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韩愈与刘禹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一身才气的韩愈在当时的社会中,若是想要斩头露角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有个一官半职,否则再怎样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韩愈在35岁调回京城的时候,遇到柳宗元与刘禹锡,三个人志趣相投,而韩愈有十分欣赏两人的才情,于是便作诗:同官尽才俊,偏善刘与柳。
但是韩愈认为自己遭遇人生困境,而这两个人又偏偏是韩愈还以的对象,这就尴尬了。
韩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就是这两个人做的,但是自己内心却难以过去这个坎。
这还要从贞元十九年时,韩愈担任监察御史开始说起。
他发现长安地区发生旱灾,颗粒无收,然而官府却照常收税,闹得民怨沸腾,所以向唐德宗进献了《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
但是韩愈这样的做法肯定的是得罪了相关的人员,也就是管理长安的京兆尹李实。
于是韩愈反而被李实污蔑在前,韩愈因此被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
就这样,汉语的这个县令当的一直到唐德宗驾崩,李实被贬都没能再将他召回朝廷。
聪明的韩愈当然在思考其中的缘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医治都留在这个小破地方,这是他就不由得想起柳宗元与刘禹锡。
欣慰当年两人都在李实的管辖范围之中,韩愈做了与李实多着干的事,这两个人一定是没有站在自己这边,所以导致自己迟迟没能被召回。
特别是,就算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信任王叔文,于是发动了"永贞革新"。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改革派的主力干将,他们却没有喊上韩愈一起干大事。
即便是他们势单力薄,也没有拉拢韩愈的想法,将他调入京城,这种态度当然让韩愈更为怀疑。
之后韩愈的出头日就是在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之后才有的太阳可见。
由此韩愈不得不怀疑二人。
于是就有了: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一件关于官场上的"格斗",本来志同道合,彼此欣赏的人就这样分道扬镳,韩愈与刘禹锡的游戏的小船就这样翻了。
也许韩愈的猜测是对的,也许只是因为之间又没能解开的误会而已,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中间的各种细枝末节我们已经无从探索。
韩柳关系

一直以来。
研究韩柳的人。
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
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
其出处固不同。
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
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作人行径。
章学诚之说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
是因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
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
从不随意说人短长。
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没怨天尤人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善笔傲物。
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
怨天尤人。
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则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等遭人诟病。
遗笑千古。
说宦官“材雄德茂。
荣耀宠光”,史无几人。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
为求官职。
亲伏光范门下。
向宰相上书。
上一书不得回。
过十九天又上第二书。
仍不见回。
等第二十九天。
再上第三书。
还是石沉大海。
韩愈第一书说:“干渎尊严。
伏地待罪。
”第二书说:“情溢辞蹙。
不知所裁。
亦惟少垂怜焉。
”第三书说:“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甚惧。
”先是说唐突冒犯。
伏地求宽恕;二说心急不知说什么好。
乞求少垂怜焉;再说则诚慌诚恐,甚惧。
卑下之极,却不得一丝音信,只好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中遇藩使朝贡白鸟。
作《感二鸟赋》并序说:“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
人不如鸟。
茫茫大地。
不知奔赴何所?其实,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傲物,狂言逼人,恐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上李尚书书》谄媚奉迎,白日信口雌黄。
一日得官,立时变脸。
一前一后。
迥若天渊之别。
柳宗元和刘禹锡当年同在御史台为官,应深知其人。
永贞革新时,王叔文等人主政亦始就贬了李实,召回李贽等人。
