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寒湿症)
每日一方:麻杏苡甘汤

每⽇⼀⽅:⿇杏苡⽢汤病者,⼀⾝尽疼,发热,⽇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黄杏仁薏仁⽢草汤。
⿇黄杏仁薏仁⽢草汤⿇黄半两,杏仁⼗个,薏仁半两,炙⽢草⼀两上锉⿇⾖⼤,每服四钱⼔,⼔者茶匙也,四钱⼔者四茶匙也。
⽔⼀盏半,煮⼋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如果到了黄昏的时候病情加重,叫做风湿。
这个病是因为伤于【汗出当风】,所以流了汗千万不要吹风,或者是【久伤于冷所致也】,就是你常坐于很潮湿的地⽅,从牢房⾥出来的⼈⼤多是⿇黄杏仁薏仁⽢草汤证,或者外⾯当兵回来得到的风湿。
这种症是湿已经渗到了关节⾥⾯去了,引起的痛,也是属于寒湿的⼀种。
⿇杏苡⽢汤和⿇黄加术汤是两个治疗风湿的处⽅,从症状来看很类似,但有个差异:⿇黄加术汤的痛在⽪肤表⾯,⿇杏苡⽢汤的痛在关节⾥,特别是⽪肤表⾯⿊⿊的。
所以,当看到病⼈⽪肤特别⼲燥⼜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杏苡⽢汤证。
⼀个在⽪肤表⾯,⼀个是⽪肤表⾯再进⼀步到关节。
那⽩术也可以去中焦湿,为什么要⽤薏仁?第⼀,凡是仁剂可以通利⼤便,让湿往下焦⾛;⼆薏仁能收表湿,治疗⽪肤太湿引起的⽪肤病,像⼩孩⽪肤化脓,长很多疮,就可以加薏仁进去。
⼀般来说湿在中焦的⼈,平常肠胃消化都不是很好,你把⿇黄汤⾥的桂枝去掉,改为薏仁,就是⿇杏苡⽢汤。
⽽⿇黄、杏仁、桂枝、⽢草就是⿇黄汤,⽽⿇黄汤发汗太快,结果造成风去了,湿还没去。
如果把桂枝去了,桂枝去了以后,⿇黄是没有办法到达表的,只是微微出⼀层汗。
所以,⿇杏苡⽢汤常常⽤在,只要⼀遇到阴⾬天,关节就开始酸痛,寒湿在肌⾁关节上⾯的时候。
⿇黄加术汤专门治疗寒湿在表。
另外,如果寒湿到了⾎脉神经上⾯的话就变成防⼰黄芪汤了,此时的主要症状是表虚,表虚的话⼀定有汗。
所以,当遇到桂枝汤证的时候,医⽣开发表的药太多,造成汗漏不⽌,呈现脱⽔状态,此时要桂枝汤加炮附⼦,不⽤黄芪,黄芪是补⽓。
所以炮附⼦是紧急的时候使⽤。
如果,随便给炮附⼦,会使本来风湿需要发汗发掉,结果炮附⼦⼀下去,病⼈从防⼰黄芪汤证变为⿇黄加术汤证,湿跑到肌⾁外⾯但⽆法出表,因为被炮附⼦固住了。
《金匮要略》卷二痉湿暍

卷二 痉湿暍 概述 1.合篇意义①病因均与外感有关。
②初起首见太阳表证。
③辩证治法类于伤寒。
痉病 2.概念:痉病——项背强急,口禁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病位:筋脉, 病因: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外因,外感风寒之邪。
病机:邪阻筋脉,津液不能濡养筋脉。
分类:刚痉,痉病的表证加太阳表实无汗;柔痉,痉病的表证加太阳表虚有汗。
3、痉病的证治(原文第十一条、十二条、十三条) 第十一条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原文分析:论柔痉证治。
1.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3两、桂枝3两、甘草2两、芍药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滋养筋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分析:栝蒌根(天花粉)重用,养阴生津止咳,滋养筋脉。
(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第十二条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原文分析:欲作刚痉证治。
小便反少——津液严重不足。
2.葛根汤(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芍药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本方开泄腠理,发汗祛邪。
葛根麻黄先煎去沫,纳诸药。
分析:葛根重用,滋生津液,濡养筋脉。
葛根能鼓舞胃阳,起阴气(生津,升津),现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疾病。
第十三条 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原文分析:刚痉。
3.大承气汤(大黄4两、厚朴半斤、枳实5枚、芒硝3合)本方泄热,急下存阴。
痉病原文 (第七、一、二) 第七条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脉。
第一条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第三条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第九条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分析:紧如弦——紧而弦。
中医方剂歌诀集锦

中医方剂歌诀集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用桂杏甘,发汗解表且平喘。
麻黄加术能去湿,麻杏苡甘风湿餐。
本方去桂名三拗,大青龙加膏姜枣。
华盖散治风寒咳,麻杏桑苏苓陈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草姜枣,解肌发表营卫调,桂加杏朴兼止喘,或加葛根落枕疗。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术防风,辛芷地芩草川芎,发汗祛湿清里热,能解寒热头身痛。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银翘散——银翘散用薄桔梗,荆蒡竹豉草芦根,温病初起入肺卫,辛凉平剂此堪称。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法辛凉,清肺平喘效力彰,风邪化热壅于肺,咳逆气急最相当。
越婢汤——越婢汤主风水疗,麻黄石膏草姜枣。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扶正解表麻附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并助阳。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益气生津涤余邪,低热少气胸烦闷。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主热传营,脉数舌降辨分明,犀地玄丹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赤芍丹,清热解毒把瘀散,热入营血神昏谵,斑黄吐衄效非凡。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知石膏,翘栀芩连桔梗草,犀角丹皮地芍玄,泻火凉血方义妙。
张国海运用麻黄苍术汤“肝脾同调”治疗寒湿型咳嗽经验

