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_胡清军

合集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以上是正常腰椎的X线图⽚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正侧位X光⽚(患者,男性,45岁,强脊炎15年余)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强直,英⽂缩写为AS。

是⼀种慢性全⾝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以脊柱和骶骼部位炎症及⾻化为主要表现。

由于1963才命名此病,因此中医历史上不存在此病名,总体上看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内的⾻痹、肾痹、历节风、⽵节风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男⼥差别:发病⾼峰期为男性为13岁—30岁左右,⼥性⼀般要晚于男性6岁左右。

强直多见于男性,据统计数据,之前男⼥发病率⽐例约为10:1。

但随着近年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的提⾼,有许多症状⽐男性患者轻的⼥性患者被发现,使得发病的男⼥⽐例提⾼到3:1—5:1。

男性强直患者相对来说起病急、症状重、进展快,伴有发热、乏⼒、消瘦等全⾝症状,但是早期发病后有⼀段⽐较短的时间感觉不到任何症状;⽽⼥性患者相对来说症状较轻,⽆症状缓解期有时达数年,但⽐男性增加了产褥期感染因素。

所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很强的隐匿性,难以被发现和重视,这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之⼀。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检查(1)骶髂关节改变: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可以这样说,⼀张正常的骶髂关节X线⽚⼏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诊断。

早期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腰椎更具有特点,更容易识别。

⼀般地说,骶髂关节可有三期改变:①早期: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

②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质腐蚀与致密增⽣交错,呈锯齿状。

③晚期:关节间隙消失,有⾻⼩梁通过,呈⾻性融合。

但⽬前仍有学者沿⽤1966年纽约放射学标准,将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Ⅱ级为轻度异常;Ⅲ级为明显异常;Ⅳ级为严重异常,关节完全强直。

(2)脊柱改变: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可见到:①韧带⾻赘(即椎间盘纤维环⾻化)形成,甚⾄呈⽵节状脊柱融合。

②⽅形椎。

③普遍⾻质疏松。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的DR、CT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X线平片、C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对2007 年6 月至2010 年6 月收集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强直性脊柱炎60 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60 例均行DR及CT 检查。

对其骨质结构病变的影像学及关节附属结构表进行分析。

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皮质部分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的松质骨增生硬化糜烂、密度不均呈融雪状,骨小梁模糊,随病程延长可向骶骨侧与韧带部发展,关节内软组织肿胀等。

结论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 扫描较X 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

X 线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影像检查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35-02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属全身结缔组织病变的一部分。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肋椎关节等,以骶髂关节最先受累和病变明显,发现两侧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和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即可确定诊断[1]。

A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系统损害,青少年的发病率较高,常见于男性,且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2]。

近年国内外对正常骶髂关节的CT表现进行了研究,骶髂关节CT检查价值得到肯定[3-4]。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率,对于阻止病情继续恶化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为提高AS的诊断率,现对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X线及CT诊断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为首次就诊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纽约AS诊断修订标准[5]。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例平片为阴性 , I 级病 例平 片表 现为关 节面结 构稍显 模糊不
可阳性 等 , 其 中以 H L A — B , 阳性临床意义较大 , 大约 9 0 %的强 直性脊 柱炎 H L A — B 2 7 阳性 。本病 的治疗 效果 贵在 早期 诊 断 , 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 中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为主要手 段, 影像学检查为早期诊断提供 了形态学依据 , 也 是早 期诊 断 的关键 ; 本 文对 2 8例强 直性脊柱 炎的 X线 、 C T及 MR I 影 像
[ 2 ] 杜斌 . 麻 省总 医院危 重病 医学 手册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2 0 1 0 : 4 5 9 .
有效减轻胰腺和其他脏器 的刺激 性损伤 , 对胰 腺炎异 常免疫
状态进行调 节。西 医药方 中 的奥 曲肽是 一种 生长 抑素 类似
物, 该 药可以有效抑制患者 的胰腺分 泌 , 降低胰 酶的含量 , 促
以关节 面的骨质疏松 、 破坏 、 硬化 、 骨水 肿 、 关节面不整及关节骨性强直为 主要表现 ; 发现 I 级病例 4例 , Ⅱ
级病例 7例 , Ⅲ级病例 l O例 , Ⅳ级 7例 。结论
及 x线检查 , 为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根 据强直性 脊柱炎病 变程度进行分 级 , 又能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 在发 现早期病变 方面 MR I 检查优越 C T

