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七 八 九章: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

2,受众的分类 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一般 性受众和专门性受众。 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 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读者、观众、听 众和网民等。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荣
C,冷媒介与热媒介 --- 将媒介分成两类:冷媒介与热媒介 --- 将媒介本身的特性与人类社会与文明的 变迁结合起来。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20
3,技术决定论的发展与反思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观点都被称为 “ 技术决 定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媒介工具自身物质 特性的强调,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 影响力。 •梅罗维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 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媒介变化、社会情 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柯克霍夫的《文化肌肤》探讨了电子媒介和 其他新技术给人心智带来的变化。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11
3、电视
语言要素 语法体系 媒介风格 运动图像 静止画面 声音 字幕 特效 节目元素 媒介特性
电 视
1、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 场面调度 变幻的 介 、 纷繁芜杂 2、电视时效性强 3、电视保存性和选择性 蒙太奇、 的 节目元素 开放的 较弱 4、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 组合手法 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15
三、技术与媒介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荣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

管理效果问题
总结词
管理效果问题是政府对媒介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管理效果不显著、未能有效引导媒介健 康发展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效果不显著,未能有效引导媒介健康发展。同时, 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如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影响了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此外, 管理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健全,难以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有效 地约束和规范媒介的行为。
行政手段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实施管理,但缺点是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风险,影响 媒介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手 段来管理和规范媒介的行为。
经济手段包括财政补贴、税收 优惠、信贷支持等,通过调节 经济利益来引导媒介的行为。
总结词
控制舆论、审查制度
VS
详细描述
该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实施了严格的控制和 审查制度,要求媒体在报道时必须遵循政 府的立场和观点。政府设立了新闻审查机 构,对新闻稿件进行审查,确保报道内容 符合政府的宣传导向。对于违反规定的媒 体,政府会采取罚款、吊销执照等惩罚措 施。
案例三:某国政府对网络游戏的管理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概述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方式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内容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效果评估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问题与对策 •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案例分析
01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媒介的传播活动进 行规范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媒介健康发展。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拟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标准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群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群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消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梦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梦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梦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群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群众媒介,包括电视、播送、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群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方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媒介暴力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些 人可能会认为通过观看荧幕暴力 镜头,这些暴力 内容 就会在人 们心 目中留下印象 ,并且这些节 目会唤起并 加强这些暴力 情绪。根据这 假设 ,受众 在将注意力放到 电视上的暴力 的时候 , 他们 的情绪会被唤 起 ,并且变得更加兴奋 。这一理论认为电视上的暴 力是 对已经预先存在 了的攻击性行 为的刺激 ,因此会激起或者加速攻击性行 为的发生或者趋 势。因此毫不奇怪 ,一些学者会认为通常情况下那些 已经有攻击性倾 向 的人会在观看到荧幕上 的暴力之后在行动上实施暴力 。 因为觉醒激励假设 主要探讨的是受众成员的心理变化 ,因此这个理 论是从心理视 角来调查 荧幕暴力 的影响 的。也 就是说 ,根据 这一理论 , 由于被唤醒的心理改变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慢慢 消退 ,因此 ,电视暴 力在 6 o分钟之后不会对个人产生任何 负面影 响。
一
一
