中国科技论坛
95
城市集聚力涉及到城市的政治、经济、科学、 教育、环境等 各 个 方 面, 因 而 城 市 集 聚 力 的 评 估 体系也应 该 是 一 个 多 因 素、多 层 次 的 科 学 体 系。 本文选取经 济 发 展、 社 会 进 步、 功 能 完 善 和 设 施 环境四个方面为本文的一级指标。而在选取二级 指标时,根据 城 市 集 聚 力 的 理 论 基 础, 认 为 城 市 集聚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以人为本,围绕与人 生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若干方面进行构建。 其中,与 人 的 生 存、 生 产、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的 首 当 其冲是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 的最直接、最综合性的指标;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占 GDP 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区域有别于农村区域 的有效经济指标; 消费、投资、储蓄是城市经济 主要的三大 流 向, 工 业 产 值、 企 业 利 润 和 财 政 收 入则是不同测量宽度下城市经济的主要来源,因 此,本文选取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 总额、固定资 产 投 资 总 额、 城 乡 居 民 储 蓄 年 末 余 额、地方财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总 产 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六项指标作为代 表。其次,社 会 归 属 性 是 人 类 生 存、 生 产、 生 活 的另一大要求,社会进步集聚力是衡量城市集聚 力的 第 二 大 层 面。在 社 会 层 面 内,人 口、就 业、
_圈层_结构_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_以十大城市群为例_李治

“圈层”结构、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以十大城市群为例李治1连玉君2李培3郭菊娥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广东广州,510275;3.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新加坡,119613;4.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使用城市引力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然后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成熟的城市群和适度的“圈层”结构更容易降低能源强度。
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圈层”结构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在0.45边界标准之后,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明显变小。
中西部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程度小于东部城市群,大部分结果仅在10%水平上显著。
从时间维度上看,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短期内弱化了“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效果。
控制行政分割等变量发现,政府干预更容易凸显拥挤效应的约束作用,借助市场和空间的力量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圈层经济结构;能源强度;地区差异;阶段特征;城市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1;F061.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民生诉求下的碳减排实现途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711731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西部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及减排机理研究”(编号:2013M53206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机理研究”(编号:LQ13G030017);西安市社科基金“西安市碳减排路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14J22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关中—天水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与减排机理研究”(编号:DA08112)0引言从理论上讲,提高能源效率具有“开源”与“节流”的双重含义,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界讨论提高能源效率或节能更多的是技术节能、产业节能等,却忽视了空间节能。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城市与环境学院031班李娜)摘要21世纪城市群将成为新的竞争单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城市群发展战略,并开始了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工作。
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理论依据的角度,阐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群的发展圈层结构理论引言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这是因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全球性竞争的主角。
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城市群超先发展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中国在“十五”计划中,也将积极引导发展城市密集圈(即大城市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层次进行考虑。
2001年9月先后在上海、广州举办的“2001年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位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大城市群(圈)。
此外,还有人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闽东南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北部湾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具体应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
而本文主要论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一)代表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圈)、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等;还是在160多年以前,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就已经指出,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的布局会呈圈层式分布,将会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向心环状分布.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E.W.伯吉斯对城市用地功能区的布局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狄更生和木内信藏对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分别研究,提出了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1979年木内信藏在《都市地理学》书中对三个城市地带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心地域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周边地域是与市中心有着上班,电话,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市郊外缘是城市中心和周边地缘向外延伸的广大地区或远郊区.(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
国家级新区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级新区设立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效应及时空异质性ꎻ(3) 研究意义方面ꎬ本文的作用机制分
析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国家级新区发展方向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性ꎬ为
优化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经验证据ꎬ为推动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转型提供
发展实际进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新区发展规划ꎬ并通过行政等级的“ 尺度跳跃” 和优惠政策叠加
进一步加大机制改革与资源配置力度ꎬ从而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并拓展土地配置模式ꎮ 在创新政策
激励下ꎬ国家级新区通过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ꎬ加速原始创新资本积累ꎬ并通过创新创
