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定位(doc 19页)
中国大城市标准

中国大城市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大城市。
这些城市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
中国大城市的标准是根据人口、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评定的。
以下是中国大城市的标准的一些说明。
一、人口标准中国的大城市通常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口。
一般来说,具备以下人口条件的城市可以被称为大城市:1.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是省会,人口至少在500万以上。
2.省会城市:中国各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人口一般在300万以上,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3.经济中心城市:一些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如深圳、成都等。
二、经济发展标准中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评定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具备以下经济条件的城市可以被称为大城市: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来说,大城市的GDP应该在数千亿甚至上万亿人民币以上。
2.产业结构:大城市应该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包括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且相应的产业规模较大。
3.外资投资:大城市通常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有着较高的外资投资额。
三、地理标准地理位置也是评定中国大城市的标准之一。
以下几个方面是考虑地理位置的重要标准:1.区域重要性:大城市在所在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
2.交通便利性:大城市应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便利。
3.地理优势:大城市的地理位置通常具备一定的优势,如靠近海洋或重要河流等。
四、文化标准大城市的文化水平也是评定标准的一个方面。
以下几个因素是考虑文化标准的重要指标:1.教育资源:大城市应该有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并且能够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2.文化设施:大城市应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3.社会活动:大城市通常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音乐会、展览会、体育赛事等,吸引国内外的参与。
以上是中国大城市的标准的一些说明。
中国最大城市1到10(综合)

中国最大城市1到10(综合)1.上海这座21世纪中国最受宠爱的城市,其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令人吃惊。
上海被喻为中国再次经济起飞的龙头,或者是箭尖,人们寄希望于它能引领起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航船。
上海有中国城市里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好的地方政府,有最便利的区位和运输优势,也聚集着中国素质最高的一批白领阶层。
上海是经理人的绝佳诞生地,一个标准的上海产的经理人,应该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者哈佛,在跨国公司美国总部呆过,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做过,然后回国任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或者首代。
尽管上海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吸纳能力与北京相比稍逊一筹,但其整体商业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使其在争夺优秀人才方面魅力独具。
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区和亚太区总部的新的选择地,上海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浦江东岸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最密集的高科技聚集地,而其崛起的速度同样令人惊骇。
总人口:1341.8万人高校数量:57所科研人才数:3.5万人科研成果情况: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高新企业数:1916家技术交易: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合同金额142.78亿元。
专利: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全市GDP:6160亿元GDP增速:11.8%著名高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3亿2.北京北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统居住地,在这个城市里,有中国最密集的大学群和科研院所。
仅仅一所北大、一所清华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不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传统。
在外省人眼中,北京代表着一座城市所能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容纳度,尽管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但这并不妨碍307.6万外省人在2003年仍然选择在这里生活、创业。
所有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不适合居住的一些特征,比如拥挤、嘈杂、污染和交通不便;而北京尤其在这些方面令人心怀不满。
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

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1.中国:北京(首都)、上海(经济中心)、广州(南部重要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金融中心)2.日本:东京(首都,国际大都市)、大阪(经济重镇)、名古屋(工业城市)3.印度:新德里(首都)、孟买(经济中心,棉纺织工业基地)、班加罗尔(软件产业中心)4.韩国:首尔(首都,国际大都市)、釜山(经济重镇,港口城市)5.俄罗斯:莫斯科(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重要港口)6.英国:伦敦(首都,国际金融中心)、曼彻斯特(工业城市,足球城)7.法国:巴黎(首都,国际大都市)、马赛(地中海重要港口)8.德国:柏林(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堡(港口城市,经济重镇)9.意大利:罗马(首都,国际大都市)、米兰(时尚中心,经济重镇)10.西班牙:马德里(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塞罗那(旅游城市,经济中心)11.埃及:开罗(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地中海重要港口)12.南非:比勒陀利亚(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约翰内斯堡(金矿开采中心,经济重镇)13.尼日利亚:阿布贾(首都,政治、经济中心)、拉各斯(港口城市,经济重镇)14.美国:华盛顿(首都,政治中心)、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大都市)、洛杉矶(电影产业中心,经济重镇)、芝加哥(交通中心,经济重镇)15.加拿大:渥太华(首都,政治中心)、多伦多(经济中心,大都市)、温哥华(太平洋沿岸重要港口)16.巴西:巴西利亚(首都,政治中心)、圣保罗(经济中心,大都市)、里约热内卢(旅游城市,经济重镇)17.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8.澳大利亚:堪培拉(首都,政治中心)、悉尼(经济中心,大都市)、墨尔本(文化、教育中心)19.新西兰:惠灵顿(首都,政治中心)、奥克兰(经济中心,大都市)20.主要城市:无城市,仅有科研站点,如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
八、欧洲联盟1.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经济中心:巴黎(法国)、伦敦(英国)、柏林(德国)等。
2023年深圳市情考点清单知识点

深圳市情考点清单(32个知识点)1.城市定位: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国际化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深圳在循环经济方面要着力实现“六个创新”(1)发展理念创新, 实现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三个舍得, 两个不惜”: 舍得投入, 舍得时间、舍得声誉;不惜把发展速度降下来, 不惜放弃一些投资项目。
(2)法制创新, 为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和动力;(3)政策创新, 政府做提倡者和推动者;(4)机制创新,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行政管理权过程;(5)产业创新, 不断推动原有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6)文化创新, 在全社会树立以循环、共生和可连续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动循环经济方面, 深圳要建设“两城”, 分别是自主创新之城和循环经济之城。