1 6 31 ・
可 以有效降低胰蛋 白酶及 胰脂肪 酶 的活 性 , 降低血浆 内的毒 素水平 , 对 肠黏膜形 成保护作 用 , 有 效降低 细菌感 染 的几 率 ,

2 01 0 0: 7 9 5  ̄9 7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和X线检查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和X线检查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和X线检查表现CT和X线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做的影像学检查,好的设备仪器能够更好的反应病患的真实情况,从而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下面就由我们就为您讲解一下相关问题。

CT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表现有:骶骨端软骨下骨硬化,单侧或双侧关节间隙小于2毫米,软骨下骨侵蚀,关节出现部分或者完全强直等,由于骶髂关节解剖学的上部是韧带,因为韧带附着引起CT检查的关节间隙不规则和增宽,可能给检查判断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年纪较大的患者髂骨面边缘模糊,韧带部骨皮质尤其是骶骨面边缘非常不规则。

我院投入1000多万引进的西门子128层螺旋CT,是目前最先进的多层螺旋CT之一,可进行高速、低X线剂量、大范围扫描,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同时可利用其工作站进行灵活的图像后处理,为C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X线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表现:骶髂关节软骨下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

根据X线片骶髂关节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级:0级为正常;Ⅰ级可疑;Ⅱ级有轻度骶髂关节炎;Ⅲ级有中度骶髂关节炎;Ⅳ级为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的X 线表现有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

晚期患者出现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

耻骨联合、坐骨结节和肌腱附着点的骨质糜烂,伴邻近骨质的反应性
硬化及绒毛状改变,可出现新骨形成。

我院放射科先后引进了飞利浦数字式X线摄片机(Digital Diagnsot DR)、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omputed Radiography),更易显示病变的密度,大大降低了误诊及漏诊率。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摘要: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早期在x、ct、mri上的表现,并比较三者的临床影像价值,早期发现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32-02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一种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的免疫系统性疾病[1]。

其中,骶髂关节是早期主要累及的关节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上或下次序发展,早期一般以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活动后好转,逐渐发展为脊柱僵硬,强直,畸形和严重的功能障碍[2]。

针对本病病因目前不明确,较有一定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是hla-b27[3],而临床上影像学的诊断却能早期发现,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我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情况报道如下:1x线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一侧或是双侧的关节间隙变窄或是完全无间隙,关节面的骨质可被吸收,关节面模糊改变或呈锯齿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硬化[4]。

关节软骨下呈现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带,界线模糊,或者是囊状改变,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区。

脊柱则正位片见椎体有骨密度降低、椎间小关节模糊不清,椎旁韧带钙化,骨桥形成,侧位片则见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5],这些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来。

2ct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边缘模糊,皮质的白线消失,关节面中下1/3以下呈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虫蚀样骨质破坏[6],伴有边缘糜烂不整,在破坏区周围均不同程度有骨质硬化,下部腰椎表现为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糜烂破坏,椎旁韧带不同程度的钙化,下部腰椎小关节间隙消失。

3mri放射性诊断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周围的信号出现异常[7]。

t1wi呈现低信号表现,压脂t2wi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面呈现虫蚀样骨质破坏,间隙模糊,关节软骨缺损信号在t2wi增高、不规则增厚,在t1wi、t2wi上骨质硬化表现为低信号,而囊变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 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部分或完全强直[8]。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的早期影像学特征,相应的诊断方法与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利用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影像科于2007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100例影像资料。

这100例患者都进行了DR 检查,同时还对40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此外还有11例患者的骶髂关节进行了MR检查。

结果:首先,DR平片的检查结果显示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此外还包括肋椎、踝、膝、肩和髋等其它关节,上述相关检查的影像特征均表现出关节面的侵蚀,并伴有破坏区周围的软骨下骨硬化,或是关节内小骨突出,亦或是称之为小骨桥。

而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滑膜与肌腱出现水肿和浸润现象,即使未发现任何的骨破坏。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通常表现了一定的共性,通过对影像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临床治疗,有利于提早诊断出强直性脊柱炎。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CT;X线;影像诊断;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病,该疾病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

但至今病因仍不是十分的明确。

然而,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率大大提升。

因此,对该疾病的时期诊断,并按照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疾病的发展与扩散,大大地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所带来的致残率。

本文利用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影像科于2007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100例影像资料,对相关资料加以详细分析、总结,并进以上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所表现出的特征。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提高当前医学界对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采用的100例患者时,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为11例,男女比值为8.09。

