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一、掌握基础知识1.背景资料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2)词语释义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狼狈不堪: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
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二、学习课文(一)整体感知1.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吗?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你能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划分为这四部分吗?(二)研读分析1.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2.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你能理解这篇小说的线索吗?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二)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你能找出他们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他们是围绕什么变化的吗?请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2)品析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遇到于勒时的心情、态度是怎样的?。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15我的叔叔于勒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
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于勒形象】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分析菲利普形象】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
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分析“我”的形象】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部编九年级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据(ji é) 栈.桥(zh àn ) 煞.白(sh à) 撬.开(qi ào ) 牡蛎..(m ǔ l ì) 褴褛..(l án l ǚ)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本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即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
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菲利普夫妇、于勒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根源。
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以及这一背景下亲情关系的微妙变化,是学习的重点。
需要深入剖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难点在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尤其是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方式。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理解其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市民________的丑陋灵魂。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随着他的贫富而发生变化,称呼的变化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现。
3.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菲利普——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无情。
B.克拉丽丝——泼辣、精细、刻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更严重。
C.若瑟夫——是一个涉世不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的性格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
D.于勒——早年行为不端,糟蹋钱;中年时正直,有良心;晚年时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下列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穷则哥哥不认弟弟的悲惨现实进行有力的批判。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课题15.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曲折的情节,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难点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走近莫泊桑: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褴褛()阔绰()女婿()嘟哝()3、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挣钱挣扎挣脱挣开B、煞白煞有介事煞风景恶煞C、蛋壳蛎壳金蝉脱壳地壳D、万象更新变更新旧更替4、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线字有误的一项是()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①、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跳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阅读“我看了看他的手……以免再遇见他”,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选文倒数第二段属于描写,作用是4、菲利普夫人没有再往下说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6.我的叔叔于勒素养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及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正确对待金钱和亲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课时◎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人物关系,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境预设一般人会认为,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古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
不过,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如果在你心里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文中的兄弟情谊能否经得起金钱考验。
·导学建议·搜集一些关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和亲情的资料或者故事,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认识当时的社会。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880年莫泊桑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此后10年间他写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篇长篇小说,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精神的堕落。
背景介绍:《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拮.( )据zhàn( )桥糟蹋.( ) 别墅.( )褴褛..( )( ) 阔绰.( )shà( )白恭.( )维嘟.囔( ) 撬.( )开牡蛎.( )2.释一释,重要词语。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导学案_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珍贵的情感,但是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亲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进一步感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兄弟亲情。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
二、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学法指导一:快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外在原因:于勒的贫富变化。
内在原因: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勾画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妇:(前后鲜明的态度对比)自私虚荣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菲利普夫人:吝啬、尖刻、有心计3.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主要运用哪些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4.品读第42、45自然段,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纯真善良的孩子,有同情心,正义感。
教法: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自学,然后提问检查自学情况,回答不恰当、不完整的地方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适时引导,组织。
三、探究主题:(3分钟)1.播放微课: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试着归纳课文的主题。
学法指导二:想一想这篇小说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安排“我”这一人物有何深意?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亲情淡漠。
教法:本环节学生都能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亲情淡漠,但对于“作者安排“我”这一人物有何深意?”这一问题难以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导学案_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拒绝金钱崇拜,淡泊名利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种情感!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 能够拥有亲情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但是在金钱、利益面前,亲情能否经受得了考验呢?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1、师: 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把菲利普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勾画出来,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吗?谁来说说坏蛋流氓无赖(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于勒年轻时)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流氓2、重点精讲称呼的变化,意味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
我们以船上偶遇为分水岭,看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巧遇之前:对于勒什么态度呢?(盼望回来)为什么盼望回来?(指名回答)哪里可见急切盼望之情?(齐读3.4自然段)师:哪些字眼让你觉得菲利普特别盼望于勒回来?(“竟”读出了什么?)过渡: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望眼欲穿的于勒,真的在船上被菲利普夫妇巧见到了,文中是怎么刻画眼前的于勒的?快速跳读课文第三段,把描写于勒的字句勾画出来并批注: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指名回答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④他赶紧谢我师:尽管又老又穷苦,但是为了不拖累亲人,于勒还是选择留在船上自食其力,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为眼前的于勒点赞。
但是,菲利普夫妇是这样想的吗?他们态度如何?(不见,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 (钱)(看来菲利普夫妇钱看得比亲情重啊,除此,他们还有什么性格特点?我们先不急揭开谜底,先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分配角色)注意边读边思考:菲利普夫妇除了金钱至上,还有什么性格特点?3、分角色朗读:25---47自然段:师:读完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有没有加深一层?)4、分析人物形象师:语言是心灵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 别墅() 褴褛() 阔绰() 糟蹋()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拮据:端详:十拿九稳:褴褛:与日俱增:张皇:狼狈:阔绰:迟疑不决:莫名其妙:3.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一)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2.朗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深层探究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语言品析(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几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四拓展延伸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罗兰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三毛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4.有钱能使鬼推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金钱的认识.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人物赏析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二)写法探究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3.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主题研讨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四)认识亲情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三、拓展延伸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诧(chà)异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糟蹋(zāo tà)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端详:仔细地看.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褴褛:(衣服)破烂.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张皇:惊慌;慌张.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3.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2.朗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开端:(1段—4段)盼于勒发展:(5段—19段)赞于勒高潮:(20段—47段)遇(惧)于勒结局:(48段—49段)躲于勒小说这样巧妙地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二)深层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2.语言品析(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几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不罗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四拓展延伸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罗兰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三毛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4.有钱能使鬼推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金钱的认识.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人物赏析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恐怖”全家的.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不是主人公.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塞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二)写法探究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慌,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3.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①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②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三)主题研讨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四)认识亲情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示例:我们很多人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可以感激不尽,甚至大声发誓“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但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视之为理所当然,坦然处之.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三、拓展延伸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