·国医传承·DOI:10.13935/j.cnki.sjzx.201214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2018)6号]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河南郑州450008;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通信作者:田静峰,Email:857923370@qq.com张国海运用麻黄苍术汤“肝脾同调”治疗寒湿型咳嗽经验李薇薇1 刘磊1 刘先洋2 田静峰3 张国海1【摘要】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临床上一般以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张国海从医30余年,学宗《内经》,法崇仲景,旁及东垣,方采诸家,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擅长诊治内、妇、儿科疑难病症。
张国海认为咳嗽其病机为风寒湿侵袭,病位在肺,与肝脾关系密切,麻黄苍术汤具有温肺散寒、祛风除湿、调和肝脾之效,临证加减使用,其疗效显著。
【关键词】 麻黄苍术汤;咳嗽;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ZhangGuohai′sExperienceinTreatingColdandDampCoughwithMahuangCan gzhuDecoction“LiverandSpleenCoordination”LIWei-wei1,LIULei1,LIUXian-yang2,TIANJing-feng3,ZHANGGuo-hai1(1.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He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ngzhouHenan450008;2.Jin shuiDistrictGeneralHospitalofZhengzhou,ZhengzhouHenan450008;3.Wangjing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102)【Abstract】 Coughreferstoavarietyofcausessuchasexogenousorinternalinjuries,lungfailure,lungqireversal,andcoughandsputumasthemainsymptoms.Clinically,phlegmiscommonlyseen,soitiscollectivelycalledcough.ZhangGuohaihasbeenChinesemedicinepractionerformorethan30years.HestudiedinternalclassicsfromZhongjing,andDongyuan.Fangcollectedvariousschools,advocatingthecombinationofprescriptionsandsyndromes,specialprescriptionsfordisease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Heisgoodatdiagnosisandtreatmentofintractablediseasesinin ternalmedicine,gynecologyandpediatrics.ZhangGuohaibelievesthatthepathogenesisofcoughistheinvasionofwind,coldanddampness.Thediseaseislocatedinthelungsandiscloselyrelatedtotheliverandspleen.MahuangCangzhuDe coctionhastheeffectsofwarmingthelungsanddispellingcold,dispellingwindanddampness,andreconcilingtheliverandspleen.【Keywords】 MahuangCangzhuDecoction;Cough;FamousMedicalExperience 张国海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教授学术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批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
金匮要略-课后习题-简答题

第1篇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答:(1)虚实必须异治。
如肝实证则最易传之于所克之脏(脾),故其治当先治脾,以防肝病传之。
而肝虚则不传脾,其治除补之以本味(酸)外,尚须助用焦苦,因子(心)能令母(肝)实,益用甘味,因补土可荣木(2)表里当分缓急。
表里同病时,一般当先表后里,但若以里症为急,则应先里后表(3)新久宜有先后。
如有痼疾即所谓久病,又患卒病即所谓新病,一般应先治卒病,因卒病见效快,而痼疾非旦夕可愈(4)攻邪当随其所得。
无论病邪自外入还是自内生,往往是两种甚或两种以上相合,故治疗必须分清轻重多少。
此外,尚须分辨邪正之盛衰强弱,以便药到则邪去正复。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答: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同时,火旺可制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药物做辅助治疗;甘入脾,培土能荣木,又可制水助火,使肺金被制,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药物调补脾脏。
3、试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
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答:“治未病”是指调治未受克我之脏传变而病的脏腑。
因一脏有病可依相克关系传变他脏,当某脏还未受克己之脏传变时,即进行调治,目的在于预防脏病相传,如肝实病而脾虚者,当泻肝实脾,以防肝病传脾。
上工懂得,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一脏有病,最易传其所克之脏,故在治病脏(克我之脏)时,首先必须想到要用适当的方法或药物治其所克之脏,如治疗奔豚的奔豚汤中即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防肝邪(气、火)传(脾)胃,胃和逆降则等于补益(调理)了脾胃,体现了“当先实脾”之治未病之旨。
若但治其肝,多肝病未已而脾胃病又起。
临床上见有肝炎即清热解毒利湿,而不辨其寒热虚实,结果是肝炎益重,且脾胃病(乏力,纳呆等)又现。
4、“厥阳独行”的含义是什么“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于下(即原文所谓“无阴”),阳气独盛于上(即原文所谓“有阳”)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
意在强调人体在生理情况下,阴阳是相对平衡的,阴阳失衡是杂病的总病机。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总第104期麻黄加术汤【方药歌诀】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舌淡苔薄脉浮紧,麻桂杏草重白术【中医治法】解表散寒止痛,除湿利水消肿。
【方药西用】具有抗炎、抗菌、抗风湿、解热、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处方用药】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白术四两(12g)随证加减用药:若肌肤疼痛者,加羌活、葛根,以通经止痛;若水肿明显者,加薏苡仁、茯苓,以泻湿消肿;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逆止咳等。