所有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4岁,年龄跨度为18岁~47岁,且主要以青年男性为主。

这100例患者的病程跨度为6个月~8年。

临床表现为脊柱畸形,或晨僵,亦或间歇性腰痛。

由于上述所有病例是经过临床确认,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这100个病例进行实验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在耻骨支下缘,由于腱鞘炎的发生, 而显示骨质增生。
坐骨结节可被侵蚀,髋关节也常受 累,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股骨头糜 烂,于关节边缘部有骨刺形成。
脊椎
病变常由脊椎下部开始,并较快 的进展累及全部脊柱,即所谓上行性病 变,也有少数病例,先由颈椎或下部胸 椎开始,然后向下累及脊柱其余部分, 即下行性病变,后者进行较慢,常需较 长时间才累及脊椎其余部分。
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
关节面光整 关节间隙清晰均匀 关节面下骨质结构密度未见异常 关节周围韧带未见钙化 关节周围肌肉对称 关节周围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清晰
25岁男性
正常骶髂关节
53岁男性
正常骶髂关节
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特点
以双侧病变多,单侧病变少 以髂骨面病变多,骶骨面病变少 以髂骨面下部病变多,上部病变少
周围关节
四肢大关节中以髋关节最易受累,双侧病变, 对称性分布,一致性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及 骨性强直为其主要X线表现。
除髋关节受累外,易累及肩、膝、手、腕关 节,足部变化较少见。
男 26岁 (骨盆)强直性脊柱炎
双侧骶髂关节 髋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面模糊硬化增白 两侧 坐骨结节骨皮质吸收 边缘毛糙
双侧骶髂关节病变程度相仿
右侧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较左侧严重
单侧受累,关节间隙略增宽

























上 下





பைடு நூலகம்
骶髂骨均受累
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引言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AS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尽管X射线无法直接观察到早期AS的病变,但在病情进展到晚期时,X射线可以显示出典型的AS特征。

主要的X射线表现包括脊柱关节的骨质增生、骨膜增厚、韧带骨化和椎体骨质侵蚀。

还可以观察到脊柱弯曲、椎体融合和骨质疏松等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AS诊断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工具,尤其对早期AS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MRI可以显示出脊柱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韧带和滑膜等的病理改变。

早期AS的MRI表现主要为椎间盘炎症、滑膜炎症和韧带炎症。

随着病情进展,MRI还可以显示出脊柱关节的骨骼改变,如骨融合和骨侵蚀等。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便捷、无创和低成本的影像学方法,近年来在AS的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可以观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如滑膜炎症和韧带炎症。

超声还可以评估脊柱关节的活动度和弹性,并帮助确定AS的活动性和病情进展。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在AS的影像学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窗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脊柱关节的骨质病变,如骨质增生和骨膜增厚等。

CT还可以观察到脊柱关节的骨骼融合和骨侵蚀等改变。

摄影术(Radiography)除了常规的X射线检查外,摄影术也被用于AS的影像学诊断。

摄影术可以提供全面的脊柱关节图像,并对病变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摄影术可以显示出更多细节的改变,如骨融合的程度、关节间隙的变化和韧带的钙化等。

结论影像学检查在AS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X射线检查、MRI、超声检查、CT和摄影术等影像学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AS影像学信息。

