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30种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30种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30种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30种

1.《实验教育学》(拉伊)

2.《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3.《人的教育》(福禄贝尔)

4.《教育原理》(沛·西能)

5.《劳作学校要义》(凯兴斯泰纳)

6.《教育与新人》(巴格莱)

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8.《教育过程》(布鲁纳)

9.《教学与发展》(赞科夫)

10.《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

11.《儿童的世纪》(爱伦·凯)

12.《学校与社会》(杜威)

13.《夏山学校》( A.S. 尼尔))

14.《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布迪厄)

15.《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鲍尔斯和金蒂斯合著)

16.《今日美国中学》(科南特)

17.《教学方法原理》(克伯屈)

18.《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

19.《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总统教育质量委员会)

20.《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

21.《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巴班斯基)

22.《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古德莱德)

23.《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科尔曼)

24.《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25.《教育学》(凯洛夫)

26.《思维和语言》(维果茨基)

27.《心智的结构》(加德纳)

28.《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29.《现代大学论》(弗莱克斯纳)

30.《大学的功用》(克拉克·科尔)

1

25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1.《学记》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 2.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7.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8.卢梭《爱弥儿》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9.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教育学家。 10.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 1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3.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 1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6.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8.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 1. 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 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保罗·朗格朗(法)提出教育终身化。 5. 昆体良(古罗马)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 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给教师推荐五本好的教育书籍

给教师推荐五本好的教育书籍 第一本《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作者李炳亭 必须首先声明,“传统课堂”是指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没有学生的课堂。 这本书引发了教育界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对该书的争议也无非仅仅停留在书名上,之所以造成鸡同鸭讲的现象,在作者看来个中原因首先是对传统课堂认识不够,其次是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所致。 有人称该书是传统课堂的“起诉书”,对传统课堂做了最严厉的批评,也可是说是谩骂。如其书中写到:“传统课堂……是教育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是饮鸩止渴抑或杀鸡取卵……忤逆了人性,牺牲了发展。”“儿童出卖发展,教育出卖人性、教师出卖责任、时代出卖希望、民族出卖竞争力,人类出卖明天……”当然,这些无非也是他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广大的人民和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传统教育的不足,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在传统课堂的卫道者看来,这本书简直大逆不道! 有读者这样评价该书:首先无论书写的如何,别人怎么评论,从个人角度讲,我觉的社会上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写出这样一本书让世人去拜读,不管对其观点是否认同,但是这种敢为中国教育发展而提出自己想法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其次,书中对传统课堂提出的种种不足,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虽然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在影响着世界的文化,但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处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今天的课堂模式早晚有一天也要成为历史,被更好的教育方式所代替。只不过,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看清楚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进。随着教育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实施,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培养“考生”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发展的人,在这点上是和高效课堂一致的,因为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总之,在现行的教育情况下,传统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高效课堂必然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改善,成为各学校学习的楷模。 第二本《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之于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刻地位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无人能够撼动。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了他自己的创作者。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作者蒙台梭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汇总

-=中国古代教育学=- 孔子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2、"有教无类"--孔子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因材施教--孔子 8、"学而时习之"--孔子 9、"温故而知新"--孔子 学记 20、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2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4、"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5、"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7、"学不躐等"--《学记》 28、教学相长--《学记》 29、循序渐进--《学记》 3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31、"不陵节而施"--《学记》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12、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3、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中国教育学发展=-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25部教育学著作

这 25 部教育学著作你居然不知道?! 1. 《学记》 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 2. 柏拉图《理想国》 ,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 “哲学王 ,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是西方第一本以 “教育心理学 ”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 7. 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 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 支来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 “文化发展论 ”和“内化说 ”。 8. 卢梭《爱弥儿》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 位。 9. 康德《康德论教育》 认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 程的教育学家。 10. 洛克《教育漫话》 提出了 “白板说 ”。 1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 1806 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是近代德国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 ”或 “科学教育学的 奠基人 ”。 1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3.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提出 “结构教学论 ” 14.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 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 奠基人 ”。 16.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 问题的著作。 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理 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8.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 作用。 19. 卡普捷列杰夫 《教育心理学》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0.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着重阐述了智育及教养的地 位和作用。 21.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 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 “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 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3.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4. 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 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上教育学著作的作者、书名一定要对应清楚,多背几遍,千万不要混淆。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学著作。