【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证研究】寒湿乘机侵袭肌表筋脉,筋脉既不得营卫温煦、滋养,又被寒湿所肆虐,则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寒湿闭阻经气脉络,则无汗;筋脉为寒湿所浸淫,则筋脉关节疼痛因寒湿而加剧;舌淡,苔薄,脉浮或紧均为寒湿浸淫之象。
其治当解表除湿,散寒止痛,然则邪去病愈。
方中麻黄发汗舒筋,疏散风寒。
白术燥湿健脾,和利筋脉关节。
桂枝通达经气经脉,温利关节,散寒止痛。
杏仁宣畅气机,散寒泄湿。
甘草益气荣汗源。
【使用禁忌】湿热证,痰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气血运行,以此而演变为寒湿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肌肉关节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浮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中医辨证】太阳寒湿痹证: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麻黄加术汤,以主治风寒湿表实证为基础方,以主治皮肤瘙痒寒湿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寒湿乘营卫失调而侵袭,阻滞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以此而演变为寒湿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肌肉关节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浮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麻黄加术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运动疾病,还是治疗泌尿疾病,或是治疗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麻黄加术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麻黄汤类歌诀

麻黄汤类歌诀麻黄汤类麻黄汤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
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
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
(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先煮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
)不须啜粥恐留滞。
(不须啜粥,恐留恋麻黄之性也。
)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
(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此。
)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
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
(麻黄汤治卫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
)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毙。
(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也。
)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
(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
)发热恶寒无汗喘,脉浮而紧麻黄谛。
(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
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
)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
虚者,同补气血药服。
)冷风哮嗽还堪济。
(冷风哮证,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
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
)《金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
(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 风寒夹湿痹讧。
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 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
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
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简单记法] 方名四味药[用法] 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
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
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伤寒全生集》[药物组成] 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 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共同点: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
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
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
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表实证,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汗闭,烦躁,口渴,脉浮紧。
《伤寒论》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方药】麻黄三两(去节)(9克) 桂枝二两(去皮)(6克) 甘草一两(炙)(3克)杏仁七十个(去皮尖)(9克) 白术四两(12克)【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原文】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解说】本文主治寒湿在表之证。
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