生活 中实施暴力行为 ,人们 可以消除他们 的憎恨或者愤怒 的感 觉 。相反 地 ,暴力行为却没有方法去释放,当这种感觉一直在个人 体内累积的时 候 ,就会引发把暴力动作施 展到现 实中的严重后果 。 4 . 评 估支 持 性 的理 论研 究 由于大多数 的理论都是 从学者们 实施 的研究 中得 来的 ,因此 ,有 必 要来审视一下相关 的研究 。各 种各样 的试验 都 已经用 来测 试这 些理论 了,尽管它们 中的大 多数都证 明 了荧 幕暴力 和暴 力行 为之 间是 有关联 的,但是这些实验都不可避免地存 在缺陷和局限。通过探 讨这些试验 的 局 限性 ,我们可 以很明显地认为这些试验 由于方法论 的缺陷 ,因此结果 也是不完美 的。 ( i ) .实验 室研究 实验室 的试验是检测这些即时效果的最 重要 的方法 。在不同环境 中 实施 的这一研究 ,被试者总是被随机分成 两个不 同的群 体 ,分别接收 不 同的待遇 。结果可以通过衡量和对 比对于同一现象 的不 同反应来提取 。 典 型性研究 大量 的试验都采用 了这一方法 ,但是 最重要 的是 B a n d u r a和他 的同 事们做 的 “ B o b o ”D o l l( 波波玩偶试验)研 究。在 这个试验 中,孩 子们 都被分 为两组 , 观看人们戏弄波波玩偶 ,每过三分钟就分别受到 奖励 或 者惩罚 。结果发现 ,和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的参与者确 实模仿 了他们 所 认为的暴 力行 为,尤其是在外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 实验室研究 的局 限性 另外 ,不像 电视 中出现的暴力镜头是有条件和上下文环境的,出现在 试验中的暴力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背景交代 ,而只是去打击波波玩 偶, 这可能会对受试者 造成困惑,为什么这个玩偶要被殴打?一个在试验中 很暴力地对待玩偶的女孩事后问她妈妈是否这个玩偶是必须要被殴打的?由 于E 述所陈述的缺陷存在,这个试验的结果是很值得探讨 的,因此,使用这 的暗示受试者进行暴力行为的趋势 。 ( 2 ) . 外 场 试 验 在仍然坚信实验室试验有其可取之处时 ,外场试验也在尽 力弥补其 不足 ,也就是说 , 外 场试验允许受试者呆在一个他们熟悉 的环境中 ,外 场试验的受试者并不需要移 到一个完全陌生 的场景 中。攻击性 动作以及 对于暴力行为的态度在试验 中和试验后都会进行评级。 典型性研究 可能会用来支持 发泄假说 的一个试验是 F e s h b a c h和 S i n g e r ,两组参 与者分别被指定去分别观看暴力节 目和非暴力节 目六个星期。结论显示 电视 节目 的观众比其他组的受试者展示 了更少 的攻击性。但是,G a u n t l e t t 认为 , 些学者始终认为 ,是因为一些孩子被迫只能观看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指定 的节目,而不是所谓的发泄理论 ,才导致了他们的攻击 眭行为 。 外 场 试 验 的 局 限 这个方法还是处于一种制度性设 置的状 态之下 ,并且 这个方法试 图 避免使受试者远离他们原本已经熟悉的环境 ,但是它不可 能把受试者 完 全随机指派 ,因为孩子们在学校肯定是 以 团体 的形式来活 动 的。G u n t e r 和 Me A l e e r 认为研究 的目标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 目标都 是来 自于 相 同的环境 ,有相同的知识和经历。而且 ,尽管这一试验 方法避免使 受 试者处于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中 ,但 是它还 是很难控 制受试 者课后 的观 看 内容 ,因此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不准确性。
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

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为了规范广告发布市场,保护广告接收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定了以下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发布审查规定:一、广告内容合法性审查1. 广告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含有任何违法、淫秽、恶俗、暴力、恶意攻击他人等内容。
2. 广告内容不得伪造事实,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的功效、效果等。
3. 广告内容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未获得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商标、专利等。
4. 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虚假的商业宣传手法,如捏造消费者的评价、虚构竞争对手的不良情况等。
二、广告形式审查1. 广告形式不得过度侵入或扰乱接收者的正常生活,不得以过于煽动、冲击的方式呈现。
2. 广告形式应符合行业规范,不得亵渎社会公共文化传统,不得歪曲科学知识。
3. 广告形式应注重保护未成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权益,不得以虚假的方式吸引或诱导他们接受广告信息。
三、广告媒介审查1. 广告媒介应拥有必要的资质和许可证件,并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
2. 广告媒介应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确保广告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审查规定。
3. 广告媒介应建立完善的广告发布管理制度,确保广告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合规性。
四、广告投诉受理与处理1. 对于接收者对广告内容的投诉,广告发布媒介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
2. 广告发布媒介应以公正、公开、合理的方式处理投诉,及时回应接收者的诉求。
3. 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广告内容或违反审查规定的广告,广告发布媒介应立即停止发布,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惩罚。
五、监督与执法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广告发布市场的监督,对违法广告行为发现及时进行处罚和惩处。
2. 各大众传播媒介应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提供广告发布的相关证据和信息。
3.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广告发布媒介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广告发布的情况报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六、加强自律与行业规范1. 各行业的广告发布媒介应加强自身管理,制定专业的行业规范,完善广告发布的流程和标准。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最初,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来区分可能的效果,随后又引入了个人与社会环境接触所产生的效果的相关变量;最后,他们还根据受众所关注的媒体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劝服效果理论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1940年,伊里调查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①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2、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4、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向相关部 门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跨国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四、结论
四、结论
网络暴力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可能引 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为了应对这 一问题,
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案例,网络暴力现象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攻击和谩骂。例如,某些 网民会对某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曝光和恶意解读,甚至制造谣言和诽 谤。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其社会形象受损,
内容摘要
严重时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通 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规范网民行为,减 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匿 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同时,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和迅速 传播性使得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意见 领袖,