3.重点产业深圳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深圳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圳发展的七大未来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海洋产业、机器人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智能装备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自主创新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动力。
深圳首创的“绿色GDP”考核体系, 更强力推动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可喜态势。
4.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的是: 建设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国际旅游城市5.市花和市树深圳的市树为荔枝和红树林。
深圳的市花为簕杜鹃。
6.城市荣誉: 国际“花园城市”、钢琴之都、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7.重大节目:深圳文博会是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盛会, 从2023年起, 每年5月举行;深圳南山荔枝文化旅游节始于1998年, 是深圳最有历史的旅游节庆, 每年六月至七月举行;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每年10-11月在盐田举行, 涉及深圳(大梅沙)沙滩音乐节、深圳大梅沙国际风筝节、中国(深圳)国际游艇及设备展览会等主题活动。
关于城市定位实例

关于城市定位的实例分析1、首都北京的城市定位建国以来北京的城市定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重大的差别。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北京要不要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要不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工业?这对于北京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也是北京定位争论的焦点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之后,为了改变封建社会遗留下的消费性城市的面貌,突出工人阶级的领导,在进行城市定位时,强调“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
这一定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的前夕。
受当时城市定位的影响,北京市委在1958年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口号,发展了包括重工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
到1979年,北京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天津,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现在看来,建设工业基地的城市发展方针固然可以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其负面影响也十分严重,不可小视。
首先,北京发展的许多工业门类——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不仅具有严重的污染,而且又是占地多,耗水、耗能大的大型企业,从而使北京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对城市的宜居性构成巨大的威胁。
其次,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导致北京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北京的户籍人口只有414万,到八十年代中期已增加到950万,人口的扩张成为北京“摊大饼”向外蔓延的主因。
为了扭转北京城市定位不当、工业发展过多带来的弊端,1982年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
进入21世纪,考虑到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和国际地位,首都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05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的定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规定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
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中国大城市政治地位综合实力排名

全国各大城市在中国区域地位排名一个城市地位是有政治地位、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地域位置等综合实力决定的。
一、政治地位:1、(直辖市4个):上海、北京、天津、重庆2、(副省级城市15个):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成都、西安、杭州、青岛、大连、哈尔滨、长春、济南、宁波、厦门3、(一般省会城市17个):郑州、太原、昆明、长沙、石家庄、乌鲁木齐、兰州、合肥、福州、南宁、南昌、海口、呼和浩特、贵阳、银川、西宁、拉萨4、(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和一般经济特区17个):齐齐哈尔、吉林、鞍山、抚顺、本溪、唐山、邯郸、包头、大同、洛阳、淄博、徐州、苏州、无锡、淮南、汕头、珠海5、(一般沿海开放城市7个):秦皇岛、烟台、连云港、南通、温州、湛江、北海6 (各省比较大的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一部分城市的市委书记是省委常委14个):大庆、九江、赣州、三亚、桂林、柳州、遵义、佛山、东莞、漳州、泉州、延边、延安、芜湖二、中国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一览1、中国首都:北京2、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城市:香港、澳门3、中国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武汉、成都5、中国七大军区驻地:北京、沈阳、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广州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八大网络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沈阳7、中国八大邮政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8、中国七大民航管理局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乌鲁木齐9、中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10、中国十七个铁路局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沈阳、郑州、济南、兰州、成都、南昌、哈尔滨、南宁、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太原11、中国七个有电影终审权的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沈阳、成都12、中国九个国家土地督察局驻地: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济南、广州、武汉、成都、西安13、中国六个核幅射安全监督站驻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14、中国人民银行九个分行城市(总行:北京):沈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济南15、中国科学院十二个分院城市(中科院:北京):长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合肥、乌鲁木齐16、中国七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城市:北京、苏州、沈阳、成都、西安、南京、洛阳17、中国八大通信、交换中心局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成都18、中国电信四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中国三大植物监测中心:北京、武汉、广州19、中国电网七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武汉、济南20、中国四大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桂林21、中国五个拥有外资旅行社的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22、中国金融管理、监督、结算中心:北京23、中国国际金融中心:香港24、中国证券交易中心:上海、深圳25、中国期货交易中心:大连、上海、郑州26、中国各大区传统中心城市:北京(华北地区)、沈阳(东北地区)、武汉(华中地区)、西安(西北地区)、上海(华东地区)、广州(华南地区)、成都(西南地区)三、内地十大中心城市然而,论到城市的政治地位,以下的十大城市却可以毫无争议地永远领先,这十大城市分处于中国的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七大中心1北京(010)2 上海(021)3 广州(020)4 重庆(023)5 南京(025)6 天津(022)7 武汉(027)8 成都(028)9 西安(029)10 沈阳(029)可以说,按照综合实力和区域定位的排名,这十座城市可以说是现今中国实至名归的十大城市。
