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3章

合集下载

第3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精)

第3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精)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例题] 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上部结构为38层,底部1-3层层高为4m,其他各层层高为3m ,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为120m ,平面尺寸为m m 4030⨯,地下室采用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为12m ,如图3.2.4(a)、(b)所示。

已知基本风压为2045.0m kN w =,建筑场地位于大城市郊区。

已计算求得作用于突出屋面小塔楼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总值为800kN 。

为简化计算,将建筑物沿高度划分为六个区段,每个区段为20m ,近似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荷载作为该区段的平均值,计算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和筏形基础底面的弯矩。

解:(1)基本自振周期:根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经验公式,可得结构的基本周期为: s n T 90.13805.005.01=⨯==222210m s kN 62.19.145.0T w ⋅=⨯=(2)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平面,由附录1可求得80.01=s μ57040120030480L H 0304802s .....-=⎪⎭⎫ ⎝⎛⨯+-=⎪⎭⎫ ⎝⎛+-=μ (3)风振系数:由条件可知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由表3.2.2可查得脉动增大系数502.1=ξ。

脉动影响系数ν根据H/B 和建筑总高度H 由表3.2.3确定,其中B 为迎风面的房屋宽度,由H/B=3.0可从表3.2.3经插值求得=ν0.478;由于结构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z 与房屋高度H 的比值,即H H i /z =ϕ,i H 为第i 层标高;H 为建筑总高度。

则由式(3.2.8)可求得风振系数为:HH 478050211H H 11iz i z ⋅⨯+=⋅+=+=μμξνμϕνξβ.. z z z(4)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按式(3.2.1)可得沿房屋高度分布的风荷载标准值为:()z z z z ....)z (q βμβμ6624=40×570+80×450=按上述公式可求得各区段中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及各区段的合力见表3.2.4,如图3.2.4(c)所示。

科学出版社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史庆轩 主编 国家级精品课教材 赠课件 第3章-局部修改

科学出版社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史庆轩 主编  国家级精品课教材 赠课件  第3章-局部修改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局部修改P39:作用在楼面上的活荷载,不可能以标准值的大小布满在所有楼面上,因此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还要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情况,对活荷载标准值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的确定比较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通过从属面积来考虑,具体可参考《荷载规范》的规定。

P46:表3.2.2 脉动增大系数ξ注:计算201T ω时,对地面粗糙度B 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 类、C 类和D 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0.62和0.32后代入。

P47:表3.2.4 振型系数ϕP49:表3.2.5 风荷载作用下各区段合力的计算P50: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地面扭转运动,而目前这方面的强震实测记录很少,地震作用计算中还不能考虑输入地面运动扭转分量。

为此,《高层规程》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即0.05i i e L =± (3.3.1) 式中:i e 为第i 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i L 为第i 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

P51:表3.3.2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 (cm/s 2)P53:表3.3.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P59:2)跨度大于24m 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 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 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

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

3)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3.3.9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

第3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第3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第3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例题] 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上部结构为38层,底部1-3层层高为4m,其他各层层高为3m,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为120m,平面尺寸为30m⨯40m,地下室采用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为12m,如图3.2.4(a)、(b)所示。

已知基本风压为w0=0.45kNm,建筑场地位于大城市郊区。

已计算求得作用于突出屋面小塔楼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总值为800kN。

为简化计算,将建筑物沿高度划分为六个区段,每个区段为20m,近似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荷载作为该区段的平均值,计算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和筏形基础底面的弯矩。

2解:(1)基本自振周期:根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经验公式,可得结构的基本周期为: T1=0.05n=0.05⨯38=1.90sw0T12=0.45⨯1.92=1.62kN⋅s2m2(2)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平面,由附录1可求得μs1=0.80H⎫120⎫⎛⎛⎪=- 0.48+0.03⨯⎪=-0.57 L40⎝⎭⎝⎭(3)风振系数:由条件可知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由表3.2.2可查得脉动增大系数ξ=1.502。

脉动影响系数ν根据H/B和建筑总高度H由表3.2.3确定,其中B 为迎风面的房屋宽度,由H/B=3.0可从表3.2.3经插值求得ν=0.478;由于结构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z与房屋高度H的比值,即ϕz=Hi/H,Hi为第i层标高;H为建筑总高度。

则由式(3.2.8)可求得风振系数为:ξ ν ϕzξνHi1.502⨯0.478Hiβz=1+=1+⋅=1+⋅μzμzHμzH(4)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按式(3.2.1)可得沿房屋高度分布的风荷载标准值为:q(z)=0.45×(0.8+0.57)×40μzβz=24.66μzβzμs2=- 0.48+0.03按上述公式可求得各区段中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及各区段的合力见表3.2.4,如图3.2.4(c)所示。