内容摘要
他们的影响力在网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形成 规模。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目录
01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与类型
02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 学解读
03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 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然而,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逐渐浮出水面。 本次演示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暴力的媒介传播效果
金菁
随着20世纪前半叶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逐步普及,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报刊、电视、电影、电台、网络等媒体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
同时,影像媒介的发展与技术的日益完善,促使了“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的出现,使媒介暴力的表达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行为暴力,也不再是绝对的非法途径,而可能以反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展现着暴力的影像。
以战争暴力、体育暴力、卡通暴力等为代表的“合理暴力”,使暴力行为逐渐告别非法与无理,以种种合理、合法的方式给予表现,甚至可能赢得认同或称道,成为更为隐性的暴力表达,也更易被人忽略。
由于“合理暴力”中的暴力原素或未受到惩罚,或赢得了受众的认同,或其行为具有某种“正当性”的解释,因而增加了被模仿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观念上的根本转变[1]。
战争暴力此为“以反暴力名义表达暴力影像”的典型例证。
大众传媒与战争的结盟可以追溯至20世纪第一年的英国影片《突袭中国使团》,一战、二战期间传媒与战争也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越南战争被称为“电视之战”,影像媒介开始了对战争肆无忌惮的转播与直播,战争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受众眼前。
1990年海湾战争直播使CNN声名远播;2001年9.11事件的电视转播,让受众目睹了比任何好莱坞巨片都更具震憾力与想像力的暴力场景;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播更令半岛电视台一举成名,CCTV也因此创下收视率与广告收入的新高……凡此种种,使局部战争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图景。
如果以“战争是和平的助推剂”为由,战争暴力似乎可以视作媒介反暴力的一面旗帜,但这面旗帜无法掩盖影像本身的暴力实质。
体育暴力体育从最初的单纯竞技游戏,到如今日益明显的商业介入,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竞技运动本身的残酷性一方面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截然两分,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以正当且公开的方式展现暴力影像。
譬如,以用暴力行为击败对手为终极目标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作为一项体育赛事本已备受争议,比赛实况的电视转播使主办方获利颇丰,也使这项暴力的运动以正当的理由传遍“地球村”。
获胜者的英雄形象甚至成为一代青年效仿、崇拜的对像,暴力在此成为合法的获利手段。
卡通暴力即使在卡通片已不是儿童的专利的今天,卡通暴力所暗含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觑。
卡通暴力是一种“快乐暴力”,是暴力娱乐化、暴力游戏化的集中体现。
有关调查显示,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内容高于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
在快乐的掩映下,暴力不再面目可憎,甚至和蔼可亲,暴力因此成为一种“合法的甚至必须的文化表达”。
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说,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
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2]。
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
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人类有攻击和残暴的本能,破坏与毁灭的东西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获得快
感,成为快乐的另类来源,比如,很多人喜欢看《动物世界》中狮子猎捕斑马的场景就是这个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合理暴力美学的电影备受追捧,“合理暴力程度与票房的收入成正比”,这往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3]。
正是如此,媒体中的“合理暴力”受到受众的大肆追捧。
但对于青少年或是意志薄弱的成年人来说,在包裹鲜亮的合理暴力的影响下,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因为被网络流行的合理暴力视频吸引。
成都三中四名学生拍摄了一部校园合理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 A. 这也为媒介传播对校园合理暴力的负面作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的长期效果。
尽管也有一些调查认为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但1986年休斯曼和埃龙进行了一项最大的调查研究,他们收集了一些8岁儿童的资料,并对同一样本追踪研究,直至他们30岁。
结果发现,那些童年时观看电视暴力最多的孩子,成人后更可能卷入严重的犯罪活动。
休斯曼从这项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攻击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年时期,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预示着成年时期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观看媒介暴力内容并养成攻击行为习惯,将造成终身的危害性后果[4]。
合理暴力,虽然表面上包裹着合理的光鲜外衣,却难逃其暴力的本质。
有可能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暴力行为的催化剂。
作为媒体,不能以行业竞争激烈,就把暴力作为吸引受众“眼球”而在此大做文章;作为家长,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和管制,培养未成年人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评价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作为成年受众,有必要提要自己的素养,并形成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多重视角》 2005-7-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 贾碧峰,雷黎萍《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2007年04月04日
[3] 黄丽《电视暴力与儿童》2007-4-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4] 廖卫民陈桂兰,《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