时正用人之际,没起用韩愈,这大概不是没有原由的。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我们都知道,在柳宗元 和韩愈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文学 革命,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韩愈和柳宗元, 在唐代我们都会 将这两位诗人称为韩柳,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 就需要从下文来进行了 解? 诗歌柳宗元的诗,共集中 140 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 诗较少的一个, 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 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 派的杰出诗才。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 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 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 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 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不论何种体裁,都 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 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 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此论相当中肯。
柳宗元的辞赋继承 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
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 的精神。
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 涉履蛮瘴, 崎岖堙(户乙)。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与屈 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
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 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 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韩愈柳宗元并非挚友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
而韩愈疾恶如仇,不平则鸣。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耿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锡。
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没怨天尤人,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
韩愈一小没了父母,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宰相三上书。
乞求垂怜,卑下之极。
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作《感二鸟赋》并序说:“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人不如鸟。
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耿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锡。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落井下石

【导语】落井下⽯是⼀个成语,出⾃唐·韩愈《柳⼦厚墓志铭》:“⼀旦临⼩利害,仅如⽑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引⼿救,反挤之,⼜下⽯焉者,皆是也。
”以下“幼⼉益智成语故事:落井下⽯”由⽆忧考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落井下⽯ 落井下⽯是指看见⼈要掉进陷阱⾥,不伸⼿救他,反⽽推他下去,⼜扔下⽯头。
⽐喻乘⼈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类型的⼈也常有,违背做⼈原则落井下⽯,因此,在⽣活过程中,寻求最基本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典故⼀: 语本唐代韩愈《柳⼦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学家。
⼤名⿍⿍的唐宋⼋⼤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长柳宗元七岁,⽽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在铭⽂中先概述了柳⽒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学上的成就。
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
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活艰苦,瘴疠时作,“⾮⼈所居”;⽽刘禹锡则上有⾼龄⽼母,“万⽆母⼦俱往之理”。
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激动地指出:“呜呼!⼠穷乃见节义。
”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评价。
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的⾏径。
这些⼈平时和睦相处,也能⼀块⼉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的⼿,蹦出⼏句掏⼼窝⼦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咱们死也得死在⼀块!”这⼀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
但是,⼀旦遇到⽑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便⽴即翻脸不认⼈,好像压根⼉就不认识你这个⼈了。
“落陷阱(通‘井’)不⼀引⼿援,反挤之,⼜下⽯焉”——看到有⼈要掉进井⾥,不⽴即拉他⼀把,反⽽把他挤下井,还往井⾥扔⽯头。
这种⾏为连禽兽都⼲不出来,他⾃⼰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便宜。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
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
由于他这种极为特殊的身份,昔日的很多朋友、同事担心受到牵连,对他是避之惟恐不及。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文丨《那些年》小小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朋友。
