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家庭预防和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的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
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
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
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
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7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的146例,5~10岁22例。
所有病例均有轻度酸中毒,5例病人合并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合并肺炎有胸片异常,2例合并心肌炎,心肌酶谱各项增高。
无肺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
病程7~19天,无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本组168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5℃,口腔黏膜(以腭部、下唇内侧黏膜多见)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咽峡炎,疼痛明显,哭闹拒食,有些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手足掌面出现米粒大小斑丘疹、疱疹,臀部、肛周、会阴部也可见斑丘疹。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浑浊液体少量。
2例伴有咳嗽,1例并发脑膜炎,神志清晰,精神差,反应迟钝,恶心、呕吐明显。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1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或头孢克洛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双料喉风散、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美林或泰诺林口服液及水合氯醛灌肠等。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和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和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43-01【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的措施和体会。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型和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1]。
多发生于3-5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张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因该病传播途经复杂,速度快,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我科于2011年4月以来手足口患儿就诊人数巨增,为促进患儿康复,控制疾病的传播,现将2011年4月—2012年7月留院隔离观察治疗的568例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 护理1.1 消毒隔离:一旦确诊,患儿需留院观察治疗。
将患儿隔离在固定的病房,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2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门把手,地面,床。
病毒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因此病室空气应保持相对干燥,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二小时。
病房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前后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洗手液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当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
对出现患儿使用过的床单位、病房物品、各种用具、餐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设施均应紫外线照射消毒二小时,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新病人。
1.2 口腔护理及饮食:患儿口腔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因剧痛而影响食欲,加之多数患儿伴有发热口腔分泌物减少易引起口腔感染,注意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溃疡的患儿可用思密达涂抹溃疡面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粘膜的刺激[2],口唇溃疡可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以防止感染。
因发热、口腔溃疡、食欲差、疼痛拒绝进食等原因应配予患儿清淡、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论文

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摘要:手足口病是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常见传染病。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引起并发症,也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大等特点,本文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9-0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三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2.1多数传染源难以控制。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
轻型患儿家长往往忽视就诊和治疗采取隔离措施。
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

谈谈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66-01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大都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五岁以下小儿居多,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脑炎、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多见于夏季,传染源为有症状患者及无明显症状的轻型或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1 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卫生指导患儿家属会因为媒体对各地发病人数或死亡病例的报道而产生忧虑与不安,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会哭闹或厌食。
对此应给予耐心的医学知识指导,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及预后等等。
帮助患儿家属及患儿消除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方面指导嘱患儿家属给患儿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奶、鸡蛋汤、菜粥等。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因为吃零食能增加对口腔粘膜的刺激,减少唾液分泌。
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绝进食进水所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消毒隔离防护知识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将患儿行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
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爆晒。
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所有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每天擦拭2次。
嘱患儿家长不要将患儿带到公共场所,对家中易患人群可给予抗病毒药物等预防感染。
2 疾病护理知识指导2.1 发热护理对于发热患儿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只要多饮水就可以了。
体温在此37.5—38.5度之间,给予散热、饮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
2.2 口腔护理一定要嘱患儿家属教患儿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实在不会漱口的患儿,就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以便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一旦发现儿童发热和疱疹应该立刻采取隔离,第一时间把患儿带到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同时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关于此病的宣传,让群众知道这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常见病,建议儿童和家长避免到儿童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结论:患儿患此病一般都能在7~10d左右治愈。
目前并没有关于此病的疫苗,所以生活中勤洗手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93-02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16肠道病毒71( ev71型)。
多数患儿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预后良好。
洗手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良好。
重症病例表现为:①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
②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③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1]。
1.2 病例鉴别诊断:小儿手足口病应与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疱疹等鉴别。
水痘的症状: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结论良好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6-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手足部和臀部有明显的疱疹,口腔内也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者溃疡,所有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发热症状。
其中有22例患者发烧在37.5-38°之间,18例患者体温在38.1-39°之间,其余患者>39°。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膜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10天。
1.2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灶:患者病灶处皮疹的形态为斑丘疹、椭圆形丘疹、疱疹、斑丘疹,一般在24h后转化成水疱疹,水泡最小的米粒般大小,最大的黄豆粒般大小,水泡破裂后黏液比较浑浊,约一周后逐渐消退。
消退后原病灶处并没有色素积淀。
口腔病灶:选取的68例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唇侧、舌侧有红色斑点和斑丘疹,一般直径在2-5mm。
1.3方法1.3.1隔离消毒患者确诊为手足口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应当保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每天要进行3-4次通风,每天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3-4次,在患者病房内们应当准备好助听器、输液盘等。
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对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擦拭,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品每隔6h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患者的玩具应当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当加1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混合,静置一小时后才可倒掉。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该病在儿童和幼儿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发热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本方案,旨在加强社会各界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
二、健康教育与宣传1.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传播预防手足口病的信息。
2.开展手足口病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幼儿园、学校等开展宣传讲座、宣传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3.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师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和学校制定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三、个人防护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污物后、进食前和接触病人后。
2.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患者的唾液、鼻液和皮疹。
3.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污染物。
4.个人用品和餐具要单独使用,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2.合理使用消毒剂,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3.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监管,对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洁消毒,及时排除卫生死角。
五、病例报告和监测1.完善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病例报告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上报和有效监测。
2.加强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分型工作,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和趋势。
3.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六、疫苗接种1.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
2.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将手足口病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目标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七、医疗救治1.完善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方案,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诊疗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36-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疹及口腔粘膜皮疹(溃疡)的一种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
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这些患儿去医院就诊后只需家庭隔离治疗即可,少数患儿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则必须及时送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1 家庭预防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目前还没有预防疫苗可以自动免疫,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
家庭预防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1 切断传染源:发现患儿立即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尤其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流行期间给予板兰根冲剂预防。
1.2 讲卫生是关键:主要做好家庭及环境卫生,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妈妈接触孩子前或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及时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
1.3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经常给孩子的卧室通风换气,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
孩子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1.4 增强孩子的体质:任何一种病毒入侵人体,都是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乘虚而入,因此妈妈平时就应该保证孩子营养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 家庭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中度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能在7-10天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但也有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因此,当小儿患了手足口病,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2.1 消毒隔离:经临床医生诊断为轻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居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直至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2.2 室内通风消毒: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至少通风2次,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还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布于空气中,达到消毒的效果。
2.3 发热的护理: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
如其体温超过38.5度,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
如其高烧38.5度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
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2.4 注意休息与饮食: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口腔疱疹、发热导致不愿进食,而且食欲比较差,应该给患儿吃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清淡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要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5 皮肤粘膜护理:给患儿修剪指甲,以免患儿搔抓皮肤,勤洗手,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被褥,给患儿穿宽大衣服。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6 口腔护理:用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盐水漱口,以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若患儿不会漱口,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棉签蘸口腔溃疡散涂于溃疡面上,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
2.7 加强病情观察: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剧烈头痛、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家庭预防和家庭护理措施,可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和传染机会,减轻患儿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辛翠娟,陈岩,孙岩红.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j].吉林医学,2010,5(31):2075
[2] 毛慧,余小龙,周解玲. 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225-226
[3] 李志云.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6,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