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

量得不到足 够的保证 , 食安全 问题 必然存在 隐患 。 其粮 实践证 明 , 通过对耕地 后 备资 源 采取 合 理 的开 发 ( 括 包
复垦 、 整理 )能够增加 耕地有效 利用 面积且 一定程 度上 实现 , 耕 地总量平衡和 缓解 人地 矛 盾。土地 开 发整 理 的对 象是 耕
青海 省 位 于青 藏 高原 东 北部 , 土地 面积 为 726 5 1 .3万
h m2 其 中高 原 、 山地
,
苇地 8756 m , 36 %; 涂地 5 9 .9h1 占2 3 %; 0 .7h 2 占 .2 滩 14 n , .2 5 2 其他 可开垦的未利用 地 29 万 h , 1.1 .9 占 24 % 。
12 可复垦耕地 后备资源 .
青海省 土地 复垦潜 力 主要是 对
生产建设 过程 中 , 因挖损 、 塌陷 、 占及 各种 污 染 、 压 自然 灾 害 等造成 破坏 、 的土地及 撂荒地 , 废弃 采取整 治措施 , 使其恢 复 利用 , 增加农用 地有 效耕 地 面积 。据调 查 , 青海 省 土地 复垦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ora o nl A . c.07 3 (7 :6 181 Junl f hi Si20 。52 )8 1 。64 A l
责任编辑
孙红 忠
责任校对
李
李翔业 (海 国 资 厅青 西 1( 青 省 土 源 ,海 宁80) 00 3
2 耕地后 备资源分布状 况
2 1 可 开垦后 备资 源地 区分 布 . 未 利用 地 中荒 草地 、 碱 盐 地、 沼泽地 、 苇地 、 涂地 、 滩 其他 可开 垦 的未 利用地 等 可 开垦
后备 资源 面积 为 2.7 h 2其主 要分 布在 海西 州 的格 尔 49 万 m , r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目录摘要 (2)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2)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4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2)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 (3)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 (3)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 (3)2.1.5宜农、牧、林地评价 (3)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4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4-6 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4-5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5-6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 (6)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4.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 (6)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6)参考文献 (6)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并且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青海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制约因素;解决方案【正文】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青海省全省共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1、河湖滩地及湿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海晏盆地的湖滩周围和河滨低地,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击物;2、平地,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门源盆地和东部的山间盆地;3、绿洲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4、平缓地集中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5、台地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海拔2500m以下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2800-3250m为荒漠土或干荒漠土台地,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东部海拔3300m以上为高寒草甸台地;6、河谷沟谷地,根据内部差异,划分为杂草草甸河谷沟谷地、荒漠草原灰钙土河谷沟谷地、干草原栗钙土河谷沟谷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河谷沟谷地、干旱荒漠河谷沟谷地、高寒草原河谷沟谷地、高寒草甸河谷沟谷地、高寒荒漠草原河谷沟谷地共9个地型;7、沙漠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地西部局部地区,主要有固定沙漠、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3个土地型;8、戈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前山倾斜平原,气候极端干旱、地下水位深、蒸发量极大;9、低山丘陵地,除青南高原、祁连山地高寒高山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0、中山地,分布于山体中部,其植被、土壤类型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分布;11、山原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的高原面上,年均温0摄氏度以下;12、高山地,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体上部,其土壤发育年轻、土层薄、粗滑性强、有机质含量少;13、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大山体顶部,雪线为其分布下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青海省近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37116.8 4.57
576225.6 70.9
49002.8 3.36 6996.0 0.48
16006.6 18.61 21815 25.36
果洛州 玉树州
88698.3 232187
51895.5 152315.5
58.51 65.6
36124.3 40.73 678.5 0.76
76533.5 32.96 3338.0 1.44
为 1.75 只羊单位 / 公顷。这两 个州的单位面积载畜能力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海北 州与海南州, 可利用牧草地面积占本州全部草地面积 的比例都比较高, 但是由于牧草质量不高, 产草量也 低, 其综合指标均低于上述三州( 见表 4) 。