有患难之交,也有市道之交,有同窗之交,也有酒肉之交,有八拜之交,也有点赞之交……但不知你的朋友圈里,有没有那种可以让你卸下所有面具和铠甲,抛开一切顾虑和犹疑,毫无保留地付出与相信的朋友?柳宗元如果看到这个问题,想必会欣慰的点点头。
因为他这一生交了两个真正肝胆相照的朋友——一位是和他几度同起同落的“诗豪”刘禹锡;一位是和他共同发起古文运动的“百代文宗”韩愈。
他们彼此之间,有默契也有分歧,有陪伴也有离散,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们坚固的友情。
三人中,柳宗元去世最早,弥留之际,他写下遗书,将几个未成年的儿女,全部托付给了这两位已经数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能一走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样的朋友,能让一位父亲放心地把子女托付?刘禹锡与柳宗元“神同步”的莫逆之交先说说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人的关系,是真正好到骨子里的。
柳宗元曾写过一首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诗中所言“二十年来万事同”,可真不是夸张。
二人年龄只相差一岁,弱冠年纪同榜考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同在御史台指点江山,后来同时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又同时被贬,身在异地的他们书写同样主题的诗文,十年后又同时奉诏还京,回京后又再一次同时被贬……如此“神同步”的人生,于古于今都很罕见。
在很多人看来,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刘禹锡牵连。
因为刘禹锡一回到长安就写了首讽刺诗,结果遭人告发,被贬到播州(今贵州),同时柳宗元被贬到柳州。
尽管柳宗元无辜遭受牵连,但他此时最担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兄弟——刘禹锡还带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千里迢迢去那穷山恶水,这怎么能行?而柳州的条件多少比播州好一些,于是他几次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贬地和刘禹锡的互换。
最终,虽然贬地没交换,但朝廷还是多少照顾了一下——将刘禹锡的贬地改到了连州(广东西北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导语: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 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 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
清代史 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 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
”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
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
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 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
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 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柳宗元 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 没怨天尤人, 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
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 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
韩愈一小没了父母, 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 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 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
韩愈《上宰相书》、 《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
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 宰相三上书。
乞求垂怜,卑下之极。
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
途 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 作 《感二鸟赋》 并序说: “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
”流涕感叹,人不如鸟。
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 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 耿 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 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柳宗元从不和韩愈说冤情 而柳宗元在永州贬放了十年, 其冤情也没见一字和韩愈道说过。
元和十一年 (公元 816 年),韩愈官拜中书舍人转右庶子,转年兼御史中丞,充彰义军行军司 马,不久又拜刑部侍郎,从宰相裴度讨淮蔡,可谓权高位重。
据说,韩愈在袁州刺史离任时曾举荐八司马之一的韩泰自代,可却对柳宗元自始一字不提。
韩愈为人行事很奇特,许多时候求利做事不计其他。
元和年间平淮西时,韩 愈态度坚定,力主平藩。
在当时情势万分危险的形势下,他扶助裴度,“一掷赌 乾坤”。
战前他独自冒险去汴州说服藩镇韩弘助朝廷平乱, 这是要冒杀头危险的。
接着他又向裴度献计,请自“领精兵千人”入蔡州,去取叛贼吴元济。
虽此计后 由武将李愬执行,可一介书生有如此之勇令人敬佩。
李翱在《韩公行状》记述了 这件事:“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不灭。
