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
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 A注:内容要点按视频播放顺序排列,总时长为11分30秒。
(一)灵谷寺导游词A【景点概况】1分钟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灵谷寺,灵谷寺的原址位于现在的明孝陵所在地。
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5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为高僧宝志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称“志公塔”,其后不久改为开善寺。
南朝时期叫“开善道场”,唐代称为“宝公院”,明初称为蒋山寺。
朱元璋为建明孝陵,降旨迁寺。
建成后,朱元璋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
当时寺僧千余名,占地500余亩,可谓盛极一时。
灵谷寺建成后,遭到了数次较大的破坏。
1928年,当时的灵谷寺已变得面目全非。
北伐胜利后为纪念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2分钟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入口。
前方一泓月牙池,叫放生池。
初建时,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块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便派了万名军工挖成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为一座小丘,故又名万工池。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及题者、门前石狮的由来万工池北侧是灵谷寺的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叫文武方门。
因为外墙为红色,所以又称红山门。
它的原址是灵谷寺的金刚殿,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
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蓝色的瓦当都是特制的,饰有国民党党徽图案。
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
门额原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了“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
门外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赠送的,原是肃顺墓遗物。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步入山门,走过青石甬道,42级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由钢筋混凝土构筑,顶覆绿琉璃瓦,瓦当都是国民党党徽图案。
南京灵谷寺祈福形成旅游攻略

南京灵谷寺祈福形成旅游攻略南京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灵谷寺以其美丽的建筑、庄严的氛围和庄重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前来,祈福祷告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本文将介绍南京灵谷寺的特点和各种旅游攻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并规划他们的南京之行。
1. 灵谷寺概览南京灵谷寺是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公元515年,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
寺庙整体氛围庄严肃穆,建筑风格兼具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的特点。
灵谷寺内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如文殊殿中的文殊菩萨造像和弥勒殿中的弥勒佛石雕等。
寺内也有一座高达七层的古塔,名为“灵谷塔”,是灵谷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 祈福体验南京灵谷寺以其神圣的佛教氛围和丰富的祈福活动而受到人们的赞誉。
游客可以在寺庙内参与各种仪式和活动,如烧香拜佛、念经礼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游客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还可以增进对佛教文化的了解。
同时,寺庙内还提供祈福签和祈福牌,供游客写下自己的心愿,并将其挂在寺庙内的特定地点,以求心愿成真。
3. 寺庙文化之旅除了祈福体验,南京灵谷寺还提供了丰富的寺庙文化之旅。
游客可以参观寺庙内的佛教艺术品和文物展览,深入了解佛教文化与历史。
此外,寺庙内还有多个佛学讲堂和禅堂,游客可以参加佛教讲座和禅修活动,感受佛法的智慧和禅宗的静默。
参与这些文化体验,不仅可以深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能帮助游客放松身心,找到内心的宁静。
4. 周边旅游资源南京灵谷寺位于南京市城区,周边还有众多旅游资源值得游客一同探索。
南京市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如夫子庙、中山陵和明孝陵等,游客可以安排时间游览这些景点,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此外,南京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紫金山风景名胜区和玄武湖风景名胜区等,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5. 交通与住宿南京灵谷寺位于南京市城区,交通十分便利。
游客可以乘坐地铁到达灵谷寺附近的地铁站,然后步行前往寺庙。
南京灵谷寺:佛教圣地

