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五脏之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docx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喜心在志喜:心在志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的“喜”有关。
藏象学,人体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化,是由五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恐等五种情志活称作五志,分属于五。
故《素 ? 天元大》:“人有五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恐。
”《素 ? 阴阳象大》亦:“在心⋯⋯在志喜,”即是五志之中,喜心志。
喜愉悦,一般来,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 ? 痛》:“喜气和志达,通利。
”但是,喜度,又可使心神受,神志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 本神》又:“喜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与不及的化。
当指出,由于心神明之主,故不喜能心,而且五志极均能心神,出神志病。
所以,《灵枢 ? 邪气腑病形》又:“愁恐惧心”,《素 ? 本病》亦:“ 愁思心”。
心在液汗心在液汗:汗液,是人体津液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 ? 阴阳》:“阳加于阴之汗。
”《温病条辨》亦:“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汗液的排泄,有于气腠理的开作用:腠理开,汗出;腠理,无汗。
由于汗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 ,而心主血,故又有“汗心之液”的法。
汗与心的种内在系具有一定的床意,如心气虚,可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多,也可心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在面,是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化。
,是荣、光彩之意。
中医学,五精气的盛衰,均可以于与之相通的某些体表器官上,称五。
考大网站收集察五的改,察内疾患具有一定意。
心主血脉,人体面部的血脉分布比丰富,故《灵枢? 邪气腑病形》:“十二脉,三百六十五,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
”因此,心气血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与光上反映于外,故称心“其在面”。
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有;如心的阳气虚不足,可面色白甚或滞暗;若心血虚少,可面色白无;心血瘀阻,可面色青紫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
医学课件
11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医学课件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一、心 Heart
心的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之左, 居横膈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略偏 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 左乳下心 尖搏动处,又名胃之 大络。
医学课件 4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医学课件
5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6 医学课件
功能失常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一心知识点整理适合期末复习背诵(原创)

心(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君主之官”位置:胸中,两肺之间形态: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五行:属(火),与(夏)气,赤色,(苦)味阴阳:阳中之阳联属功能:❶开窍于舌;❷在体合脉;❸其华在面;❹在志为喜;❺在液为汗。
表里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
①生理特性:❶(心主通明):心脉以畅通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❷心宜降火:人生之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②生理功能:❶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包含:⒈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化赤为血⒉心主脉: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拓展】: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条件:❶心气充沛(心脏的正常搏动,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❷血液充盈;❸脉道通利。
【附: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❶面色:红润有光泽;❷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红活荣润;❸脉象:和缓有力;❹胸部感觉舒畅;❺神志: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喜怒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异常:心气不足:面色淡白无华,乏力少气,心悸伴无力,心慌,脉弱无力。
心血亏少: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伴多梦,脉细无力。
心血淤阳: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唇舌暗,脉结、代或涩。
❷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广义上,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在外表现(面色,眼神,言语,意识,姿态等。
)狭义上,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的体现:❶主管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活动(实质内容)(精神之舍)❷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君主之官)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❸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二者是相互为用的:③系统联系❶心藏神❷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中医谈五脏

中医谈五脏1人体的“君主之官”——心《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比成了一个国家,其中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也就健康长寿了。
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
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清人绘《人体脏腑图》心的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
《黄帝内经》言“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联系,明确了人的血脉都是由心来主导的。
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地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是一种无休止的运行。
《黄帝内经》将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讲得很明确。
西方医学体系中,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到血液像潮水,并不知道循环;13世纪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小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William Havey, 1578-1657)才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
而《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血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血出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之分。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心主神明”,指的是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是由心所主持的。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的思维、智慧、精神活动等都是心的功能的反映,所以有“心想事成”、“心灵手巧”等说法。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夸奖林黛玉聪慧用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心较比干多一窍。
”这是个什么典故呢?原来比干是商朝人,曾辅佐其弟帝乙治疗殷商,后又辅佐帝乙的儿子纣王,是朝中的首席大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位于胸腔,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在五行中属火,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主,主宰;血脉,指血液和脉管。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心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心脏正常搏动的动力来源于心气,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
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
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
2.心的生理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志,指情志而言。
喜,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良性反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心之气血充盈,则心情愉悦,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若喜乐无度,则心气涣散,神志不宁,甚至累及五脏。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华,即光彩、光华之义。
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的盛衰。
这是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瘀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
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
舌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
心的功能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若心有病变,又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口舌糜烂生疮;心血瘀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
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
分,汗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而血归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出过多,不但损耗津液,亦常损伤心气、心血,而见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甚则肢冷、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