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 以裸岩石砾地为主。2006 年全 省 415634112.5 亩未利用地中, 未利用地369163337.8 亩,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88.82%; 其他土地 46470774.7 亩,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11.18%。在未利用地中, 裸岩 石 砾 地 面 积 为 157502911.2, 占 未 利 用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工作探讨
青海省近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 安蔚军 张 权 刘燕丽
青海省因气候、海拔等自然因素影响, 人口 较 少 , 开发, 各类交通、水利设施规模明显扩大, 一批水电 站
经济建设产生的土地利用虽在近几年有所改观, 但尚 项目的开工建设, 用地增加较快。
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 努力实现青海省
表 1 2006 年青海省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 亩
年初面积
年内减少 年内增加 年内净增
面积
面积
面积
年末面积
合 计 655594467.5 27393.5 194114.6 166721.1 655761188.6
青海省近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林地、牧草地面积逐年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
以各地区牲畜实际饲养数量与理论载畜量、饲养
22 青海国土经略 4/2007
●工作探讨
农业用地总 面积( 亩)
耕地
面积( 亩) 比重%
园地
面积( 亩) 比重%
林地
面积( 亩) 比重%
面积( 亩) 牧草地
比重%
其它农 面积( 亩)
用地
比重%
西宁市
9502767.1
表 1 2006 年青海省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 亩
年初面积
年内减少 年内增加 年内净增
面积
面积
面积
年末面积
合 计 655594467.5 27393.5 194114.6 166721.1 655761188.6
农耕 地
8133689.2 8985.6 7562.2 - 1423.4 8132265.8
单位: 亩
建设用地总 面积( 亩)
居民点 面积( 亩) 及工矿 用 地 比重%
交通运 面积( 亩) 输用地 比重%
水利设 面积( 亩) 施用地 比重%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西州 海南州 海北州 黄南州
465732.8 497541.5 1183942.8 812705.7 1458641.5 86033.7
3021076.3 19.14 76345.9 0.48
4111199.5 26.05
7637054.7 48.39
936969.8 5.94
523929.3 0.32 6520.4 0
9938809.1 5.95
156504812.9 93.66
120294.6 0.07
1159360.9 2.09 9079.8 0.02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可行性建议

( 主要包括铁路 、 公路 、 机 场 和 农 村 道 路 用 地 等; 水域面积为3 7) 1 5. 8 8
2, ( 万h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4.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 m 4 0% ; 8) 4 8 4. 1 1万 2,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h m
主 要 包 括 沙 漠、 戈 壁、 寒 漠 地、 冰 川、 3 4. 6 2% ,
( ) 及柴达木木盆地中部一带 ; 林地主 要 分 布 在 北 部 、 东部和东南部, 面 3
2, ( 积为 2 占青海土地 总 面 积 3. 牧草地面积在青海 4 3. 6 4万 h m 4% ; 4) 2, 为4 占土地总面积5 土地总 面 积 中 占 有 最 大 , 0 3 4. 3 6万 h m 6. 2 3% ; 2, ) ( 居民点及工矿 用 地 面 积 为 2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5 2. 9 8万 h m 2, ( ) 交 通 用 地 面 积 为 4.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3 2% ; 6 9 3万 h m 0 6% ,
2, ( 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 荒漠化面积 2 上转第 8 页 ) 0 4 5. 4 0万 h m
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较温暖 0. 9 6% ,
( 的河湟谷地 和 西 部 海 拔 较 低 的 盆 地 和 滩 地 ; 园 地 面 积 为 0. 2) 6 4万
2, 占青海土地总面积的 0. 主要 分 布 在 东 部 的 黄 河 和 湟 水 谷 地 h m 0 1% ,
摘 要】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之上 , 其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 , 但由于高原特殊自然条件的约束 , 其土地未 能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 通 【 过对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 , 可发现该省主要存在着几个典型问题 : 草原退化 、 耕地稀少 、 土地荒漠化 、 未利用土地闲 置 。 这 些 问 题 严 重 制 约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利用 , 为此 , 作者试着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 【 关键词 】 土地资源 耕地 荒漠化 复垦
青海省海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式 中 :K为研究 期 某 一 土地 利 用 类 型 动 态 度 ;U 、 a 分别 为研 究 初 期 和 研 究 末 期 该 种 土地 利 用 类 型 的面 积 ;T为研 究 时 段 。 当 的 时段 设 定 为 年 时 , 的值 就 是 该 研 究 区 某 一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的 年 变
和功 能 ,影响 生 态 系统 所 提 供 服 务 的大 小 和 种 类 , 并进一 步 导致 生态 系统 服务 价值 的变化 。
1 研 究 区域
海 东地 区 ,位 于青 海 省 东 北 部 ( 1 ,全 境 图 )
东 西 长 约 14 5 k 2 . m,东 经 10 4 . ~1 3 0 0 。 15 0。4;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一方面反映特定时期 的土地
利 用程 度 ;另 一 方 面通 过研 究期 内该 指数 的变 化 可 反 映 区域 土地 利 用 程 度 的变 化 [ 1 引。采 用 刘 纪元 】 等 提 出的土 地 利用 程 度 分级 标 准 ,将 土地 利 用 分 为
4级 ,并赋予分级指数 ( 1 ,计算区域土地利用 表 ) 程度综合指数 ,其表达 式为 :
4
产量的经济价值为 7 33 2 .4元/ h a 。 ( m ・ )
从 海东 地 区实 际土地 利 用 结构 出发 ,对 谢 高地 等人建 立 的 “ 中国陆 地生态 系统单 位 面 积 生态服 务
