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合集下载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

《药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至第九章)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一、选择题A型题:1. 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失效,可能是因为:A.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B.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C.产生耐受性D.产生耐药性E.首关消除改变2. 安慰剂是一种:A.可以增加疗效的药物B.阳性对照药C.口服制剂D.使病人在精神上得到鼓励和安慰的药物E.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剂型3. 药物滥用是指:A.医生用药不当B.未掌握药物适应症C.大量长期使用某种药物D.无病情根据的长期自我用药E.采用不恰当的剂量4、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A.吸收后和血浆蛋白结合B.体外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C.肝药酶活性的抑制D.两种药物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E.以上都不是5、长期应用某药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奏效,这种现象称为:A.耐药性B.耐受性C.成瘾性D.习惯性E.适应性6、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是:A.增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B.增加药物在受体水平的拮抗C.增加药物的吸收D.增加药物的排泄E.增加药物的疗效7、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A.对药物肾脏排泄的异常B.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C.对药物体内分布的异常D.对药物胃肠吸收的异常E.对药物引起的效应异常8、影响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包括:A.肝脏生物转化B.吸收C.血浆蛋白结合D.排泄E.生理性拮抗B型题:问题 9~11A.耐受性B.耐药性C.成瘾性D.习惯性E.快速耐受性9、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药效递减直至消失:10、病原体及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1、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发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C型题:问题 12~15A.肝药酶抑制B.遗传异常影响效应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维拉帕米:13、伯氨喹:14、异烟肼:15、西米替丁:X型题:16、联合应用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A.减少单味药用量B.减少不良反应C.增强疗效D.延缓耐药性发生E.改变遗传异常表现的快及慢代谢型17、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包括:A.耐药性B.耐受性C.依赖性D.药物慢代谢型E.快速耐受18、舌下给药的特点是:A.可避免肝肠循环B.可避免胃酸破坏C.吸收极慢D.可避免首过效应E.吸收较迅速19、联合用药可发生的作用包括:A.拮抗作用B.配伍禁忌C.协同作用D.个体差异E.药剂当量20、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有:A.胃肠吸收B.血浆蛋白结合C.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D.肾脏排泄E.肝脏生物转化二、名词解释1、耐受性2、成瘾性3、配伍禁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E. 3 D. 4 B. 5 B. 6 E. 7 E. 8 E. 9 E.10 B.11 C.12 D.13 B14 C.15 A.16 ABC.17 BCE.18 BCDE.19 ABC.20 ABDE二、名词解释1、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减弱,增加剂量才可保持药效不减。

药理学讲稿之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药理学讲稿之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同等剂量的药物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不一定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效应,这是因为药物防治疾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药物本身的因素,也有机体方面的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在临床用药时才能保证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

第一节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药物的作用会有影响,因为不同年龄阶段体重、体液与脂肪量不同,从面药物的Vd不同,且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发育成熟、生理功能正常、体重稳定、肝肾功能充分发育,有一定的药动学参考1、小儿:尤其是新生儿与早产儿,身体未充分发育,生理功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如体液多、血浆蛋白总量低、肝肾功能未充分发育、智力在迅速发育——对药物的清除慢,对药物很敏感——用药要特别注意;例1: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肾排泄功能低——氯霉素用量过大——蓄积中毒——循环衰竭的灰婴综合征;例2:四环素+钙络合——沉积于骨与牙——影响骨与牙的发育——8岁以下儿童不用;2、老年人:65岁以上者为老年人,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不一样,其体液少,血浆蛋白少,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慢——蓄积中毒——用药剂量减少,一般为成人的3/4;老年人的代偿适应力差,对药物的耐受性差,易患动脉硬化——升压药与剧烈药慎用;二、性别:男女有别,男性与女性在体重、体液总量与脂肪分布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且对于女性来说有一特殊的三期:月经期:不宜用抗凝药以免出血不止;妊娠期:尤其在妊娠头三个月用药要特别注意,禁用激素与抗代谢药——例:反应停;哺乳期:有的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到新生儿体内,例:吗啡——呼吸抑制;三、个体差异与遗传异常:(一)个体差异: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包括量的差别与质的差异1、量的差别:不同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用药的量也不同高敏性:对药物特别敏感——小剂量药出现效应;耐受性:对药物特别不敏感,用大剂量的药才能达到相同的药效;例:异戊巴比妥的麻醉剂量为5(高敏者)-19(耐受者)mg/Kg 2、质的差异:变态反应——例: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复方新诺明
骨髓巨幼红细胞症
肾毒性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增强肾毒性
N-M拮抗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增强N-M阻滞、延长窒 息时间
补钾剂
保钾利尿药
高钾血症
拮抗作用(antagonism)
➢ 指两药联合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独应用其中一 种药物的效应。
生理性拮抗
➢分类:
生化性拮抗 药理性拮抗
化学性拮抗
15
生理性拮抗
氧化、分解失效
➢ 维生素C注射液在pH值>6以上易被氧化,故不宜与 碱性的氨茶碱、谷氨酸钠等注射液合用;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羧苄西林混合于静脉滴注液中, 可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氨基与羧苄西林的β-内酰胺 环之间发生化学性相互作用而灭活。
例: 以高渗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0%磺胺嘧啶钠静滴
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溶解度下降,析出结晶可造成 血管栓塞死亡。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ADME过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28
(1)影响药物的吸收
Drug A
PH、胃排空、肠运动、复合物形成
Drug B
Drug A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药物因素 • 病人本身的因素 • 联合用药
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 个体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病人对某种药 物特别敏感,等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病 人性质相似但强度更大的药理效应和毒性, 称为高敏性。与此相反,对药物敏感性低的, 称为耐受性。