南京灵谷寺:佛教圣地南京灵谷寺是一座位于南京市的佛教寺庙,被誉为佛教圣地。
它坐落在紫金山南麓,占地面积达135亩,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
灵谷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建于公元386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意义,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佛教徒,也成为了游客休闲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灵谷寺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唐代建筑为主,秉承传统的皇家寺庙格局,整个寺庙依山傍水,环境幽静和谐。
寺庙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佛殿、放生池等建筑。
进入寺庙,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金身。
殿内金光闪耀,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宗教的庄严和神圣。
在大雄宝殿周围还有一座藏经楼,收藏了大量的佛经和历代的文物,是佛教教义研究的重要资源。
此外,寺庙内还有大小佛殿,供奉着各种佛像,游客可以在这里祈福、祈愿。
在灵谷寺的脚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放生池。
每年的佛诞日和寺庙节日,寺庙会举行隆重的放生活动,让游客和信众共同参与其中。
放生是佛教教义中重要的修行之一,意在解救生灵并累积功德。
在放生池边,游客可以亲手放生鱼虾等生物,体验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除了寺庙建筑和活动,南京灵谷寺还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著名。
灵谷寺曾是南唐故都金陵的皇家庙宇,被誉为“金陵国宝”。
历史上,灵谷寺也曾是一座皇家陵寝,埋葬着南唐的开国皇帝杨行密和几位后代皇帝。
因此,灵谷寺不仅具有佛教的宗教意义,还具备了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游客在此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内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灵谷寺还有一座与名胜紧邻的梅园,每年花开时节,梅花盛开,香气四溢,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誉为“冬至花”,象征着迎接新年和吉祥如意。
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游客可以在寺庙里散步、欣赏花朵,一边领略着佛教的智慧,一边感受着春天的到来。
南京灵谷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不仅吸引了众多信众,也成为了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
南京灵谷寺的佛教文化

南京灵谷寺的佛教文化南京灵谷寺是中国南京市景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寺创建于公元515年,距今已有近1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其建筑风格独特,文物古迹众多,承载了丰富的佛教文化。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秣周东部的招提山,是南京市面积最大的古刹之一。
寺庙占地面积达4.34万平方米,殿宇庄严肃穆,氛围肃静庄重。
寺内有大殿、三大宝塔、藏经阁等建筑物。
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谷寺塔林。
灵谷寺塔林以其丰富多样的塔式和壮观的规模而著称。
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佛塔群之一,被誉为"世界佛教艺术宝库"。
塔林内有84座佛塔,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宏伟景象。
这些佛塔风格独特,形态各异,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筑风格,是研究佛教建筑和雕塑的重要资料。
灵谷寺塔林中最为著名的是凤凰台。
凤凰台是传世名塔,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凤凰造型独特,精美绝伦,被誉为"佛塔之王"。
凤凰台塔身高约67米,是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登上凤凰台,可以俯瞰整个灵谷寺和周围的秣陵风光,远眺秦淮河,视野非常开阔。
除了佛塔,灵谷寺还有其他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灵谷寺佛像。
灵谷寺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包括金佛、铜佛、木佛等,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佛像造型各异,神态庄严,给人以宁静与安详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佛像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花幽观音像,据说是北宋时期的作品,被公认为世界文化艺术宝贝。
佛教文化是南京灵谷寺的灵魂所在。
灵谷寺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信众和游客。
其中最为盛大的是元旦、佛诞、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在这些节日里,灵谷寺会举行佛教法会、传世法师讲经讲道,信众还会燃香、诵经、跪拜,虔诚地祈求神佛保佑平安。
此外,灵谷寺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游览的是灵谷寺。
灵谷寺风景区是南京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它位于紫金山的东边。
灵谷寺原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即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
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12月宝志和尚圆寂并葬于此。
梁武帝为宝志修建了一座开善精舍,唐代改名宝公院,南唐改称为开善道场,明初改名蒋山寺,明代朱元璋为修建他的陵墓,将该寺迁移于此,并赐名灵谷禅寺。
他当时亲笔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景况盛极一时。
明初的灵谷寺占地500亩,僧侣1000多人,下辖栖霞寺、定林寺等12座佛寺,寺外庄田40余处,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5000多亩。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灵谷寺是多么雄伟壮观。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改名灵谷公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灵谷寺,我们看到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式样,它告诉人们,灵谷寺是一处六朝胜迹,从山门至现在的放生池的路有约五里,两旁种有松树,所以当时这段路成为“五里松”。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放生池,又叫万工池,它是个半圆形游水池,相传朱元璋建新寺时,看这里有景无水,于是命一万军工在此筑池种白莲,所以称它为万工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
在门额上原来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现在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步入青石甬道,两侧松柏参天,在原天王殿旧址上,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它高1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之一,仿北京十三陵大牌坊而建。
牌坊上镶嵌着国民党的党微,中门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均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书写的。
在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貔貅,貔貅是神话传说中黄帝作战时使用的威猛神兽,每当战前,它都一往直前,所向披靡,此物是陆军第17军赠送的,放在这,寓意阵亡将士忠勇威猛。
南京灵谷寺:古迹见证历史