第3章: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

第3章: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

帮 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
(1)分层法 基本假定 忽略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
上一章 主 页 目 录
每层梁上的荷载只在本层梁及与其相连的上、 下层柱产生内力,不在其他层梁和其他层柱 上产生内力。
帮 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根据以上假定,多、高层框架可分层作为若干 个彼此互不关连的且柱端为完全固定的简单刚架近 似计算。简单刚架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一般循环 2次。
主 页 目 录 上一章
帮 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框架梁内力
(1)弯矩
主 页
M
2 u ln
`
…3-13
目 录 上一章
式中, ——弯矩系数,查表3.6.1;
n ——框架梁上恒载与活载设计值之和;
ln ——净跨跨长,求支座弯矩时用相邻
两跨净跨跨长的均值。
帮 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表3.6.1
第3章
纵向布置
特点:
连系梁截面较小,框 架梁截面尺寸大,室 内有效净空高; 对纵向地基不均匀沉 降较有利; 房屋横向刚度小,侧 移大。 纵向承重
帮 助 主 页 目 录 上一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双向布置
主 页
特点: 整体性好,受力好;
目 录 上一章
适用于整体性要求
较高和楼面荷载较
e 钢筋的截断和弯起位置不对
f 框架梁柱的剖面图配筋和剖面位置对不上 g 剖面不能全面地反映框架的配筋情况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3.1 概 述
房屋按高度和层数分类
低层
主 页 目 录 上一章

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第3章

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第3章
❖ 第4.2.2条: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50009 的规定采用。对于安全等级为一 级的高层建筑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 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值的1.1倍采用。(强条)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 Z 风速大小不仅与高度有关,一般越靠近地面风速越小,
愈向上风速越大,而且风速的变化与地貌及周围环境有直 接关系。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表 3-7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风压的高度变化
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
(1)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
wk z s z w0
式中 wk ——风荷载标准值(kN/m2); w0 ——基本风压(kபைடு நூலகம்/m2);
s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风荷载体型系数; z ——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2)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wk gz s z w0
式中 gz ——高度 z 处的阵风系数。
基本风压
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风压力与风速有关,可表示为:
0

1 2
2
式中 0 ——用于建筑物表面的风压(N/m2); ——空气的密度,取 =1.25k9/m3; ——平均风速(m/s)。
全国l0年、50年和l00年一遇的风压标准值可由《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表中查得。
屋面活荷载
屋面活荷载一般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取值: 1.房屋建筑的屋面,其水平投影面上的屋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 及其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取值,不应小于 表3-3的规定。 2.屋面直升机停机坪荷载应按局部荷载考虑,或根据局部荷载换 算为等效均布荷载考虑,其等效均布荷载不应低于5.0kN/m2。
2.风力受建筑物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处于高层建筑群中的高层建筑,有时会 出现受力更为不利的情况。例如,由于不对称遮挡而使风力偏心产生扭转;相邻 建筑物之间的狭缝风力增大,使建筑物产生扭转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要适当加大 安全度。

高层建筑钢结构-第三章结构体系和布置

高层建筑钢结构-第三章结构体系和布置

偏心支撑的工作性能
采用偏心支撑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支撑斜杆与梁(耗能梁段) 的先后屈服顺序。 在罕遇地震时,一方面通过耗能梁段的非弹性变形进行 耗能,另一方面使耗能梁段的剪切屈服在先,从而保护 支撑斜杆不屈曲或屈曲在后。 耗能梁端在多遇地震下应保持弹性状态,在罕遇地震下 产生剪切屈服。 必须提高支撑斜杆的受压承载力,使其至少应为耗能梁 段达到屈服强度时相应支撑轴力的1.6倍。
i i
1
i
实例
北京长富宫中心
1.建筑概况
地下2层、地上25层,旅馆建筑,建于1987年。 高91m,层高3.3m,25.8×48m矩形平面,柱网8×9.8m。 外墙采用带面砖的预制混凝土挂板。
2.结构体系及主要计算结果
为钢框架体系,但在2层以下和地下室为钢骨混凝土 结构。 基本周期为3.6s,最大层间位移1/337,小于1/200 的限值。
偏心支撑框架结构 框架-偏心支撑结构(双体系)
框架-剪力墙板结构(也可以是双体系)
剪力墙板类型有:钢板剪力墙、开缝剪力墙和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
开缝剪力墙的工作原理
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
2) 框架-支撑结构的工作特点
框架—支撑体系是由框架体系演变来的,即在框架体 系中对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竖向支撑,形成若干榀带 竖向支撑的支撑框架。
对应伸臂桁架的楼层位置,宜沿外框架周边设置腰桁架或 帽桁架,以使外框架的所有柱子能与内筒起到整体抗弯作 用。腰桁架的高度也与设备层的层高相同。
3.5 交错桁架体系(staggered truss
1) 结构构成
systems)
2) 受力特点
3.6 筒体结构(tube structures)
1) 筒体结构的分类 外筒体系 框架筒体 桁架筒体 筒中筒 成束筒

[整理版]科学出版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史庆轩主编国家..