药理学第4章整理

药理学第4章整理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第一节药物因素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一)药物剂型(影响吸收)1.口服液>片剂>胶囊2.注射水溶液>油溶剂混悬剂3.不同厂家的同一制剂(二)剂量(三)给药途径:硫酸镁: 口服用于导泻,利胆;注射用于降压、镇静、抗惊厥;外用用于消炎止痛庆大霉素: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注射用于全身感染(四)给药间隔和疗程二、药物相互作用(一)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1.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包括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例如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青霉素和链霉素2.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改变1.影响药物吸收2.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阿司匹林+香豆素类→血浆蛋白结合→出血)3.影响肝药酶活性4.对药物在肾脏排泄的影响第二节机体因素一、年龄(一)婴幼儿药理学特点1.药动学(1)新生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2)婴儿血脑屏障的功能较差,(3)药物t1/2明显延长。

2.药效学(1)婴儿对某些药物反应有不同的特点,如四环素、氯霉素、吗啡。

(二)老年药理学特点1.药动学(1)血浆蛋白含量降低;(2)肝功能下降;(3)排泄是影响老年人药动学的最重要因素。

2.药效学(1)个体差异较大 ,易引起药物毒副作用;(2)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应也较差;(3)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一般为成年人剂量的3/4左右二、性别妇女受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影响,选择药物要注意。

1.如在妊娠的最初三个月内,禁用抗代谢药、激素等能引起致畸的药物;2.临产前禁用吗啡等镇痛药,因可抑制胎儿呼吸。

3.哺乳期用药避免用影响婴儿的药物。

因有些药物可进人乳汁。

三、遗传因素(一)遗传多态性药物转运蛋白、药物代谢酶、受体的遗传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种族差异遗传、环境(三)个体差异人群中即使各方面条件都相同,还有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称为个体差异。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临床合并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use of several drugs often is essential to obtain a desired therapeutic objective, to treat coexisting diseases, or to overcome some side effects of a single drug. In these cases, drug-drug interactions may occur and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otherapy.
总之,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 疗效而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 of drug therap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rug therapy is individualization. Physicians have long recognized and acknowledged that individual patients may show wide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agent or therapeutic method,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heir ages (e.g., elderly patients versus children), sex, genetic polymorphism, disease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or tolerance to drugs. Any or all of these factors may affect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cesses by mechanism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作用于生物体、产生药物效应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1.药物剂量和浓度:药物剂量和浓度是影响药物效应的最基本因素之一、药物剂量越大,药物浓度越高,产生的药效也越强。

但是,药物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毒副作用。

2.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对药效有直接影响。

药代动力学性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药物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代谢后形成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最后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不同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维持时间,从而影响药效。

3.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作用部位是药物发挥药效的具体位置。

药物可以作用于细胞膜、细胞器内部、受体等不同的部位,通过与目标分子结合或干扰其功能来产生作用。

不同的药物作用部位决定了其作用机制和效果。

4.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目标分子相互作用,改变其正常功能的方式。

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抑制、竞争性结合等方式来改变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从而产生药效。

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的药效也不同。

5.生物个体的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是由基因多态性、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状态等因素导致的。

例如,一些基因型可能导致个体对其中一种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从而需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副作用或提高疗效。

6.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药物效应。

药物可以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如药物之间的竞争性结合、药物之间的代谢互相影响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与饮食、饮酒或其他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效。