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导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托国际航运中心与航空枢纽港,依托XX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00-120平方公里左右,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现代物流、出口加工、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
(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发区将作为一个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XX开发的放大效应,为海港新城提供产业支撑,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现代装备业的发展基地,争取建立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贯彻落实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在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研究,会同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就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市政配套等专题进行研究。
一、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有利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中国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国家安全的保障,它的滞后发展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瓶颈。
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现代装备业基础最好的工业基地之一,更应该担负起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使命,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开发区,正是为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为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定位(doc 19页)中国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定位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的国家界限被打破,世界经济领域中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不同国家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在世界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竞争。
企业和国家不再是仅有的竞争主体。
城市尤其是经济中心城市将对其所在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展经济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⒈经济中心城市的产生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
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辐射半径的大小,可以分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矶、香港、新加坡;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地区级经济中心,如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
⒉经济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同一般城市相比较,经济中心城市除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重要的它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导向,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提出了发展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有限资源应集中配置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
由该产业的支配效应及技术制度创新对周边地区经济单元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可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
到了60 年代法国另一位地理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Boudeville)进一步将“极”的概念拓展到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界定增长极概念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内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中心城市联系起来具有了空间意义。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初伦敦、纽约、东京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达82.6%、81%和76% 。
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在经济区域内部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处于高级水平。
它通过占据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控制区域产业链。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经济中心城市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中心,而技术要素对经济贡献率通常在50%以上。
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自升级能力源于产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人才、技术、科研、设备集约化最高的城市,在代表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产生新技术、新管理和新制度。
是区域创新很吸纳创新的中心。
是区域新型先进产业的发源地。
经济中心城市与其腹地之间通过创新—转移—扩散——再创新的循环往复过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③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包括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综合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
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大力兴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使其成为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心,人流、物流中心,成为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市内基础设施,有较高的城市道路占用面积和人均道路占用面积,由地铁与地面交通和轻轨铁路组成高效立体网络化的交通体系。
此外邮电、通讯、供水、供电、环保设施齐备。
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商务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
信息时代,城市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区域信息控制中心的物质保障。
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政府组织聚集地,是区域内政治信息发布中心。
同时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非政府组织的聚集地和地区或国际会议中心,是区域内大公司和跨国公司总部或分部的聚集地,是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地,是区域内新闻媒介和文学艺术活动的聚集地。
因此,对通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技术的先进性,基于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形成和发展中心城市具有重要影响。
④制度、文化开放性。
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其全方位的开放性。
制度、文化的开放性是软力要素,但也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制度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
在城市及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为经济中心城市创造更多参议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的机会,带领经济区充分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
经济中心城市是区域内外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