, o =1 o×∑ ‘ , 1 , 0 一 f A‘ B ∈[0 4 ] o 0J
△ 一 』 为研究 时段 内 i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转 为 非 类 类
第2 4卷
钟荣凤等:青海省海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7 3
( 类) 土地 利用 类 型面 积 的绝 对值 ;T为 研究 时 . 『 段 。当 7的研究时 段为年 ,L 1 C的值是 指该研究 区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20 04年 , 中央、 党 国务 院针对严峻 的土地形势 , 出了把 加 提 强土地宏观管理特别 是土 地利 用规划 工作 放在 各项治 本之 策 的首位 。由于土地利 用规 划在 我 国大规模 开展 还 只有 十多年 的历史 , 规划管理还 处于成 长和 发展 阶段 , 从前 轮规 划 的实施 和近两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的实践看 , 存在一 些 问题 和 仍
实际操作上 , 还没 有一 套 可操 作 的法 定 程序 来规 范 人们 的行
土地利用规划 的根本任务 是保 护 、 发 、 开 整治 、 利用好有 限 的土地资源 , 切实解决土地利用在空 间上 的综合性 问题 和在时 间上 的战略性 问题 。因此 , 规划 的实施 是政 府行 为 , 体现 的是
首先 , 非农 业建设 用地 与耕地保 护指标 的制 定上 , 在 该控 制 的指标 , 定得过 高 , 该高 的指标 , 又尽量 控制 ; 其次 , 规划编制
的时间跨度太 大 , 致使 编 制完 成 的规 划 与现 实 土地 利用 相 脱
度, 未利用 土地资 源开 发审批 制度 等 , 致使 规划实 施 的随 意性
维普资讯
S e i lDei p ca sgn
< 编者按 ) 20 0 6年 6月 2 5日, 是第 l 6个全 国“ 土地 日” 也 是《 , 土地 管理 法》 布二 十周年 纪念 日。中 国是传 统的 农业 大 颁 国 , 民世代 “ 人 以地为本” 藉 以创 造灿 烂文明 , , 土地 是 中国人 吃饭的本钱 , 中国工业化 、 市化 的 家底 , 中华 民族 生存 和发展 是 城 是 的生命 线 , 我们深谙 土地 之珍贵。今 年是“ 十一五 ” 开局之年 , 正值 深化改 革和建设 全 面小康社 会的 关键 时期 , 当前还 存在乱 但 占乱用 、 法用地 的现 象 , 违 要制止这 些违 法行 为 , 全社会都要 增强依 法用地的意识 。为此 , 国土 资源部将今 年全 国“ 土地 日” 主题 确定为 “ 法合理 用地 , 依 促进科 学发展 ” 旨在加 强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 用。 , 为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 观和“ 十分珍惜 、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 实保 护耕 地” 基本 国策 , 建设 资源节 约型社 会 , 进社 会主 义新农 推 村 建设 , 本刊推 出“ 土地 日 ・ 别策划” 目, 特 栏 旨在通过 宣传 土地 管理 的新举措 、 新成就 、 经验 , 新 促进 全社会 都来 关注我 国土地 资源的国情 , 树立 国人 的土地 资源忧患意识 , 强保护 土地 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班级:09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许杰华
学号: 0902090025
2
青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09土地资源管理 许杰华(0902090025)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丰富。
但土地资源受投入成本高,发展空间狭小,生态环境呈趋恶化,和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开发利用难度极大。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有效开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青海藏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玉树、果洛、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别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毗连。
六个州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6.6%,占全国藏区面积31.7%。
青海藏区草地面积5.63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7亿亩,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
藏区有耕地330多万亩,林地32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0.2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有宜农荒地760万亩。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
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6条,水资源总量636亿立方米。
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碘、砂金、岩金等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青海藏区自然灾害频率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基础薄弱。
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
近年来,青海藏区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作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及牧区两用暖棚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牧草良种基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等多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
到目前为止,青海藏区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4.91万亩,围栏草场2447万亩,畜棚510万平方米。
在高山地区发展了优质春小麦、小油菜、豌豆、青稞种植。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推广藏药材和牧草种植,发展了农区畜牧业,并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发展。
在低位浅山压缩了春小麦种植面积,
3 改春播为夏种,主要种植荞麦、谷子、胡麻、脱毒洋芋、早熟油菜等耐旱作物。
对陡坡地、瘠薄地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栽植沙棘等耐旱灌木经济林。
扩大了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