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 招讨之。
丞相请公以行。
于是以公兼御史中丞,赐三品衣鱼,为行军司马,从丞 相居于郾城。
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
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
亟白丞相,谓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 城壘,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
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
公与语奇 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
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 祸福以招之,彼必服。
’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不用起草而随口成文)为丞相 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
丞 相归京师。
公迁刑部侍郎。
” 淮西平叛成就了韩愈一段可圈可点的经历。
而韩愈谏佛骨, 又是一件是震惊 史界的事,当时没有第二人敢做这种事,他也因此而扬名传世。
可他因此事得罪 宪宗被贬到潮州时的表现, 以及 《潮州刺史谢上表》 却让后人不耻。
“戚戚嗟嗟, 与死日迫”,其卑下不及庸人。
这时柳宗元已过世了。
如在,观此行径,不知会 作何感想。
柳宗元贬柳州时也有《柳州谢上表》,例行公事,不卑不亢,心静如 水。
古人写墓志不是白写的。
元稹与白居易 是一生的密友, 死前用价值六七十万的财物托白居易写墓志铭, 这相当于州 司马一年的奉钱。
按当时的惯例,唐时州郡分几等,元稹是上州司马五品,柳宗 元下州司马是六品,年奉不会有这么多。
韩愈很恋财,常替人写墓志赚钱。
韩愈 与藩镇关系暧昧, 宦官窦文场的养子裴均, 是参入围剿永贞革新运动的藩镇之一。
《旧唐书》 记载: “愈前左降江陵掾曹,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裴均死时, 声名狼藉,人所不耻,使重金,也没人肯为之作铭。
而韩愈竟“为序饯锷(裴均 子), 仍呼其字”。
古时相互间称字是表示关系亲近密切, 为此韩愈遭朝臣攻击, 元和十一(公元 816 年)年五月, 被改官右庶子。
看来作墓志铭写序也不能只图钱 不看人。
韩愈为裴均儿子作序让他在人生留下了难看的一笔。
可柳宗元从来没见 为钱而做这种事。
柳宗元一贬十四年。
以至于死,除己身镕铸经史,发为伟词, 以自列于后世外,所有人事来往,及内外行谊,绝无一丝供人訾议之隙也。
(章 士钊语)这些前人都看的很清楚,清人何焯说:“韩、柳二公,在道义上东西相 望,鸿沟宛然。
”柳之品行,高韩一等。
不是挚友是朋友综观韩柳诗文, 二人的政治取向是不一样的, 韩柳思想上许多地方是南辕北 辙。
柳宗元主张民本思想, “利安元元为务”; 韩愈 《原道》 持诛民学说, 言“民 不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侍其上,则诛”。
把百姓当成俎(zǔ 古代割 肉的砧板)上肉,任意宰割。
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论天道,痛批他天能“赏功 而罚祸”之说。
柳宗元主无神论,反封禅;韩愈则上表请封禅。
韩、柳后来论史 官,论为师,论从僧游种种,随处皆异。
韩愈诗文,气势磅礴,电闪雷鸣,可他 骨子里是守旧保守的, 他不敢越皇权雷池一步。
这也是宪宗为什么喜欢他的原因; 而柳宗元奥古叛逆,时时刺痛那个社会的命脉,这也是宋以后,尤其是清代行文 字狱,士大夫不喜欢和不敢学柳宗元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官的学柳宗元,不但得 不到好处,还会招灾惹祸。
就是今人评柳也有说柳宗元不识时务的。
尽管如此, 两人终生都以朋友相称。
韩愈“坦夷尚义,待朋友始终”。
韩愈这个人很仗义,提携了不少年青后进,这都是很让人敬佩的。
两人的个 人私交还是很深的。
梳理二人一生的交往,韩愈长柳宗元五岁,前后一年中第, 御史台一起共事,年轻气盛,交往甚欢。
随后柳宗元十四年处贬地,而韩愈前十 年也浮沉名场,不得善处。
期间文字交往,虽看法有异,可没有交恶可寻。
这在 古时人生交友是很值得称道的。
韩愈一生狂放傲世。
这里有一件事很有意思。
崔群是韩愈和柳宗元的共同朋 友,胆略机智过人,做过宰相,平生致君及物,不计文章小道,纳才结友,求同 存异。
韩愈对此不解,曾对李程说:他与崔群交往二十年了,敦诗(崔群字)不与 退之(韩愈字)说著文章。
沾沾自喜,以为崔群文不及己,不敢与他谈说文事。
其 实,崔群和柳宗元都深知韩愈为人,就是听了这样的话,也只会莞尔一笑。
刘禹 锡说韩愈太轻薄,只不过别人不与他计较罢了。
所谓朋友,唐代孔颖达解释说: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友字在甲古文里,是两只同一方向的手,表示以手相 助,引申为同志,志趣相投的人。
而挚字源于《诗经 毛亨传》 说: “鸟挚而有别。
”是说雌雄鸟情意深篤, 和别的鸟表现不一样。
人要是挚友应象挚鸟那样诚恳亲密无间。
韩柳之交不是如此。
韩柳是一生的好朋友,是古文运动的战友,但不是挚友。
清代全祖望《韩柳 交情论》说:“古人于论交一事,盖多有难言者。
”看来他对韩柳的交情也是看 不透的。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有一段关于当时人际交往的描述,恐怕会解 开这一奥秘。
韩愈绝不会无来由的在文中单独添加这样一段话。
韩愈说:“士穷 乃见节义。
”这显然是有感而发。
韩愈说:你发达了,人们酒食游戏追逐你,装 模作样,强以笑语取悦你。
可一旦你失势了,就反目象不认识一样,不但“落陷 阱”不伸援手,反而排挤你,落井下石。
现在的人都是这样。
而这些是禽兽夷狄 都不忍做的事。
韩愈慨叹说:“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愈对柳宗元为人佩服之至。
韩愈很少有他佩服的人,唯 有柳宗元。
象韩愈这样性情的人都能和柳宗元终生相交不易, 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是可以想见的。
时光过去千余年了,韩柳两人的影子还在相互交织着。
历史就是这样奇妙,它总是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和遐想。
韩愈是柳宗元一生交往的朋友, 虽其思想及处事理念不同,可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情。
社会和生活是多样的。
古 人交往和相互间的友情, 今人有时会看不懂, 可是他们传流在历史长河里的情感 和友谊还是总会不断地让后人感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