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合集下载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湿家身重肯烦疼,脉缓苔白乃可征。

汗见于头身见痒,若施火法病恒崩。

麻黄本是辛温剂,峻汗攻邪正气兴。

逐水同时仍抑汗,还须四两术来增。

附注: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金匮湿病:20)【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方乃麻黄汤加白术四两而成。

主治外感寒湿,着于肤表,汗不得出而身烦痛者。

且对于湿疹有很好的疗效。

本证为久患湿病而又复感寒邪。

寒湿凝滞肌表,腠理毛窍闭塞,经气郁遏,营卫运行不畅,故全身疼痛较甚,并伴烦扰不宁。

又因寒邪束表,毛窍闭塞,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此身痛与《伤寒论》麻黄汤证身痛有别,湿家突出身重滞疼痛,具有湿病之特征。

治宜发汗除湿,故与麻黄加术汤微发其汗。

湿家慎不可用火攻之,假若火攻发汗,则会大汗淋漓,使风去湿存,而病不得尽解;或火攻之热与体内之湿邪相加,形成湿热郁蒸,引起发黄或衄血等病变。

《伤寒论》第116条“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告诫,可佐证“慎不可以火攻之”的禁忌原理。

【经典医案】有人忽患脚痛,痛到不能履地,疼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行走受限,出入家门都要人搀扶。

不问:是不是痛风?而问:是不是感冒了?答:感冒五六天了,没管。

看舌苔,明显的舌苔白厚。

思虑:表症才有身体疼痛之证,邪气入里不会有疼痛。

于是用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原方。

当晚熬好药喝了一碗,睡前就可以走路,疼痛大减,可说是覆杯而愈,不由大赞中药之奇。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用药法——白术法白术的基本配伍有七:术附法、麻术法、术桂法、枳术法、姜术法、苓术法、芎术法一、术附法1、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或者“风虚头重悬,不知食味”,主要治症总结起来:一是疼痛,白术配附子,二是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汗出短气、恶风是桂枝证,兼小便不利,是桂术证,术附并走皮中,使风湿自内而化。

2、《伤寒杂病论》治风湿三法:一从上焦,用麻黄发表;二从中焦,用白术;三从下焦,用附子,气升水布,火降血下。

3、风湿关节疼痛大部分属于自身免疫病:甘草的甘酸有拟皮质激素作用,是个外源性的皮质激素;附子是内源性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剂,两药配合可以治疗很多的自身免疫疾病。

4、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配白术,加茯苓、生姜、芍药,就成了真武汤。

芍药的作用,1)利尿;2)佐制附子;3)使茯苓有效成分溶出。

真武汤证其背(至阳穴)恶寒的,去生姜加人参,就成了附子汤。

5、甘草附子汤去桂枝姜、枣,就成了白术附子汤,治疗“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

桂枝配白术是《伤寒率》里典型的利水剂,风湿在表往往兼有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小便自利去桂枝。

小便自利,是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重要的辨别点。

因为“脉浮虚而涩”,所以用姜枣养气血;大便坚,用大剂量的白术通大便。

6、黄土汤是在白术附子汤的基础上去姜、枣,加黄土温中,加阿胶止血,加黄芩和地黄分别截断伟少阳、少阴,因为治疗的是消化道出血,所以不需要使用姜、枣。

二、麻术法1、麻黄加术汤与越婢加术汤甘草附子汤中附子治下焦,白术治中焦,桂枝治上焦,“汗出、短气、恶风”——有汗,无汗怎么治?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没有桂枝,重用了麻黄,以发表行水;加姜、枣增强发表的力量;加石膏清热、除烦。

《伤寒论》中有多处烦躁的加石膏,用石膏泻火除烦。

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论方歌括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

[浙江中医杂志,1981,(5):199](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二、湿 病
(一)证候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
身色如熏黄也。(15)
1.发汗
(二)治则
【原文】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 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 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 者,風濕俱去也。(18)
几几然,脉沉迟
欲作 风寒表实 太阳病,发热,恶寒,调和营卫 葛根汤 刚痉 筋脉失养 无汗,小便少,气上 兼以生津
冲胸,口噤不得语
阳明 阳明里实,胸满,口噤齘齿,脚 泻其实热 大承气
痉病 热伤津液 挛急,卧不着席
急下存阴 汤
(五)预后
【原文】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 名曰痉,为难治。(3)
痉病有灸疮,难治。(10)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 反伏弦者,痉。(8)
脉反沉遲 ,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11)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 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几几然
鉴别
桂枝加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
葛根:解肌退热,升阳透疹,生津止渴 栝楼根: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尤在泾: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 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 地可容矣。
章虚谷: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 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 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 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
2.利小便
【原文】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
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 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14)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作用功效】发汗解表,除温散寒。

【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二20)。

【方解】麻黄加术汤是发汗之法无疑,更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目的并非像麻黄汤那样治疗风寒束表,其针对的是寒湿在表。

麻黄汤为风寒表实而设,麻黄加术汤用之湿病,则为表实湿病,因此除身体烦疼之外,当有无汗的症状;麻黄加术汤中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出汗的具体方法。