川水地区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优势,着重发展了冬小麦、果品、反季节蔬菜、花卉、牛羊育肥等优势产业,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
2000年以来,青海省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完成造林794万亩,封山育林还草面积26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69万亩,封山育林面积653万亩;人工种草84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3875万亩,灭治草场鼠害126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2平方公里。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牧业资源匮乏,发展空间狭小。
青海藏区自然条件严酷,高寒干旱、作物生长季短,水热匹配性差,降水较多的地区,热量严重不足,热量较好的地方,旱灾严重。
耕地面积700多万亩,占国土面积的0.73%,人均耕地不到2亩。
各地适应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有效生长期只有120-210天左右,因此只能保证一年一茬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耕地多数是等次质低的土地,加之多年来耕作粗放,耕地的生产效率较低。
可利用草地虽有4.74亿亩,但一、二等草地仅占10.42%。
天然草地平均超载率达到64.04%。
由于草场退化,致使草地平均产草量减少30%-50%。
现每公顷草地载畜能力仅为1.15只羊单位,远低于美国的4.95只羊单位和新西兰的11.58只羊单位的载畜水平,同产出人均草场只有内蒙、新疆的二分之一。
虽有后备耕地资源约800万亩,但光、水、土、热条件较好的一类宜农土地只有100万亩左右,大部分受自然条件制约开发难度极大,且开发成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承受的。
人口与资源矛盾尖锐,构成藏区牧业发展的刚性制约。
农牧业发展受环境约束调整空间小,投入成本高。
地方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
藏区缺少大型骨干水利设施支撑农牧业生产,耕地中仍有60%没有任何灌溉设施,且以往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村牧区中小型水利设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草原畜牧业基本上是逐水草而居,畜均占有围栏草场不到1亩、占有人工草地仅0.06亩,有近65%的牲畜没有畜棚。
耕地、草场产出率低,每百元种植业生产费用创造的产值仅在200元左右,百亩草场产值不到400元,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和产量增加,农业投资效益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
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投入能力有限,加之生产条件恶劣,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
虽然今年来国家投入有所增加,但距农民增收的需求差距较大,投入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由于青海省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借鉴能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型企业较少。
农牧区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
农牧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低。
虽然得到各项政策的
4 扶持,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牧民收入有所提高。
但目前还有1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制约农牧民增收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尚未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海藏区生态环境呈日趋恶化趋势。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
土地沙漠化面积已占到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17.4%,占全国沙漠化面积的23.6%。
草地退化严重,中度以上草地退化面积2.52亿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53%。
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生态结构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境地,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建议
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量。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征地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办法。
建立以生产粮食为主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正常年份,保证农村粮食供求大体平衡。
二、建立商品粮油基地,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青海藏区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用经营工商业的思维和方法来经营特色农牧业,并对特色农畜新产品实行原产地保护。
建立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用现代营销的方法,培育和管理特色农畜新产品品牌。
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保护和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强化灭治鼠虫害,改良草场。
三、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引导农民使用节水灌溉设备,对农民采取节水措施给予补贴。
提高农牧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牧业投入品的利用水平。
发展畜牧业、林草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优化农牧业布局,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快农村牧区富裕劳动力转移。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998年以来,青海省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随之而来的管护任务逐年增加。
所以需要通过配套项目建设等措施,巩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果。
在三江源地区,通过加快生态移民、禁牧舍饲、后续产业等配套措施,解决牧民基本生活和增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