业平台驱动企业进行创新生产ꎬ从而形成区域创新高地ꎮ 同时ꎬ由于创新要素的空间循环会产生知
应会存在时空异质性 [12]107 ꎮ 对国家级新区而言ꎬ在时间维度上ꎬ随着改革日益深入ꎬ各类区位导向
性政策的实施广度呈规模性扩大ꎬ国家级新区的示范效应在时间上不断耗散ꎬ相对于其他区域所享
有的政策红利不断下降ꎬ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与建设前期相比也逐渐减弱ꎻ与此
同时ꎬ国家级新区及所在区域土地承载量趋于饱和ꎬ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ꎬ政策对土地利用的边
了政策启示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土地是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物质载体ꎬ“ 从零开始” 的国家级新区建设在理论上会对区域土地利
用现状产生深刻影响ꎮ 一般而言ꎬ国家级新区在中央和地方“ 双重关照” 下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ꎬ优化了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方式ꎬ进而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11]44 ꎮ 具
的前提ꎬ也是吸引其他要素集聚的基础ꎮ 一方面ꎬ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和不饱和供应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

基 金项 目 : 文 受 到 教 育 部 哲 学 社会 科 学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 目编 号 :9 Z 0 1 的研 究 资 助 。 本 项 0 JD 0 9)
一
6 — 0
I D U STRI L N A EC o N o M I S E C R SEA RC H
城市 为 单元 的相 关实 证研 究逐 渐增 多 。 由于我 国处 于城 市 化 发展 迅 速 阶段 , 市 数量 保 持 较 高增 长 城 势 头 , 而 不 同学者 在研究 中 由于所选 择 的样本 区间 、 本 数 量 以及 采 用方 法 的 差异 , 以对 我 国城 从 样 所
源 消 费强 度 差异 也是 收 敛 的 , 收敛 的 速度 慢 于人 均 G P的收 敛速 度 。部 分 内陆城 市在 人 均 G P 但 D D
增 长 同时 , 源 消费强度 仍 处于上 升 态势 , 些地 区应该成 为我 国未来 节能减排 工作 的 重点 。本文 的 能 这 研 究有 助 于对 我 国地 区经济增 长 与能 源消 费强度 差距之 间 的关 系进 一 步理解 。 关键 词 : 人均 G P; 源消 费强度 ; D 能 收敛 ; 市 城
中 图分 类 号 :0 2 1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3 1 2 1 )2—06 — 8 17 —90 (02 0 00 0
一
、
引 言
稳定 的经 济增 长要 求与 之相 匹配 的能源 投入 持续增 加 , 降低 能 源 消 费强 度 能够 抵 消能 源 投 入 而
济 的可持续 发展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二 、文献 综述
2 纪8 0世 O年代 中后期 以来 , 区经济 增 长存在 收敛性 已经 是 被很 多 文献 证 明 的结果 , 有 一些 地 还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优势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优势度分析研究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绵阳 621000摘要:通过对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优势度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城市群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主要收集2009—2016年国家级十大城市群的板面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法计算得出各城市群产业优势度,并对各城市群进行量化分析。
在优势度上,指数虽普遍降低,但长三角以高得分、绝对优势和竞争力领先于其他城市群,其余城市群指数在降低的同时,优势程度也随之改变。
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需顺应“十四五规划”的要求,走绿色、紧凑、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道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城市群;优势度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0引言城市群是全球进行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任何一个区域或者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创新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建设也随之提高,逐渐成为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和经济建设的新高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做了不同的研究,Butsch C等学者从土地、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的演化进行了探讨[1];Asogwa FO等研究了城市群与非洲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2]。
邓祥征等研究了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并提出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对指导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意义重大[3];黄庆华等运用SS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3—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进行探讨,并建议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当重点加强长江流域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上海、武汉、重庆三大交通中心的辐射带动效益[4]。
在优势度上,杨志恒等以山东省为例,探测了该省智能制造产业布局的优势度指数与空间集聚特征,进而提出智能制造业产业前瞻性布局方案[5];李特应用区位熵方法对丽水市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发现丽水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高,具备竞争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度较低,不具备竞争优势[6]。
城市群数字经济指数测度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城市群数字经济指数测度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作者:刘传辉杨志鹏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04期[摘要]为反映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六大城市群10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反映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
研究发现,六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差异性明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波动性,且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关键词]城市群;数字经济指数;时空差异特征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了巨大影响。
但是,如何测度和衡量各城市群及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理论界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涉及跨行业、跨区域等很多领域,而现行基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统计模式、统计口径、产业分类体系等却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实际不相适应。
这使研究者无法全面掌握数字经济的统计数据,难以对数字经济进行准确测量,制约了相关部门对数字经济总体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
因此,如何科学地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城市群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日益突出。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群及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
二、指标体系构建基础国内外学界、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客观测度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总体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直接法,即对一定区域的数字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等进行测度,该测度结果是个绝对值。
第二种是间接法,即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方法测算选定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是相对值。
融合与共享: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维度