【方论】太阳寒水,发于外者为汗,壅阻皮毛之内即成湿。

故太阳伤寒,皮毛不开,无汗恶寒发热体痛者,宜麻黄汤以汗之;湿家发热身疼者,宜麻黄加术汤以汗之,加术者,所以去中焦之湿也。

该水湿凝冱肌肉,血络停阻,乃病疼痛。

痈疽之生,患处必先疼痛者,血络瘀结为之也。

故欲已疼痛者,必先通其不通之血络,阴疽之用阳和汤,亦即此意。

若急于求救,而灼艾以灸之,断葱以熨之,或炽炭以熏之,毛孔之内,汗液被灼成菌,汗乃郁不得出,而血络之瘀阻如故也。

况火劫发汗,汗泄而伤血分,更有发黄、吐血、衄血之变乎?[曹颖甫.金匮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3-24]。

【临床应用与医案】1.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血肌酐(Scr) 、BUN(血尿素氮) 已确诊为CRF,具有面色萎黄、尿少、皮肤干燥、微黄、舌质淡、脉滑者20例。

以麻黄加术汤为基本方。

麻黄、桂枝、白术各15g,杏仁10g,甘草5g,偏气虚型加黄芪30g,偏血虚型加当归20g,治疗前后查BUN对照观察。

结果20例BUN均有下降和症状改善, BUN升高由重度降至中度4例,由中度降至轻度8例,轻度恢复正常1例,共13例,总有效率65%。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剂出处】麻黄加术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作用】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临床应用】1.中医病证:太阳寒湿痹证。

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痰湿蕴肺证。

2.西医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绎痛等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辛温通络,宣市散寒;桂枝辛温通经止痛;杏仁肃肺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1.麻黄加术汤既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病变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麻黄、桂枝既是辨治表证的重要用药,又是辨治里证的重要用药;白术、大枣、甘草可补中益气,白术辨治太阳病取在燥湿和筋,又可健脾益气;麻黄、桂枝、白术走太阳以宣通燥湿为主,走里以温经益气为主。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散寒、燥湿、益气,辨治病证是寒夹虚。

从方中用药得知,麻黄加术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寒湿痹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运动、神经、呼吸等系统疾病。

3.运用麻黄加术汤辨治的基本病证(无沦病变部位在表还是在里)以寒湿为主,或夹虚;根据方中用药分析,本方辨治的病证主要是实中夹虚,治疗以泻实为主。

【随证加减】若夹湿热,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用之;若夹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虚实夹杂且都比较重,可根据病变调整泻实与补虚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运用麻黄加术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寒湿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白术四两(12g)【用法用量】用水630ml,先煎麻黄10分钟,加入其余药,煮取药液180ml,每日分3次温服,加衣取暖微微汗出为佳。

【功效药理】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消炎、抗风湿、抑制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增殖、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适用病证】
1.中医太阳寒湿痹证: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

2.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知识要点】
1.掌握麻黄配白术,桂枝配白术,杏仁配白术之间的用量及其相互关系。

2.方药组成虽是麻黄汤加白术,但白术用量大于麻黄、桂枝,白术配甘草既能加强益气,又能避免麻黄、桂枝辛散伤气。

3.治疗太阳寒湿痹证,白术重在燥湿止痛;治疗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太阳伤寒夹虚证),白术重在益气扶正。

4.张仲景设麻黄加术汤本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但在应用时则可辨治太阳伤寒夹虚证。

【临床须知】
1.用药特点方中用麻黄既能发汗祛湿又能通利关节;桂枝既能解表化湿又能通利经脉,与麻黄配伍以利经脉通关节;杏仁既能降肺止逆又能降利湿浊,与麻黄配伍以宣发营卫,肃降湿浊;白术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燥湿祛风,与麻黄、桂枝配伍,以益气通阳;甘草益气和中,与白术配伍,以益气健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解表散寒,除
湿止痛为主,兼以益气。

2.用量分析方中用药5味,辛温药2味如麻黄、桂枝总量15g;降泄药1味杏仁12g;益气药2味如白术、甘草是15g。

上述3类用量比例约5∶4∶5,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太阳寒湿痹证,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太阳伤寒夹虚证者。

【医案体会】周某,男,33岁,郑州人,有多年坐骨神经痛病史,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右侧腰胯至腿困痛,受凉加重,小腿肌肉抽搐,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辨为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治当散寒除湿,益气通络,给予麻黄加术汤与乌头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生川乌10g,黄芪10g,白芍10g,防风15g,姜半夏12g,炙甘草10g。

6剂,第1次煎4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困痛略有减轻,脉仍弱,加黄芪30g,以前方6剂;三诊:小腿肌肉抽搐未解,加白芍30g,以前方6剂;四诊:困痛减轻,小腿肌肉抽搐未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消除;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3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困痛受凉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脉沉弱辨为气虚,因苔白腻辨为湿浊,以此辨为太阳寒湿夹虚痹证。

方以麻黄加术汤散寒除湿,健脾益气;以乌头汤益气逐寒,补血缓急,加防风祛风胜湿,姜半夏温燥寒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