[整理版]科学出版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史庆轩主编国家..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局部修改P39:作用在楼面上的活荷载,不可能以标准值的大小布满在所有楼面上,因此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还要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情况,对活荷载标准值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的确定比较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通过从属面积来考虑,具体可参考《荷载规范》的规定。

P46:表3.2.2 脉动增大系数ξ注:计算201T ω时,对地面粗糙度B 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 类、C 类和D 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0.62和0.32后代入。

P47:表3.2.4 振型系数ϕP49:表3.2.5 风荷载作用下各区段合力的计算P50: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地面扭转运动,而目前这方面的强震实测记录很少,地震作用计算中还不能考虑输入地面运动扭转分量。

为此,《高层规程》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即0.05i i e L =± (3.3.1)式中:i e 为第i 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i L 为第i 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

P51:表 3.3.2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 (cm/s 2)P53:表3.3.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P59:2)跨度大于24m 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 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 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

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

3)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3.3.9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

第3章 高层建筑荷载及其效应组合

第3章 高层建筑荷载及其效应组合

根据假定(1),可分别考虑纵向平面结构 和横向平面结构的受力情况,即在横向水 平分力的作用下,只考虑横向框架(横向 剪力墙)而忽略纵向框架(纵向剪力墙)的 作用,而在纵向水平力作用下,只考虑纵 向框架(纵向剪力墙)而忽略横向框架(横 向剪力墙)的作用。这样可使计算大为简 化。
3.2 竖向荷载
竖向荷载包括恒载、楼面及屋面活荷载、 雪荷载。恒载由构件及装修材料的尺寸和材 料重量计算得出,材料自重可查《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 50009-2001)(以下简称《荷 载规范》)。楼面上的活荷载可按《荷载规 范》采用,常用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见 表3-1。
震中距的影响 建筑物本身的动力特性对建筑破坏程 度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物的动力特性:主要指建筑物的 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
自振周期: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
要的时间 阻尼:使自由振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其他阻碍作用
地震的几个名词
地震震级 地震能量的量度。 地震烈度 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 罕遇地震的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 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此时 建筑物将产生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大震)
恒载的计算内容: 1、结构构件(梁、板、柱、墙、支撑) 的重量 2、非结构构件(粉灰、饰面材料、填 充墙、吊顶等)的重量 这些重量的大小不随时间而改变,又 称为永久荷载。 恒载标准值等于构件的体积乘以材料 的容重。
常用材料的容重为:
钢筋混凝土 25kN/m3; 钢材 78.5kN/m3 水泥砂浆 20kN/m3; 混合砂浆 17kN/m3 铝型材 28kN/m3; 玻璃 25.6kN/m3
水平荷载作用方向图
3.1.2 平面化假定 荷载作用下的房屋结构都是空间受力体系, 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 计算时,可以把空间结构简化为平面结构,并作 以下两个假定。 (1) 每榀框架或剪力墙可以抵抗自身平面内的侧 力,平面外刚度很小,可忽略不计。即不考虑框 架(剪力墙)参与抵抗平面外的水平作用,当作只 抵抗自身平面内水平作用的平面结构。 (2) 楼盖结构在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 刚度很小,可忽略不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风荷载用于计算结构局部构件或围护构件或围护构件与主 体的连接,如水平悬挑构件、幕墙构件及其连接件等。
3.1.3 风洞试验介绍
宜进行风洞试验的建筑物: (1)高度大于200m; (2)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
(3)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
(4)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
图3-5
风洞试验
3.1
风荷载
3.1.3 风洞试验介绍
2.特征周期Tg与场地土和场地
特征周期(s) 表3-9
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
表3-10
3.2
地震作用
3.2.4 设计反应谱
2.特征周期Tg与场地土和场地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表3-11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反应谱底部剪力法
FEk α1G eq (3-9)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二版)