杜威赫尔巴特谁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杜威、赫尔巴特,谁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很多考生对“现代教育学之父”到底是谁总是分不清楚,今天中公资深讲师就深入探讨一下哪位教育学家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还是赫尔巴特? 在区分清楚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两位教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提出了教育本质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中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是其理论的核心。 其次,他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另外,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在他看来,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此外,杜威还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赫尔巴特主要提出了5条重要的思想和观点。第一,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二,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第四,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第五,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通过两个人的思想观点对比,我们会发现,赫尔巴特因其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因而被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而杜威因其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相对比较先进的观念,因而被称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而赫尔巴特还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这个“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的问题,而是对现代的影响问题,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现代的影响比较大比较深远,所以说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同时,由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基础上对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证,所以,赫尔巴特又是“科学教育学之父”。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就能很明确的判断出来,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汇总

教育学代表人物 一.-=中国古代教育=- 1、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2、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4、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二.-=西方古代教育=- 埃及 1、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 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 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 三.-=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2、"有教无类"--孔子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因材施教--孔子 8、"学而时习之"--孔子 9、"温故而知新"--孔子 学记(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体现教育的重要性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注意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区别 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8、"学不躐等"--《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9、"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不陵节而施"--《学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1、教学相长--《学记》 12、循序渐进--《学记》 墨家 1、"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1、"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 朱熹 1、"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 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四.-=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政治学》--亚里斯多德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五.-=中国近代教育学发展=-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六.-=西方近代教育学发展=- 夸美纽斯

教育学重点及思想家著作

教育学重点(主要是大题) 绪论: 1、广义及狭义教育定义;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2、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p5;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P6;《学记》的教学原则P7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说,代表人物及观点P20 2、原始教育形态的特点P22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24 第二章: 1、教育的基本功能 2、教育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两大条,请大家自己整理出大条目 3、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应做好哪些工作P51 4、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内容 第三章: 1、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PPT 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P68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定义及其意义、价值 2、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PPT P75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次重点)P80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5、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要求P83 第五章: 1、广义及狭义教育制度的定义 2、义务教育的含义、基本性质P94 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影响(次重)P101 4、依法执教的含义及教师确立依法执教意识的基本要求P106 5、教师的权利 6、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应享有的主要权利,尤其注意受教育权4个方面P110 7、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P114 第六章: 1、教师的含义 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P127 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P132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P135 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145 6、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P146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第七章: 1、广义及狭义课程定义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4、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61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P162 6、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P165 第八章: 1、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需熟记,论述题 2、教学的定义 3、教学的任务P176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185 5、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及意义P190 第九章: 1、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需熟记,论述题 2、德育的含义及意义P200 3、德育的任务P201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P203 第十章: 1、班级定义及意义P218 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P219 3、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P220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一、概述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一书对我国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卢梭的儿童观给现代教育以重要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

教师必读100本教育专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 马卡连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3、《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1825——1895),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 24、《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著/ 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25、《成功智力》[美国]R.J.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6、《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邵道生校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

(2020年编辑)教育学试题大全(带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 2、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3、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 C、《理想国》 D、《孟子》 4、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反映了哪个阶段的教育思想()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现代教育制度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最高级的是(D ) A、首陀罗种姓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僧侣祭司 7、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A ) A、教育理念 B、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8、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9、以下著作中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的是( C ) A、《爱弥儿》 B、《巨人传》 C、《教育漫画》 D、《理想国》 10、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A ) A、智者派 B、历史学派 C、犬儒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11、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 B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2、《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要体现了( A ) A、启发式教学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教学相长 13、古希腊提出“助产术”的著名思想家是( 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4、古希腊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的思想家是( D )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一、著作 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 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 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9、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10、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 (一)英文论文 1、Lewin ,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K.Lewin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G. Lewin,ed.)New York:Harper & Row,1948a. 2、Barron,F.,1952.Personality style and perceptual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4):385-401. 3、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51,No.1.(Mar.,1961),pp.1-17.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学教育专著是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B )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B.遗传素质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考试成绩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1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C )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方式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C )。 A.比较法B.榜样法C.评价法D.自我教育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B )。 A.引导法B.榜样法C.谈话法D.讨论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D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B )。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主体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B )。A.活动课时制B.分组教学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 D )。 A.新授课B.复习课C.技能课D.综合课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C )。 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C )作用。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中文著作: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翻译著作: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01 《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