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思想比较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刘禹锡、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比较

刘 禹锡 、柳宗元散文语言风格之 比较
汪政 上 海 图 书馆 历 史 文献 中心 ,上 海 20 3 00 1
摘要 :刘禹锡和柳 宗元作为唐代 杰出的文学g ,因生平 交游及难 分伯仲 的诗 文成就 而被人 以 “ - 刘柳 ”并称。两家散文 皆 成就不凡 ,然而关于这 两位关 系密切 的散文 家之间的散 文比较研究却还有待深入 文章仅就刘 、柳散文的语言风格割比较 ,以
藻奇丽 的特点 。古藻奇 丽指 文辞 古色斑斓 、新 奇瑰丽。这一
特点 又表现在两个方 面 ,首先是 辞藻之密丽 ,这种语言特色 应源于对六朝骈文辞 赋的学习和继承。如 《 唐故 中书侍郎平
上 例如 《 三戒 》在 一两百字的笔墨 L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 《 } J 送 章事韦公集纪 》一文 中 “ 富春秋 ……不啬冲用 。”一段 , 文字辞藻优美宏丽 ,多用 四言和骈 句 ,形式整饬庄重 ,与六 薛存 义序》 一文还不 到 二百字 却对吏治大道进行了透彻地 朝文 风相去 不远 。再如 《 故相 国赠 司空 令狐公 集纪 》、 唐 分析。这些与柳东元明晰的思路是分小 厅的 唐 刘文 同样 示出简洁洗 练的语 风格 ,刘禹锡也善于锤 《 故衡州 刺史 吕君集 纪 》等文都 写得 才情横溢 ,文笔华 词炼句 ,以极为凝练 的语 ,表现 f 富多姿的内容 其记叙 缋。其次 ,刘文古藻奇丽 的特点 又表现 为造语 之奇健 。试看 连州刺史厅壁记 》中 “ 从岭 ,……化为鲜云”一段 ,其 郡 文,语言尤为凝炼清 丽 、蕴含隽永 如 《 萤氏武陵集纪 》篇 《 间用字 、造句 、谴意都很别致 ,能够脱 开前人和时人的藩篱 首 一 段 文 字 异 常 警 策 简练 ,将 丰 富 的 意 思 作 了 清 晰 的 表 达 , 林纾认为这几句 话: “ 字字 如镔铁铸 成 ,不能易也。” 《 唐 而 白铸 伟词 ,同时 又具有 流畅 的气势 和铿锵 的音 调 。再 如 《 因论 ・ 力 》中对 武 形貌 气魄的描 摹 : “ 其体 ,毅 其 原 硕 容 ,动睛哗如 ,曳指岌如 ,顾瞻迟 回饮 啜有声” , “ 有荡舟 的历史事件作了清楚的交代 可 见,刘 禹锡 同样 深请练字之 如沿者 ,抉鼎如飞者 ,掏键如麻者 ,开两弧而脉 不偾者 ,屣 巨石而齐若流者。”用生新的丈辞和奇健 的句式 , 将武 士魁 法 ,能够写出精炼简古 的散文 然而 与柳 文相 比 ,刘 禹锡 的散文语 高并 非总那 么简 洁 梧 的形 体 、恣肆的气概刻画得活灵活现 ,给人以雅健奇 丽的 ‘
柳宗元与刘禹锡

二、刘禹锡的天人观
• 生平、著述: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 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 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 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完元交谊很深,人 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 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 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 “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 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 表现了妥协。
第十一章 柳宗天人观
• 生平、著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 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 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 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 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 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学说教以猛烈抨击, 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 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 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 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 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 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 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 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 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子诚有激而为是邪!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 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 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 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 能有报乎?繁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 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且怨,欲望 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 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痛痔、草木耶?” ——《天说》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刘柳比较

刘禹锡诗歌内容
• 二、富有民歌情调的诗作 • 《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
民歌特色
民歌情调的诗歌特点:清新质朴,真率自 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很高的艺 术品位
25
《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乡情,境界开阔
26
19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 就算恐吓着你,做官没趣味。 别流泪,伤心,更不应舍弃,有诗一生陪伴你。
20
刘禹锡的性格: 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 的岁月谪居岁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 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是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 志的灵魂
21
(二)刘禹锡诗歌内容
16
④、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 (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 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 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 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
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 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
17
31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馀鳞爪何 用耶”。
有一天,刘禹锡,元稹,韦楚客一起到白居易家作客. 四人相约以「金陵怀石」为题,各赋一诗,刘禹锡率 先完成白居易读了, 大为赞赏道:「四人探骊龙,子 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 」 赞叹刘禹锡作的十分好,他已经掌握要领,充分发 挥题意的精髓,其余作的有什么意思呢,於是三 人遂罢作
8
③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 (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顺宗时期,与柳宗元一同参与了王叔文改革。 宪宗时期,由于参与了王叔文改革,遂被贬。 两度贬谪。起起伏伏的坎坷经历。
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