开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种文化能够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使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中心。
有利于保持经济中心产业的先进性和经济高效性。
⑤腹地条件。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力、扩散力和辐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腹地条件。
聚集是在极化过程中对区域内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项经济中心城市的积聚。
经济中心城市扩散作用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和梯度扩散。
辐射力是主要表现为城市或经济区内产品和服务对域内、外市场的占有。
在经济区域中,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的实质是“经济联系”在区域内的聚集和扩散过程的目的都是经济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以实现整个区域空间的整体效益。
经济中心城市与腹地间合作效益的大小依赖于它们之间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而一个高效机制的产生必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任何行政手段都会引起区域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经济关系的扭曲,阻碍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的实现。
同样不存在紧密经济关联的近距离区域本质上都不能成为城市的腹地。
腹地广阔,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域经济中心城市存在密切和谐的产业联系,将大大地增强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对域外的辐射半径加大和辐射范围。
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有良好的腹地优势。
纽约以五大湖为腹地,其金融、贸易、科技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
上海的迅速崛起同样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广阔而富足的腹地的支持。
长三角地区的丰富的产品正式通过上海走向世界市场。
因此腹地条件是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重要条件。
⒉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前面对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影响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动态演进既有可供考察的确定性影响因素,又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四基于弓弦模型与供求模型定位分析框架下定位指标体系的选取在界定经济中心城市内涵的和对主要影响因素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其纳入到以弓弦模型与供求模型相结合构建的特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分析框架之中。
将城市功能定位各影响因素进一步划分为硬因素和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建立了包括9大影响要素和20个子项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指标体系,列表显示如下(表13-1):表11-1 经济中心指标体系在上述影响因素中,要素、市场、区位、设施、环境、产业结构是硬因素;管理、制度、文化和开放性是软因素。
而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资本、人才、科技竞争力,自然和行政区位便利度、市政、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环境、产业结构、管理、制度、文化和开放性等为供给要素;而城市及腹地市场规模是对城市定位为需求要素。
五定位模型的建立由于竞技中心功能的发挥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且进行经济中心城市定位的追中目标是提高城市竞争力。
因此,在这里,我们以影响经济中心定位的要素为解释变量,以城市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两者之间的简单关系模型。
六实证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模型,利用模糊曲线的方法对43 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各影响要素的贡献弹性,最后计算得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指数和排名。
表11-2 经济中心影响因素的贡献弹性及排名建立定位模型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一方面是对各定位要素的影响程度的定量化揭示。
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前面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加以检验。
通过观察所得到各指标权重可以看到:首先,权重位于前10位的指标其权重都在0.2以上,且较为集中在城市经济的开放性、要素集聚与供给、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位以及腹地条件等方面,表明它们是影响经济宗新定位功能的主要因素。
⒈经济开放性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反映城市经济开放性的主要指标。
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权重最大,为0.657,表明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与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具有最大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经济开放性是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首要因素。
⒉要素聚集与供给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指标用于反映城市对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和供给水平。
人才、资本和科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分处于第2位、第3位和第6位。
要素集聚与供给能力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判定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关键性因素。
⒊基础设施反映基础设施对经济中心城市定位影响的主要指标包括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和通讯,两者的指标权重份处于第4位和第8位。
基础设施水平极大地影响着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金融、贸易和高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效率和效益,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重要因素。
⒋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可以用关键服务业比重指标来衡量。
该指标的权重值处于第5 位。
城市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该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在经济中心性的等级和地位。
市场与区位反映市场需求条件的指标“城市市场总规模”和反映区位条件的指标“行政区位便利度”的指标权重值为第7位和第9位。
市场和区位条件是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城市的管理、制度、文化等软力要素对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其次,权重处于11到18 位的要素,其权重值在0.1~0.2之间,且各要素之间的权重值比较接近。
表明他们在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中,是一般性影响要素,发挥大体相当的影响力。
处于指标权重最后两位的是腹地市场总规模和高级制造业比重,其权重值在0.1以下,表明相对于其他影响要素指标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较小,是次要因素。
由此通过计量结果的定量检验可以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量得到的结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下面计量模型以及最终定位计量指数和排名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七经济中心定位指数比较综合经济中心功能定位竞争力指数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与其他城市比较在发挥区域经济综合服务功能的竞争力的大小。
通过对我国43个城市综合经济中心功能竞争力指数大小的横向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⒈上海和北京是中国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指数最高的两个城市其定位指数分别为1和0.98,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城市经济中心排名中处于第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