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以“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存,是故不愈也。
”惟用麻黄加术汤寒湿并去,表里同治。
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寒湿。
湿邪盛者,可易白术为苍术。
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运用】一、外感寒湿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
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
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
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
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
处方: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
连投2剂,诸症悉平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2年版)按语:本案寒湿证重,又体肥多湿,故以苍术易白术,加入麻黄汤内,以增发汗祛湿之力。
二、湿痹赵明锐医案:王某某,男,农民。
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痛,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体沉重,举步艰难。
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
曾有医生给服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
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勿大汗。
服2剂后,疼痛稍减轻,但浮肿消退。
上方加羌活、苍术各15克,继服2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按语:寒湿外侵,留着经脉,气血不利,而致身疼,正合麻黄加术汤之证,投之果效。
三、风隐疹(荨麻疹)刘柏医案:姜某某,男,20岁,1977年11月10日就诊。
二年前患者睡湿炕而得此病。
每年冬、春季受风寒或接触冷水即发。
疹从四肢起后渐慢延到周身,时起时消。
起时瘙痒难忍并伴肤痛,夜不得眠。
来诊,见全身有散在痒疹,舌苔白腻,脉浮而紧。
此系风寒湿邪郁于肌肤不得透发而致,当用疏风散寒祛湿之法。
拟麻黄加术汤2剂。
病人服药后周身出微汗,痒疹消失,病愈。
1年后追访未再发。
按语:病起于寒湿袭表,又见寒湿在表之舌脉,直辨为麻黄加术汤证,甚是。
四、风寒肿块朱大伟医案:王某某,男,45岁。
1984年10月10日诊。
患感冒已一月未愈,反而在右胸前出现一凸突性肿块,疼痛拒按,局部不灼红。
经用西药治疗未效。
刻诊:发热无汗,一身酸疼,舌苔白腻,脉浮缓。
此乃风寒之邪挟湿浊凝聚在肌肤经络之间。
治宜祛寒散湿、通络散结。
麻黄、白术、红花各12克,桂枝、杏仁各10克,甘草3克,甲珠6克。
服2剂后肿块消失.按语:无形风寒之气挟有形湿浊之邪,凝聚不解,着于肌肤经络,发为凸现之肿物,俱见寒湿在表之伴症。
是用麻黄加术汤解开寒湿之凝,加红花、甲珠以通开经络之滞也。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金匮方,风寒湿痹体烦僵;身痛无汗从表解,散寒祛湿效力张。
组成:麻黄15 桂枝12 杏仁12 炙甘草10 苍术15服法:水煎温服。
功效:散寒祛湿解表。
《金匮要略》条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证恶寒无汗,身痛头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医案一张某,男,38岁。
初春之时,因骑自行车汗出而受风。
自述左侧太阳穴处疼痛剧烈,以致夜不成眠,无汗出。
舌苔滑腻,脉弦紧有力。
予麻黄加术汤。
每次服药后皆得微汗出,服药一剂,疼痛明显减轻,二剂服尽,头痛消失。
医案二高某,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麻黄加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
[浙江中医杂志,1981,(5):199](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
[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
水煎服。
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
[脉因证治]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
[外科补要]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
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临卧服。
治秋冬每夜五更咳,连声不绝,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晚神昏哈欠,不进饮食,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杏仁6g 薏苡仁9g 炙甘草6g。
上4味以水600ral,煮取200ml,分温两次服。
(功效)轻清宣泄,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证。
症见一身尽疼痛,无汗,微恶风寒,发热日晡较甚,舌苔白腻,脉浮数。
(临证加减)1.急性风湿热:本方加老鹳草、秦艽、威灵仙等,以增强祛风湿、强筋骨之力。
2.急性肾小球肾炎:日晡发热,水肿不甚者合小柴胡汤加茯苓、黄藤、地骨皮,以清化湿热。
3.风湿痹证初起:若颈项强者加葛根、当归、桂枝;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细辛、桑枝等。
4.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痹证:治疗基本方为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姜黄、海桐皮。
颈项强者加葛根;足膝肿痛者加防己、牛膝,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加石膏、生地、桂枝;关节漫肿痛者加白术、茯苓;皮肤见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
仲国医药学报,1990,(3):25]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扁平疣:基本方为麻黄8g,杏仁10g,薏苡仁60g,甘草8g。
每月1剂,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面硬结者加僵蚕。
效果较好。
[陕西中医,1981,(1,:6]6。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银屑病:病情均为寻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