14神州文学浅析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异同王蕊东北石油大学摘要:中唐时期,政局不稳,党派林立,在此种消颓的格局下,诗坛上却陡然升起了两颗耀眼的明星——刘禹锡、柳宗元。
两位诗人遭遇相同,故而其诗歌内容亦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处世态度的差异,诗歌创作也有其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相同内容;不同风格刘禹锡其人心性豁达,所写诗歌也大多爽朗大气,有“诗豪”之称;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以散文著称于世,但其诗歌亦是中唐典范,世人将其与“昌黎先生”韩愈并称为“韩柳”。
两位诗人文采卓绝,却在政坛上屡受挫折,只有将满腔才情付于诗歌,由此成就了中唐诗坛。
一、刘柳诗歌的相同内容刘禹锡、柳宗元诗歌最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诗歌内容,这是由于两人有着相同的政治遭遇。
他们都参与了永贞革新,试图以己之力扭转佞臣当道的时局,但并未如愿,革新失败后两人被贬至偏远荒僻之地,一生的时间大多都是在那里度过。
生活的坎坷与仕途的不顺使得二人心中多苦闷,郁闷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便将其寄于诗歌之中。
刘柳诗歌的主要是写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以及诗人不屈于现实压迫,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顽强与执着。
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因得罪权贵辗转被贬,抑郁愁苦之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开篇便说“巴山楚水”是荒凉之地,而自己在穷山恶水中一呆便是二十三年,对自身的不幸命运进行慨叹的同时,也以“弃置身”三字也表现了诗人不得重用的不满与无奈。
紧接着他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进一步悲叹自己被贬之久和世事变迁,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心中的哀鸣。
然而诗人并非是颓废消极之人,随即就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对眼前的逆境不屑一顾,襟怀不可谓不豁达。
永贞革新因不敌宦官集团的猛烈反击,无疾而终,积极推行革新的柳宗元也遭到贬谪。
期间他虽曾被召回却并未得到重用,因而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在他被贬初期柳母病逝,双重的打击让柳宗元愁肠百结,因此诗歌多哀怨愤懑之作。
关于刘禹锡柳宗元贬谪文学影响因素对比

关于刘禹锡与柳宗元贬谪文学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摘要:刘禹锡与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因其相似的遭遇及文学上的成就被并称为“刘柳”。
二人在贬谪文学的创作上亦都成就卓越。
虽然二者在贬谪期间,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为抑郁和彷徨,但是二人的贬谪文学在微观上仍存在着差异。
本文便在此基础上从二人年少时的久居江南的经历对二人贬谪文学的情感基调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风貌对二人贬谪文学的影响这两方面入手,对其贬谪文学的影响因素进行阐释与探究。
从而发掘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贬谪文学上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柳宗元刘禹锡贬谪文学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诗坛的两位重要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交情甚笃,才华相当,而且政治遭遇非常相近,故后人将他们以“刘柳”并称。
他们同登进士第,又从同一个地方入京供职,并且都参加了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
他们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之下,受到“二王八司马”事件的牵连,共同被贬谪到南方地区。
在贬谪远方的生活中,二人的心情无异于是苦闷的。
正是由于二人在遭遇上的相似性,所以才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
但二人由于在年少经历、处世哲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他们二人的贬谪作品中便会存在彼此各异的风貌。
一、年少江南久居经历对刘柳二人贬谪文学情感基调的影响刘禹锡的贬谪文学在心态上更多的表现为旷达。
刘禹锡在被贬谪的初期,虽然抑郁之情难以言表,但是他逐渐自我调节,很快便在他的创作上呈现出自得其乐的特点。
在多次的贬谪生活中,可谓是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首先,年少时期久居江南的经历为刘禹锡融入南方贬谪地的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
从《刘禹锡集》卷39中的《子刘子自传》中:“举族东迁,以为患难。
”“处,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
”这两句便可以看出,刘禹锡在年少时期就久居江南之地。
而且长期吴越之地的生活也使得刘禹锡对江南生活留下了深厚的情感。
例如,在他后来的诗文中经常会有“越客”、“越郎”、“江南客”这类词语。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禹锡字梦得,《刘宾客集》;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集》。
二、刘、柳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接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贬所度过,奠定其诗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
如刘《酬扬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清贺裳:“五古自是刘诗胜场,……非徒言动如生,言外感伤时事,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三、刘禹锡。
(一)性格刚毅豪猛,虽感到心理苦闷,但始终不曾绝望,写《重游玄都观绝句》及《百舌吟》、《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表达愤懑反抗,讽刺抨击政敌。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感慨”增加其诗韵味,丰富其诗深度力度。
(二)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七绝《秋词》、“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透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的表层,可看到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三)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大跨度时空中,注入悲情,使作品具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隽永。
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四)长期谪居,受民间俚歌俗调浸染,创作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诗,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如《竹枝词二首》。
四、柳宗元。
(一)与刘诗比较: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二)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柳纪游诗有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苏轼:“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
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 快、慷慨激昂。
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 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 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பைடு நூலகம்
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 》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 之音” 。
韩愈
柳宗元
柳宗元和他的《江雪》
刘禹锡的创作风格