钱稼茹 赵作周 叶列平 编著
第3章 高层建筑 结构荷载
3.1 风荷载
3.2
地震作用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1 风荷载
wk β zμ sμ z w0 (3-1)
1.基本风压值w0 它是取该地区(城市)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处、重现期为50年(或100年) 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v0(m/s)作为计算基本风压值的依据(近似按照v20/1600 计算风压值)。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2 S Ek S2 (3-22a) x (0.85S y )
2 S Ek S2 (3-22b) y (0.85Sx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时程分析法 采用时程分析法主要是对甲类高层建筑,竖向布置不规则的 高层建筑,8度Ⅰ、Ⅱ类场地和7度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 8 度Ⅲ、Ⅳ类场地高度超过80m和9度高度超过60m的房屋建筑,以 及复杂高层建筑等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
i 1 i 1 n n
2 2 2 γtj Y ji Gi / (X 2 (3-18b) ji Y ji θ ji r i )Gi i 1 i 1
n
n
γtj γxjcosθ γ yj sinθ (3-18c)
S Ek ρ jr S j S r (3-19)
γ 0.9 0.05-ζ (3-6) 0.3 6ζ
η1 0.02
0.05-ζ (3-7) 4 32ζ
η2 1
图3-10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0.05-ζ (3-8) 0.08 1.6ζ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3-8
3.2
地震作用
3.2.4 设计反应谱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2 地震作用
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 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 地震波可以分解为六个振动分量:两个水平分量、一个竖向分量和三个转 动分量。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的,主要是水平振动。 地面运动的特性可以用三个特征量来描述:强度(用振幅值大小表示)、频 谱和持续时间。
3.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图3-1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3.1
风荷载
3.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高层建筑风载体型系数表3-2
3.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图3-2 风压分布 (a)空气流经建筑物时风压对建筑物的作用(平面); (b)迎风面风压分布系数;(c)背风面风压分布系数
3.1
风荷载
4.风振系数βz
3.2.3 抗震计算方法
F mSa (3-5a)
F mS a x 0,max Sa mg g x 0,max kβG αG (3-5b)
图3-9 不同性质土壤的地震反应谱

2.时程分析法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2 地震作用
3.2.4 设计反应谱
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2) 表3-13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2 地震作用
3.2.6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1.理论方法及其修正系数 理论方法即采用刚度法或柔度法,通过求解特征方程,得到结构的 自振周期和振型。 2.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1)顶点位移法 (2)能量法
T1 1.7α0 ΔT (3-23)
Gi Δi2
g Gi Δi
i 1 i 1 N N
T1 2πα0
(3-24)
3.2
地震作用
3.2.6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3.经验公式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T1横 0.06 N (3-25) T1纵 0.05N
(3-26)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T1 (0.06~0.09)N
ji
N
Thanks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表3-7
3.2.3 抗震计算方法
1.反应谱法
m x c x kx -m x 0 (3-4)



图3-8 1940年El Centro NS 记录加速度反应谱
图3-7 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及反应谱
3.2
地震作用
1.反应谱法 我国抗震设计的加速度反应谱计算方法:
Fji α j γ j X jiGi (i 1,2,...n,j 1,2,...m) (3-12)
γj
n
X ji Gi X Gi
i 1 2 ji i 1 n
(3-13)
2
n X G i 1 ji i γGj n (3-14a) 2 X ji Gi
3.2.1 地震作用的特点
3.2.2 抗震设防目标、方法及范围
1.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小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 第二阶段,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3.2
地震作用
3.抗震设防范围
3.2.2 抗震设防目标、方法及范围
《抗震规范》规定,基本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内的建筑结构,应当 抗震设防。《抗震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i 1
γ
m G
γGj
j1
m
GE
m
(3-14b)
图3-12 不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的振型示意图
S Ek S2 (3-15) j
j1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Fxji α jγtj X ji Gi (3-16a)
Fyji αjγtjYjiGi (i 1,2,...n,j 1,2,...m) (3-16b)
r 2i I i g /Gi (3-17)
Ftji α jγtjri 2θ ji Gi (3-16c)
γtj X ji Gi / (X 2 ji Y 2 ji θ 2 ji ri 2 )Gi (3-18a)
j1 r 1 m m
ρ jr
3/ 2 8 ζ jζ r (ζ j λT ζ r )λT 2 2 2 2 (1-λT ) 4ζ jζ r λT (1 λT ) 4(ζ j2 ζ r2 )λT
(3-20)
3/ 2 8ζ 2 (1 λT )λT ρ jr (3-21) 2 2 2 2 (1-λT ) 4ζ 2 λT (1 λT ) 8ζ 2 λT
3.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图3-3
风振动作用
βz 1
φ z ξν (3-2) μz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
3.1 风荷载
总体风荷载是建筑物各表面承受风作用力的合力,是沿高度变 化的分布荷载,用于计算抗侧力结构的侧移及各构件内力。
3.1.2 总体风荷载与局部风荷载
w βzμ z w0 (μ s1B1cosα1 μ s 2 B2cosα2 … μ sn βncosαn ) (3-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结构
T1 (0.08~0.1)N (3-27)
T1 0.1N (3-28)
FEvk αv ,max Geq (3-29)
3.2.7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Gi H i
Fvi
G jH j
j1
N
FEvk (3-30)
Nvi Fvj (3-31)
Fi
Gi Hi
Gj H j
j 1
n
FEk (1-δn )(i 1,2,....n) (3-10)
ΔFn δnFEk (3-11)
图3-11 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分布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
表3-12
3.2
地震作用
3.2.5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不考虑扭转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