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AS、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强直性脊柱炎重要的检查手段。MRI 组织分辨率高于 CT但能反应关节软骨病变的早期改变,而且对关节水肿、关节囊 的增厚、关节面下骨质改变以及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的显示能 力明显优于 CT,0 ~ Ⅰ级及部分Ⅱ级病例的异常征象只有在 MR 上才能检出。MR 检查比 CT 能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 的早期改变。但 MR 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35 卷第 11 期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2014,Vol. 35,No. 11
·1631·
可以有效降低胰蛋白酶及胰脂肪酶的活性,降低血浆内的毒 素水平,对肠黏膜形成保护作用,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几率, 有效减轻胰腺和其他脏器的刺激性损伤,对胰腺炎异常免疫 状态进行调节。西医药方中的奥曲肽是一种生长抑素类似 物,该药可以有效抑制患者的胰腺分泌,降低胰酶的含量,促 进胰腺腺泡细胞加速凋亡,对炎性因子形成良好的抑制效果, 有利于炎症的尽快消除。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 以有效发挥二者优势,提升治疗效果。实践表明,该方式可以 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降低了治疗费用和治疗成本。 患者反应良好,满意度较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比较影像学。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至关重 要,X 线平片检查,价格低廉,但密度分辨低,前后组织重叠, 对Ⅰ级和Ⅱ级病例的诊断符合率不高,显然早期诊断有一定 的局限性,中晚期的强直性脊柱炎的 X 线表现具有特征性, 如“方形征”、“竹节椎”及双侧对称性骶髂关节受侵犯等,始 于关节面破坏而终于关节骨性强直发展过程在诊断上有重要 价值[7],此对于Ⅲ级、Ⅳ级患者选用平片检查,不仅价廉而且 是有效的检查手段。由于高分辨率 CT,密度分辨率高,且为 断层图像,层面无干扰,对骶髂关节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硬化、 关节间隙、关节面的细微改变显示率较高,能发现皮质破坏中 断、斑块状脱钙及囊变,以及关节囊、韧带骨化等,且能暴露椎 小关节并能发现早期改变,有利于骶髂关节间隙增宽、狭窄及 关节强直程度的判定,因此 CT 在显示病变能力方面明显优 于 X 线平片,能使 X 线平片不能确诊的可疑病例得以确诊, 它对于Ⅱ级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可诊断,由此可见 CT 扫描
二、结果 1. 本组 28 例强直性脊柱炎,发现Ⅰ级病例 4 例,其中 3 例平片为阴性,Ⅰ级病例平片表现为关节面结构稍显模糊不 清、边缘欠光整。CT 表现为骶髂关节面髂骨侧局部轻度骨质 疏松,轻微硬化,关节面模糊、毛糙,病变较局限,可单侧也可 双侧,MRI 表现为骶髂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可出现少量积 液,关节软骨表面不规则,被不均匀混杂信号取代。Ⅱ级病例 7 例,平片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下局灶性骨质密度减低、侵蚀 性骨破坏、关节面轻度骨硬化,关节间隙模糊不清; CT 表现为 骶髂关节面疏松、不规则破坏,软骨下小囊变,关节面的硬化 波及到骶骨面; MRI 表现为骶髂关节髂 骨 侧 髂 骨 侧 局 灶 性 T1WI 低信号,T2WI 及压脂像高信号,边缘模糊。Ⅲ级病例 10 例,平片表现为骶髂关节滑膜部关节面下斑片状骨质疏 松、骨侵蚀破坏,关节面不整呈锯齿状、毛刷,关节间隙“假性 增宽”,关节面下出现囊变区; CT 表现为关节面下囊变向关节 面破溃,关 节 面 侵 蚀 破 坏 呈 锯 齿 状 凹 凸 不 平 或 毛 刷 状 改 变[2],可增生硬化 增 厚 明 显,关 节 间 隙 不 规 则 变 窄 或 假 性 增 宽,部分关节面开始融合强直,失对称,呈半脱位状态,关节囊 可钙化; MRI 表现为骨髓水肿范围扩大,可累及骶髂骨皮质, 出现皮质缺损,引起关节腔的假性增宽,关节不光整,呈锯齿 状。Ⅳ级病例 7 例,平片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消失,骨小梁通
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 现对于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并不困难,但对于不典型病例的诊 断、早期病变的诊断,以及对发病机制的研究,除影像学之外 还要靠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学方面的信息资料。因此强直性 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还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本病几乎 100% 累及骶髂关节,且对称发病,大多累及脊 柱,其它四肢关节较少累及,青年男性易发病,血清阴性。致 密性髂骨炎 25 岁左右女性多见,病变多累及双侧髂骨,表现 为尖端向上的三角形骨均匀硬化,硬化区致密、均匀、边缘清 晰,关节间隙无改变,与强直性脊柱炎不同。骶髂关节退行性 变多见于老年人或重体力劳动者,以软骨变性、骨质反应性增 生为主,表现为 关 节 边 缘 骨 桥 形 成,没 有 骨 侵 蚀、破 坏 表 现。 类风湿性关节 炎 多 发 生 于 女 性,对 称 性 发 病,主 要 侵 犯 小 关 节,以骨质疏松、关节面破坏较常见。结核性关节炎以两侧关 节软骨破坏为主,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脓肿形成,肌肉萎 缩,关节变形、脱位,但关节骨性强直少见,发病可不对称。与 牛皮癣性关节炎鉴别时应结合临床、细菌免疫及影像学资料 综合判断。
·1632·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35 卷第 11 期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of Medicine,2014,Vol. 35,No. 11