总之,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包括药物剂量和浓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作用机制、生物个体的差异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对于合理使用药物、提高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4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4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四)戒断症状(停药综合症)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 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表现为:兴奋、 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 意识丧失等。一般有:戒毒、酒精、止咳水、止痛药、镇 静安眠药等。
(五) 停药反应
要求
掌握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的概念
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产生了躯体或精神性的 依赖与需求。分为: (1)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停药后,具有耐受性证据 或戒断症状(客观症状和体征) 。 (2)精神依赖性(心理性依赖),停药后,需要药物缓解精 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客观症状和体征) 注:兴奋药或麻醉药的滥用是引起依赖性并具有社会意义 的重要问题。
一、年龄
年龄因素的影响表现于:
1.新生儿和老年人:肝代谢、肾排泄功能不全→作用强烈而
持久(例 灰婴综合征、新生儿黄疸)
2.老年人药物作用靶点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3.老年人特殊生理因素(心血管反射减弱-例:降压药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安定易引起精神错乱)和病理因素(体温过低) 4.老年人脂肪比例大,分布容积发生改变。
5.老年人常需服用多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肾小球滤过率 功 能 (%)
心脏指数
生活能力 肾血流量 最大呼吸能力
年 龄(岁)
二、性别
(一)药物反应和肝药酶活性的性别差异
例:1.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反应) 2.女性对特非那定(terfenadine,抗组胺药)的心脏
毒性更敏感
五、心理因素一安慰剂效应
总疗效
药理学效应 非特异性药物效应 非特异性医疗效应 疾病的自然恢复
安慰剂 ( Placebo )

药理学-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PPT课件

药理学-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PPT课件
不具药理活性的剂型如乳糖淀粉的片剂或生理盐水的针剂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疾病头痛心绞痛手术后痛感冒等3050疗五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2020122325合理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
01.02.2021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影响
2
01.02.2021
(一)药物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1、妨碍吸收:
(1)胃肠道PH变化:弱酸药——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好+ 抗酸药(PH升高)——解离多,吸收少;
(2)形成络合物:四环素+钙、铝、镁——络合物——不 能与牛奶同用;
(3)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甲氧氯普胺——促进胃排 空——吸收快;阿托品——抑制胃排空——吸收慢;
17
01.02.2021
(二)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拮抗可表现于不同水平: (1)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 剂与其受体结合
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2)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 两个特异性受体
镇静催眠药(安定)+浓茶或咖啡——拮抗作用;
4
01.02.2021
一、剂量、剂型、给药途径
剂型: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药效也不同。 例如:
硝酸甘油:针剂5-10ug=锭剂舌下含服0.2-0.4mg= 贴皮剂10mg
布洛芬片: 3-4次/日 布洛芬缓释剂:1次/日;
5
01.02.2021
一、剂量、剂型、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
1、不同的给药途径,药效作用可能不同 硫酸镁口服——泻下;肌注——降压和抗惊厥;
13
01.02.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目的要求】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教学内容】1、药物因素:制剂和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和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讲授方法】板书、Powerpoint。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不同个体作用的差异。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表现为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

相等的血药浓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1.药物剂型2. 药动学3.药效学4.临床病理第一节药物因素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一)药物制剂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片剂、胶囊剂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

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为持久和温和。

(二)给药途径不同剂型的同一药物因其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不同。

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 舌下>口服>粘膜>贴皮(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优缺点已在药代谢动力学部分阐述过)药剂当量指不同药剂所含的相等的药量。

生物当量指不同药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的结果:相加作用:药理作用相加1. 协同作用疗效提高增强作用:药理作用大于相加2. 拮抗作用疗效减弱或毒性增加多药合用是比较常见的,往往可以获得病人和家属暂时的欢心,认为医生已尽了最大努力。

但一般来说除少数情况外多药合用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实践证明,多药合用,产生疗效协同仅是少数药物之间。

至于不良反应的拮抗,也只有少数场合下,才得以实现。

多药合用,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将会大大增多。

因此,一般除非必须,宁少勿滥。

(一)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1)吸收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影响吸收如:四环素与Fe++、、Ca++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其吸收。

空腹服药吸收较快。

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不大,故无特异性禁忌。

(2)血浆蛋白结合* 双香豆素抗凝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置换而使其在血中游离型双香豆素量增加产生出血。

*口服降血糖药受阿司匹林置换而致低血糖反应。

(3)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烟,酒等能增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药效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药效增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

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喋啶(抗肿瘤药)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性(胃肠道粘膜损害,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肝肾损害)(二)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⑴生理性拮抗/协同服用镇静催眠药(中枢抑制)后饮酒或喝浓茶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拮抗协同: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拟似药(酪胺等)的升压反应,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