融合与共享: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维度作者:房亚明李幸芝来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城市群的形成与演进是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高质量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途径。
立足新发展阶段,城市群发展必须围绕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与共享共治的战略方向展开,以空间治理优化为抓手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
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异质性大、空间治理能力不足、治理资源和配套服务滞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等潜在障碍,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城市群空间治理效能。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群;空间治理中图分类号:F299.27;C912.81DOI:10.13784/ki.22-1299/d.2021.06.00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共享发展的的空间平台,成为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新增长极的重要依托。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关系着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优势,影响着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稳定,深刻影响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议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城市群快速发展需要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及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城市病”。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而空间治理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面对疫情、洪灾、国际冲突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单中心的空间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升城市群空间治理效能是有效拓展国土空间韧性与国家应急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问题缘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维度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与共享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层”结构、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以十大城市群为例李治1连玉君2李培3郭菊娥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广东广州,510275;3.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新加坡,119613;4.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使用城市引力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然后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成熟的城市群和适度的“圈层”结构更容易降低能源强度。
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圈层”结构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在0.45边界标准之后,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明显变小。
中西部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程度小于东部城市群,大部分结果仅在10%水平上显著。
从时间维度上看,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短期内弱化了“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效果。
控制行政分割等变量发现,政府干预更容易凸显拥挤效应的约束作用,借助市场和空间的力量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圈层经济结构;能源强度;地区差异;阶段特征;城市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1;F061.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民生诉求下的碳减排实现途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711731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西部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及减排机理研究”(编号:2013M53206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机理研究”(编号:LQ13G030017);西安市社科基金“西安市碳减排路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14J22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关中—天水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与减排机理研究”(编号:DA08112)0引言从理论上讲,提高能源效率具有“开源”与“节流”的双重含义,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界讨论提高能源效率或节能更多的是技术节能、产业节能等,却忽视了空间节能。
好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被普遍认为是城市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城市的出现及空间重构与经济集聚是同一互相强化的过程:一方面,城市和经济集聚的交互发展为彼此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生产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效应及降低竞争成本等渠道,经济聚集可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在内的各类要素的单位产出消耗量以及形成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来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积极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以及共享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大量企业、产品和要素向城市集中,最终构成了区域层面经济集聚———城市群[1][2],对于群内不同等级城市间紧密联系的表现形态,吴小波等将其描述为当该区域经济集聚平均程度达到饱和时,经济会出现向外扩张的趋势,形成不断循环的次一级经济发展带,这种循环运动最终可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当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区域时,整个区域经济达到稳态,就形成了城市群“圈层”结构[3]。
伴随着城市群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容易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会由于投入过多造成生产阻塞而导致产出降低的现象,能源的过度消耗也就难以避免。
这使得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不尽如意、生产要素拥挤等问题,急待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见这种拥挤效应引起的非经济性使得生产要素在空间具有分散趋势,会对区域能源强度可能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城市群“圈层”结构会对降低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而伴随出现的拥挤效应则会产生负向影响,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对腹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转换差异是城市群能源强度呈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长期以来中西部城市群未达到发育标准,而东部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群[4],这使得不同地域的城市群“圈层”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另外,经济聚集过程中并非仅有市场力量在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对辖区内经济聚集的干预也较为普遍,尤其2006年中央政府首次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后,为了在“让利竞争”中获得优势,使得城市群内地方政府具有足够的激励在环境规制上“逐底竞争”,这使得地方政府间在降低能源强度问题上存在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的行为[5],从而容易出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失灵现象,因此集聚过程中规模经济并不会永远存在,也可能会对能源强度产生不同影响。