过关节间隙,关节面硬化增厚,造成骨性强直; CT 表现为关节 间隙完全或部分消失,有骨小梁通过,两侧关节面融为一体, 关节面硬化带增宽,最终骨性强直,关节间隙留下一条高密度 硬化痕迹,形成一致性骨质疏松; MRI 表现为骨髓腔内脂肪沉 积,表现为 T1WI 及 T2WI 上高信号区,骶髂关节及脊柱周围 韧带骨化,T1WI 及 T2WI 均为低信号,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容 易骨折,MRI 检查发现强直后脊柱骨折比平片敏感,并能显示 脊髓受压情况[3]。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标准为 双侧骶髂关节炎大于或等于 2 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 3. 4 级。 临床标准: 腰痛、僵硬在 3 个月以上,活动后症状改善,休息无 改善。腰椎屈曲、侧弯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 性别的正常人群。肯定强直性脊柱炎必须符合放射学标准和 1 项以上临床诊断标准。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 3 项临床标 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 致的骶髂关节疾患。实验室 HLA-B27 阳性都是诊断中的重 要指标,但是它们都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能准确地反映强直 脊柱炎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依 据,所以该病的 诊 断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一 直 依 赖 于 影 像 学 检 查。 总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 HLA-B27 阳性都是确 诊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依据,三者要综合起来进行判断。
社,2011: 239-241. [5] 沈鹏. 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 华
西医学,2011,21: 358.
( 收稿日期: 2014-3-10)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胡清军
【摘要】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分级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 28 例强直性脊柱 炎病例资料,其中有 28 例行 DR 检查,22 例行 CT 检查,16 例行 MRI 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级。结 果 强直性脊柱炎几乎 100% 侵犯骶髂关节,大多数累及脊柱,其它四肢关节亦有受累现象,影像学表现 以关节面的骨质疏松、破坏、硬化、骨水肿、关节面不整及关节骨性强直为主要表现; 发现Ⅰ级病例 4 例,Ⅱ 级病例 7 例,Ⅲ级病例 10 例,Ⅳ级 7 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是不可或缺的,它即能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程度进行分级,又能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在发现早期病变方面 MRI 检查优越 CT 及 X 线检查,为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 本组 28 例中骶髂关节全部受累及,且为对称性发病, 22 例不同程度累及脊柱,以腰椎受累及为最多、最重。开始 病变侵蚀椎体前缘上下角及骨突关节,椎体前缘凹面平直或 稍突起,形成“方形椎”; 椎体前纵韧带骨化,脊柱呈“竹节样” 外观[4]。晚期出现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骨化,脊 柱强直,部分病例出现骨折表现; 脊柱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骨 质疏松,椎间小 关 节 间 隙 模 糊 甚 至 消 失,导 致 椎 体 间 骨 桥 形 成,此时脊柱骨质疏松更重。3 例累及四肢其它关节,多为双 侧,主要表现为关节面疏松、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呈轴性 脱位。关节囊,韧带钙化,关节缘骨赘形成,最终关节骨性强 直。
讨论 病理及临床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免 疫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易感因素有关。男女性别 比例为 5∶ 1,15 ~ 40 岁为本病的高发年龄,20 岁左右发病率 最高,40 岁以后发病逐渐减少。女性病变发展相对缓慢。附 着病是强直性 脊 柱 炎 的 主 要 病 理 特 征,表 现 为 以 关 节 囊、肌 腱、韧带与骨附着点为中心的慢性炎症,淋巴细胞、浆细胞及 多核细胞浸润,附着点出现侵蚀、骨髓炎、肉芽组织形成,病变 由关节外围,沿关节间隙向关节内蔓延,侵蚀破坏软骨,也可 侵入骨内,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出现,出现骨硬化,韧带及关节 囊钙化形成骨桥[5],其病变的最终结局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 间盘骨化,形成“竹节椎”,以及中轴关节出现骨性强直,导致 关节运动功能丧失,可见病理性成骨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其治 疗也是解决 韧 带 和 滑 膜 的 骨 化[6]。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从 多 从 骶 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腰椎、胸椎、颈椎,有部分可累 及四肢关节。强直性脊柱炎几乎 100% 侵犯骶髂关节,多为 对称发病,且为首先侵犯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的影像检查是 该疾病诊断的关键。临床表现以晨僵腰痛、腰椎各方面活动 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
参考文献
[1] 肖树东,许国铭. 中华胃肠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 795-797.
[2] 杜斌. 麻省总医院危重病医学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0: 459.
[3] 刘为. 实用重症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69. [4] 吴中. 承气汤类方现代研究与临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