第二节机体因素一、年龄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和老年人1.小儿⑴处于生长发育期:使用激素会影响儿童体质,使用中枢抑制剂影响智力。

⑵肝功能发育不全:对在肝脏进行转化的药物敏感。

⑶肾功能发育不全:药物消除缓慢。

⑷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

⑸二岁以下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2.老人在医学上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人。

老人代谢减退,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偿适应能力较差。

对药物的耐受性一般也较差,老年人用药量应减为成人剂量的3/4,有些药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增减剂量或决定禁用。

二、性别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

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授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

月经期:泻药或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流血不止。

孕期:防止药物引起致畸及流产(奎宁兴奋子宫)授乳期:应考虑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

三、遗传异常基因是决定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受体活性及功能表达的结构基础,是药物代谢与反应的决定因素,其突变可引起所编码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功能的异常,成为产生药物效应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多态性酶活性大小是药物代谢酶表型的反映,可通过测定其底物的代谢率可确定。

如:NAT(N-乙酰基转移酶)是具有遗传多态性的常见药物代谢酶。

NAT中参与Ⅱ相乙酰化反应的代谢酶,人群中NAT的活性呈多态分布,有快代谢型:药物快速灭活慢代谢型:药物缓慢灭活中间代谢型:药物灭活中等----从而影响血药浓度及效应的强弱久暂(二)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种族因素包含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如普萘洛尔在中国人中产生的β-受体阻滞和降压作用比白人强,而白人对该药的代谢清除率比中国人低。

但是,和种族之间的药物代谢及反应差异比较,同一种族内的个体差异更为显著和重要,如在口服同一剂量的普萘洛尔后,中国人和白人产生的血浆浓度平均值差异不到一倍,但在这两种人中服用同一普萘洛尔剂量后的个体差异却可达到10倍。

四、特异质反应是一种性质异常的药物反应,通常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与剂量大小无关,这种反应只在极少数病人中出现,如氯霉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约为1/50000。

特异质反应通常与遗传有关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对伯氨喹、磺胺药等药物易发生溶血反应五、疾病状态疾病本身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

1. 肝脏疾病:肝功能不全,可致肝转化能力减弱,使药物作用延长。

2.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使肾排泄减慢,而使半衰期延长。

3.神经功能抑制:如巴比妥类中毒时能耐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

惊厥时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4.阿托品极量(1mg/次)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的使用(1-2mg/次)甚至可用到(5-10mg/次)5.强心甙仅对心源性水肿患者有利尿作用。

6.解热镇痛药仅发热病人有退热作用。

而不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

7.氯丙嗪诱发癫痫。

六、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

忧郁、悲观不能配合治疗,对某些抑制性药物,反应较严重,如氯丙嗪在忧郁病人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用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形似的制型。

安慰剂效应主要由病人的心理因素引起,它来自病人对药物和医生的信赖,病人在经医生给予药物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而且包括许多客观指标。

如:治疗头痛、心绞痛、神经管能症等能获得30%-50%的疗效故在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时,应考虑安慰剂效应。

临床在新药评价时,应采用双盲对照(阴性对照—安慰剂、阳性对照),观察新药的确切疗效。

七、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1.致敏反应:是变态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如麻黄碱升压,因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当释放耗竭时即不再有作用)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

5.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

6.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

7.耐受性/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第三节合理用药原则从理论上讲,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主要从药物的选择、剂量的选择、给药时间间隔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和药物疗程或给药总次数等方面综合考虑1.明确诊断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考虑禁忌证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尽量少用所谓的“撒网疗法”,即多种药物合用以防漏诊或误诊,这样不仅浪费而且容易发生相互作用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4.对因对症治疗并重在采用对因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如在严重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及癌症化学治疗时,应重视采用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对病人始终负责开出处方仅是治疗的开始,必需严密观察病情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回顾和概括第一节药物因素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的结果:相加作用:药理作用相加1. 协同作用疗效提高增强作用:药理作用大于相加2. 拮抗作用疗效减弱或毒性增加(一)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1)吸收(2)血浆蛋白结合(3)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4)肾排泄(二)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⑴生理性拮抗/协同⑵受体水平的协同/拮抗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第二节机体因素一、年龄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和老年人二、性别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

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授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

三、遗传异常四、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通常与遗传有关。

五、疾病状态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神经功能抑制等。

六、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用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形似的制型。

七、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1.致敏反应:是变态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

5.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

6.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

7.耐受性/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作业内容基本概念: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快速耐受性/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成瘾性/依赖性安慰剂涉及的教材页码采用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6版):P39-P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