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为植物神经功能。

在做病因寻找时,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常
见临床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疾病的少见临
床表现;再次,考虑少见疾病的常见临床表
现;最后,慎重鉴别少见疾病的少见临床表
现。
2、第一阶段初筛
• 完善病史的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 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检查结果 及详细的病史。
病史采集
•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患者必须同时 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 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 切相关。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 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 (1)伴皮疹 :感染性疾病,如 EB病毒感染、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SLE、皮 肌炎、成人still病等;肿瘤,如淋巴瘤等;其他, 如药物热等。
• (2)伴淋巴结脾肿大 临床上将脾脏肿大分为轻、中、高 度肿大。肋缘下刚触及至肋下3cm以内属轻度肿大,3 cm至脐水平位置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则为高度肿大 或称巨脾。引起脾大的机制有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 血液系统疾病、局部占位5类。
2020发热待查诊治共识
一、经典型发热病因归类
续表2-1
续表2-2
•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 2、第一阶段初筛 • 3、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 4、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诊断性治疗)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 经典型发热待查:发至少3次体温在1 天内波动>1.2°C),既往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经过至少1周在 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为处理发热病患提供专家共识。

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爆发,我们呼吁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流程和指南,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流程和指南
2.1 评估和分流
- 对于发热病患,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评估。

- 评估应包括症状、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

- 根据评估结果,将病患分类分流至相应的区域。

2.2 防护措施
- 所有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患接触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及时进行消毒。

-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

2.3 检测和诊断
- 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病患,应尽快进行相关检测,如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

-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并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4 隔离和治疗
- 将被诊断为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患进行隔离。

- 隔离区应具备相应的隔离条件和设施。

- 根据病情和病患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5 传染病防控
- 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卫生消毒、提供
宣传教育等措施。

- 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结论
本文所提供的发热病患处理专家共识,旨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
员的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能够遵循这些流程和指南,并持续关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的传染病挑战。

参考文献:详见正文注释。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流程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流程
影像学检查:CT、MRI、食道超声、胃肠镜、PET/CT等; 有创检查:骨髓活检、腰穿、组织或淋巴结活检等;
(四)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1、体温控制
(1)体温≤39℃的发热: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2)>39℃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
查体:体温38.6℃,血压128/80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 次/分。神清,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 音。心率96次/分,律不齐,未闻及心脏杂音,未问及心包摩 擦音。腹平坦,无胃型、肠型、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Murphy 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 水肿。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3、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为根据PDC分析: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 ②感染性疾病的定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 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 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 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论。肿瘤中最常见的为淋巴瘤,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为SLE、成人still病等, 其他类疾病中包括药物热等。 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1、病史采集: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2)记录热程:热程短(数周)、热程中等(数月)、热程长(数年)。 (3)判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①常见全身症状②呼吸系统③消化系统④循环系统·········。 (5)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6)了解相关病史:特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既往发热病史、用药史、外科手 术史、输血史、动物接触史、职业史、业余爱好史及旅游史等。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8-7-3
背景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会伴随发热的表现,如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

因此,对于发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深入研究。

诊断
1. 感染性疾病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表现,经常伴随咳嗽、胸痛、腹泻、头痛、喉咙痛等症状。

对于急性发热,需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作为原因,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风湿免疫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

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专科医生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肿瘤
肿瘤有时也会伴随发热症状,特别是恶性肿瘤。

针对发热可能与肿瘤有关的患者,一般需要进一步进行PET-CT、肝颗粒样细胞、肺高分辨率CT等检查,从而确定肿瘤的情况。

治疗
1. 清除病因
对于发热这种症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除病因。

因此,在发热的时候,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检查和诊断,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平复热度
发热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心跳加快、脱水、刺激免疫系统等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平复热度,如服用退烧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3. 补充营养
发热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发热的治疗,需要不同专科医生共同努力,确定病因,针对性进行治疗,并进行充分的体检和治疗。

在治疗中,需要针对性的平复热度和补充营养,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最新共识教你全面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导语:'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以下为该共识中关于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内容。

经典发热待查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 ℃(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 ℃),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

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

病史采集详细而有质量的病史采集是发现诊断线索的首要步骤,先按疾病发展顺序询问病史,然后针对重点线索追溯。

一些关键病史往往因患者记忆不清而表述偏差,需反复核实。

重视以下几点情况: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患者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待查定义中热程和体温变化的要求,发热应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有些患者虽病程长,但发热仅为一次,不能以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来考虑。

2记录热程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以肿瘤多见。

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3判断热型随着临床上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典型的热型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已很少见,但仍需仔细询问发热规律。

一些特殊热型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例如:Pel-Ebstein热往往可见于一些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隔日热或三日热考虑疟疾可能。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一、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发热待查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共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发热待查定义"发热待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于1962年见诸于文献[1],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

而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 of unknown origin"、"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unexplained fever"等不同表述。

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一系列发热原因不明患者的观察后正式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2,3]。

