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的基本分类
海岸ppt 中图版

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海岸(旅游业回报高)
淤泥质海岸
特点 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等组成 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海岸坡度平缓海岸线平直
分布 江苏、山东(?)、河北(?)等地
利用方向
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农业,水产养 殖,以及生态旅游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 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 低洼地带 作用 抵御风浪侵蚀, 又是鸟类及潮间动物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 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珊瑚礁海岸
生物遗体堆积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
珊瑚虫生长在温暖,清洁,光线充足的热带浅海 环境中,多依托岩石生长, 因此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
作用 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练习:判断下列海区的海岸类型 辽东半岛 海南岛亚龙湾 江苏北部 南沙群岛 珠江三角洲
第一节
海
岸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 ---海洋水体与陆地的交界线
1、海岸线 2、海岸带
二、海岸线
平均高潮位的水边线(基本稳定)
三、海岸带
海洋水体与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 (海岸线上边很狭窄的那一带陆地)
注意点
大陆海岸线
海岸线的类型
岛屿海岸线
常识
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约44万千米,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海岸线约14000千米居世界第八位
淤积海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专业参考:中国的海岸及海域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范围(一)范围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二)海域划分1、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2、界线1)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侧端鹅鸾鼻之间连线。
(三)主要海区1、渤海1)面积:80000平方公里,深入中国内陆,三面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
2)组成:可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宽约57mile,庙岛列岛南北排列,把海峡分隔成六个主要海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出现水深80米左右的冲刷潮沟,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3)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范围占总面积的95%。
坡度平缓,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2、黄海1)面积:38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深度44米。
以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为140米。
3)位置:黄海的北侧、西侧为中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南通过济州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
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大陆的影响。
3、东海1)面积:77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东南缓缓倾斜。
为一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
海 岸 类 型

海岸类型1.侵蚀海岸: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
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
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
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
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
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
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
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
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海蚀陡崖。
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
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海蚀平台。
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
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
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
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
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
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
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
微专题:中国的海岸类型

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中国海岸的基本分类

中国海岸的基本分类
本文是对中国海岸的基本介绍,希望对大家对中国海岸认识有所帮助。
中国海岸的基本分类
1、基岩海岸:我国基岩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全国基岩海岸总长度达5000多km,占大陆岸线的1/4以上。
2、平原海岸:系在河流、海流、波浪等动力作用下,由泥沙堆积形成。
按形成过程、组成物质的差异,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沙砾质海岸。
3、生物质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完整版)中国的海岸

中国的海岸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平面格局。
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此外,。
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从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冰后期最大海侵后,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加积而成的。
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
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径流宣泄不畅,洪水时易于发生分汊或改道。
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
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后期海侵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
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
在涨落潮轴线摆荡过程中,有些老沙岛向北岸并靠,新沙岛又不断出现,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渐下移。
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
钱塘江水丰沙少,年径流量比黄河略低,年内输沙量只有668万吨,不到黄河的1/200,远远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湾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状形态。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式三角洲,珠江流域来沙不多,年输沙量不足1亿吨,但是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停积,故2000年来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然而三角洲外缘并未突出溺谷湾口,口外仍呈三角湾状。
海岸带与海岸的基本类型表

泥质海岸
常为堆积型海岸或下降型海岸。海岸由粉砂或泥质沉积物组成
辽东湾顶、渤海湾西岸、莱州湾南岸、苏北、长江口
砂砾质海岸
多为平衡型海岸。海岸基本保持稳定,常为砂砾石堆积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按地貌类型
平原海岸
背靠沿海平原,沉积物多为淤泥或砂砾
下辽河、华北、苏北平原沿海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台湾西岸、辽西冀东沿海的砂砾质平原海岸;杭州湾的三角港海岸、大河三角洲海岸
山地丘陵海岸
背靠山地丘陵。陆侧出露基岩
辽宁大连湾、广东大鹏湾、大亚湾的海蚀型岬湾海岸;胶东、广东海南的海蚀、海积型岬湾海岸;辽东、浙东、闽北的海积型岬湾海岸:海南岛西北、涠洲岛的火山海岸;台湾岛东部的断层海岸
生物海岸
包括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海南岛的珊瑚礁海岸:台湾、海南、雷州半岛的红树林海岸
海岸带与海岸的基本类型表
分类依据
基本类型
特点
中国实例
按构造部位
被动边缘海岸带
位于被动边缘。海岸线比较平直,构造上相对较为稳定,陆架宽
渤海经黄海、东海到南折,在构造上比较活跃,海岸地形起伏大,陆架窄
台湾岛东侧
按构造运动的特点和海岸性质
基岩海岸
常为侵蚀型海岸或上升型海岸。海岸因上升而遭受侵蚀。陆地一侧出露基岩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