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在简单动用行政手段规制所有地区节能水平的节能减排政策下,在聚集过程中降低能源强度的规模效应不可能永远存在。
基于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本文试图捕捉城市群“圈层”结构对能源强度产生的影响,并分别从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两种视角来解读经济集聚与拥挤效应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及影响程度,从而探寻空间和市场力量共同提升能源效率的可行选择,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铺垫。
本文在结构上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对经济集聚、拥挤效应和能源强度以及存在的时空差异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三部分介绍我们研究使用的模型、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讨论,最后对本文小结和政策建议。
1文献回顾目前大量研究认为能源效率改进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及技术进步。
事实上,经济集聚本身就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同样会对能源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杨礼琼等发现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与雅各布斯外部性与环境技术效率都呈现倒U型关系[6]。
李思慧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企业通过成本节约和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获得较高的能源效率[7]。
沈能等则认为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的“自净效应”[8]。
在城市化对能源效率影响方面,萨多斯基(Sadorsky P)认为城镇化既能够带动能源消费增加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来促进能源效率,通过对能源消费形成的两种相左的力量最终会提升能源效率[9]。
韩峰等发现空间集聚外部性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综合效应均为正,但各地区不同集聚外部性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渠道和影响效果存在差异[10]。
在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差异及收敛方面,李治等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城市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11]。
孙广生等的实证结果显示,尽管地区间“能源效率缺口”绝对量在逐年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追赶与收敛趋势[12]。
可以看出,区域经济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在空间布局上更为接近,形成经济集聚诱发技术外溢,最终产生规模经济带动能源强度下降,而且能源强度差异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态势。
伴随经济集聚而产生的拥挤效应也会对能源强度产生影响。
马瑞威耶克(Van Marrewijk)认为集聚力来自厂商之间的外部规模经济,城市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是阻碍经济活动进一步空间集聚的离散力量[13]。
唐根年等指出部分制造业出现空间聚集过度及生产要素拥挤迹象,这会造成生产要素的输入过剩和输出效率损失[14]。
周圣强等测算发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集聚以规模效应为主,2003年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越来越凸显,经济效率与集聚度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15]。
师博等则发现城市密度上升初期,内嵌于基础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得以提升;当城市密度进一步提高,由于“拥挤效应”的作用使得能源效率反转下降[16]。
这些分析表明,地区“拥挤效应”容易提高能源强度,而且经济聚集的提升容易使得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被凸显。
值得追问能源强度与表征区域集聚的“圈层”结构在城市群范围内表现如何?张亚斌等提供了部分证据,城市群内部通过实现产业企业的合理转移、分工和技术扩散来提升“圈层”内部产业结构,再通过产业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协同升级[17],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会对降低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18],说明城市群“圈层”结构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从而最终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
不过,这项研究还很难对城市群圈层结构中所蕴含的经济集聚与拥挤效应的作用和能源强度的关系做出结论。
豆建民等指出对于同一个城市群,如果选择的时间点或时间跨度不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可能不同[19]。
另外,张庆民等发现东部沿海城市群在环境投资与污染治理效率上高于其他城市群[20]。
张浩然等也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西部城市群由于缺乏核心城市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所以该结果不够显著[21]。
因此城市群“圈层”结构最终能否降低能源强度,以及该结果是否在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上存在差异还有待检验。
综上所述,对比现有文献,本文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本文通过描述中心城市自身规模密度及中心城市对腹地规模密度的转换差异来反映逐层循环的城市群“圈层”结构特征,由于层级之间的形成是按照由近及远梯度推移进行的,可以依照与中心城市的关联紧密程度在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上实现不同经济圈层的定位。
第二,本文以能源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将城市群“圈层”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依据城市群成熟程度和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所可能造成“圈层”结构对降低能源强度效果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
2计量模型、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2.1城市群圈层结构的测度目前对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并发现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并非不重要,而是缺乏合适的测度方法去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市场辐射力将以“圈”的形式向外均匀扩散,因此城市群圈层经济结构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表征区域集聚的中心城市规模密度。
只有中心城市达到相当密度或规模时,其城市功能才能为满足区域服务的供给需求提供保证,城市群所“圈定”的广袤地区会努力去建立与中心城市的紧密联系与整合发展。
二是圈域整体的规模密度。
具有较高规模密度的城市群外围为区域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中心城市之间互为依托、互促互进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整体高效能发展。
城市群内部要素的密度格局反映着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强弱和辐射带动强度,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重要节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成为衡量城市群内部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关键。
本文借鉴孙东琪等[22]、邓智团等[23]的研究,采用引力模型测算中心城市及腹地经济紧密联系程度,计算公式如下:g=YiYjD2ij(1)其中Y i表示城市群中腹地城市i和中心城市j的GDP,YiYj表示两个城市GDP的乘积,D表示腹地城市i与中心城市j之间的实际交通距离。
为了描述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经济联系转化的相对程度,首先分别计算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强度以及中心城市对腹地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g city和gregion,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市对腹地城市规模密度转换差异的经济联系强度比GRC,即GRC=gregiongcity(2)其中g region=Y i Y j/D2ij,g city=Y2j/r j2,其中GRC表示城市群腹地城市i与中心城市j之间的引力强度与中心城市自身的引力强度的比值,其中中心城市半径rj2=Aj/π,A=中心城市行政区划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