南京灵谷寺:古迹见证历史南京灵谷寺位于中国南京市,被誉为中国佛教的摇篮和金陵佛教界的中心,是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作为一处重要的古迹,南京灵谷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情怀。
南京灵谷寺建于东晋永和年间,距今已有超过1600年的历史。
它原是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纪念曾经为东晋朝廷效力的忠臣灵谷公而修建的。
因为灵谷公牺牲后,其遗言要求把他的灵魂安放在山谷之中,故名灵谷寺。
灵谷寺的建筑风格充满古朴庄重之美,寺庙总面积达100余亩。
进入寺庙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壮观的山门,高大的塔式建筑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山门上方的额匾写着寺庙的名字,意味着进入佛门的殿堂。
接着便是灵谷寺的主体建筑,包括佛殿、经堂、钟楼、鼓楼、藏经阁等。
这些建筑都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为主,彰显出明清时期建筑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古代建筑的瑰宝。
在灵谷寺的佛殿内,供奉着以释迦牟尼为主的众多佛像。
它们以各种姿态和表情展示着无比的慈悲与智慧,给人以无尽的宁静与敬畏之感。
无论是信仰佛教的信徒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灵性体验。
灵谷寺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钟楼和鼓楼。
这两座建筑分别用于定时报告时间和宣扬佛法。
钟楼高达数十米,内装有一口古老的青铜钟,钟声悠扬,回荡在山谷间。
而鼓楼则是每天演奏一次鼓乐,以示庄严和警示。
值得一提的是,灵谷寺还埋葬着许多名人的遗骨。
南京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军事将领都选择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这里。
著名的明朝皇帝朱棣和其夫人孙皇后也葬于此地。
这些名人的墓地成为灵谷寺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除了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外,南京灵谷寺还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
每年举行的佛教庙会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充分展现了佛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灵谷寺还开设了佛学院和佛教艺术学院,为广大学子提供深入学习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机会。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三篇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三篇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一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圣地。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是中国佛教极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创建于东晋时期的兴宁寺,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
灵谷寺的名字取自“灵谷”二字,意为“灵秀之地”。
寺内风景秀丽,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错落有致,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寺庙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山门。
这座巍峨宏伟的山门建于明代,古色古香的门楼气势磅礴,门额上的“灵谷寺”三个大字历久弥新。
穿过山门,我们进入了寺内。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约9米,气势雄伟,是寺庙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庄严。
接下来,我们参观天王殿。
天王殿是灵谷寺的次要建筑,供奉着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象征着守护佛教的力量。
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象和特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天王殿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最后,我们来到藏经楼。
藏经楼是灵谷寺保存佛经的地方,内部陈列着珍贵的佛教经文和经卷。
藏经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楼内氛围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除了以上几处主要景点,灵谷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地方,如藏有珍贵文物的寺庙博物馆、供奉佛教祖师的祖师殿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静心思考,放松身心。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南京灵谷寺,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同时也能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祝大家旅途愉快!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二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佛教圣地。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创建于东晋时期的兴宁寺,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
灵谷寺是中国佛教极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也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寺

灵谷寺景区概况灵谷寺历史悠久,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
灵谷景区成名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他,后来又建了寺庙。
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就被搬到现在的位置。
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
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称灵谷寺。
万功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
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文武方门。
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所以又称红山门,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
原先门上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
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穿过红山门,走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高10米的大牌坊。
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入口牌楼的形式而建的,牌坊两面的题额均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正面是“大仁大义”,背面是“救国救民”,题额两边以梅花作为装饰,并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
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
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综合- 江苏导游资格考试指南】: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
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
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
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蘖渴俜鸲 妹 S捎谡庾 钍亲┦ 叭 峁梗 挥昧耗荆 运壮啤拔蘖旱睢薄?/P>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
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
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
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
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
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
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
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
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
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
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
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
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
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
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观。
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
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
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
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
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
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备增—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
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
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
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
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
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
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
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
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
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
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
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
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
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
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
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
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
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
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
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
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
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
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
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
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
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
不信?您可试一下。
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