1991年,Durack和Street[4]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定义。

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进行统一描述。

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

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玥教授[5]首次在国内发表文章阐述我国"fever of unknown origin"的病因分类,并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门诊或住院患者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主要病因 感染、非感染
院内感染、术后感染、药物热
病史采集重 旅游史、接触史、动物和昆虫暴露史、免疫接种史、 手术和有创操作史、医疗器械植入、药物治疗情况、
家族史、心脏瓣膜病史
自身解剖构造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眼底、口咽部、颞动脉、心脏、腹部、淋巴结、脾、 伤口、引流管、医疗器械植入、窦道、尿液 关节、皮肤、指甲、生殖器、直肠或前列腺、下肢 深静脉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 共识
2019-03-15 翟雨晴
1.概念:原因不明的发热
• 经典型发热待查 • 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 • 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 • 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
指标
经典型发热待查
住院患者发热待查
定义 患者分布
>38.3℃,>3周,至少1周门诊或住院评估社区、门 >38.3℃,>3d,住院时无发热 诊或住院患者
5.长期随访:4.9%-19.2%的患者经系统全面地评估后仍不能诊
断。对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在专科门诊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病情 变化。若出现新的线索需重新入院评估。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据诊断线索
影像学检查、细菌培养
管理 病程
病情观察,记录体温单,完善相关检查,避免经验 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性用药
数周至数月
数天至数周
指标
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热待查
HIV感染者发热待查
定义
>38.3℃,>3周,培养48h结果阴性
患者分布 住院或门诊患者
HIV感染患者>38.3℃,>3周(门诊患者),>3天 (住院患者)住院时无发热
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情况下,分析可
能的感染部位,进行经验性的病原学判断,可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 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但不应作为常规诊断 性治疗的手段。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有抑制
作用,因此对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会改 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更加困难,甚至使潜在的感染性疾 病播散或诱发二重感染,延误必要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 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肝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 结肠癌、乳腺癌
良性肿瘤
肾上腺样瘤、肝海绵状血管 瘤、心房粘液瘤
4.其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药物热、亚急性甲状腺炎、伪装热、肾上 腺功能不全、动脉瘤、心肌损伤综合征
热程
热程短,有乏力、 寒战 等毒性症状者,
有利于感染性疾病 的诊断。
热程中等(数月), 呈渐进性消耗、衰 竭者,以肿瘤多见。
3)>40℃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超高热患者,可在应用 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 冰袋增加水分的蒸发,以快速控制核心体温。
2.诊断性治疗:临床怀疑一些特定的疾病但缺乏证据时,在不
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课进行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 感染等课凭借疗效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诊断性治疗应选用特异 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治疗药物,剂量应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无特殊原因不得随便更换治疗药物。
发热伴特殊临床表现
A 皮疹
B
淋巴结 脾肿大
C
肝功能 异常
D
血小板 减少
E
关节肌 肉病变
发热待查治疗原则
1.体温控制
1)体温>39℃的发热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2)>39℃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 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 使核心体温将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 癫痫。
热程长(数年), 无毒性症状,发作 与缓解交替出现, 有利于结缔组织病
的诊断。
体温测量
1.每日至少测体温4次,可每日06:00,10:00,14:00,18:00, 可每2-4h 测1次; 2.体温高于38℃需30min复测; 3.体温每升高1℃,心率加快1-15次/分。若出现心率未相 应增加,需考虑相对缓脉或伪装热; 4.考虑中枢性发热时,可同时测量多部位体温,不符合体 温测量换算规律需考虑中枢体温调节障碍,左右侧体温不 一致等需考虑下丘脑综合征。
口腔、鼻窦、皮肤、淋巴结、眼、肺、肛周
实验室检查 胸部影像学、细菌培养
管理
抗菌药物治疗
血和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学检验、胸部影像学、粪便 检查、肺/骨髓/肝脏活组织培养和细胞学检查、头颅 影像学检查
抗病毒和抗菌药物治疗,疫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程
数天至1周
数周至数月
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病因:
1.感染性 疾病
细菌性:细菌性囊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化 脓性门静脉炎
真菌性:曲霉病、念菌株病、孢子菌丝病
寄生虫性:阿米巴病、弓形虫病、肝吸虫病
其他:莱姆病;EB病毒感染、梅毒
2.非感染性疾病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皮肌炎、结节性 多动脉炎
2
自身炎性疾病
成人still病、克罗恩 病、假性痛风
肿瘤性疾病
血液系统肿瘤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 髓纤维化、淀粉样变
实体恶性肿瘤
社区、门诊或住院患者
主要病因 主要见于感染,但仅有40%-60%可明确病原菌 病史采集重 化学治疗阶段、药物使用、原发基础免疫缺陷病 体格检查 皮褶处、静脉穿刺点、肺、肛周
HIV(原发感染)、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耶 氏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弓形虫病、 隐球菌病、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药物、暴露情况、危险因素、旅游史、接触史、HIV 感染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